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1277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跳绳》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跳绳》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跳绳》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跳绳》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跳绳》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跳绳》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跳绳》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跳绳》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跳绳》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跳绳》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

《《跳绳》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跳绳》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跳绳》教案 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

《跳绳》教案推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单元加与减(三)

第6课时跳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百以内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退位减法算理。

难点:

连续退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你们常做的一项活动就是跳绳,板书课题。

跳绳也是我们体育课要测查的一项。

说说你的跳绳成绩。

(请3-4名学生说一说)

二、出示统计图表:

这是三名同学跳绳情况统计表。

小东

小红

小亮

62下

48下

70下

1、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小东、小红共跳多少下?

三人一共跳多少下?

(2)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

比小亮少跳几下?

……

2、这些问题你会解答吗?

板书:

62-48=

咱们先估计一下,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

自由回答,追问:

你这样估计有什么根据?

3、62-48到底等于多少?

你能准确的算出来吗?

试着独立计算结果,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1)62-40=22

(2)62-50=12(3)62-42=20(4)68-48=20

22-8=1412+2=1420-6=1420-6=14

(5)用竖式计算:

板书:

62

-48强调:

14各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十,十位上的6借走1还剩5,用5-4=1。

4、用竖式解答:

70-4870-62

三、老师能跳100下,老师比小红多跳几下?

板书:

100-48

学生试着自己解答,小组讨论,汇报。

(1)98-48=50

(2)99-48=51(3)100-50=50(4)100-40=60

50+2=5251+1=5250+2=5260-8=52

(5)竖式计算:

板书:

100

-48请学生把计算过程讲一讲。

52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一练”第2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弄懂题意,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6题。

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小动物,比比看,谁最先过河。

生独立做题,然后反馈。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有没有什么意见要发表?

本资源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第9单元总复习

第1课时数与代数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6页的第1题及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掌握因数、倍数的特征,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利用这一特征解决一些问题。

3.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

4.通过复习,能发现不懂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因数与倍数。

(1)什么是因数?

什么是倍数?

请举例说明。

如:

3×4=12

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你对因数和倍数还有哪些了解?

由学生自己回忆知识、语言表达所了解的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说到下面几个问题:

①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本身。

②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③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④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是相互存在的,不能孤立说因数或倍数。

⑤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是2的倍数的数称什么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称什么数?

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偶数:

2,4,6,8,10……

奇数:

1,3,7,9,11……

(2)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5,10,25,35,40

教师:

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3)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6的倍数,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吗?

为什么?

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吗?

提示:

因为6=2×39=3×3

可以看出:

6包含有因数3,9也包含因数3,从而得出:

6的倍数中一定包含因数3,9的倍数也一定包含因数3。

所以,6和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3.质数和合数。

(1)什么样的数叫做质数?

质数又称作什么数?

(2)什么样的数叫做合数?

(3)1是质数吗?

是合数吗?

二、复习讲授

1.写出36的所有因数和100以内的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怎样写才能不缺写也不多写。

2.从下面四张卡片中取出三张,按要求组成三位数。

0587

(1)奇数。

(2)偶数。

(3)5的倍数。

(4)3的倍数。

(5)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7)是2,3,5的倍数。

由学生独立完成,能写几个就写几个,然后,全班反馈,老师集体评价。

3.将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圈里(数字可重复使用)

1248910

121521579168

练习要求:

(1)学生分别将各数写在相应的圈里。

(2)学生交流:

说一说自己的判断过程。

(3)回答下列问题:

①自然数中,除了奇数,剩下的一定是偶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②自然数中,除了合数,剩下的一定是质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③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④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⑤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三、巩固作业

1.完成课本第118页的第1题。

此题是有关2、3、5倍数特征的习题,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完成课本第118页的第2~4题。

第3题:

此题是巩固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习题。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第4题:

此题是有关公倍数的实际问题。

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4个装一排正好能装完,6个装一排也正好装完,说明松花蛋的数量就是4和6的公倍数。

学生明确题意后,让学生找出4和6的公倍数,并根据70多个松花蛋这个条件,判断出是72。

四、课堂作业

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

1.5的倍数大于4的倍数。

()

2.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

3.偶数加偶数和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和是奇数。

()

4.自然数是由奇数和偶数组成的。

()

5.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

五、课堂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

(1)

什么是因数?

什么是倍数?

如:

3×4=12

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对因数与倍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

由于概念较多,学生对此容易混淆,所以本课时教学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

此外,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这可通过相关练习让学生逐步体会。

第4单元比例

第2课时反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

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杯子底面积/cm²

10

15

20

25

3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

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

xy=k

三、拓展应用

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五、作业布置

完成P48“做一做”

练习九第8~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