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1981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docx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ok

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但存在着三次产业间结构失衡、第二产业部实际高度化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

本文首先阐述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科学性:

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规律;接着辩证地论证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理论上体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旺盛的生命力及其时代价值;最后依据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并结合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所面临的国际国环境、国产业结构升级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一些肤浅的建议举措,以期能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结构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肯定我国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的同时,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1]。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迫使产业结构升级的各种压力。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进行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过程的伟大成果,其对于我国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其实质是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发展的问题,其中涵、外延扩大再生产理论和生产过剩理论都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有着启示性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科学性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在古典经济学家对社会再生产问题所作的片段理论探索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以社会总产品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使用价值分为生产资料(Ⅰ)和消费资料(Ⅱ)两大部类,根据价值构成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的两论前提下,运用必要的抽象力,通过分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规律。

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从年总产品出发;中心问题是考察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同时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2]。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和单个资本再生产运动相比,它不仅包含预付资本运动,而且包含剩余价值运动;不仅包含生产消费,而且包含生活消费;不仅包含资本流通,而且包含一般商品流通。

因而,在单个资本再生产运动中,作为外部条件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即狭义的流通过程中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可以假定它们顺利而正常地实现。

但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这些条件,却由外部条件转化为部因素,成为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物质基础。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的核心问题是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的实现问题。

而这两方面的关系,又是以实物替换为基础。

从简单再生产来看,就是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如何替换上,已消耗掉的消费资料如何替换上。

在进行实物替换时,价值组成的各个部分也必须相应地得到补偿。

只有实物上和价值上都得到替换和补偿,简单再生产才能实现。

扩大再生产是在简单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

第Ⅰ部类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就不能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而去和第Ⅱ部类相交换,必须有一部分转化为积累。

这样剩余价值即M就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仍作为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M/X代表);一部分用作积累(即M-M/X)。

而积累又必须按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作为追加不变资本(以ΔC代表);一部分作为追加可变资本(以ΔV代表)。

由于M有一部分留作本部类的积累,不能再和第Ⅱ部类去交换,因此Ⅰ(V+M)>ⅡC。

这两个公式正是表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要有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消费资料这个物质基础。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

无论是简单再生产,或是扩大再生产,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必须按一定比例,经过相互交换,才能全部实现。

交换关系有三种情况,马克思称为三大要点:

①ⅠC或Ⅰ(C+ΔC),是通过第Ⅰ部类部相交换而得到实现;②Ⅱ(V+M)或Ⅱ(V+ΔV+M/X),是通过第Ⅱ部类部相交换而得到实现;③Ⅰ(V+M)=ⅡC或Ⅰ(V+ΔV+M/X)=Ⅱ(C+ΔC),是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交换而得到实现。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部的交换关系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都是按一定的比例实现的。

这些比例关系就其在联系之中,主要有:

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关系;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的关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含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等。

4.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平衡关系。

社会生产,从不断反复、不断更新的过程来看,简单再生产最基本的实现条件是Ⅰ(V+M)=ⅡC。

这个实现条件所体现的两大部类之间平衡关系的在要:

①价值平衡:

第Ⅰ部类当年可变资本价值加剩余价值必须和第Ⅱ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相平衡;②实物平衡:

第Ⅰ部类当年生产的相当于新劳动量的生产资料必须和第Ⅱ部类已消耗掉的相当于旧劳动量的生产资料相平衡;③价值和实物之间的平衡:

第Ⅰ部类当年购买消费资料的支付能力必须和第Ⅱ部类所提供的商品量相平衡,第Ⅱ部类当年购买生产资料的支付能力必须和第Ⅰ部类所提供的商品量相平衡。

由这个最基本的实现条件,还可以导出其他实现条件,即: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这两个实现条件各自也都包含着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以及价值和实物之间平衡的在要求。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理论本身的科学性,这些原理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实践性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践也可以检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但是用19世纪创立的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导21世纪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本身就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而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践来检验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更需要认真对待。

通常,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按照其演进规律和产业发展的在推动,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容:

①是根据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发展理论,指的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部门表现出来的变动趋势,即第一产业(农业部门)占有优势比重逐渐发展向第二产业(工业部门)、第三产业(服务业部门)占有优势地位变动;②是发生在三大产业部的产业由低劳动生产率向高劳动生产率,由低端产业向中端产业、高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变化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1978年~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改革的侧重点是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顺利推进,农业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解放,产业结构也相应地表现为第一产业增长较快,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1985年~2002年,我国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随着改革的侧重点由农村转移至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一阶段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大幅增长。

2003年以后,随着我国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第二产业比重迅速增长,第三产业则稳中有降。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迫使产业结构升级的各种压力。

企业生产的各项成本不断上升,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资源和能源成本、生态环境成本和知识产权成本等都在上升;部分产品的国市场正日趋饱和,而国外需求也在逐步收缩,国出现产能过剩并越来越严重;随着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国的需求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消费结构逐渐趋向高级化;等。

对此,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是采用“循序式”推进模式,还是采用“压缩式”推进模式,需要我们应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指导理论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历史性的回答。

1.社会总产品的有效实现要求我国各产业按比例升级。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发展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先分析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和各部类部的交换,接着分析了货币流通在社会产品的交换中所起的重要的媒介作用。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交换和各部类部的交换,是借助于正常和稳定的货币流通来进行的,没有正常和稳定的货币流通,社会产品交换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而要保证正常和稳定的货币流通和社会产品交换,首先是要保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量基本适应,其次是要保持社会各部门生产必须按比例进行。

由此可得到的启示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也要保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量相适应、各产业按比例升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和流通也不是社会产品的直接交换,而是通过货币这个媒介进行的。

货币的正常和稳定的流通是社会产品顺利交换不可缺少的条件,不管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和流通都要借助于货币的流通来实现,因此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必须保持流通中的货币量和商品量基本适应。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各类生产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各自组织生产,整个社会生产处于竞争状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部门发展失衡的局面。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维护各部门的发展比例,尽可能避免出现产业结构升级失衡的局面。

2.涵、外延扩大再生产理论可以指导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生产在规模扩大的条件下重复进行。

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可以通过扩大涵的方式,克服预付资本数量限制,实现生产规模的扩。

这种扩大再生产可称为涵扩大再生产。

相对应的是,通过增加预付资本数量,扩大生产规模,这种扩大再生产则称为外延扩大再生产。

涵扩大再生产属于集约型;外延扩大再生产属于粗放型。

涵扩大再生产是在预付资本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企业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采用新技术、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等方式来扩大生产规模。

外延扩大再生产主要是通过增加预付资本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以保证再生产的持续进行。

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产业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升级两种方式。

产业规模扩大的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

而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是生产要素质的提高。

当各项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能源等)逐渐出现供给短缺的时候,这使得继续坚持以产业规模的扩大来推动产业发展难以持续。

另外,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对继续坚持以产业规模的扩大来推动产业发展产生约束。

随着低端产业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国外市场趋向饱和,产能过剩就会出现并将逐渐严重;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需求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消费结构逐渐趋向高级化。

这一切都要求产业发展由生产规模的扩大转向产业结构的升级。

涵的扩大再生产是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和构成的提高,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达到生产规模扩大的目的。

这种发展持续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升级。

因此,产业发展以外延为主的扩大再生产向以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转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以追求产业规模扩大向追求产业结构升级的转变过程。

3.生产过剩理论可以指导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在以资本的增加为基础的生产中,Ⅰ(V+M)必须等于ⅡC,而第Ⅱ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最低限度,就是第Ⅰ部类本身进行实际积累,这种情况有这样一个特点:

ⅡC小于

Ⅰ(V+1/2M),即小于第Ⅰ部类产品中作为收入用于消费资料的部分。

那种对第Ⅰ部类来说仅仅是以消费资料补偿收入,仅仅是为消费而进行的商品交换的事情,对第Ⅱ部类而言,就不像在简单再生产中那样,仅仅是它的不变资本由商品资本形式再转化为它的实物形式,而是直接的积累过程,是它的一部分剩余产品由消费资料的形式转化为不变资本的形式。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生产是资本家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均由资本家自己决定,整个社会生产处于竞争和无组织状态。

结果是社会生产的商品总量超过了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其恶性发展就是生产过剩危机。

两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对经济危机的根源做出了明确和系统化的解释和思考,即生产过剩理论。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基本逻辑框架就是:

①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②生产过剩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③“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群众的购买力不足;④群众购买力不足的原因是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⑤两极分化的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并且由于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根据市场价值规律的在调节,独立进行生产,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

一些产业出现生产过剩;社会生产的产品总量超过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总的产品出现生产过剩。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过了五次经济周期,但出现较大的生产过剩只有两次。

第一次出现生产过剩是在1998年。

当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口受到了严重打击,经济出现衰退趋势,大多数产业出现生产过剩,商品供过于求。

“商品积压、库存增加的同时,工业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全国有3~4成工业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

在1998年末,全国28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有四成以上处于闲置状态。

”[3]我国第二次出现生产过剩是在2008年。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国生产过剩的问题迅速浮现出来。

“自今年5、6月份以来,现实经济中不断显露出来的种种现象,如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加剧等等,”[4]“有人估计,我国第二产业主要行业产能过剩大概是20%~30%。

产能过剩问题导致不少企业停产倒闭,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户企业停产关闭。

这方面在沿海地区表现得最为严重。

”[5]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日渐扩大,出口增长像前几年那样高速增长的局面将不难再现。

因此,若不能切实增加需,4万亿救市计划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过去之后,国的生产过剩将会越来越严重。

社会出现生产过剩以后,市场会自动淘汰一些落后的产能,存活下来的企业也不得不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工人素质、加快自主创新或者发展更高水平的新兴产业,这都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因此,生产过剩理论可以指导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举措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稳步推进,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走过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一百年走过的路程。

但是我国各产业的发展依然有很多问题,且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例如,三次产业间结构失衡,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存在着小规模生产与生产集约化的矛盾,存在着产品科技水平不够高的发展短板;第二产业部实际高度化不足,企业缺乏高端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第三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规模小、发展质量低的困境;产品进出口结构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占份额不高,外资企业所占份额仍然过高且国企业主要承担技术密集型部门中的加工组装工序,主要从事劳动密集性生产,实际上技术密集程度和附加价值都比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更需要运用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来指导产业结构升级。

1.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顺利实现需要政府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

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按经济规律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自发性是导致市场经济发展出现失衡的重要原因,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产业结构在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产业发展失衡。

社会主义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更强大,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政府宏观调控强有力的优势。

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调控各产业升级的比例关系:

①宏观调控要正确处理好三次产业升级的比例关系。

为了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我国应在保持三次产业发展比例的同时,以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引进技术、吸收国外投资和超前发展第三产业等途径,在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争取在较短时间实现工业化,完成三次产业结构的转换,走“压缩式”产业升级模式,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进程。

②宏观调控要正确处理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比例。

农业既生产第Ⅰ部类的产品(即农业所提供的生产资料),也生产第Ⅱ部类的产品(即为人民生存提供食物等消费资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家大力发展农业,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对于促进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宏观调控要正确处理好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比例。

基础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产业提供原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的工业部门。

加工工业是对采掘工业的产品、农副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的工业部门。

加工工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受制于基础工业的发展,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加工工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比例。

2.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容。

这就要求我国引进外资企业应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方向转变。

结合我国的国情,要多引进适合保护当地环境的、有助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企业;要多引进能够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高科技企业;要多引进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先进服务业项目;也需要引进能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的高端制造业项目。

我国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应由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涵的扩大再生产是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和构成的提高,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达到生产规模扩大的目的。

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坚持涵扩大再生产:

①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企业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必须认识到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加大对企业员工的使用和培养,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针对企业里的各类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等。

②实现管理现代化。

企业应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综合运用人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中的新成果,改善企业部管理和组织机构,采用更为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③使用先进生产设备。

企业使用先进生产设备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之一。

首先,企业应该鼓励技术工人开动脑筋,在生产中结合实际改进使用中的生产设备。

其次,企业应该引进和使用专业技术人员对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使其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

再次,企业应该注意观察国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国外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或者成套生产线。

3.通过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是长远之计。

消费结构升级是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满足自己不同层次的需要,人们的各项消费支出由生存资料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发展资料、享受资料占优势比重转变的过程。

消费结构升级从根本上有赖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只有提高居民的收入,居民才能有更多的钱来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才能实现消费结构升级。

居民放心大胆的消费也是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必不可少的条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优抚安置、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就是解决“敢花钱”的问题。

消费结构升级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提高后扩大消费的自然表现。

其本质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满足自身更高水平需求的结果。

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扩大居民消费的过程。

扩大居民消费,有助于扩大国需求,有助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实现,更好的实现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

消费结构升级助推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因。

在市场经济中,居民的消费需企业生产的前提,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反作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会发生升级,新形成的消费需求将会逐步扩大并对企业的生产形成强大的反作用力。

在居民新的消费需求的作用下,生产新型产品的企业将会逐渐增多,条件成熟时,这些新兴企业就会发展成为新兴产业。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居民用于衣、食、住、行的消费结构将会不断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需求层次将会逐步升级,产业结构也大体沿着这一方向不断升级,由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发展为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再到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

例如,居民对食品要求的提高,推动了绿色农业、牧业和副业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网上购物、远程教育、远程会议等信息消费成为国消费形式的热点之一,从而推动信息产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教育、娱乐和创意文化消费日益成为消费时尚,推动文化和教育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居民健康需要的迅速提升,推动制药、医疗、健身和保健等产业迅速发展;居民对汽车、住房、高档耐用消费品品质的要求,能够拉动钢铁、机械、电子、建筑、玻璃、建材、家具和家电等相关产业的产业技术升级,推动高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要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要牢牢把握扩大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市场规模。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1]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只有不断深化对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学习,并与时俱进对其进行发展,这对于我国计划、组织、领导和管理整个国民经济,进而对实现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人民日报,2012.

[2]燕喜石霞.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修订版)[M].:

中共中央党校,2009.

[3]江涛.产能过剩——问题、理论及治理机制[M].:

中国财政经济,2006.

[4]王永年.本轮经济调整的二重性质及其矛盾分析[J].经济纵横,2009:

10.

[5]卓元.十二五规划应着力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几个失衡问题[J].经济纵横,2009:

9.

[6]周凤祥.从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J].党校学刊,1997:

1.

[7]吴晓梅.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J].西北师大学院,2012:

7.

[8]莎.试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J].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