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9836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docx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

给人生加个意义答案

【篇一:

议论文阅读训练答案】

xt>

(一)给人生加个意义

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

从我的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

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

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我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

我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

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

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任何意义的!

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

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那是我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

在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

但这一次,我相信了。

我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时间。

我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

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

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

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

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

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

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

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身的决心?

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我听到有同学说,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其实,不单是中国的年轻人在目标这个问题工漂浮不定,就是在美国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很多人在青年时代也大都未确立自己的目标。

我看到一则材料,说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出校门的时候,校方为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足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着清晰长远的目标。

25年过去了,那3%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韧努力,成了社会的精英,而其余的人,成就要相差很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给人生加个意义(或“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2分).

2.作者为什么认为“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1)因为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别人附加的,不一定就纳入自己的心理结构。

(2)大多数人基本上目标模糊或是没有目标。

(3分,每点1.5分,意对即可)

3.文中结尾列举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强调人生要有目标,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2分,意近即可)

4.请简要阐述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然后举例并作简要分析。

有理想,有抱负,能够造福于社会的人生才有意义。

(2分,意近即可)如:

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

(2分,若举其他事例,言之有理即可)

(二)拒绝句号

⑴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

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

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

它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

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杯的喜悦吗?

⑵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

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⑶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

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斗的路。

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

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划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

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⑷我说的是这种句号。

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

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

想想看,你曾经做过了哪些有益的事?

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

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

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心情愿给自己画上的。

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⑸因而,我害怕句号。

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

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

当然,它何其艰难!

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

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

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

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1.第

(2)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有人喜欢句号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拒绝句号的原因又是什么?

请作简要概括。

有人喜欢句号,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句号表示完成、圆满、成果与收获等。

作者拒绝句号是因为句号往往意味着对事业、对其它追求本不该有的终止和懈怠。

3.揣摩文意,在结尾画线处补上一个恰当的句子。

本题为开放题,如:

最积极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成逗号的人生。

4.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也一定有过与“句号”作斗争的经历。

请举出一例。

如:

我初步学会游泳后,曾沾沾自喜,产生懒惰情绪,还原再去游泳。

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硬着头皮坚持游泳。

一年来不但游泳能力大有长进,而且品尝到了许多成功的快乐。

(三)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

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

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

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

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

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

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

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

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

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

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

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

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

孔子听罢,喟然叹曰:

“我和曾点想的一样。

”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

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

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

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

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

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

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

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

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

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

“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

“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

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

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

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

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

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1.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可用原文回答)

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评分:

本题答对得2分。

2.孔子坦然地说:

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

那么,根据全文,孔子所说的“真正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所说的“真正的人”是指:

完善自我,性灵未染,难得糊涂,通情达理。

评分:

本题4分,答对一个方面得1分。

意思对即可。

3.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

孔子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评分:

本题4分,答对一个方面得2分。

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对也可。

融于自然,乐于自然。

评分:

本题4分,答对一个方面得2分。

意思对即可。

5.文章结尾说: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

”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积极“入世”,关注社会生活、人伦世理。

(或“重事功、重人伦”)

评分:

本题4分,答对一个方面得2分。

意思对即可。

(四)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墉

⑴今天我看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时候,你过来瞄了几眼,说:

“奇怪,这个达文波特为什么没表情?

她赢球没露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失分好像也不在乎。

”当时我笑笑,对你说:

“就因为她没有得失心,所以能成为世界顶尖高手哇!

⑵其实,很多顶尖高手在赛场上都这样。

我记得2000年全美高尔夫职业赛时,“老虎”伍兹到最后一天早上,还落后七杆,下午居然反以两杆赢得冠军。

他对记者说:

“我完全没有感受到什么戏剧性,因为...当时只专心比赛,我关心的就是怎么打好下一杆。

⑶比赛到最后往往比的是“心理”,谁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发挥出原有的水准,谁就能获胜。

因为比赛时状态容易失常,选手能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不错了。

你看世界溜冰大赛,选手练习的时候.是不是个个神勇?

连名不见经传的都能连着三转跳。

但是到了正式比赛,面对满场观众和电视转播,却又一个接一个摔跤。

⑷除了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保持体力也是重要的。

想想,如果一张弓总被拉满,即使不用时,也用东西撑开,它能有力量吗?

当然没有!

它平常必须放松,到张弓射箭的时候,才能表现最佳的弹性。

⑸所以好的选手.无论他是运动员,还是作文、演讲比赛的参与者,在他比赛之前,甚至前一阵,都会特意让身体休息。

只有在真正比赛时,才使出全力。

有些人甚至在动静之间,判若两人。

⑹我以前有个学画的女学生就如此,她上课时羞羞怯怯。

好像连有问题都不敢开口,但她居然是华人圈有名的演艺天才。

有一次,我看到她在台上又唱又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⑺我后来常想,那些明星之所以在台上能魅力四射,都因为私下尽量收束自己,保留发光发热的能量。

他们的“一飞冲天”,来自“三年不飞”:

他们的“一鸣惊人”,来自“三年不鸣”。

⑻你记不记得去年年初我们在北京时.有人在席间谈到太空人杨利伟?

说上太空的前一晚.有人偷偷到他房门外听,里面传出呼呼大睡的声音。

第二天,太空船穿出大气层,那最危险的时候,杨利伟的心跳居然也不过七十几下。

养精蓄锐,临危不乱.他才能成功啊。

⑼孩子,你未来会面对许多大的考验、大的比赛,希望你能记住我说的这番道理。

....

1、信中作者希望女儿记住的“这番道理”是什么?

答:

(2分)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要保持体力。

(意思同即可)

2.第二段中的“戏剧性”在文中指什么?

第四段中“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什么?

(请在空格内作答)答:

“戏剧性?

指最后关头反败为胜。

(2分,意思同即可)

“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一个人身体总处于紧张状态。

(2分,意思同即可)

3、请在第三段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

能符合“比赛时状态容易失常,选手能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不错了”的例子就行。

4.文中第五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

事例论证,有力证明了“赛前保持体力也是重要的”这一观点,具有说服力。

5.向年轻人讲道理的文章不少,本文却耐读易接受,原因是什么?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3分)以亲切的口吻、平等的态度与女儿交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事例说理。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二:

议论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题精析】

(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

万里路’。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

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

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

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

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世上有

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

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

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光“读万卷书”,

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上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

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

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

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

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

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

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

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

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

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

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

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

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

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

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

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

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

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

有的投了简历,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面试,

未破聘用。

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

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

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

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

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

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开篇引用胡总书记话的作用是:

(1)2)

3.你是如何理解“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这句话的?

4.首段中有这样一句话: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小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坚实基础。

5.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完本文后,请结合文意,谈淡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二)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母语之中。

关爱母语,往小里说,有助于人们顺畅地交流和自由地表达;往大里说,则关系到民族认同和文化接续的大话题。

我们深情地凝望美丽的、充盈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母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诗人余光中的诗句为汉语蕴涵的人文精神做了生动的注解。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汉语认识世界,接纳客体,并不断丰富完善我们的精神世界。

孔子的汉语,李白的汉语,苏东坡的汉语,鲁迅的汉语,沈从文的汉语?

?

中华文字列队而来,曾经和正在给予我们多少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陶冶!

我们也同样殷切地关注着母语表情达意的工具价值。

专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交流表达”能力是一个劳动者的核心技能之一。

此方面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自身吸纳信息和沟通外界的成效。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冷落母语的情形。

无论是汉语的()性还是()性,在目前的社会生活里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切。

可能我们习焉不察,可能我们顾此失彼,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汉语曾经的魅力正在逐渐消退。

新八段文体的质木无文、套话连篇,部分网络语言的粗俗失范等等,都在提醒人们要关爱母语。

我们不一定赞同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张,但我们同样不赞同对汉语的至。

由此我们郑重呼吁:

要关爱、重视母语,要学好用好我们的母语。

在社会层面,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管理层面,有关方面应该将汉语能力列为一种评价制度,实事求是,规范要求;在文字使用频繁的一些行业,比如新闻、司法、经济、教育等领域,提倡规范使用汉语。

我们相信,越是在开放、发展的大语境下,母语的天空越是自由开阔。

1.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给本文拟一个醒目的标题:

2.文中第一自然段给我们点示的是:

3.根据第二、第三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填入第四自然段括号中的两个词应分别是:

4.要将“冲击”、“践踏”、“冷落”三个词还原于第五自然段中的横线,其顺序是:

5.阅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概括本文的要点:

(三)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

死吗?

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甘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进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

“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

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4分)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2分)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4分)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字以内)。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字以内)(3分)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2分)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3分)

【实战演练】

(一)给人生加个意义

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

从我的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

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

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

了。

我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

我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

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

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

今天,在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