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展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0637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展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展望.docx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展望.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展望.docx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展望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展望

葛丽娜: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1-5-1614:

19:

52 来源:

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1)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众多学者从各自视角展开了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入研究,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逐步丰富。

本文文献主要从中国期刊网检索得到,从文献资料来看,有关服务业集聚区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制

  关于影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国外学者主要从获取全球网络、客户和知识基地等方面展开研究[1-3]。

国内学者李志平和白庆华从服务经济、集聚经济等方面介绍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4];李志平又深入分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得出其发展过程是自组织与他组织两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5];张俐俐和曲波认为历史文化因素是服务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诱因,专业人才与科研机构是服务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现代信息技术是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6];王辑慈从区位与空间、社会文化等方面总结了影响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7]。

  从上述的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是:

(1)内源机制,是一种自发的内在力量,表现为分工互补、知识共享、外部经济[6]、规模经济、网络创新[1-3]等;

(2)外源机制,来源于外部环境与国家有意识地对集聚区进行的规划、调控行为等。

学者们主要分析了促使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具体因素,相对欠缺专门针对现代服务业产业特性的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并且对这些具体因素的研究也比较分散,相对缺乏系统的模型。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演化

  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演化过程,Sam和Kee-Bom研究发现,汉城现代服务业开始是以中央商务区为单一集聚核心的结构模式,后逐步演化成一种多核心的局面[8];Scott指出,现代服务业开始从城市中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扩散,并且呈现出更加分散的趋势[1];Storper和Walker认为,一个产业的演变要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和衰退期5个阶段,服务业会按照模式化的生命周期进行布局选择[9]。

国内学者秦远建认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动态发展的,集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成本[10];高运胜认为不同的集聚区由于其形成机制不同有着不同的演化路径[11];郑文智认为有些集聚区需要不断地创新以实现集聚[12];郑伯红等着眼于中央商务区的聚集效应[13];原欢祥等分析了中央商务区区域变化与类型等问题[14]。

  从以上文献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演化是通过现代服务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集聚和扩散来实现的。

学者们从信息技术发展、服务业产业生命周期等方面分析了集聚或扩散的原因。

以动态视角对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研究,应比静态视角更为复杂,但目前这些研究还不能深入揭示这种复杂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内在机理和规律。

到目前为此,对于服务业集聚的动态发展方面的认识相对较少。

  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类型及典型模式研究

  国外学者Markusen早在1996年就依据集聚区内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关于集群模式的分类方法,Stamer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研究中,借鉴Markusen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集群卫星式和集群轮轴式三类[15];Lynn Mytelka依据集群整体发展的深度将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型集群三种模式[11]。

  国内学者陈陈和何俊认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以分为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服务外包集聚区、总部经济集聚区三种类型[16];依据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分类,可以将集聚区分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区和技术性服务业集聚区。

代文借鉴种群生态学的成熟模型,总结和提炼了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三种生态模式即链状共生模式、协同互进模式和虚拟共生模式[17];朱欣苑和姚莉英从形成机制的角度,归纳提出了原生型、嵌入式和外生性三类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18-19](见表1)。

  由上可以看出,目前的服务业集聚模式研究都是以制造业集聚模式为基础,加上服务业本身的特点展开分析的。

并且后来学者都是在Markusen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分类标准日益细化。

  四、研究展望

  虽然我国学者对服务业集聚区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

基于当前研究的现状,我国学者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持续加强理论研究

  我国学者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研究相对较晚,相对于制造业集聚的研究,目前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研究的系统性不足,具有理论深度的成果较为欠缺,在理论上主要是继承西方国家产业结构的理论,至今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且现有研究未跳出制造业集聚范式的藩篱,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两者的差异性,没有建立起现代服务业集聚范式的理论体系。

对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理论体系的构架及内在逻辑关系等理论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深化。

  在以后的研究中,首先要加强学科整合,构建完整理论体系。

整合各个学科最前沿的理论成果,用综合的观点来建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体系。

其次要鼓励理论创新,提倡自主研究,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研究出有创造性的理论成果。

  

(二)逐渐展开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

  目前,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研究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地区,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其中又以上海的研究最多。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虽然也有学者开始研究,如西安,但相比之下还是远远不够。

欠发达地区更需要理论和实证的指导,来促进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序协调发展。

  我国学者应加强对欠发达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案例研究,进而总结概括,使之成为理论,给这类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指导,为其制定合理发展模式和具体发展对策提供理论指导,加快推动我国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发展。

  (三)积极探索研究的新方法

  大多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多是引用实证分析,而定量分析相对欠缺,在实证分析中相对欠缺企业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也少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系统研究。

除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创新之外,如何对现代服务业空间演化过程及其机理进行科学、定量的刻画也是今后学者应该研究的问题。

  因此,应大力提倡使用合理的定量方法和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行识别和评价,清晰和系统地描绘现代服务业各个部门的产业集聚区,并对各个集聚区的形成、空间格局、演化机理、效应等进行系统研究,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相关理论借鉴和实证支撑,帮助中央或地方政府制定更为有效的集聚政策。

  参考文献:

  [1]SCOTT A.J R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 and regionaldevelopment:

the rise of new industrial spaces inNorth American and Western Europe[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8(12):

  171-186.

  [2]KEEBLE D,NACHAM L.Why do business servicefirms cluster[M].Cambridge:

Working Paper,2001.

  [3]SASSEN S.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M].California:

Pine Forge Press,Thousand Oaks,1994.

  [4]李志平,白庆华.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

(2):

13-15.

  [5]李志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上海:

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8.

  [6]张俐俐,曲波.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的新途径:

产业集群发展[J].人文杂志,2006(3):

68-71.

  [7]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SAM O P,KEE-BOM N.Spatial structure and interfirmnetworks of technical and information producerservice in Seoul[J].Asia Pacific Viewpoint,1998

(2):

209-219.

  [9]STOPER M,WALKER R.The capitalist imperativeterritory,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growth[M].Oxford:

Blackwell,1989.

  [10]秦远建,江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10):

35-38.

  [11]高运胜.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12]郑文智.集群演化与区域产业的根植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6

(1):

41-46.

  [13]郑伯红,陈瑛.重庆大都市区CBD系统演变的机制与规律[J].经济地理,2004

(1):

48-52.

  [14]原欢祥,王兴中.当代西方国家中心商务区的演变规律[J].世界地理研究,2002

(2):

41-47.

  [15]MEYER-STANER J.Path dependenc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Persistence and change in three industrialclusters in Santa Catarina,Brazil[J].World Development,1998(26):

1495-1511.

  [16]陈陈,何俊.全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崛起及中国的对策[J].经济地理,2009(6):

936-1035.

  [17]代文.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7.

  [18]朱欣苑.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D].广州:

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19]姚莉英.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6(4):

50-53.

  [20]林彰平,闫小培.转型期广州市金融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变动[J].地理学报,2006(8):

818-8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