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59125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PPT 页数:638 大小:26.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8页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8页
亲,该文档总共6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6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用电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

应用电化学,王小聪,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及材料专业本科课程,绪论(2课时)第1章电化学基础知识回顾(2课时)第2章化学电源-电池(6课时)第3章电化学测定体系及装置(2课时)第4章电化学研究方法(4课时)第5章电化学分析(4课时)第6章电化学腐蚀与防护(4课时)第7章光电化学(4课时)第8章有机电化学(2课时)总结复习(2课时),课程内容,参考书目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查全性等著,科学出版社,1976年2004年(4版)电化学测试技术,刘永辉编,北航电化学测定方法,藤山鸟昭,相泽益男,井上彻澈等著,陈震,姚建年译,蔡生民校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电化学阻抗谱导论,曹楚南,张鉴清著,科学出版社,2002.7第一版,2004.5二刷电化学研究方法,田昭武,科学出版社,1984电化学方法(原理及应用),A.J.巴德,L.R.福克纳著,谷林瑛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10电化学原理,李荻主编,北航出版社,1999.8腐蚀电化学,曹楚南,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金属腐蚀研究方法,吴荫顺等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年5月电化学,吴辉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应用电化学,杨辉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绪论,1.1前言1.2电化学科学的发展简史1.3电化学科学涉及的领域1.4我国著名电化学家简介,1.1前言,1.什么是应用电化学-从氯碱工业说起,现已形成三大电化学工业体系:

电解、电池、电分析。

电化学应用范围很广,在国民经济很多部门发挥巨大作用。

电化学的实际应用大致分为:

(1)电化学合成:

如氯碱工业、合成己二腈。

(2)金属的提取与精炼:

熔盐电解制铝、精炼铜。

(3)化学电源:

1859年普兰特(Planet)发明了铅酸电池。

锌锰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手机中的锂电池等。

(4)金属腐蚀与防护:

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缓蚀剂。

(5)物体表面修饰:

电镀、电泳涂漆。

(6)电化学分离技术:

电渗析、电浮离等。

(7)电化学分析技术:

应用于工农业、环保及医药卫生等。

2.电化学应用领域,1.2电化学科学的发展简史,1.电化学热力学发展(17991905)1799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明第一个化学电源1833法拉第定律1870亥姆霍茨提出双电层概念1889能斯特提出电极电位公式1905塔菲尔提出塔菲尔公式,2.电化学动力学发展(20世纪40年代)电化学动力学:

研究电极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弗鲁姆金等析氢过程动力学双电层结构研究取得进展格来亨用滴汞电极研究两类导体界面,3.理论和实验技术突破性进展(20世纪60年代)理论方面:

非稳态传质过程动力学表面转化步骤复杂电极过程电子传递理论R.A.Marcus1992诺贝尔化学奖实验技术方面:

界面交流阻抗法暂态测试方法线性电位扫描法旋转圆盘电极系统电化学in-situ测试技术,4.电化学理论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将量子力学引进电化学领域形成量子电化学。

与环境科学结合形成环境电化学。

与材料结合形成材料电化学。

与光结合形成光电化学。

与半导体结合形成半导体电化学。

与生物化学结合形成生物电化学等等。

德国科学家(GerhardErtl)因对固体表面化学研究取得的杰出成就荣获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的颁奖声明称,埃特尔在表面化学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对化学工业非常重要,同时也帮助人们理解各种不同的化学过程,比如铁是如何生锈的、燃料电池如何工作以及汽车催化剂如何发挥作用,甚至可以解释臭氧层为何遭受破坏等等。

(1)电化学概念内涵的改变电化学(近代约1800-1940年)电化学是研究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转化过程中有关现象的科学。

电化学(现代约1940-1980年)是研究带电界面上所发生现象的科学。

电化学(1980年以后)是控制离子、电子、量子、导体、半导体、介电体间的界面及本体溶液中荷电粒子的存在和移动的科学技术。

电化学是边缘学科interdisciplinary/多领域跨学科multidisciplinar/超领域transdisciplinary量子电化学quantumelectrochemistry1999年提出了“电化学材料科学(ElectrochemicalMaterialsScience,EMS)”的概念。

1.3电化学科学涉及的领域,目前国际上认为,电化学材料科学可划分为材料的电化学制备学、材料的电化学、电化学的材料学三个大的方面.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能源材料、材料电化学制备、电极材料、电解材料、电池材料、表面工程、电化学加工、电化学传感信息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材料的电化学表征等。

特征:

电化学领域横跨纯自然科学(理学)和应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两大方面,而且各个领域都建立在共同的基础(电化学)之上。

1980年以后在跨学科和边缘领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应用领域非常广,这也表现在学术组织上,目前国际电化学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electrochemistry,缩写ISE)将其会员的活动分为8个大组进行,各自涵盖的学术领域如下:

一、界面电化学,固/液导电表面和界面的结构状况双电层结构电子和离子转移过程的理论电催化理论光电化学电化学体系的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方法,二、电子导电相和离子导电相,金属、半导体、固态离子导体、熔盐、电解质溶液、离子/电子导电聚合物,以及嵌入化合物等的热力学和传输性质。

三、分析电化学,用于化学分析、检测和过程控制的电化学方法与装置(如直流电法、交流电法和电位法等技术)电化学传感器(包括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固态器件)。

四、分子电化学,无机物、有机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电极过程的机理和结构状况,以及在合成中的应用。

五、电化学能量转换,能量的电化学产生、传输和储存蓄电池燃料电池光电化学过程与装置,六、腐蚀、电沉积和表面处理,材料腐蚀与保护的电化学钝化电化学固相沉积与溶解过程的理论应用(包括电镀、电抛光、微建造和电化学成型),七、工业电化学和电化学工程,工业电化学过程的基本概念及工艺学环境及能量状况电解槽设计、放大与优化电化学反应器理论质量、动量和电量传递的基本问题工程应用的电化学装置,八、生物电化学,生物体系组分的氧化还原过程生物膜及其模型物的电化学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电化学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由此可见,现代电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应用前景非常明显的学科。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电化学已为解决能源、材料、环境等的相关问题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毫无疑问,在21世纪中该学科必将继续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些重大问题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1高性能储氢/制氢和储锂新体系及聚合物电解质中氢离子和锂离子的传输机理2直接型燃料电池新体系和生物燃料电池;3用轻元素及其化合物组成储/制氢材料及可充电多电子过渡金属化合物电极;4超级电容器和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等特殊电化学储电装置;5质子膜燃料电池的成流机理和衰退机理和新型质子膜材料;6(公交)车用动力电池的衰退机理和循环及再生回收;7基于光电化学原理的新光伏电池体系和电池运行新型机制。

我国电化学“十一五”学科发展规划,一移动式电源和再生式能源是当今能源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发展各类材料的电化学制备新方法,1电化学方法制备新型环境友好和生物医用材料;2新型低能耗的电化学制备材料方法;3基于电化学原理的新型微米/纳米加工方法;4基于离子液体体系的电化学新方法等;5材料保护、防腐、循环使用(包括材料表面处理)的电化学新方法。

1生物膜与仿生界面的电荷传输、物质传输与能量转换以及生物膜内源性电场的实验和理论;2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电生理现象(肌肉、神经、脑等等)的电化学机制探索;3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电子传递机制及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谱学)电化学方法;4对细胞各种行为的影响和控制的电化学方法;5生命活动过程电活性粒子(物质)的定向有序专一的传递、传导或转移。

基于生命体系中广泛存在(电解质)水和各类电荷传输的特点,电化学在生命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将日益凸现,1芯片、微传感器和微系统制造过程中的电化学技术和理论;2结合微系统技术制备微电解池和微电池体系以及组合电化学体系;3基于微系统技术的电化学传感器微型化和集成化;4超分子化学、自组装、分子印迹和分子遗传学等在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5电化学法制备纳米器件或分子器件的探索。

四电化学在信息和环境领域中的最大挑战是在微芯片、微传感器和微系统制造方面的研究工作,1复杂电化学相界(如三相界、固固、膜液、液液等)的结构、性质与过程;2微米/纳米尺度上的复杂(限域)电化学体系和相关过程的实验和理论方法;3复杂体系(凝聚相、膜、超微孔、凝胶)中的离子/电子输运过程的理论与实验;4电化学方法与现代物理表征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实验与理论等。

五电化学在以上学科交叉领域中所面临的挑战也对于电化学自身发展和解决本学科重大问题带来难得机遇,查全性,江苏南京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25生,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

历任武汉大学副教授、教授、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届常务理事。

专于电化学。

1979-1984年期间担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

先后担任化学学报、高等化学学报和物理化学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

1.4我国著名电化学家简介,近五十年来一直从事有关电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电化学催化、半导体电化学、高比能化学电源、燃料电池、生物电化学等,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200余篇科学论文。

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电化学催化、高比能锂电池及生物酶电极研究,并创建了适用于研究粉末材料电化学性质的粉末微电极方法。

其研究成果表面活性剂吸附规律、电化学催化等工作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所著“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普遍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

田昭武,福建福州市人,男,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威尔士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刊副主编,电化学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常务委员。

1949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历任厦门大学校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福建省科协主席,国家教委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电化学学会理事及第46届年会主席,国际太阳能光化学转化与储存会议组织委员及第九届会议主席。

曾获:

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0年国家发明三等奖等。

田中群,物理化学家。

厦门大学教授。

1955年生于福建厦门。

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

现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高级会员。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1999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1年被聘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现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物理化学和生物物理化学委员会衔称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资深会员,国际拉曼光谱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主任。

担任ChemComm.,J.RamanSpectroscopy,Phys.Chem.Chem.Phys.,中国科学等杂志的顾问编委或编委。

汪尔康,1933年5月生于镇江,电分析化学的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上海市沪江大学化学系。

毕业后分配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

1955年选派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学习,1959年获副博士学位。

回国后仍在长春应化所供职,1982年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1996年任所长,并曾兼任国家电化学和光谱分析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分析化学学科基金评审组组长,化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委员会主任等。

他在我国率先从事液/液界面电化学研究,提出并建立线性电流扫描法等多种电化学研究方法。

他较早开展液相色谱/电化学的研究,提出并设计了各类微电极、阵列微电极、多指示电极及各类化学修饰电极和水/固化硝基苯薄层池电化学检测器与液相色谱联用,发展了一系列灵敏选择分析各类通常较难测定的检测物的液相色谱/电化学测定方法。

董绍俊中科院院士,吴浩青复旦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1914-2010)江苏宜兴人。

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曾在浙江大学、湖南兰田师范学院、上海沪江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来复旦大学化学系执教,历任化学系副主任、主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是我国电化学的开拓者之一,致力于锑元素电化学性质的系统研究,确定了锂的零电荷电势,得到国际公认,并提出了锂电池嵌入反应机理,撰有物理化学、化学热电力、电化学动力学等专著。

1940年生于四川南充,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

其间19761978年赴西德马普协会固体所进修;1985年、1990年和1992年曾分别在法国科研中心波尔多固体化学研究所、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任客座教授。

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他是物理所高温超导材料研究负责人并参加研制出一系列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温超导材料。

2、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锂离子电池。

建成我国第一条锂离子电池中试生产线,产品性能和成品率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

参予组建了北京星恒电源公司,依靠自己的技术,以国内设备和原材料为主,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孙世刚,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厦门大学教授加拿大奎尔夫大学访问科学家(1988-1989)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博士后(1986-1987)法国国家博士(巴黎居里大学,1986),表面电化学,电化学催化,谱学电化学,有机电化学,纳米材料和能源电化学,杨勇,教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9),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

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能源电化学与材料物理化学。

主要学术成绩包括运用多种(谱学)电化学方法对多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电极材料的电化学反应过程进行创新型研究,特别对几种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合成、结构、表面修饰及其电化学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陈军,南开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领域专家,他在新能源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吴宇平,复旦大学教授(博导)1987-1991年在湘潭大学化学系。

1994年毕业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7-1999年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9-2001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的资助下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应用化学系工作,并担任客员研究员。

2001-2003年在德国洪堡基金委的资助下到开姆尼兹工业大学(原卡尔马克思大学)作访问学者。

2003年8月作为优秀人才引进到复旦大学化学系,聘为教授。

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

嵌入电极反应动力学;固体电解质;固态锂离子电池;纳米材料在储能材料中的应用;微型电池及其材料制备。

夏永姚江志裕,任斌厦门大学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针尖增强拉曼光谱、光谱电化学、纳米电化学以及表面等离子体光学等。

现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光散射学报编委。

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4),首届中国电化学青年奖(200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5),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006),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

获教育部2001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第一章电化学基础知识,4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强度,5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单位是西门子;符号为S,1S=1-1,电导率,单位为Sm-1,=KcellG,A,l,=,Kcell,电导率,m的单位为Sm2mol-1。

7离子独立运动定律,6离子迁移数,8原电池中的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及电池图式,Zn(s)ZnSO4(1molkg-1)CuSO4(1molkg-1)Cu(s),9能斯特方程式,10标准电极电势,标准氢电极:

H+a(H+)=1H2(p100kPa)Pt的标准电极电势E=0。

11电池电动势,EE(右极,还原)E(左极,还原),12原电池反应的热化学,测定电池反应的rGm、rSm、rHm,rGm=-zFE,可逆电池的电动势G=-zEF联系热力学与电化学的桥梁。

意味着伴随电池反应发生的自由能变化作为电能被外部取走。

电极界面双电层模型与发展,Gooy-Chapman扩散层模型,电动势产生原因:

电极界面的双电层、表面电场,13界面双电层结构,双电层电位,金属内部电位M、Helmholtz内层电位2、外层电位(扩散层电位)1、溶液电位S、电位的关系图电位:

在扩散层中存在的一个开始发生流动的界面的电位。

(电泳、电渗现象使用的电位)。

S,2,1,界面电动现象与电位,界面电动现象:

介电常数不同的固相-液相界面和带电的高分子-溶液界面等,可以诱发双电层。

如将这种界面放入电场中,界面两侧异相间会发生相对移动,称为界面电动现象。

电泳:

外加电场下,胶体溶液中固相胶体粒子的移动现象。

此时,(Zeta)电位也称为电动电势。

电泳速度v为:

v=E/K:

介电常数,E:

电场强度,K:

与粒子有关的常数,:

粘度。

电渗:

外加电场下,多孔质体中液相的移动现象。

中如多孔膜毛细管中溶剂化离子的移动,多孔电极中电解液离子的移动等。

v=2E/3K,电化学体系必须有阳极、阴极和电解质。

按反应类型来说,电极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与一般的有许多不同。

电极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电子通路,可以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不同地点进行;二是电极表面是反应地点,起着相当于异相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

所以,可以将电极反应看作是特殊的异相氧化还原反应。

14电化学体系三要素,电极反应定律法拉第定律通电于电解质溶液中,

(1)在电极上起作用物质的数量与通入的电量成正比;

(2)将几个电解池串联,通入电流后在各个溶液的两极上起作用物质的当量数相同。

法拉第定律可描述为:

Q=nF(Q电量,n电极上1摩尔物质电解时所需电子的摩尔数(当量数),F法拉第常数(96500库仑)。

法拉第定律有限制条件吗?

法拉第定律没有限制条件,在任何压力、温度下都适用。

电流效率?

要析出一定数量的某一物质时,实际上所消耗的电量与按照法拉第定律计算所需的理论电量之比,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第二章电池,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用过哪些电池,你知道电池的其它应用吗?

用于汽车的铅蓄电池和燃料电池,用于“神六”的太阳能电池,笔记本电脑专用电池,手机专用电池,摄像机专用电池,电池,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将放射性同位素自然衰变时产生的热能通过热能转换器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电池的种类,电池中的反应物质进行一次氧化还原反应并放电之后,就不能再次利用,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在放电后经充电可使电池中的活性物质获得重生,恢复工作能力,可多次重复使用,是一种连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化学电源,又称连续电池,干电池:

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制成胶体,不流动,故称干电池,铅蓄电池、锌银蓄电池、镍镉电池、锂离子电池,氢气、甲醇、天然气、煤气与氧气组成燃料电池。

普通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纽扣电池,第一节化学电池,1、化学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优点,()能量转换效率高,供能稳定可靠。

()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同容量和电压的电池和电池组,使用方便。

()易维护,可在各种环境下工作。

、判断电池优劣的标准,除特殊情况外,质量轻、体积小而输出电能多、功率大、储存时间长的电池,其质量好。

第二节一次电池,1、干电池,负极,正极,电池反应:

氢氧化氧锰,Zn2e-=Zn2+,(MnO2和C):

普通锌锰电池,(Zn):

2、碱性锌-锰干电池,负极:

正极:

电池反应:

电解质:

KOH,Zn,MnO2,Zn+2OH-2e-=Zn(OH)2,2MnO2+2H2O+2e-=2MnOOH+2OH-,Zn+2MnO2+2H2O=2MnOOH+Zn(OH)2,思考该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质,碱性电池,3、锌银纽扣电池,Ag2O+H2O+2e-=2Ag+2OH-,锌-氧化银纽扣电池,算是纽扣电池中的佼佼者。

电压1.55V,容量高于碳性,碱性纽扣电池,高阶放电曲线平稳,大约有90%的部分始终稳定在1.45V以上,放电曲线几乎成一条直线,然后迅速掉电,电压竖直掉下去。

主要的用途是:

计算器,助听器,相机,手表等。

Zn2OH-2e-=ZnOH2O,负极:

正极:

第三节二次电池蓄电池,1、铅蓄电池由哪几部分组成2、铅蓄电池内部分为几个单格?

一格的静止电动势约为多少?

3、正、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各是什么?

4、铅蓄电池的每一个单格都有一个加液孔,孔盖上通气孔,其作用?

5、蓄电池放电终了特征?

放电时两极板上生成什么物质,电解液有何变化?

6、蓄电池充电终了特征?

充电时两极板上各生成什么物质?

电解液有何变化?

问题,蓄电池的结构,极板、隔板、电解液、外壳,极板由栅架和活性物质组成。

正极板:

二氧化铅(PbO2),棕红色负极板:

海绵状纯铅(Pb),深灰色,隔板:

在正、负极板间起绝缘作用,可使电池结构紧凑。

A、隔板有许多微孔,让电解液畅通无阻。

B、隔板一面平整,一面有沟槽。

沟槽面对着正极板。

使充放电时,电解液能通过沟槽及时供给正极板,当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PbO2脱落时能迅速通过沟槽沉入容器底部。

壳体:

硬橡胶、塑料两种。

外壳上有链条和加液孔,联条:

串联各单格电池,材料为铅。

加液孔盖:

蓄电池的每一个单格都有一个加液孔,为加注电解液和检测电解液密度所用,孔盖上有通气孔,该小孔应经常保持畅通,一便随时排除蓄电池化学反应放出的氢气和氧气,防止外壳涨列和发生事故。

电解液:

用纯硫酸和蒸馏水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配制成的电解液比重一般在1.241.30g/cm3之间。

1铅蓄电池,蓄电池的工作原理,正极板:

PbO2Pb4+2.0V负极板:

Pb-2ePb2+-0.1V两极板之间的电动势为2.1V,串连6个,放电时化学反应:

负极板:

Pb-2ePb2+Pb2+SO42-PbSO4附在负极板上,正极板:

Pb4+2ePb2+Pb2+SO42-PbSO4附在正极板上,总反应:

Pb+PbO2+2H2SO4=2PbSO4+2H2O,充电时化学反应:

正极板:

PbSO4Pb2+SO42-Pb2+-2ePb4+PbSO4+2H2OPbO2+2H2SO4负极板:

PbSO4Pb2+SO42-Pb2+2ePb,总反应:

2PbSO4+2H2O=Pb+PbO2+2H2SO4,蓄电池常见的故障,故障一:

极板硫化,故障二:

活性物质脱落,故障三:

极板栅架腐蚀,故障五:

自放电,故障四:

极板短路,2镍镉(氢)蓄电池,工作原理,1.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反应,负极反应,正极反应,总反应,2.充电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充电时负极板上的氢氧化镉,先电离成镉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然后镉离子从外电路获得电子,生成镉原子附着在极板上,而氢氧根离子进入溶液参与正极反应,镍镉电池使用过程中,如果电量没有全部放完就开始充电,下次再放电时,就不能放出全部电量。

比如,镍镉电池只放出80%的电量后就开始充电,充足电后,该电池也只能放出80%的电量,这种现象称为记忆效应。

电池全部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