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1012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docx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备课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材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

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

《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

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二【教学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2、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3、本组教材各部分都是紧紧围绕秋天这个主题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相互关连,紧密配合。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为习作做准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1、会认20个字,会写34个字。

正确读写两篇精读课文中30组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2、积累好词佳句。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秋的文章资料。

课文6——8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练习3课时

第一模块:

第三单元预习卡

项目

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

小组评价

第9课:

促深忆逢遥遍插

在文中标出,做到准确熟练认读。

不理解的词语能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并与同伴交流。

第10课:

精心希望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第11课:

清凉留意邮票菠萝香甜加紧杨树

第12课辽阔振动歌韵叮咛

读本单元四篇课文:

《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

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根据提示能概括出每篇课文的内容,与同伴交流。

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兄弟的忘却为什么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书上标出来或者写下来。

三、预习达标环节

1.小组预习达标检查:

四人小组内,小组长根据预习卡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对字词和课文朗读过关检查并做好记录和评价。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认读生字词、流利读课文。

课文内容的概括放在课文学习中进行,此环节只作交流不做评价。

2.小组长汇报小组过关情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师抽查预习情况

教师抽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根据抽查情况作出评价。

重点指导预习中的字词、朗读的问题。

梳理全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在自主预习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过关环节中,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同时运用学生自评、他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达到更好的预习效果。

五、教师指导书写较难写的字

本单元左右结构字比较多,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字的左右两部分所占比例。

学生先描红再练写。

教师及时评价反馈,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生字听写过关。

第二模块:

一、导入学习。

二、预习回顾,初知内容。

《古诗两首》学案设计内容: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前两句写诗人秋夜的孤独寂寞,后两句写夜深偶见篱下灯火,不禁想起童年的快乐生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王维十七岁时写的诗,一首抒写思亲的千古绝唱。

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备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

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

初步预习课文。

2.教具与学具:

录音机、图片。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复习前诗  引入新课

背李白的《静夜思》,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思念家乡、亲人)  板书:

思乡  念亲

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他在17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

二、初读全诗  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

“为”这里应读“wé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

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

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又叫老人节。

“茱萸”:

(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  体会孤独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

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

每当;逢:

遇着、碰到的意思;倍:

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

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

“陌生的客人”。

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

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

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

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

孤独、寂寞)

4.他15岁离开家乡,这种举目无亲的日子经过了两年。

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诗人没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啊!

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员啊!

此时诗人心中除了孤独还有什么?

(有家不能回。

难过)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

难过)

5、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

(齐读)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

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

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  深华情感

1、配乐读全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

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4、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

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

“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

3、拓展促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唐】李煜

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

读第二句。

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读:

江上秋风动客情)

5、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

挑:

捉。

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

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

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

再读—

4、一灯明:

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

(读:

夜深篱落一灯明)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配乐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

四、拓展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情,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出示《秋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九月九日诵诗会”。

五、作业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叶绍翁      思乡  念亲          王维

孤独  寂寞  难过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于课堂的教学,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时候,课堂中我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诗意,加以引导。

例如在教学第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的时候,对于第一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当时诗人所想,所感。

课堂中通过我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一个人在外地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会想到感觉很孤单,想家里的亲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很好的让学生体会了诗人当时写下这首诗时的感受,体会了诗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第三模块:

自读提高课(3课时)

一、明确本课时学习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风筝》学案设计内容:

自学课文,把握内容

  1复述课文(请1至2名学生进行复述,教师适时进行纠正)

  2请仔细地阅读3、4自然段,思考:

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朗读、自学5分钟

师生交流

(要求学生走入文本,从具体语言中把握人物的性格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

自主提问、合作学习

a)  请将课前小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难问题提出来

如:

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兄弟的忘却为什么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教师随机将学生的提问打在电脑屏幕上,如果提问较多允许学习小组至少讨论4个以上的问题)

b) 小组讨论8分钟

教师巡视辅导,与各学习小组交流

c) 师生交流,逐一解决(不要求按顺序,对哪个问题有见解,就谈哪个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适时点拨)

探究主题

本文的思想主题是多方面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

(1)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对像小兄弟一样的人的不觉悟的感慨

(学生未必面面俱到,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

拓展及作业

你喜欢哪种游戏?

如果家长反对,你会怎么做?

总结

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们既可以读出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情,也可以看到他接触了科学之后时时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对“被虐杀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

希望同学们也能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长于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板书

风筝

鲁迅

我  :

蛮横粗暴;内疚、歉意    手足之情

小兄弟:

可爱爱玩;忘却        深刻反省

《风筝》教学反思

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整体感知课文,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课文;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只有突破了这些句子学生才能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秋天的雨》学案设计内容:

  谁能说一说,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准备过冬,是不是?

你们除了这些还看到什么了?

(银杏树、枫树、柳树、柿子、橘子。

 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

  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

  

(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

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指导朗读。

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

  (4)看录像,感悟“五彩缤纷”。

  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

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文字。

  (5)美读全段。

  3.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

(板书:

藏着气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4.表演朗读。

  

(1)熟读课文。

通过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读。

  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2)师生互动演一演。

  (3)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

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

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板书:

钥匙)

  2.拓展。

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美丽、欢乐……)

  3.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

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用你手中的画笔为你喜欢的课文内容设计一幅图画。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五彩缤纷

              藏着气味

              吹起喇叭

《听听,秋的声音》学案设计内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

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

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

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

(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

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

秋风吹过,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

   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

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

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

听听,

     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

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

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

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教学反思: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阳光的颜色就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呃......像个和善的老头儿。

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落的声音。

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是这么回事——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

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

"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

我惊喜地喊:

"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

"秋的声音!

  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

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

  感谢上帝!

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

  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突然,丁雅萱很认真地问我:

"老师,秋天为什么不和我们玩儿一下再走呢?

"她大概还在想课上的那个"秋天为何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的问题吧!

我笑了一下说:

"她已经和你玩过了。

只不过你没注意……比如它‘呼’地一下摸了你的脸,‘唰’地一下又碰了你的耳朵。

"小婷开心地笑了。

  回到办公室,丁雅萱的话在我的脑中反复盘旋,挥之不去。

"为何不和我说一下再走?

"她大概是没时间玩耍吧!

我突然一下子理解了这个上课爱吹泡泡的女生。

也许,下课了,放学了,她又要被推进作业的漩涡里,根本没有时间玩……

  嘿!

我的孩子们自己已经找到了良方。

下课了,孩子们放下笔记本,来到走廊上,闭着眼,"哇?

我听到了风声!

""我听到云跑步的声音。

第四模块拓展阅读与实践课(3课时)

一、主题阅读

(一)个性阅读

推荐阅读《主题丛书》中“感悟秋韵”、“斑斓秋色”、两组中的26篇文章,自己选择其中的5篇文章重点阅读,完成阅读卡,能有自己的阅读收获。

其余篇章可以略读。

(二)阅读汇报

要求:

能讲一个书中的故事或能结合所读内容谈自己的读书收获。

二、主题活动

围绕本单元,做一张手抄报。

三、探索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研究主题,进行课外研究。

第五模块:

积累练习(5课时)(处理“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口语交际习作”等)

一、快乐习作(2课时)习作1

《我爱秋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