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1141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3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docx

中医学基础理论习题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1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E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D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C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D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B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C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B

  A.动静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E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阴阳交感是指:

D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B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

  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B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E: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C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C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D

  A.心

  B.脾

  C.肝

  D.肺

  E.肾

  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

A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

D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20.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C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B

  A.前半夜

  B.后半夜

  C.上午

  D.下午

E.以上均非

21.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

B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C

  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阴虚则阳亢

  24.“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C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25.“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D

  A.阴胜阳虚

  B.阳胜阴虚

  C.阴虚阳亢

  D.阳虚阴盛

  E.阴阳两虚

  26.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

B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以上均不是

  27.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28.“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E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2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C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土侮木

  30.脾病传肾属于:

C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31.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C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32.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3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C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

  E.肾阳虚而心火越

  34.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

E

  A.整体观念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精气学说

  E.比较、演绎、类比

  35.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方法:

B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以表知里

  E.反证

  36.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属于:

C

  A.比较

  B.类比

  C.演绎

  D.以表知里

  E.试探

  37.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方法学上属于:

A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反证

  E.试探

  

(二)B型题

  2.属中医学哲学方法的是:

A

A.精气学说

  B.比较、演绎、类比

  C.诊断方法

  D.治疗方法

  E.预防方法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滋阴扶阳

  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D

  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C

  A.阴阳的运动

  B.阴阳的交感

  C.阴阳的制约

  D.阴阳的互根

  E.阴阳的平衡

  5.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

B

  6.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

A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7.肝火犯肺属于:

D

  8.肝气犯脾属于:

C

  A.益火补土

  B.滋水涵木

  C.培土生金

  D.抑木扶土

  E.金水相生

  9.以泄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治法称:

D

  10.以温肾阳的方法而补脾阳的治法是:

A

  11.滋养肺肾法称:

E

  A.比较法

  B.类比法

  C.演绎法

  D.以表知里

  E.反证法

  12.患者四肢震颤、抽搐,诊断为风邪为患,此采用的是:

B

  13.患者唇、舌青紫,诊断为血瘀,此采用的是:

C

  A.反证法

  B.试探法

  C.司外揣内

  D.比较

  E.类比

  14.中医古代医籍中的“消息法”属于:

B

  15.诊断性治疗属于B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2

A1型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B

A.阴阳五行与脏象经络

B.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C.以五脏为主的整体观

D。

望闻问切与辨证论治

E.辨证求因与审因论治

2.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

A.因人制宜

B.同病异治

C.异病同治

D.审因论治

E.虚则补之

答案:

C

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A.相互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答案:

E

4.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稼穑

C.从革

D.炎上

E.润下

答案:

D

5.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藏血

B.主神志

C.主运化

D.主统血

E.主疏泄

答案:

B

6.下列哪项不是脾的生理功能

A.水谷的受纳和腐熟

B.水谷精微的转输

C,水液的吸收和转输

D.脏器位置的维系

E.血液的统摄

答案:

A

7.下列关于五脏所藏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藏神

B.肝藏魂

C.肺藏魄

D.脾藏意

E.肾藏智

答案:

E

8.肺主气的功能取决于

A.司呼吸

B.宗气的生成

C.全身气机的调节

D.朝百脉

E.主治节

答案:

A

10.脾在志为

A.怒

B.喜

C.忧

D.悲

E.恐

答案:

C

11.肝藏血的生理功能是指肝有

A.贮藏血液

B.调节血量

C.统摄血液

D.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E.化生血液与统摄血液

答案:

D

12.有主水和纳气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

E

13.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B.促进生殖机能的成熟

C.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D.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

E.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答案:

C

14.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

A.肾

D.脾

C.心

D.肝

E.肺

答案:

A

15.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运化

B.主通调水道

C.主受纳

D.主腐熟水谷

E.主泌别清浊

答案:

E

16.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受盛

B.传化糟粕

C.化物

D.泌别清浊

E.通行元气

答案:

B

17.治疗血行瘀滞,多配用行气药,是由于

A.气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生气

E.血能载气

答案:

B

18.下列各脏中,其生理特性以升(升职啦!

)为主的是

A.肺与脾

B.肺与肝

C.肝与肾

D.心与肾

E.肝与脾(干杯:

啤酒!

答案:

E

19.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是

A.肝、肺

B.肺、肾

C.脾、胃

D.肝、胆

E.心、肾

答案:

B

20.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答案:

A

21.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

A.血府

B.经络

C.腠理

D.三焦

E.分肉

答案:

D

22.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在

A.四肢部

B.肩胛部

C.头面部

D.胸部

E.背部

答案:

C

23.绕阴器的经脉是

A.足厥阴经

B.手厥阴经

C.足少阴经

D.手太阴经

E.足太阴经

答案:

A

24.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小肠经流注于

A.膀胱经

B.胆经

C.三焦经

D.心经

E.胃经

答案:

A

25.最易导致疼痛的外邪是

A.风

B.寒

C.暑

D.燥

E.湿

答案:

B

26.下列哪项是火邪、燥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

A.耗气

B.上炎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答案:

C

27.下列关于火热内生机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有余便是火

B.邪郁化火

C.五志过极化火

D.精亏血少,阴虚阳亢

E.外感暑热阳邪

答案:

E

28.以阴阳失调来阐释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其病机是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格拒

D.阴阳互损

E.阴阳离决

答案:

C

29.“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

A.因病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人制宜

D.因时制宜

E.因证制宜

答案:

D

-.下列各项中,属于母病及子的是

A.肺病及肾

B.肝病及肾

C.肺病及心

D.心病及肝

E.脾病及肾

答案:

A

30.患者自汗,多尿,滑精,是因气的何种作用失常所致

A.推动

B.温煦

C.防御

D.固摄

E.气化

答案:

D

31.患者关节疼痛重着,四肢疫困沉重,头重如裹,其病因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痰饮

答案:

D

32.患者胃肠热盛,大便秘结,腹满硬痛而拒按,潮热,神昏谵语,但又兼见四肢厥冷。

其病机是

A.虚中夹实

B.真实假虚

C.由实转虚

D.真虚假实

E.实中夹虚

答案:

B

33.患者,男,56岁。

因情急恼怒而突发头痛而胀,继则昏厥仆倒,呕血,不省人事,肢体强痉,舌红苔黄,脉弦。

其病机是

A.气郁

B.气逆

C.气脱

D.气陷

E.气结

答案:

B

34.患者曾发高热,热退而见口鼻、皮肤干燥,唇舌干燥,舌紫绛边有瘀斑、瘀点。

其病机是

A.津液不足

B.津亏血瘀

C.津枯血燥

D.津停气阻

E.气阴两亏

答案:

B

B1型题

A.脾

B.胃

C.肾

D.肝

E.肺

35.“水火之宅”是指

答案:

C

36.“生痰之源”是指

答案:

A

A.心与脾

B.肺与脾

C.脾与肾

D.肺与肝

E.肺与心

37.与气机调节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答案:

D

38.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答案:

B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阳胆经

39.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

答案:

E

40.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答案:

A

A.气滞血瘀

B.气不摄血

C.气随血脱

D.气血两虚

E.气血失和

41.肝病日久,两胁胀满疼痛,并见舌质瘀斑、瘀点,其病机

答案:

A

42.产后大出血,继则冷汗淋漓,甚则晕厥,其病机是

答案:

C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寒者热之

43.适用于热结旁流的治则是

答案:

C

44.适用于真寒假热的治则是

答案:

A

中医复习题3(仅含病机与防治原则)

第七章病机

1、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病理是:

B

A、经络的功能失调B、阴阳失调C、脏腑的功能失调

D、内生五邪病变

2、在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

B

A、肝B、肾C、脾D、心

3、热盛于里,舌红苔黄,并见四脚厥逆、脉沉伏等,此属:

C

A、阳盛阴虚B、阴盛伤阳C、阳盛格阴D、阴盛格阳

4、下列除哪项之外都是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

D

A、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面化热B、感受阴邪,从阳化热

C、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D、阴液不足,阴气浮动

5、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

B

A、气血的盛衰B、邪正斗争之间的盛衰变化C、气机失调

D、脏腑阴阳失调

6、促进疾病向恶化或死亡等不良结局转化是由于:

A

A、正气衰竭,邪气独盛B、正邪相争剧烈C、正气不足,邪气亦衰

D、邪去而正不复

7、表证时的高热,寒战是因:

A

A、邪正俱盛B、邪正相持C、邪盛正衰D、正胜邪退

8、不属于心阳,瘀血痹阻心脉表现的是:

B

A、肢冷或汗出肢厥B、心烦失眠多梦C、脉伏而不出D、心悸怔状

9、何项为痰迷心窍病证的主要特点:

C

A、眩晕、昏冒B、狂言、骂唇C、神昏、痴呆D、胸闷、心悸

10、病人喜笑不休,多为:

C

A、心气虚B、心血瘀阻C、心气实D、心血不足

11、口涎增多,常自口角流出,睦后更甚,常提示:

B

A、肾气亏虚B、脾虚不摄C、脾虚湿热D、痰涎

12、病人体倦、多汗,易感冒,皮毛不泽展:

A

A、肺气虚弱B、肾气虚C、脾肺气虚D、肺气失宣

13、形成脾气虚损的原因,下列何项是确切的:

C

A、劳倦过度B、禀赋素虚C、嗜酒过度D、久病耗伤

14、下列除……外,都属脾的病理表现:

D

A、水肿B、崩酒C、黄疽D、自汗

15、呕吐腹泻,厌食腹痛,暖气吞酸是由于:

C

A、外感暑湿B、痰饮停胃C、饮食所伤D、感受湿邪

16、肝火上炎的临床表现,下列何项是错的?

C

A、咯血吐血B、头胀痛,面红目赤C、晕眩目花D、耳暴鸣或暴聋

17、肾虚封藏失职,最有代表性的症状是:

A

A、滑精B、自汗C、遗尿D、久泄脱肛

18、在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中,下列哪一项是特有的?

B

A、耳鸣B、夜尿多C、水肿D、气喘

19、肾不纳气的喘,其特点主要是:

B

A、咳喘胸憋B、动侧气喘,呼多吸少C、喘促痰涎壅盛D、喘而鼻煽

20、舌赤糜烂,小便短赤或尿血多属:

D

A、心火亢盛B、湿热蕴结膀胱C、心肾阴虚D心火下移小肠

21、病人因情绪波动动后,出现胸胁痞闷不舒以及腹泻之症是由于:

C

A、肝气犯胃B、肝气郁结C、肝气犯脾D、脾气虚弱

22、喘咳胸满与大便秘结兼见,采用通腑法治疗的理论根据是:

B

A、上病下取B、肺与大肠相表里C、六腑以通为用D整体观念

23、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是:

C

A、子宫脱垂B、腰腹胀满重坠C、里急后重D、久利脱肛

24、久泄,脱肛伴内脏下垂是:

C

A、肾气不固B、脾气虚弱C、中气下陷D、宗气下陷

25、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较少见:

C

A、目睛上吊B、高热C、手足濡动D、神昏诡语

26、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不气不能内守者,可称为:

C

A、气郁B、气陷C、气脱C、气闭

27、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B

A、肿块B、胸胁胀痛C、肌肤甲错D、面目黎黑

28、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

B

A、气逆B、气虚C、气滞D、气闭

29、气逆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D

A、暖气、呃逆B、头胀痛、甚则昏厥C、咳逆、气喘

D、眩晕、耳鸣如蝉

30、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燥的病理表现:

D

A、大便燥结B、肌肤干燥C、鼻干目涩D、烦渴引饮

31、真热假寒的病理是:

C

A、阴盛格阳B、阳虚则寒C、阳盛格阴D、阴盛则寒

32、病人有阴虚内热症状,而且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等,其病理变化属:

D

A、阴盛格阳B、阳损及阴C、阳盛格阴D、阴损及阳

33、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B

A、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

C、精血津液亏乏,导致阳不敛阴D、阳热病邪侵袭

34、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A

A、阳气虚损,阳的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

B、阴寒邪侵,伤及阳气,阴盛阳虚

C、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D、阴寒病邪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

35、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是指:

B

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阴寒病邪积聚

B、阳气虚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

C、外感湿热阳邪,伤及阴液D、阳气不足,不能制阴,导致虚寒内生

36、下列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错误的是:

B

A、正盛邪衰则病退B、正虚邪衰则病危C、邪盛而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导致阴阳离绝则死亡

37、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

D

A、口苦B、多梦C、失眠D、易怒

38、肺脏阴虚津亏久延不复常可损及:

B

A、脾阴B、肾阴C、胃阴D、心阴

39、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易致:

C

A、巅顶疼痛B、少腹拘急疼痛C、肢麻抽搐D、两胁不舒

40、、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下述哪项不确切?

B

A、昏厥B、呃逆C、头胀痛D、咯血吐血

41、在脏腑气机升降中为升降之枢的是:

D

A、肝气的疏泄B、肺气的宣肃C、脾气的主升D、以上都不是

42、症见食后腹胀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常为:

B

A、肾阳不足B、脾肾阳虚C、脾胃虚寒D、脾胃气虚

44、与全身气虚,最密切的脏是:

B

A、脾气虚B、脾肺气虚C、肺肾气虚D、心气虚

45、内湿的形成除与脾有关外,还与何脏腑关系特别密切?

D

A、三焦B、肺C、小肠D、肾

46、形成血虚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C

A、久病不愈,慢性消耗B、思虑无穷C、劳力过度耗伤D、失血过多

47、形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C

A汗、吐、下太过B、五志过极化火C、忧愁思虑过度

D、燥热之邪所伤

48、气机不畅,出现上升不及时,可形成:

B

A、气消B、气陷C、气逆D、气滞

49、气机郁滞不畅形成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C

A、情志所伤B、痰湿阻滞C、脏腑功能减退D、宿食积滞

50、气滞的临床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B

A、水湿停滞而见腹胀B、水饮内停而见心悸怔仲C、胃脘痞满不舒

D、两胁胀满疼痛

第八章防治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不是治未病的内容?

C

A、调摄精神B、加强锻炼C、审因论治D、人工免疫

2、见肝之病,先实其脾气,这种治疗属:

B

A、治病求本B、既病防变C、早期治疗D、扶正祛邪

3、属治则的有:

C

A、滋阴B、温阳C、扶正D、发汗

4、“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

B

A、反治法B、逆治法C、从治法D、治标法

5、“通因通用”适用下列哪种病证?

D

A、肠虚滑脱B、寒湿泄泻C、脾虚泄泻D、食积泄泻

6、“塞因塞用”的治法,适用于治疗:

C

A、表实里虚证B、虚实夹杂证C、真虚假实证D、真实假虚证

7、“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是属:

B

A、因人制宜B、因时制宜C、因地制宜D、因病制宜

8、下列何种为从治法?

B

A、用热远热B、通因通用C、寒者热之D、补泻兼用

9、正虚邪实而不耐攻伐的病人,应采用:

B

A、扶正为主B、先扶正后祛邪C、扶正与祛邪兼用D、先祛邪后扶正

10、素体阳虚感受寒邪用助阳解表法治疗属:

D

A、急则治其标B、因时制宜C、缓则治其本D、标本兼治

11、扶正祛邪兼用的原则是:

C

A、虚实夹杂证B、邪盛为主,兼正虚C、正虚邪实证,扶正不留邪

祛邪不伤正D、扶正会助邪,祛邪更伤正

12、阴阳偏盛的治疗以下列哪一项最中肯?

D

A、调整阴阳B、热者寒之C、寒者热之D、损其有余

13、阴阳偏衰的治疗,下列哪一项原则最中肯?

C

A、调整阴阳B、补偏救弊C、补其不足D、滋阴清热

14、除……外,均属因人制宜:

A

A、因性格不同而用药B、因年龄不同而用药C、因性别不同而用药

D、因体质不同而用药

其他习题1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

A、司呼吸B、主血脉C、主疏泄D、主升发E、主纳气

2、五行学说中“水”的特性是A

A、润下B、稼穑C、炎上D、从革E、曲直

3、藏象学说的内容包含A

A、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B、内在组织器官的各种表象C、五脏、六腑D、五脏、六腑与经络E、五脏的各种形象

4、脏与脏之间主要体现了“精血同源”关系是C

A、心与肺B、心与脾C、肝与肾D、脾与肾E、心与肾

5、发病的最基本原理是C

A、正胜邪负B、正胜邪退C、正邪相搏D、邪胜正负E、邪正相持

6、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B

A、辨病求因B、辨症求因C、问诊求因D、相对性E、直观性

7、主升清功能的脏腑是B

A、肝B、脾C、肾D、心E、肺

8、和肾相为表里的是B

A、大肠B、膀胱B、三焦D、胆E、小肠

9、归属内伤病因是A

A、劳逸B、医过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