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1296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docx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这几句“莫大乎”说得很清晰。

“法象莫大乎天地”,我们人所能体会的最大的东西,就是天父地母,天地就是最大的法象,圣人所要效法的最大的对象,也是这个天地。

  “变通莫大乎四时”,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我们人所看得见的最大的变通现象,就是时间的运行,就是在春夏秋冬四时轮回上,所体现出来的时间变化。

这种四时变通,一年一年又一年,我们之所以有这种生命变化的节奏感,都是从对四时的体会中来的。

我们的生活安排,我们穿衣吃饭,我们的农业生产,等等等等一切,都是从这个四时变通上表现出来的。

因此,“变通莫大乎四时”,不可能说春夏秋冬哪一个季节永远不变,它永远都是要变通的,不可能永远都是夏天,就比如现在有点倒春寒,冷是很冷,但它最终的趋势还是要温暖起来,阳春三月终究是要到来。

所以,四时是最体现变通的。

  “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我们看天上所有悬挂的星相中,最大的就是日月,白天太阳的光明和晚上月亮的光明,从感觉上看,都是一切天体中最显眼的。

  “崇高莫大乎富贵”,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似乎有点嫌贫爱富的感觉,好像富贵的人就很崇高。

现在看一些豪华楼盘、富人社区,动不动就标榜“高尚社区”,其实就是“无钱有理莫进来”,就是有钱人住的社区而已。

实际上,古人在语言上的感觉和我们现代人对语言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古人所说的富贵和今天所指也不一样。

最大的富贵是什么按古人的说法,上古圣王、圣者这些人贵为天子,当然是非常之贵,富拥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有圣王天子这些人类的最高领袖,他们才是富贵的极致。

富贵是一个很褒义的词汇,不像现在人一说起富贵,似乎都有点仇富的心理在里面,心头都不舒服。

但是,古人是很正面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崇高莫大乎富贵”就是这样一种感觉,这和我们现代人的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

  现代社会的领导人和古人的感觉差别就确实是很大,尤其是和上古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比,差别就更大了。

现代观念不一样了,对人格的尊贵,感觉上也不同。

比如那个法国总统夫人,本来的生活就不是很检点,不雅照片等也是满天飞,但这对现代社会来说,好象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照样是第一夫人。

当然,要谈好高贵也谈不上。

还有台湾阿扁一下台后,贪腐案发,关在监狱里面是又撒泼又到处乱咬,一会又绝食,总之啥花样都玩了,也谈不上什么尊贵。

所以,古人的感觉和今人的确实差别很大,我们不要把现代人的种种观念,带入到我们对《易经》的理解上来。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备物,就是大家有所准备,有备无患。

那么怎样准备呢准备些什么那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洗心”和“退藏于密”,以此来做好我们的准备。

我们做任何事情真正都要有所准备,这种准备首先是从内心上面,在《易经》中,在这里,最终谈到的都是我们精神上的准备、心理上的准备。

当然我们做事情,还需要物质上的准备,这是另外一回事。

在这里,从《易经》的角度上来说,备物指的就是洗心,就是退藏于密。

致用,当然指的是你最后能达到“兼济天下”的目的。

接着这句“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可以说就是对“致用”的一个解释,就是建功立业,成就大器,在人世之间成就一番圣贤事业。

圣贤事业就是“以为天下利”,就是为了老百姓,为了利益天下,为了普度众生。

能够做到这一切的最了不起的代表,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推崇的圣人,他们才能够做到这里所说的“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他们才具有这样的精神。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探赜索隐,用什么东西探怎样探探什么探,就是探索;赜,繁复,引申出来就是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人事现象;索,钩索;索隐,就是要把很隐秘的东西牵引出来。

钩深致远,钩深,就好像用钩子把很深很深的水里面的鱼给钩起来,把我们要的东西给钩出来;致远,能够达到很遥远的地方。

这是“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基本含义。

那么,用什么东西来“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呢就是用易道的精神。

当然,联系到后面说的“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就是用蓍草、龟甲进行卜蓍,用这种方式就能“探赜索隐”,就能“钩深致远”,就能判定你所要判定的天下之事的吉凶悔吝。

“成天下之亹亹者”,亹亹,勤勤恳恳,勤勤勉勉。

为了天下之事而勤勤勉勉,那么最好的工具就是蓍龟。

  从这里看,还是有一点拜物教的感觉在里面。

我们看前面,确实有很多非常精妙的语言,但是这里把蓍草、乌龟壳推崇得那么高,这也说明在《系辞》里面,其立意和境界,还是有不少参差不齐的地方。

以前古人高推《系辞》,认为是圣人所作,是孔子所作,从这里就可以再次看出来,《系辞》的确是集体创作的产物。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系辞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神物,就是刚刚所说的蓍草、乌龟壳这类的占筮工具。

在过去,有一把好的蓍草或者一块好的乌龟壳,对于宫廷里面的巫师来说,确实是提劲、很有面子的事情,就像武林高手有一把名剑、抚琴大师有一张名琴一样。

如果听说哪个地方抓到一只老乌龟,巫师们赶快就要赶去,一定要把龟壳留下来,那玩意确实了不得,真正是神物,用它来打卦肯定是准确无比。

  那么,从精神立意上讲,这句“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把蓍草龟壳说得那么神秘,可以作者并不高明。

但是下面这句一“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就说得很好了。

古之圣人就是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而中通人事;就是以天地变化的道理来表达、来处理人世之间的种种变化。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有这个传统,就是通过观测天象来预见人事。

尤其是在汉易里面,对天象灾变和人世之间的对应有许许多多的附会。

汉代易学大家们对天象灾变的研究就非常之细致,每天早晨起来看日出,日晕里面有什么现象、各种颜色有什么变化等等,对应到人世间就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宫廷里面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到了傍晚要观察日落,夜里要观察星象,比如看到彗星,是从哪个角度冒出来的、慧尾的长短变化等等,都会对应于社会人事当中的变化。

这中间迷信的因素很多,但是又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在里面,有时又能一言中的。

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汉代的《易纬》、《乾凿度》《京氏易传》等书,其中对天象灾变和人世之间的对应说得很多。

但是话又说回来,中国历代正统学术对这一套东西从来是不愿意接纳的,觉得有点*蛊*惑*人*心*。

在历代历朝处于衰落、败亡的时候,往往就会有很多个谶语出现。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就有什么半夜听见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之类;另外还抓到一条鱼,发现鱼腹里面有一卷丹书,上面写的也是“陈胜王”等,总之,都是些*怪*力*乱*神*的预言。

  在《吕氏春秋》里面有这么个故事,说周武王打败了商纣并取而代之,抓到了两名俘虏。

周武王心情不错,亲自来提审这两个俘虏,问他们:

“若国有妖乎”我听说我们周之所以能够打败并取代商,是因为商朝里面出现了很多妖怪,是不是这么回事呢看过《封神演义》的朋友就知道,纣王的妃子妲己,是一只九尾狐狸所变的,她*淫*乱*无*度,祸乱宫廷,残害忠良,祸乱国家,估计当时的确有这种传说。

这时候,一个俘虏就说:

“吾国有妖。

昼见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

”有确有妖怪啊!

那段时间白天经常可以看到星星,另外还经常下红颜色的雨,感觉就像是在下血,确实是有妖怪在作怪。

而另一个俘虏说:

“此则妖也。

虽然,非其大者也。

”他说的这些都有,但还不是大妖怪,只是小妖怪而已。

那大妖怪是什么呢“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

”当儿子的不听父亲的话,弟弟不听兄长的话,君王的命令不能执行,这才是大妖怪在危害啊!

实际上,他指的是人心坏了,这个东西才是最大的妖怪。

周武王一听,立马给这两位俘虏作揖,认为他们说得太对了,以后周朝要引以为戒,并把他们释放了。

  所以,天地间出现些异象怪事,没什么了不起的,小妖怪而已嘛;最要紧的,是人心不能坏了,这个大妖怪才是最要命的!

就正统的中国文化而言,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远要追到尧舜两个老祖宗教那里去,但文化思想、制度典则一类具体的东西,还是以文武周公的做法为榜样。

所以,周武王这个故事也被历代作为一个警策,让大家明白什么东西才是真正最要命的,不要将失天下的罪责归到自然现象上面去。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关于河图,在前面讲大衍之数的时候就讲过了。

那洛书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洛书,传说是大禹时代,有一只乌龟从洛水里面浮出来,背上驮了一个图形,就是洛书。

实际上洛书和文王八卦是很相通的,甚至可以说是文王八卦的演变。

现在,谁也说不清楚河图洛书到底是在文王八卦之前还是之后,这里给大家简单说一下。

刚才我们说的“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是先天八卦之数。

那么大家在看洛书的时候,要记住后天八卦之数的一个口诀: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将八卦用九个数字来配合。

我们先来看看文王八卦,坎离震兑作为四正卦,代表南北东西四正方。

坎为北方,居下;离为南方,居上;震为东方,居左;兑为西方,居右;乾为西北;坤是西南,就文王八卦而言,我们四川是属于坤方;艮为东北;巽为东南。

这是文王八卦的方位图,如何与洛书相配呢结合刚才说的口诀就比较清楚了。

  我们在讲天数地数的时候讲过,凡是单数,也就是奇数,就称之为天数,在一到十之间,一、三、五、七、九是天数;偶数称之为地数,二、四、六、八、十是地数,又称之为阴数。

文王八卦方位与天地之数配合,就如下图所示:

  将八卦的卦象抹掉,只看数字方位,就是洛书,如下图所示:

  洛书图也很有意思,每两两相对的数,都是同一个性质,比如说坎和离都是阳数,而且数字相加都是十;还有四正方均为阳数,四个斜方都是阴数。

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特点,大家可以慢慢体会。

这是文王八卦和洛书。

根据两者的关系,所以后来也有人猜想,所谓的洛书未必是上古时代的东西,反而可能是根据文王八卦画出来的。

宋代以后,对于河图洛书的研究,就专门称为图书之学。

这可不是图书馆的图书,而是专指的河图和洛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这个角度钻研下去。

  那么在本光法师的方山易里面,他对图书之学持一种保留态度。

方山易的创始是在唐朝,由华严长者李通玄始创出来的。

在方山易里面,就没有河图洛书这些东西的,所以方山易的传承对图书之学持保留态度。

虽然从河图洛书里面,可以生发出很多数术之学,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数学模型,但是,这不属于方山易的重要部分。

方山易的根本目的是以易学的道理,让修学者反身自修,最终目的是明心见性,行菩萨之道,而不在数术之学上面动脑筋。

在这里,因为和大家一起学习《系辞》,涉及到了这部分,所以也就跟大家简单讲一讲其基本的原理。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易有四象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我们说的内容,首先指的是“天生神物”,也就是蓍草、龟甲;第二指的是天地变化之象;第三指的是天垂吉凶之象;第四指的就是图书之象。

易道就通过这四种现象给大家展示出来。

“系辞焉,所以告也。

”这个系辞并不是我们这里所讲的《系辞》,指系于卦上之辞,系于爻上之辞,就像用绳子栓着一样。

通过系辞,创造易经的圣人,就把这个易卦、易象的内容告诉给大家。

“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系辞的内容当中,就有关于吉凶悔吝等种种结果,大家就可以据此断定吉凶、预判结果。

  易曰: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子曰:

佑者助也。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易曰:

自天佑立乎其中矣。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经?

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易经?

系辞》上传的最后一章,先来看第一段:

“易曰: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子曰:

佑者助也。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系辞》这里所提到的“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句话是从《易经》中哪里来的呢是出自《易经》第十四卦“大有卦”的上九爻爻辞,如果谁起卦打到这个大有卦的上九爻,那就是很好的,天老爷保佑你,随便你走到哪里,随便你想怎样,都是无往而不利。

那么,我们就要了解,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天上会掉下这么大一个馅饼我们只有对这个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再结合上九爻辞,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下面就对大有卦的基本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大有,元亨。

  《彖》曰: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象》曰:

火在天上,“大有”。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大有卦的卦辞是“元亨”。

前面我们讲到乾卦的时候,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大有卦是“元亨”,说明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卦。

虽然它没有乾卦所全俱的四德,只有其中两德,这也是很不错的。

首先是“元”,它是万物的本源,非常好,很巴适;其次是“亨”,亨通,万事通达,做任何事情都会成功。

大有卦的卦辞是这样的,那《彖辞》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我们都知道《彖辞》是对卦辞的解释,这里说“大有,柔得中位,大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大有卦的卦象:

  什么是柔得中位呢我们原来讲过,阳爻简称为刚,阴爻简称为柔,那么从整个大有卦的卦象上看,只有第五爻是阴爻。

在《易经》的卦象中,上卦的中爻也就是第五爻和下卦的中爻也就是第二爻,是全卦最重要的,尤其是上卦的中爻更是重中之重。

所以我们看乾卦九五爻的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你已登上大宝之位了,因此在整个卦象中,第五爻是全卦之尊。

那么,大有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乾、为天,其第五爻是阴爻,且居上卦中位,所以说“柔得中位”。

  “大中,而上下应之”,这里的“大中”指的上卦的中位。

“上下应之”,怎么相应是阴阳相应,阴爻和阳爻之间要相互呼应。

原来我们也讲过,一和四之间,二和五之间,三和六之间应该要相互呼应。

那么我们来看大有卦,六五爻是阴爻,九二爻是阳爻,正好是一阴一阳,相互呼应,所以这里说“大中,而上下应之”。

正因为柔得中位,而且是“大中”并上下应之,所以称之为“大有”。

  “其德刚健而文明”,这个德指的是大有全卦之德,是整个卦的内涵,是人们从中得到的精神感受。

以后大家对《易经》慢慢熟悉了,就知道每个卦都有每个卦的德,就和人一样,人人都有自己的德行。

那么,这个大有卦的卦德是什么呢就是“刚健而文明”。

什么是刚健下卦为乾、为天、为刚、为健,所谓天行健嘛。

那么文明呢指的是上卦,上卦为离、为火,有照亮、光明之意,进而引申到文明。

如果我们能仔细研究一下《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凡是涉及到人类文明、文化的卦,一般里面都含着有离卦。

离为火,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中划时代的大事啊!

火的使用,加快了人类在漫长的文明进化史上的步伐,甚至可以说得到了质的飞跃。

在易象之中,离卦由火进而到光明,最后引申到人类文明,这也是顺理成章的。

因此,这里说大有卦的卦德,是“刚健而文明”。

  此外,下卦又叫内卦,是指内部因素。

大有卦的下卦为乾,说明其内在充满了阳刚之气,充满了生生不息的精神,有着乾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但是它表现到外在,上卦即外卦,是为离,是以柔居中,彬彬有礼,和和气气,所以象征着文明、文化。

一个人的内心很刚健、很有主见,但是外表很柔和,有一种文明人、文化人的感觉,这个人就是很了不起的人,就能够成就大事,就可以说是具备了“大有”之德。

  有了这样的卦德,当然就“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应乎天,即应乎天道,与天道是相应的。

那么“时行”呢时,就是当下、现在。

正是因为他内心有着乾卦的德行,同时外在又体现出一种文明之外象,因此就能够时行,现在就能够履行,马上就能够运用,就有着与时俱进的感觉。

如果此时谁打到这个大有卦,那就非常好,你现在、当下就可以去做想事情,都会是无所不通的,因此是“元亨”。

  大有卦的《象辞》是“火在天上,大有。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火在天上,讲的是大有卦的卦象,上离火、下乾天,所以大有卦象是“火在天上”,就像是早晨太阳出来挂在天上一样,这就是“大有”之象的感觉,总之是一派光明。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这里的君子并不是指普通的老百姓,而是指有能力掌握天下命运的人。

这样的人在遇到这个时候,就能遏制邪恶,发扬善德,就要“顺天休命”。

这个“休命”说得非常好,对命运有一种很顺承、很泰然的感觉。

  对大有卦的整体就介绍到这里。

有了对大有卦的整体概念以后,再来看具体大有卦上九爻的爻辞,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了。

我们看看上九爻的《小象辞》“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这也是从卦象上面来解释的。

大有卦的上九爻是最吉祥的,并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易经》卦象上看,上九爻是居天位。

过去也有一个说法,就是在易卦六爻中,上两爻是属天位,中间两爻是人位,下两爻是地位,整个卦就把天地人三才完全包容进去了。

当然,我们从具体的卦象应用上来说,不能这样很生硬地把上两爻说成是天,中两爻说成是人,下两爻说成是地,不能如此简单的划分。

但是,我们从大有卦来看,其卦象本身就包含了天象,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离、为火、为日,有如天上的太阳,含有光明普照之意。

所以从这一卦的具体情况上看,说大有上九爻居于天位,也算是顺理成章。

  上九居于天位,其六五爻是阴爻居中,是以柔承刚。

以前我们讲爻位乘承关系时讲过,如果是刚承柔就不太好,反之柔承刚就不错,这是因为阳、阴的关系上就是这么体现出来的。

所以,是以柔顺之君承上九刚健之爻。

以柔居六五之位,是为君位,其它各爻之位可以说都是臣位。

这里的六五之君,内心有柔和之象,同时离卦有文明照了之象,其性情既柔和,但其的精神又非常明朗清晰,内心的光明可以照了一切。

所以,这种感觉如果以一个国家来比喻的话,群爻也就是群臣,皆以刚健之忠正来辅佐明柔之君王,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

  下面,我们再回到《系辞》的原文上来。

“子曰:

佑者助也。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  这是以孔子的名义对“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一个解释。

佑就是帮助、保佑。

“天之所助者,顺也”,老天爷所愿意帮助的是那些顺从于天道的人,是那些顺应于天道变化的人。

“人之所助者,信也”,别人愿意帮助和支持的是那些具备了诚信的人。

得天助是因为你顺天时,得人助是因为你内心有诚信。

  “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履,鞋子,引申出来就是行为。

从字面上来说,就是我们的行为,我们为人处事,每一步都踏在诚信上面,这样自然就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并且思想自然也就能顺天而行。

那么从易卦的角度来说,上九爻是阳刚居上,其下是六五居上卦中爻,是阴爻居中,是柔顺居中位,自然而然就有尚贤之象。

你想一个君王,他的内心非常柔和,同时又很光明,自然也就会选择很贤良正直的人做臣子来辅佐自己,所以说柔顺居中,有尚贤之象。

其实不仅大有卦是如此,大畜卦的六五爻也是柔顺居中,也有这种“刚上而尚贤”的感觉。

凡是上九爻和六五爻之间有这样一种关系的,一般都有“思顺尚贤”的意味在里面。

  此外,大有卦也可以和乾卦对照着来看。

乾卦上九爻的爻辞是“亢龙有悔”,是一个很不好的爻位,而大有卦的上九爻却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是非常好的。

这是为什么呢其差别就是从第五爻和第六爻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来。

乾卦六爻皆是刚性的,第五爻本来就是居于最尊贵的位置了,九五是乾刚独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排他性,那么你到了比他还高的上九爻的位置上,那坐在那里肯定很恼火,肯定是坐不住了。

  记得前面讲到“亢龙有悔”这个地方的时候,曾经举过袁世凯的例子,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劝诫父亲说“绝怜高处多风雨,莫上琼楼最高层”。

那么在这个地方,大有卦正好与乾卦是相反的,既然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呢就是因为前面“履行思乎顺,又以尚贤也。

”正因为如此,你才能吉无不利,不然的话,你处在那样一个高位上,谁都把你盯着,谁都看你不顺眼,你就不可能大吉大利。

所以我们看《易经》里面,大有卦的上九爻是最舒服的一爻,是最好的一爻。

虽然其它卦爻也有不错的,比如乾卦九五爻是“飞龙在天”,感觉也是很了得,但飞龙在天,毕竟飞来飞去还是很累人的,头顶上还有个上九爻给你顶在那里,不小心你就会成为“亢龙”。

这就不像大有卦的上九爻,随便你怎样,老天爷都会保佑你,大吉大利,好得很。

  这一段的排序有一些争论。

过去是在竹简上面记录文字,然后栓在一起,由于时间长了,绳子断了,就有可能把页码搞乱了。

搞研究的人就认为,这一段既然是在讲卦,就应该放在前面第八章讲卦的部分,而且和下面的内容在衔接上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可能是由于错简,才排到了现在这个位置上。

对于这一点,我们不用去管它,反正通行的版本都将其放在了《系辞》的第十二章,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易理上去理解它就是了。

  下面一句是“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跟上面大有卦确实关系不大。

我们且不管它,继续来学习。

  这句话比较好理解。

一方面在说文字是不可能把你想要说的话表述完全,另一方面即使你有本事把你要说的话全部说完,说个三天三夜不停,但是语言、文字还是不能把你内心的真正想法表达清楚。

搞心理学的朋友就很明白这个道理。

往往一个人说出一句话,你必须从反面去理解,才能体会其中的意思。

  前两天到一个图书馆讲课,吃饭时那边就有人说,来,敬国学大师一杯,以茶代酒啦!

我一听味道不对,马上说,狗屁国学大师,你不要骂我!

你全家才是国学大师!

大家哈哈一笑。

现在社会上是“大师”满天飞,都滥市了。

过去称“大师”那是不得了的!

在佛教中,成了菩萨才有资格叫大师!

我这样的人都成了国学大师,那真是羞死先人板板了!

所以对于有些人,你就看得出来他是话里有话,是真的在恭维你还是在骂你,要分得清楚才行。

不然,被人骂了,你还沾沾自喜,那就蠢到家了。

  语言对心意的表达确实有它的局限性,即使不是有意正话反说,而是想用准确的语言来精确地表达思想,实际都未必能表达清楚。

因为我们的思维内部和我们表达的语言之间,还隔了一个东西。

隔了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逻辑。

我们的念头,东一个西一个,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言的。

我们坐在那里不说话,眼睛一闭,脑袋里往往就是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台。

为什么有些人晚上老是睡不着,就是因为东一个西一个的念头,一会扯到这了,一会又扯到那了,老不消停,毫无逻辑。

但是,如果你要表达出来,你要说话,要写文章什么的,你就必须要用逻辑给它编个框框,前因后果,一个事情的产生、发展、高潮、结束,起承转合等等这些,你都要用逻辑把它很清晰的串联起来。

如果你说话写文章没有逻辑,你完全按照你脑子里面冒出的念头,想什么就说什么,冒出什么就写下什么,那就很麻烦了。

  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人呢有!

你看精神病院里面住的都是这种人。

他就是内心里面怎么想就怎么说,没有逻辑思维在那里把这个关,让普通人听起来,就觉得他是天一句地一句,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实际上精神病人很本真的,他说的就是他的心里话,只不过这些心里话用语言表达出来,毫无逻辑可言,人们只能把他当成疯癫语来看了。

  还有,书读得多的人往往也有这种经验,就是看其书不如观其人,听其言不如会其意。

你看有些人在书里面写得冠冕堂皇的,很不错,看了以后就很想去认识这个作者,等到和作者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