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602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财政学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考试题.docx

《财政学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考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考试题.docx

财政学考试题

财政学考试题

题型:

名词解释10分、单选10分、多选10分(看书)、简答30分、问答13分、简述17分

重点:

第4章、第11章、第18章

第1章

1.公共产品:

指的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2.外部性(外部效应):

指的是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

3.政府失灵:

政府机制本身存在低效率现象。

4.市场失灵:

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市场福利的最佳状态。

5.财政: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关系。

主要包括: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财政管理等内容。

6.试述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作用。

(1)提供法制制度

(2)保持和保护市场竞争

(3)克服市场无效

(4)促进社会公平

(5)保持经济稳定

第2章

1.简述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财政的产生:

私有制的产生和社会分裂为阶级

产生条件:

经济条件(基本条件):

剩余产品

政治条件(必要条件):

私有制

发展:

形式的发展:

实物、徭役——实物、徭役、货币——货币

规模的发展:

小——大——小

性质的发展:

国家性质决定财政性质:

奴隶制——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直接占有奴隶;

封建制——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

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2,简述财政的四个基本要素。

(1)财政主体:

国家或政府是财政收入分配的主体。

(2)财政客体:

财政客体是一部分国民收入。

(3)财政形式:

财政分配主要形式有三种即实物、力役和价值形式。

(4)财政目的:

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3.什么是财政?

什么是财政的本质?

财政:

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

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财政的本质: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4.试述财政的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

财政具有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两种属性

公共性:

指的是财政具有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属性。

它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具有的公共性;财政的公共性又具有历史性:

公共产品的构成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而变化、公共产品的构成可能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别。

利益集团性:

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反映着参与财政分配活动的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

从根本上说,财政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不同社会形态下,财政体现出不同的利益集团性: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财政均体现着阶级性,但随社会形态的演进而减弱;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段性位于次要地位,利益集团性变得显著。

第3章

1.混合产品:

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双重性质的产品。

2.免费搭车:

人们会有一种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的激励,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问题。

3.为什么公共产品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

公共物品在现实经济中是广泛存在的,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消费者都想无偿使用这些产品,于是就出现了“搭便车”现象,产品的提供者无法收回其成本,就会丧失提供产品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生产的萎缩。

这些特点使得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受益和边际社会收益的偏离,从而导致了市场的失灵。

第4章

1.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论):

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政府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张。

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

2.梯度渐进理论:

(1)公民可容忍的税收水平决定着可容忍的财政支出水平或公共部门的规模。

(2)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制度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客观的审视过去,并在心理上接受一个更高的可

容忍的税收水平,容忍政府支出更多的替代私人支出。

(3)正是这种审视效应和置换效应,促使政府支出水平登上新的台阶。

(4)冲击消失之后,较高的支出水平就会因惯性存在。

3.非均衡增长理论:

公共部门的活动是劳动密集型的,相对于资本密集型的私人部门来说,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相对较缓。

私人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引起部门工资水平的上升公共部门为了向社会提供足够的服务,其工资水平的提高必须与私人部门保持同步这使得公共部门提供服务的单位成本相对上升导致公共产品相对的价格上升如果对于公共部门活动的需求是无弹性的,必然会形成公共支出增长的趋势。

4.收入再分配论:

政府支出之所以增长,是因为低收入者利用政治制度进行有利于他们自己的收入再分配。

收入再分配的另一观点则认为,收入再分配主要有利于中等收入阶层,而非低收入阶层。

5.如何看待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

(1)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收入再分配论

(2)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既有经济因素,如人均收入增长、技术变化、公共服务相对成本提

升、城市化等,也有政治和社会因素,如政局稳定、人口状态、观念变化等。

6.政府活动夸张论产生的理由。

(1)首先,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分工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日益加强。

这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则使经济交往日益复杂化,经济主体之间的的各种摩擦不断增加,从而必然要求更多的政府保护、调节和管理活动。

(2)其次,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分配问题的关心日益加强,对教育、文化、保健、福利等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这要求政府以更大的比例提高这些方面的支出。

(3)最后,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之后,一些新行业要求大规模的投资,这些投资要么由于规模过大而使得私人难以有效融资,要么私人可以融资但却会导致私人垄断,因而不利于促进社会目标。

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有效运作和良性发展,政府有必要直接介入大规模的投资生产领域,其结果是政府参与直接生产活动的日益增加。

7.哪些制度安排可用于控制财政支出的增长?

(1)预算监管制度

(2)政府采购制度

 

第5章

1.我国当前主要有哪些社会救助项目

农村扶贫资金

自然灾害救济支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

医疗救助支出(包括:

农村医疗救助支出、城市医疗救助支出)

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支出(包括: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农村五保供养指出)

2.如何看待我国的贫困人口规模

我国目前不但存在几千万的绝对贫困人口,而且还存在上亿的相对贫困人口,存在规模大,绝对数量大,很多人还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

当前第一要务扶贫济困,缩小贫富差距;一方面,要通过税收政策加大调节贫富差距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在政策上鼓励社会贤达富人投资于扶贫济困的事业。

消除绝对贫困人群,最大限度地减少相对贫困人群,缩小贫富差距,尽快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第6章

1.商业保险:

个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在受到某些损失时得到补偿。

2.社会保险:

政府开设的一些项目也可以部分弥补因不确定或不可控制事件所造成的收入损失,这些项目通常称为社会保险。

3.养老保险:

在劳动者进入老年后由社会给予工资补偿的制度就是养老保险。

4.试述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理由

(1)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保险市场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残缺问题。

(2)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收入非配上的市场残缺。

(3)社会保险是一种优值品,人们对它的评价低于它实际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政府的介入体现了父爱

主义的观念。

(4)相对于商业保险来说,政府介入社会保险还具有其他优势:

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尤其是决策成本;

更有利于分散风险;社会保险支出可以实行指数化,虽然这一做法经常被批评者认为过于慷慨大

方,但它确实可以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

5.简述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

(1)养老保险对储蓄的影响:

从作用机制上看,养老保险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储蓄:

首先,养老保

险制度的存在,实际上是给予职工年老时可获得退休金的承诺,这会减少职工为应对老年风险而

储蓄的动机,这一现象称为财产替代效应。

其次,社会保险税直接减少职工的收入,使其储蓄能

力降低,从而进一步降低储蓄率;财产替代效应对储蓄的负面影响又会被养老保险的其他效应所

抵消:

一是退休效应,二是遗产效应。

另外,养老金降低了子女为退休的父母支付赡养费的需要,

使年轻一代在工作生涯中可增加储蓄。

(2)养老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主要通过征税(或缴费)机制和养老金的给付机制实现的。

一方面,

对在职职工的当期收入来说,征税减少了劳动收入,降低了当期消费水平,因此对劳动供给有一

定的抑制作用。

另一方面,职工在个人收入减少之后,为保证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又会增加工

作来弥补因征税对收入造成的影响。

(3)养老保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1)个人收入再分配

(2)代际间收入再分配(3)同代间收入再

分配。

第8章

1.国有资产收入:

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上交利润、股息、红利、产权转让等形式取得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以资产占用费、租金、使用费等形式取得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收入。

2拉弗曲线:

表示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用拉弗曲线表示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3.简述财政收入的经济来源以及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经济来源:

税收、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债务收入、非税收入、转移性收入

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价格水平、收入分配制度

4.财政收入取得的形式有哪些?

请列举三种主要的财政收入取得的形式,并比较他们的差异。

形式:

税收、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国有资产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包括:

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入、罚没收入、其他收入)

比较差异:

定义

特点

作用

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调节社会经济;

组织财政收入;

监督管理社会经济活动

公债

公债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取得的一种收入。

是各级政府借债的统称;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信用形式;政府可通过宏观调控进行适度调控。

信用的财政收入形势;

具有弥补性、灵活性;

依靠政府信用才能完成

缓解了政府资金需求的压力;

有调整市场的作用;

能够强化国家的结构调整

国有资产收入

国有资产收入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

反应国有资产营运效益好坏;

反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关系到为国有资产的恢复、改造、更新提供资金的多少

第9章

1.税收:

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

2.税收负担:

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个人和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会产品价值的集中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

3.什么是税收?

国家征税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税收:

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

基本依据:

国家政治权利,法律规定

4.税收有哪些特征?

如何区别税收与公债?

特征:

(1)强制性:

指国家征税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律、法令进行的,是一种强制的课征。

(2)无偿性:

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

付任何代价或报酬。

(3)固定性:

是指国家征税前,税法就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税额,税法所规

定的这些征收标准,国家或纳税人双方都必须遵守。

区别:

定义

特点

作用

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调节社会经济;

组织财政收入;

监督管理社会经济活动

公债

公债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取得的一种收入。

是各级政府借债的统称;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信用形式;政府可通过宏观调控进行适度调控。

信用的财政收入形势;

具有弥补性、灵活性;

依靠政府信用才能完成

缓解了政府资金需求的压力;

有调整市场的作用;

能够强化国家的结构调整

5.什么是税收的公平、效率和财政收入原则?

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些原则?

(1)公平原则包括三个方面含义:

一是税收负担公平,包括税收横向公平——相同纳税能力的人交纳

相同的税和纵向公平——不同纳税能力的人交纳不同的税;二是税收经济公平,即通过税收机制

建立机会平等的经济环境,实现起点的公平;三是税收社会公平,即通过税收机制对社会成员个

人的收入进行调节,以征税或补贴方式实现社会成员间利益上的相对平等,实现结果的公平。

(2)效率原则:

指的是以尽量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量大的税收收益,它通过税收成本与税收收益的比

较得以衡量。

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行政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原则。

(3)财政收入原则概括为如下三个基本内容:

一是充分稳定,即税收收入必须充分、稳定的满足国家

财政支出的需要;二是弹性,即税收收入不仅要对财政收入保持充分的弹性,更要与经济增长保

持灵活的弹性;三是适度,即税收收入必须保持在一个界限内。

6.税负转嫁类型?

税负转嫁影响因素?

如何理解税负转嫁对微观经济主体实际税收负担的影响?

类型:

(1)前转(顺转);

(2)后转(逆转);(3)混转(散转);(4)税收资本化;(5)消转又称转化。

因素:

税负转嫁程度取决于征税后的价格变动,价格变动程度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影响:

税负归宿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是税收负担的实际承受者。

7.简述世界税制结构的基本布局,分析我国今后的税制改革及其对税制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

基本布局:

当今世界的税制结构呈现出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和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两大模式。

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呈现出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所得税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但税种体系仍然不够发达的特征。

我国税制结构的调整:

我国的税制结构呈现出了以流转税为主体,以所得税为辅助,多税种、多次征的复税制特征。

今后我国税制结构改革的任务是,适当降低流转税的比重,提高所得税的地位,并通过有关具体税种的改革,最大限度的实现税收制度的公平/效率以及财政收入等目标,为国家财政支出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为缓解贫富差距、实现和谐社会提供合理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调节工具。

第10章

1.税收制度:

简称税制,是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称,内容包括税种的设置、各个税种的具体内容。

2.消费税:

是以某些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3.营业税:

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4.所得税:

(1)企业所得税:

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或境内、外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个人所得税:

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5.简述税制要素

(1)征税对象:

又称课税对象或课税客体,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

(2)纳税人:

又称纳税义务人,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3)税率:

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

税率包

括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等

6.试述我国增值税的基本内容。

(1)增值税概念:

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业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

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征收的

一种流转税。

(2)纳税人: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

个人,都是增值税的纳税人。

(3)征税范围: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

及进口货物等,具体是:

(1)销售货物和进口货物;

(2)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3)视同销售货物;(4)混合销售行为;(5)兼营非应税劳务;(6)属于征税范围的

特殊项目。

(5)税率:

增值税税率包括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零税率以及征收率(商业企业4%、工业

企业6%)等。

7试述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流转税的改革:

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规范增值税的征收制度,实行消费税,统一流转税。

(2)所得税的改革:

统一税制(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扩大税基、控制减免税优惠。

(3)其他税种的改革:

主要是对资源税、财产税以及行为目的税进行改革。

如把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由

对煤、天然气和石油征税进一步扩大到对金属矿产品和非金属矿产品征税;开征土地增值税;取

消各种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

(4)经过上述的改革,我国税制形成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税种、多税种、多次征的复税制体系。

8.1994年以来。

我国税制进行了哪些局部重大改革?

(1)关税改革:

降低关税水平、调整出口关税税率

(2)农村税费改革:

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到2003年,改革内容是取消针对农民的一切收费项目,调

整农业税税率,实行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的政策;改革的第二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的。

国务院决

定5年内取消农业税,中央规定从2004开始取消农业特产税,短短1年后,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

期限又被缩短为3年,2005年12月29日,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规定。

(3)企业所得税改革: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体现了“四个统一”:

统一内资、外资企业的纳税人身份;统

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

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新税收优惠体系。

(4)消费税改革:

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

此次政策调整是1994年税制

改革以来消费税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整,对进一步增强消费税调节功能,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更好的引导有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5)其他改革:

增值税转型试点、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改革车辆购置税费。

第11章

1.国有资产:

国有资产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可定义为:

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益。

狭义的国有资产可定义为:

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2.资本运营:

是把企业所拥有的有形与无形的资本存量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动资本,通过优化配置的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租赁等运作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使企业具有资本流动、置换的能力,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

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国家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之间划分国有资产管理职责、权限、利益的制度。

它是国民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请分别按经济用途和存在形态对国有资产进行分类。

(1)按国有资产的经济用途划分:

国有资产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经营性国有资产:

是指各类企业经营使用的和按企业要求经营使用的国有资产。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是指用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而不直接参与生产、流通的国有资产。

(2)按国有资产的存在形态划分:

国有资产可分为国有有形资产和国有无形资产。

有形资产:

是指具有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资产。

包括:

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资源性资产。

无形资产:

是指不具备实物形态,却能在一定时期里提供收益的资产。

包括:

国有可确指无形资产、国有不可确指无形资产、国有非实物形态的权利。

5.国有资产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从国有资本投资取得收入的形式:

上交利润、分得股利股息。

(2)从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清算取得收入的形式:

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国有资产使用权转让收入、国有资产其

他产权出售转让收入、国有产权清算取得收入。

(3)从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取得收入的形式:

从海域使用金陆域场地和矿区使用费等取得收入、从非经营性

国有资产出租等取得收入、某些经营权有偿出让转让取得收入。

6.简述国有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

(1)企业并购

(2)股权与债权互换(3)资产转让和企业出售变现(4)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5)优势企业托管效益差的国有企业

7..如何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周边关系。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集中表现在集权与分权的矛盾上。

只有做到兼顾中央

和地方的利益,才能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目标。

(2)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解决国有资产产权管理职能部门与行政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合

理分工与密切合作问题。

(3)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

主要是处理好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关系,实现国有

资产国家统一所有与企业自主经营相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

(4)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产权营运机构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使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与产权营运职能分离,

以实现国有资产系统内部的政企分开,提高管理效率与营运效益。

8.资本运营特征。

(1)增值性:

资本运营的目标在于实现资本增值最大化,资本运营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2)流动性:

资本只有通过流动才能增值,流动性是企业资本运营的方法和手段。

(3)风险性:

由于资本运营与资本市场密不可分,资本市场属虚拟经济活动领域,相对于实体经济活动领域,其市场风险、运营风险等不可预见因素也比较大,在运营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难以预料的事,这些在客观上都会给资本运营带来风险。

9.国有资本运营对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国有资本运营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1)资本运营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理想路径;

(2)资本运营有助于确保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3)资本运营是提高国有资产收益的重要措施;

(4)资本运营有助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提高国有企业盈利水平。

10.分析我国国有资本预算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意义:

(1)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有助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有助于实现国有资产出资

人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分开,促进政府职能转换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2)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政府预算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3)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力。

主要内容: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包括:

(1)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交国家的利润;

(2)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或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3)企业国有产权或股份转让收入;(4)国有独资企业清算扣除清算费用后的收入,以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或股份分享的公司清算收入,属于国有资本残值的回收;(5)其他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主要包括:

(1)资本性支出,即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发展要求,以及国家战略、安全等需要安排的资本性支出;

(2)费用性支出,指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等方面的费用性支出;(3)其他支出,如用于社会保障等项支出等。

第12章

1.政府债务:

是指政府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什么是政府债务风险?

如何进行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政府债务风险:

是指政府债务与其资产在规模和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