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1727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docx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如何在复习中抓准考试要点,使我们在必修二期中考试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试要点,相信对你的考试会有帮助的。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l)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2)矿业:

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3)工业:

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商业和服务业:

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①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

生产协作:

生产一件产品,承担着不同工序的工厂或车间之间的协作;共同为某一种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协作。

商贸联系:

(l)区际贸易:

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2)国际贸易:

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因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受限制较多。

科技、信息联系:

生产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推广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

②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

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3、鞍钢和宝钢的区位。

鞍钢:

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又接近消费市场

宝钢:

接近消费市场,且有便利的运输条件

4、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6、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

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

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7、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8、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

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

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10、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试要点

(二)

1、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

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②时间利用效率高;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

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

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率高.

4、大牧场放牧业属于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以牧牛为主的美国、阿根廷,以牧羊为主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特点:

①面向市场(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

5、乳畜业属于畜牧业,主要以奶牛为生产对象,生产牛奶及其相关制品.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乳畜业产品不耐贮藏、运输不便,其布局必须紧邻消费市场,因此多布局于大城市的市郊地区.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①面向城市市场;②商品化;③集约化.

6、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

土地(地形;租金)、水源.②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劳动力、原料、动力、政策、科技、农业基础

7、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

①甘蔗或甜菜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造等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②食品、瓶装饮料制造(啤酒、汽水)、家具制造、印刷、石化等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③有色金属冶炼(铝、铜、镍、锡)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④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被服厂等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⑤卫星、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8、从环境效益角度考虑,高技术产品、食品等企业对环境十分敏感,应以优质环境为主导区位因素.①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②造成水体污染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河流上游;③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9、在国家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及心理因素等社会因素影响下出现的现象:

①我国80年代以前在内地建大型工业基地,在西部一些非纺织原料产区、消费密集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纺织工业中心;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③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大力推动内地工业发展;④近些年许多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在我国的投资.

10、现代工业发展中,

①由于科技(冷藏保鲜技术)和交通的发展,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②重要枢纽及干线对工业仍具有较大吸引力,但部分发达国家由于交通的完善,工业布局已不再将交通列为主要区位因素;

③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④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试要点(三)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

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

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3、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

重工业基地,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4、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6、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

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

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7、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

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8、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

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

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

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

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

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

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

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9、生态破坏:

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①现状: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

(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

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②原因:

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

(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

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

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

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

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

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

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

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数量:

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

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

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

人为方面:

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10、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

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

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

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