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1974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3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docx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

榆中县兴隆山大道道路工程

竖井开挖、支护及管道

顶进专项施工方案

 

审批:

审核:

编制:

 

编制单位:

榆中县兴隆山大道道路工程项目部

编制日期:

二〇一八年七月十四日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编制说明

为完成预期的建设任务,达到目标,指导工程的实施。

为此,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工程特点,特编制本方案。

榆中县兴隆山大道道路工程给水工程、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环城西路道过路顶管方案。

1.2编制依据

1.2.1榆中县兴隆山大道道路工程设计图纸;

1.2.2甲方关于该工程的现场技术交底;

1.2.3地形地貌、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的实地调查;

1.2.4施工区域地层地质、地下水情况的调查了解;

1.2.5工程所在地道路运输、通讯联络、人文等条件,以及材料、构件、特别是特殊材料的供应加工情况,机械的供应维修,配件的协作能力及有关劳动力供应和分布情况;

1.2.6有关本工程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质量验收标准:

1质建[2009](87号)文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

5劳动部《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查规定》

6《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7《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8《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

2008)

9《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1)

11《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1-2012)

12《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1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12)

15《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JGJ165-2010)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工程概况

2.1.1工程名称:

榆中县兴隆山大道道路工程

2.1.2工程位置:

本工程位于榆中县城关镇环城西路,东接兴隆山大道二期,西接兴隆山大道旅游通道。

2.1.3穿越管线的管径DN500、DN800,埋深均在4-6米之间。

2.1.4需要做顶管的工程量为:

DN500钢丝骨架复合管40m,接口采用电热熔管件连接;DN500高密度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HDPE)160m,管道接口采用橡胶圈;DN800Ⅲ级钢筋混凝土管200m。

2.2地勘资料

2.2.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榆中~河口总体为两山夹—河的特殊地形,南山两山总体南高北底,中间向河谷方向倾斜。

兰州市区最高处为皋兰山,海拔为2129.6m,黄河自西向东横穿兰州市区,是兰州市区的最低区,海拔高程为1497~1553m,黄河以南地区高程1510~2593m,黄河以北地区较南部低,高程变化在1510~2067m之间,相对高差557m,黄河南北两岸群山对峙、中间呈葫芦形谷地,谷地东西长约53km,南北宽约2~9km;榆中盆地区总体向北倾斜,最高处兴隆山海拔高程为2741m,北部的宛川河从东向西流过,形成榆中盆地的最低处,海拔高程为1776~1534m。

根据不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榆中县城地貌大致可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侵蚀堆积黄土丘陵地貌和冲洪积平原地貌。

2.2.2地质水文条件

气候与气象

本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气候干燥、降水量少是其基本特征。

全区降水在空间分布上东南部及西北不大于中北部,受山脉地势影响,马啣山为一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大53mm,成为黄土高原上的“湿岛”,七里河区西果园~榆中县和平~三角城~高崖一线以南及永登县连城等地,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其它地方只有250~350mm。

降水的季节分布也不均匀,集中在5~9月,占年降水总量的80%以上,冬季降水很少,只占年降水量的3%。

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兰州市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11.7mm,但最多的1978年达547mm,最少的1980年只有189mm,兰州地区降水量较小,但降雨强度较强,历时短、暴雨多,4小时最大降雨150mm。

(1964年7月20日调查值)和每小时平均降雨强达50mm的记录,这有利于滑坡、泥石流的形成。

兰州市区及榆中县出现暴雨的概率为4~5年一次,其它地方约20年一遇。

大雨全市年平均出现1~2次,榆中、市区较多,永登最少。

短历时暴雨的季节分配与降水的季节分配非常相似,也多集中在5~9月。

本区年蒸发量一般在1300mm以上,与降水量分布相反,其北部大于南部,兰州市区年蒸发量为1446.4mm,相当于年降水量的4.6倍,是黄土高原最为干旱的地区之一。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设计勘察深度内未见地下水,设计及施工时可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

(1)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及地层岩性

(2)地质构造

拟建道路场地沿线地质条件比较简单,从沉积类型及地貌单元划分,拟建场地地处兴隆山山前洪积扇上,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及上更新冲洪积成因。

根据地貌单元、地层形成年代、成因类型及物质组成状况,可将沿线地层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大层及四个工程地质亚层。

(3)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5g,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征周期值为0.4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4)地层岩性

本工程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层结构较为简单,地层自上而下分别简述如下:

A、-1填土(Q4al-pl):

杂色、黄褐色,稍湿,稍密,以粉土、细砂为主,含少量卵石、碎石、砖块等,偶见生活垃圾,人工堆填而成,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地东西两侧环城西路及栖云北路附近。

本厚度为0.50~1.10m,地面标高为1972.16m~2006.24m。

B、-2填土(Q4ml):

褐黄色,土质不均,以粉土为主,含大量植物根系,大孔隙发育,呈松散状,该层主要分布于K0+020~KO+760段表层,该区域主要为耕用地及荒地。

本厚度为0.40~0.50m,地面标高为1981.91m~2002.47m。

C、黄土状粉土(Q4al+pl):

杂色,褐黄色,土质较均匀,虫孔、孔隙较发育,见水平层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稍湿,稍密,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

本厚度为5.40~13.2m,地面标高为1971.06m~2005.74m。

D、碎石(Q4al+pl):

杂色,青灰色,中密状,岩石成分以花岗岩、硅质砂岩、石英岩为主,次棱角状或次圆状,分选性差,含大量圆砾,砂类土充填,一般粒径20~60mm,约占全重60%,偶见漂石颗粒,夹细砂薄层。

根据临近场地资料,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地下部,厚度大,本次勘察仅在场地东侧揭露。

本埋深为6.50~13.7m,层面标高为1992.84m~1965.66m,最大揭露深度为2.10m(未揭穿)。

2.3地下管线调查

本工程敷设管道,走向东西向,管道在道路两侧,位于非机动车道中线正下方。

环城西路东侧有一道给水管,西侧有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和国防光缆,无其他管线。

 

第三章施工组织

3.1组织机构

鉴于本工程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业主,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创建精品工程,我公司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决定选派本公司经验丰富、在全国非开挖领域有领先技术的专业人员承担此项工程的施工任务,并成立组织管理机构。

项目部组织架构如下图:

 

3.2施工进行计划

本工程总工期根据工程进展需要进行安排,施工进度详见施工进度图。

3.3施工人员

3.3.1本工程施工人员安排原则

1)首先依据工程的施工阶段安排劳动力;

2)各专业施工队伍,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分阶段进入,保证人员的稳定;

3)劳动力的数量则依据工程量的大小和工期,以及工程项目的难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保证工程总体控制计划、工程量、流水段施工需要;

4)特殊工种如钳工、接口处理等施工人员,须有相应资质单位或持有有效工作证件方可上岗。

3.3.2主要工种劳动力计划

序号

职位

人数

序号

工种

人数

1

开挖工

18

5

电工

5

2

管工

6

6

机械操作工

3

3

密封

3

7

杂工

3

4

砼工

12

8

钢筋工

3

3.4施工设备

工具和机械根据需要计划分期分批由公司组织配备运往施工现场。

其他小型机械器具均由项目部自行解决(“/”根据具体情而定)。

序号

机械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顶管设备

/

3

300-500T液压油缸

2

垂直起降设备

3

2T

3

发电机

3

50千瓦

4

挖掘机

240

3

6

运输车

2

7

吊车

12T

2

3.5施工材料

材料

型号

单位

数量

材料

型号

单位

数量

砖块

/

木板

m2

/

沙子

m3

/

支木

Φ250×6m

/

彩钢

/

Φ300×9m

/

水泥

32.5

T

/

电缆

25mm2

m

150

商砼

C30

m3

/

模板

m2

/

钢筋

Ф16@150、Ф20@150

T

/

钢管

m

/

3.6技术准备

3.6.1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向业主申领施工图纸。

参照设计图纸与现场初步实地调查资料,发现按原设计无法施工时立即向甲方汇报,待新设计完成后再施工;发现现场有大量超额设计以外的工程量的,及时向甲方汇报。

3.6.2组织技术人员、现场与作业相关的管理人员熟悉施工图纸,了解设计内容、施工任务,制定相关的工期、质量措施、安全措施、进度措施。

按图纸要求配齐相关定型图集、规范等,进行图纸会审工作。

3.6.3进行分部分项开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交底内容应准确、全面,对其中难点、要点应予以强化。

3.6.4工程确立后,确定的项目部派遣人员立即进场,与建设单位的各部门联系,会同监理部门及时作好现场接收工作,并办理相关的手续。

3.6.5与业主和监理单位办理工程高程控制点、具体管位中线、地质资料的书面交接手续,并进行现场踏勘确认。

3.6.6与业主和监理单位明确施工用水、电、道路的各规章制度要求的方式、途径、供应点和供应量以及可用区域的界限或业主其它特殊要求。

3.6.7现场测量放线,按合同规定放出具体的工作坑位置。

并做标高的引测工作。

 

第四章工作井开挖、支护施工方案

4.1施工准备

工作坑布设应充分考虑地上及地下管线、建筑物分布情况,在满足施工有求的场地放坑。

对施工区进行全封蔽围挡,围挡按当地市政关于道路施工区彩钢板围挡要求围挡。

彩钢围挡上悬挂施工铭牌注意来往车辆及行人的安全,并做好警示标志。

基坑开挖前,必须掌握沿线地质,水文和地下管线埋设情况,对各个井位详细勘查。

在顶管工作坑开挖前,必须根据管线协调会精神,通知各种管线产权单位现场指认线位。

破除路面用挖机施工,破除前用管线探测仪盲测地下是否还未探明管线,探测方式:

先用自然波法探测纵向、横向是否有稳定信号;再用感应法进一步详探,分别探测纵向、横向是否有稳定信号。

如无信号,则开始用挖机破除施工。

4.2工作坑开挖及支护设计

以DN800mm*80mm*3mⅢ级钢筋混凝土管为例,以此类推,根据此法确定剩余型号管径工作坑尺寸。

4.2.1工作坑尺寸设计

工作坑宽度B=D(管道外径)+2b(作业宽度1.5米),故

B=0.9+2×1.5=3.9m;

工作坑长度L=L1(管节顶进后压在尾端的最小长度0.8米)+L2(管节长度3米)+L3(液压千斤长度1.2米)+L4(后背厚度0.5),故

L=0.8+3.0+1.2+0.5=5.5m;

工作坑上口尺寸:

主坑均为5.8m×4.2m,副坑尺寸根据检查井设计要求决定。

在开设工作坑时,净空尺寸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4.2.2工作坑支护设计

依据工作坑深度(深9.0m)、现状周边环境影响、工程进度,基坑支护等级为Ⅱ级。

工作坑支护采用钢筋砼支护,工作坑壁第一层厚300mm,第二层厚300mm第三层厚300mm,第四层厚300mm。

根据工作坑深度及土质情况,现场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开挖深度。

4.3工作坑开挖及护壁施工

4.3.1主坑施工工序

施工放线——约请管线单位进行现场确认—管线探查—开挖第一层—工作坑防护及搭建平台—人工刷坡—制作第一层护壁(钢筋制作、绑扎、支模、浇筑混凝土并养护)—拆除模板—开挖第二层—人工刷坡—制作第二层护壁(钢筋制作、绑扎、支模、浇筑混凝土并养护)—拆除模板—开挖第三层—人工刷坡—制作第三层护壁(钢筋制作、绑扎、支模、浇筑混凝土并养护)—拆除模板—开挖第四层—人工刷坡—制作第四层护壁(钢筋制作、绑扎、支模、浇筑混凝土并养护)—拆除模板—人工开挖至要求深度—底板施工—导轨设备安装。

4.3.2施工平面布置图

工作坑围挡尺寸为30m×8m,围挡内布置如下图所示:

4.3.3工作坑开挖、支护施工方案

据施工图纸提供的坐标点,用全站仪放出工作坑坑中、坑东、坑西中线点。

坑东、坑西轴线点距坑中8m,在开挖的过程中对坑东、坑西轴线点进行保护。

工作坑开挖前根据工作坑下口尺寸、深度、墙厚、放坡等计算出工作坑上口尺寸。

放线采用经纬仪控制中线,其他边线采用十字交叉法定位,严格保证工作坑上口尺寸。

施工步骤如下:

(1)第一层土方开挖及护壁浇筑

工作坑开挖采用人工与机械配合施工:

待查明无地下管线后,用机械进行土方开挖,直至挖至3m深。

开挖完成后人工处理坑壁,坡度1:

0.06。

第一层钢筋混凝土护壁(地面下1~3m)浇筑施工:

刷坡完成后随即进行钢筋绑扎,模板支设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达到要求后拆除模板。

(2)工作坑防护措施及施工平台搭建

在第一层完成后,进行工作坑防护措施及平台搭建施工。

砌筑挡水墙:

位置距坑边0.5m,高度25cm,挡水墙内外壁用水泥粉刷。

钢管护栏:

位置距坑边1.0m,高度大于1.2m,立杆处采用三角坚脚支撑,保证护栏稳固可靠,钢管警示色鲜艳明显。

在上下坑口处的一侧设置专用活动式护栏。

(3)第二层土方开挖及护壁浇筑

待第一层混凝土护壁模板拆除后,然后进行以下开挖、支护施工。

第二段土方开挖,二段开挖深度视各工作坑深度而定,采取人工开挖方式,第二层护壁制作方式同第一层。

第二层钢筋混凝土护壁(地面下3.0~5.0m)浇筑施工:

刷坡完成后随即进行钢筋绑扎,模板支设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达到要求后拆除模板。

第三层钢筋混凝土护壁(地面下5.0~7.0m)浇筑施工:

刷坡完成后随即进行钢筋绑扎,模板支设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达到要求后拆除模板。

第四层钢筋混凝土护壁(地面下7.0~8.0m)浇筑施工:

刷坡完成后随即进行钢筋绑扎,模板支设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达到要求后拆除模板。

人工开挖至工作坑要求深度。

4.3.4工作井护壁施工及检查验收

钢筋加工:

钢筋的表面不得有裂缝,结疤和折叠。

钢筋加工前,应先去除钢筋上的铁锈,油渍等杂物。

弯曲钢筋时,要用机械冷弯,不得用气焊烤弯。

水平钢筋末端做180º弯钩。

钢筋绑扎:

竖直钢筋与水平钢筋采用绑扎连接。

绑扎网片时中间部分的相交点间隔交错的扎牢。

在弯折处,接头处钢筋位置应错开至少500mm,且同一截面不大于二分之一。

钢管脚手架:

钢管脚手架搭设时,自下而上,横杆水平,立杆竖直。

其采用扣件连接,扣件螺丝拧紧牢固。

在脚手架外侧设置与地面45-60°夹角的剪力撑。

模板安装:

模板安装前对模板表面进行清理干净,模板连接牢固。

对有缝隙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漏浆。

模板拼装完毕后其几何平面尺寸符合要求。

模板采用18mm胶合板,模板外用50×100mm木枋做压条格栅,其竖向间距0.5m,

混凝土浇筑及养生:

混凝土采用C30商品砼,浇注时采用溜槽灌入,分层浇注,每层厚度不超过45cm。

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时,插点均匀排列,不遗漏,做到均匀振实。

震动棒平移间距40cm。

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10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

对混凝土外表进行湿润养生。

4.3.5工作井上下扶梯的搭设

扶梯采用梯宽不小于60cm、踏步不大于40cm的金属梯子。

扶梯搭设角度为70°~80°,并在腰部加设扶梯支撑。

扶梯支撑采用角钢为L70×6,在扶梯1.2-1.5米高加装扶手。

扶梯安装时梯脚部坚实,并固定。

 

第五章管道顶进施工方案

5.1施工准备

待墙体混凝土拆模施工完成后,底板下方采用级配碎石摊铺,厚度0.2m,顶面采用双层土工布布设,用C30混凝土浇筑底板表层,板厚0.3m,将导轨埋设在混凝土中,要求混凝土顶面低于管道底面40mm~80mm。

待顶管施工完成后拆除导轨,绑扎底板钢筋进行检查井底板施工。

5.2导轨安装

(1)导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导轨采用钢质材料制作,根据管材质量选配钢轨作导轨。

两根导轨顺直,两根导轨的内距按下式计算:

式中:

A0——两导轨中距(mm);

A——两导轨上部的净距(mm);

a——导轨的上顶宽度(mm);

D——管外径(mm);

h——导轨高度(mm)。

(2)导轨安装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两根导轨应直顺、平行、等高,导轨安装牢固,其纵坡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

导轨高差允许偏差2mm,导轨内距允许偏差为±2mm;中心线允许偏差为3mm,顶面高程允许偏差为0mm~3mm。

依据《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

2008)第12章第11节P-49页。

顶管工作井竖井及设备允许偏差

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工作竖井每侧宽度、长度

不小于施工、设计规定

每座

2

用尺量

后背

垂直度

0.1%H

每座

1

用垂线与角尺量

水平扭转度

0.1%L

1

导轨

內距

±2

每座

1

用尺量

中心线

≤3

1

用经纬仪

顶面高程

0,+3

1

用经纬仪

5.3顶管的顶力计算

参照GB50268-2008(6.3.4)和CECS246:

2008,顶力估算公式如下:

F0=πD1Lfk+NF=3.14×0.9×70×4.0+0=791.28(KN)

式中:

F0——顶进阻力(kN);

D1——管道外径(m),取900mm;

L——管道设计顶进长度(m),最长取70.0m;

fk——管道外壁与土的平均摩阻力(KN∕㎡),取4.0;

NF——迎面阻力

本工程采用人工挖掘顶管施工,迎面阻力NF取0,通过计算得出最大F0=791.28KN。

管道顶进采用1台300T液压油缸即可满足施工要求。

5.4后背设置

顶管利用坑壁土体作后背,后背所能承受的最大的顶力取决于顶管管道所能承受的最大顶力,在最大顶力确定后,据此可进行后背的结构设计。

后背的尺寸主要取决于管径大小和后背土体被动土压力。

所设计的后背具有充分的强度、刚度,且后背墙表面要平直。

5.4.1后背墙布置

后背墙采用拼装式,在墙面横排200mm×200mm枕木,枕木前排30#工字钢,在工字钢前再横排顶铁。

横排枕木是为了是顶力均匀分散在后背墙上,同时将工字钢下扎500mm加强锚固。

后背墙应与管道轴线垂直,允许不垂直度为5mm/m。

5.4.2后背墙核算

工作坑后背的受力分析见下图:

反力R应为总推力F0的1.2~1.6倍,确保安全。

后背墙每米宽度上的被动土压力:

P被=0.5×γh2×KP+2chKP0.5

=0.5×17×2.52×1.57+2×27×2.5×1.570.5

=295.36kN/m

总被动土压力:

R被=P被×B×h

=295.36×3.5×2.5

=2584.37kN

式中:

P被--每米宽度上的被动土压力,kN/m

R被--总被动土压力,kN

γ--土的容度,kN/m3,取17kN/m3

h--后背墙高度,m,取2.5m

B--后背墙宽度,m,取3.5m

KP--被动土压力系数,KP=tg2(45º+23º/2)

c--土的内聚力,KPa,取27KPa

R/F0=2584.37/774.70=3.34,可确保安全。

(F0为估算总顶力,见5.3)

5.5下管平台

下管采用18T吊车,根据施工进展依次逐根下管。

5.6顶进设备安装

安装前对高压油泵、液压油缸、液压管路控制系统、顶铁和压力表标定等进行检查,设备完好,方可安装。

根据顶管竖井的施工设计,安装高压油泵、管路及控制系统。

油泵宜设置在液压油缸附近;油管直顺、转角少;油泵与液压油缸相匹配,并有备用油泵。

液压油缸的油路并联,每台液压油缸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

液压油缸的平面中心与管道中心线一致。

顶进设备试车运行符合下列要求:

(1)设备试车运行及顶进时,工作人员不得在顶铁上方及侧面停留,并随时观察顶铁有无异常迹象;

(2)顶进开始时,缓慢进行,待各接触部位密合后,再按正常顶进速度顶进;

(3)顶进中若发现油压突然增高,立即停止顶进,检查原因并经过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

(4)液压油缸活塞退回时,油压不得过大,速度不得过快。

5.7顶铁安装

有足够刚度、无歪斜扭曲现象,顶铁上有锁定装置,顶铁单块旋转时能保持稳定,顶铁采用铸铁成型或型钢焊接成型。

顶铁放置在管道两侧,且顶铁中心线与管道中心线平行、对称直顺;顶铁与导轨和顶铁之间的接触面不得有泥土、油污。

更换顶铁时,先使用长度大的顶铁,以减少顶铁连接数量;顶铁的允许连接长度,根据顶铁的截面尺寸确定。

当采用顶铁截面为200mm×300mm时,单行顺向使用的长度不得大于1.5m;双行使用的长度不得大于2.5m,且在中间加横向顶铁相连。

顶铁与管口之间采用缓冲材料衬垫。

在顶力作用下,管节承压面应力接近其设计顶镐压力强度时,采用U形或环形顶铁等措施,减少管节承压面应力。

5.8管道顶进

5.8.1顶进前检查下列内容,确认条件具备时方可顶进:

全部设备经过检查,并经试运转确认正常;

导轨的中心线、坡度、高程符合设计规定;

已具备防雨防水的措施;

已制定开启封门的措施。

初始顶进5m~10m范围内,增加测量密度,首节管允许偏差为:

轴线位置3mm,高程0~3mm。

顶进连续施工,除不可抗拒情况下,不得中途停止作业。

5.8.2人工挖土顶管的施工要求

顶管方式采用随挖随顶,在道轨以外管前挖土长度不得超挖,同时应遵守挖掘、顶进的有关规定;

正常顶管地段管顶部位最大超挖量宜控制在15mm以内,管底部位135°范围内不得超挖。

在不允许土层下沉的顶管地段,管道周围不得超挖。

在顶进过程中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及时采取措施,方可继续顶进。

(1)发生塌方或遇到障碍物。

(2)后背倾斜或严重变形。

(3)发现顶铁扭曲迹象。

(4)管位偏差过大,且校正无效。

顶进过程中,顶铁拆装及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顶铁无歪斜扭曲现象,安装必须直顺;

(2)每次换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