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2116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扶贫调研报告4篇.docx

扶贫调研报告4篇

2019年扶贫调研报告4篇

今年初,xx区xx镇按照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抓手,启动实施“问需式精准扶贫”,即深入群众摸清底数,精准扶贫对象,了解群众贫穷的根本原因,倾听群众的诉求和期盼,根据群众的需求进行扶贫。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区抓统筹、分级负责,实事求是、分类施策”的原则,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生诉求初步解决、产业扶持迈开步伐、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干群关系融洽。

一、主要做法

(一)派驻小组专人专事。

今年2月,xx区委制定出台问需式扶贫工作方案,从区直部门抽选15名年轻得力干部,组成问需式扶贫工作组,负责xx镇问需式扶贫工作。

工作组根据需要,将xx镇划分为3个片区,明确1个工作队员负责一个村的问需工作。

(二)深入群众摸清实情。

工作组围绕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水电路讯深入群众家中、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通过召开群众会、走访群众、与乡村组干部交流座谈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

15名驻村干部走村入户听取老党员、老干部、农村能人的意见,共召开群众会100多次,全面了解各村各组各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确保扶贫对象精准、成因精准、问题精准和需求精准。

(三)制定方案统筹推进。

工作组对梳理出来的问题、项目和群众需求进行归类、建档,结合工作组职能职责,制定全镇问需式扶贫工作方案。

就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切实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量力而行,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表、路线图,确保扶贫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四)整合力量合力攻坚。

工作组积极发挥总协调、总牵头的作用,就具体问题与镇党委、政府协商、沟通,与区直有关职能部门对接、沟通,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整合部门力量,促进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问需式扶贫工作实现群众点菜、政府配盘、部门买单。

半年来,工作组先后协调了区民政局、水利局、卫生局等20多个部门,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五)发动群众积极参与。

在开展问需式扶贫征求群众意见环节,除单家独户登门征求其期望解决的问题外,对涉及集体的重大事项如路、水、讯等问题,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通过投包谷籽、举手等方式进行表决,分门别类建立工作台帐,将群众的诉求、期盼作为总导向、总目标。

在实施具体项目过程中,发动群众建立专项工作理事会,把项目建设的土地征用、资金管理、技术指导、劳务调配和施工管理等事情交由群众来办,工作组和政府主要做好政策宣传、技术培训和过程监管。

二、基本经验

问需式精准扶贫工作队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6个3”工作经验。

(一)工作制度——实行三公开。

工作组将问需式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工作人员、职能职责、纪律制度等制作成标牌挂放在各村两委办公地点,将电话、单位和职务进行公开,方便广大群众问事、办事和说事,使工作队充分接受基层干部群众监督。

(二)工作重点——做到三个问。

工作组认真问情于民,扎实摸清群众个体和集体基本生产生活状况和贫困成因;切实问需于民,立足于群众个体不同贫困成因、不同的发展意愿和诉求,与群众交心谈心,听取他们的发展愿望和需求;问策于民,采用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和群众自治管理,用群众的办法解决群众的问题。

(三)工作方法——开好三个会。

开好群众交心谈心座谈会,向群众宣传精准扶贫的政策和措施;开好情况分析研判会,对群众的贫困成因、帮扶需求、支撑项目、对口需求部门等进行归类、建立台账,推行销账管理机制;开好项目争取协调会,工作组及时报告区委有关领导,由领导组织涉及群众需求的业务部门召开会议,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资金、项目支持。

(四)工作力量——来自三方面。

组织力量:

区委、区政府决策和统筹,部门给予资金项目支持,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具体抓落实;群众力量:

在整个扶贫工作过程中突出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发动群众找原因、组织群众想办法、带领群众搞建设;个人力量:

充分发挥工作队员的核心攻坚作用和个人特长、优势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

(五)工作流程——做好三个抓。

抓好贫困成因及群众需求梳理,明确责任部门、工作时限等,使群众的贫困成因精准、需求精准、责任主体精准;抓好协调工作整合部门资源,到有关职能部门寻求资金项目支持,整合部门资源推动具体问题得到解决;抓具体问题解决,有关部门对群众需求的事项立项后,工作队就积极配合部门、镇村干部、群众,群策群力推动项目实施,抓好项目建设中的宣传动员和协调推动。

(六)工作特色——突出三个扶。

着力扶“智”,将支持发展教育事业作为主要抓手;扎实扶“力”,将工作重心放在增强群众和地方自我发展能力上,使群众在参与产业发展中增加收入;切实扶“德”,工作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风文明开展群众德育工作,进村入户与群众摆事实、举例子、讲道理,化解家庭矛盾、调解邻里纠纷,使一些不愿抚养老人的家庭主动承担起赡养责任,不仅解决了部分老人的生活困难,也为构建和谐文明乡村奠定了基础。

三、对策建议

xx镇的问需式扶贫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镇尚有贫困户2315户,贫困人口763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3.13%。

在扶贫项目审批上,群众和基层干部没有话语权,项目的实施和客观需求严重脱节,使得上级费力不见好、基层卖力不讨好。

各级集团帮扶部门和扶贫部门之间、上下级帮扶部门之间、乡镇与部门之间等在扶贫攻坚上的联动机制、协作机制不活,各自为政现象突出。

同时,乡镇、村在整合资金、捆绑项目上还存在较大困难,普遍存在劳动力缺乏、劳动能力弱现象。

(一)着力抓好以村为单位的统筹规划。

做好以村为单位的扶贫规划,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题主线,以促进区域发展加速贫困问题解决为方向,通过问需汇集民情民愿,重点对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科文卫、生态环境等进行统筹规划,跳出贫困看贫困,尤其是要将群众的现实需求、发展需求与全面小康六项行动计划、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等有机结合,切实抓好各级各类政策的衔接、统筹,实现优势叠加、跨越发展。

(二)着力突出群众主体作用抓好扶贫。

扶贫工作目标与群众的发展需求、现实需求结合,扶贫项目实施与群众主体作用结合,扶贫效果与群众评价意见结合,使政府的主导作用、部门的主推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机衔接,做到项目立项体现群众意愿、项目实施体现群众力量,项目验收体现群众监督。

对于路、房、寨等基础类公益事业,应将项目建设交给群众负责,部门做好指导、监督。

(三)着力实施好精准扶贫“四法”。

实施好力量法,以“五个机制”撬动五种力量,绘制改革创新、总攻贫困路径图,突出改革对决战贫困的先导作用;实施好“十子法”,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十子”机制,构建具体、细化、全面系统的扶贫工作运行机制,突出创新对决战贫困的动力作用;实施好抓手法,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抓手,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坚持“六个结合”,做到“四个具体”,形成“1+7”工作格局;实施好产业链法,把发展产业的决定权交给基层干部群众,坚持市场化导向、社会化生产、科技化支撑、规模化经营、组织化保障,突出产业对决战贫困的主导作用。

(四)着力整合部门力量推进精准扶贫。

发挥好扶贫部门的牵头作用、单位集团帮扶的基础作用,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能职责,细化考核奖惩措施,避免形式主义。

运用好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这支队伍,从工作职能、条件、纪律要求等方面赋予问需式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让队员沉得下去、留得下来、能发挥作用。

以市域统筹安排、县区为主体推进部门资金、项目捆绑,克服各自为阵弊端,推动综合治理。

(五)着力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建立和完善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下基层工作机制,破解农村人才短缺问题;发挥好农民讲师、农村文艺宣传队作用,切实更新群众思想观念、提升农村道德水平,织牢群众思想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探索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公职化、专职化机制,逐步改善村干部、组干部待遇,加强监管,提升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能意识,增强基层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年6月,自治区党委五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了“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到村入户,整村推进,三年解决4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十年使32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整体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针和部署。

随着三年解决特困户人口温饱问题目标的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将开始新的进程,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将主要围绕两大任务展开:

一是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水平。

二是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乡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创造条件。

也就是说,如何解决“巩固”、“提高”的问题,是今后我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心任务。

以此为前提,年7月20日至30日,在计委艾委员的带领下,由州扶贫办、和静县、尉犁县、轮台县、若羌县参加的扶贫开发工作调研组一行10人,前往北疆学习调研。

调研组克服天气炎热、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合理计划安排,历时11天,对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阿勒泰四地州进行了调研。

其中,重点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移民搬迁工程、托里县扶贫项目管理、裕民县扶贫资金管理、吉木乃县喷灌项目、福海县扶贫开发档案建设和管理、布尔津县牧区扶贫项目等进行了实地调研。

这次调研得到了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本委宋主任、沈书记也都亲自安排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调研组通过座谈讨论、实地参观、现场交流等方式,对当地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伊犁州、博州两地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伊犁州是新疆唯一的地区级副省级单位,州直下辖八

县二市,由国家、自治区确定的重点扶贫开发单位共207个,其中重点贫困县两个,重点乡19个,重点村186个(含州确定的重点村10个)。

到年底州直尚有贫困人口27806户143549人,占州直农牧业人口的8.7%。

伊犁州确定的扶贫开发的目标是:

经过六年的努力奋斗,到年末,按现行贫困线标准,在自治区率先全面解决低收入农牧民的温饱问题。

基本步骤是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分批整体解决。

前四年为解决温饱攻坚阶段性,后两年为巩固阶段。

年的任务是,力争30%的低收入人口人均增收200元,农村低收入人口降低到10万人左右。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与哈萨

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85公里。

自治州下辖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两县一市和阿拉山口口岸行政管理区。

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其11个团场。

全州有35个民族,总人口42.8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3%。

有区级重点贫困村6个,州级重点贫困村16个。

现有贫困人口545户2426人,占贫困村总人口的26.72%。

博州扶贫开发工作以县(市)为主,采取点面结合,社会各方协同帮扶的办法,确保三年内使82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二)北疆四地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

北疆四地州一个共同点,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都有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地、县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地、县、乡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

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不能完成当年扶贫开发任务、未能按目标责任制使贫困户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单位和个人不予评选先进。

同时加强完善组织领导,以实现扶贫开发的高位推动。

按照“区负总责,地州统揽,县抓落实,乡镇衔接,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充实完善各级扶贫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并形成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扶贫、计委多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定期检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使扶贫资金挪用、流失、滞留、截留,保证了把“救济钱”真真用在救济贫困百姓上。

2、积极拓宽扶贫开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开展生产,发挥自我动力,增产增收,摆脱贫困,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所在。

伊犁州以实施“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为突破口,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使贫困户在摆脱贫困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

一是对贫困户所住危房进行改造,整修院落,使其有围墙,有院门,修建牲畜棚圈和禽舍。

二是每家养1头牛、10只羊、100只鸡(或50只鹅、50只鸭),有定单协议的养10头驴。

三是每家房前屋后种5分地马铃薯、5分地蔬菜(胡萝卜、皮芽孜、卡马古、大蒜等),每家种6棵苹果树,每家挖菜窖1口、家庭水窖1口;每家的口粮田,60%种小麦,40%种玉米,小麦作口粮,玉米和桔杆喂养禽畜。

四是帮助贫困户学手艺,制作花毡、地毯、花帽、刺绣等。

五是帮助、引导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家庭成员结构,使每户都有一名会经营的明白人,一名外出打工的创收人,一名上学有成的读书人,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养殖、种植的勤快人。

从而使贫困户在初级起步阶段,就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劳动,开展家庭种植业、家庭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成为最现实、最直接的增收方式。

3、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县、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围绕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重点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为重点,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管理的力度,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

自年至年,塔城地区已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17925万元,为重点贫困县、乡建立建设了一批以牲畜养殖、水利基础设施、饲草料基地和牧民定居为主的骨干工程和示范工程,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又借助国定贫困县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从而使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博州扶贫工作紧紧围绕“收缩战线、突出重点“的要求,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向扶贫重点地区集中,他们把全州确定的60个村作为州直单位重点联系和帮扶的对象,签定三年责任状,不脱贫不脱钩。

对其中16个最为贫穷的村,由州财政口径注入160万元扶贫开发资金,帮助贫困户打井、牲畜改良、暖圈建设等,解决了贫困户最为紧迫的生活问题。

4、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牧民增加收入。

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就近就地开展二、三产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帮助并组织农民搞劳务输出,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做法。

塔城地区采取让贫困户在本地区境内给种养大户打长工和农忙季节打零工、短工的办法,增加贫困户收入。

博州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火车换装、棉花和枸杞生产等相关服务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有利条件,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抓。

伊犁州年组织10000名贫困户劳动力走出乡村务工,其中名纳入县、市劳务输出计划,走出伊犁到外地务工。

通过劳务创收不仅缓解了贫困户家庭的生活状况,而且直接增加了现金收入,同时也带来了贫困户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成为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的一条有效途径。

5、加大培训力度,依靠科技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

伊犁州实施“贫困户子女劳动技能职业培训教育工程”,每年培训120人,由州教育局、财政局、扶贫办、职业中专负责实施,工程实施6年,为贫困户家庭子女劳动就业,务工创业打下了基础。

同时结合“科技之冬”活动和“科技扶贫培训”,灵活多样地开展“一事一训”、“一技一训”、“一养一训”、“一种一训”、“现场培训”、“观摩培训”等培训活动,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和群众的参与性。

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坚持实施科技扶贫兴农战略,确立科技扶贫的主攻方向,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本相结合,加强对贫困农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户的素质,为贫困乡村和贫困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认真落实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减轻贫困户负担。

塔城地区对人均口粮不足300公斤的的贫困户,实行“五减免、一优先”,即:

减免乡村统筹、提留、粮食定购任务、水费、教育基金,优先给贫困户安排种植计划,购买母畜赊货给贫困户,增加牲畜饲养量。

对移民搬迁和牧民定居从事种植业的免征农业税5年,移民搬迁贫困户口粮低于300公斤以下的由民政部门给予补助救济。

在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面实行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一费制”,将学杂费和课本费合并收取,初中学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260元,小学学生每学年最高不得超过160元,浮动范围不超过20%。

通过实施扶贫优惠政策,-年共减免贫困户农牧业三税451万元,减免课本费、学杂费190万元,减免义务工93039天,减免集体提留124万元,免征异地搬迁定居贫困户农牧业税181。

4万元,同时减免其他各种费用150万元。

博州对特殊困难户,县(市)财政从教育费附加中划出部分资金,用于中小学学杂费减免。

对贫困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免征5年农牧业税,对移民搬迁和牧民定居从事种植业的,免征5年农业税。

对移民搬迁贫困户口粮低于300公斤以下的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补助。

通过制定和落实扶贫优惠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广大贫困户的生活负担,为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7、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

伊犁州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此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

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

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要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中去。

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经教育不改的,采取缓扶或不扶的措施。

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使贫困户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动力变为活力,带来了贫困户从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劳动能力、生产方式到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变化。

二、主要收获和启示

1、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不断为扶贫工作注入活力

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针对特殊的环境和致贫根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方向,以增加农牧民生产资料占有量、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两增一加强”为目标,引导各类扶贫资源向基础设施、生产资料方向汇集,向以户为单位的贫困农牧民手中汇集,

托里县、吉木乃县作为国定贫困重点县,积极争取大单位、大企业开展扶贫帮困,收到积极成效。

托里县由新疆石油管理局、新疆电视台、自治区额河建管局三家单位帮扶,其中新疆石油管理局已向托里县帮扶各类物资达340万元。

吉木乃县先后争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自治区烟草专卖局等四家单位进行帮扶,帮扶资金及物资达204.6万元,建成喷灌农田1万亩,石油希望小学1所,蜂蜜加工厂1座。

由于大单位、大企业的带动,社会各阶层扶贫帮困积极性得到提高,全县有46个县直单位130多大户参与到扶贫帮困队伍中来。

伊犁州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贫困户异地搬迁工程。

他们对于环境恶劣、居住偏远、脱贫无望的贫困户坚决实施搬迁。

采取“一户一策”、“几户一策”、插花安置、置换安置、建立移民新村安置等多种方式。

察布查尔县则利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优势,成片集中开垦4万亩土地,成立扶贫农场,对异地搬迁户统一集中安置,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异地搬迁和生产生活问题。

2、用好政策,用足用活政策

通过调研,可以感觉到,北疆四地州在扶贫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方法,他们在正确把握扶贫政策的前提下,大胆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促进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伊犁州从每年的扶贫贷款额度中切块10%-15%,作为全贴息小额信贷,专门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

通过“公司+贫困户”、“基地+贫困户”、“大户+贫困户”、“协会+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方式实现放贷、承贷和还贷,使贫困户在务工生产中学到技术,得到收入,获得生产资料方面(如牛犊、羊羔等)的实物回报,实现自我滚动、自我表现发展。

阿勒泰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在资金运用上与其他资金通过“捆绑使用”,使资金和项目发挥出最大效益。

吉木乃县为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种植业,推行了一套“五户帮扶小额信贷模式”。

具体做法为:

成立县扶贫总社、乡(镇)分社和村扶贫中心的三级小额信贷资金发放专门机构。

同时把全县农牧民以五户为一个单位,按照“一户党员户或干部户、一户富裕户、两户中间户、一户贫困户”的形式组成了605个“五户帮扶组”。

每一个“五户帮扶组”对信贷资金的返还实行五户联保,共同担负连带责任,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形成一种“党员带,富户促,亲帮亲,户帮户,利益相连,风险共担”的帮扶促进机制。

从而使小额信贷成为全县五年来各项扶贫措施中成效最好、收效最快的办法。

3、多措并举,敢于创新

伊犁州通过建立扶贫资金项目工程建设贫困户受益制度,提高贫困户收入。

在实施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项目时,都要最大限度地吸纳贫困户劳动力。

县级扶贫办、计委在扶贫资金工程项目的发包、检查、验收时,必须把使用不低于50%的贫困户劳动力作为工程合同的一项指标。

察布查尔县积极鼓励贫困户外出打工挣钱,并帮助贫困户学到一技之长。

为此他们积极实施五个100工程,具体为:

以乡为单位,在贫困户中选出500人,根据实际情况,培训100名泥瓦工、100名缝纫工、100名修理工、100名理发师、100名烹饪师,连续培训3年。

在培训中,无偿提供学习工具和设备,学成后工具归个人。

阿勒泰地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式、搬迁式、集中式、股份合作制、五户帮扶、小额信贷等多种扶贫举措,不断丰富和完善符合县域实际的扶贫措施,三年来,通过多种措施,全县累计有183户1160名特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均收入从原来的600元以下增加到1100元以上。

三、对我州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州扶贫开发的变化

随着我州三年解决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已开始新的进程,由此也带来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

一是工作对象由特困人口到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变化。

随着我州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特困人口已全部进入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范围内,扶贫对象也随之进入以低收入贫困人口为重点的阶段,但由于我州解决温饱的水平低,这部分低收入人口经不起自然灾害,经不起身患疾病、经不起市场波动,很容易出现饱而复饥、暖而复寒,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对象。

二是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发生了变化。

按照新阶段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882元,到年底,我州农村牧区有低收入贫困人口约33757人,集中在且末、和静、若羌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轮台县荒漠干旱的重点区域,呈集中连片的区域性分布。

三是扶贫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到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的变化。

解决温饱问题任务单一,而实现小康目标多样综合,集中反映在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幅度。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人口,今后增收面临的市场环境与前几年已完全不同,增加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是扶贫内容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的变化。

目前,我州贫困乡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低收入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经营发展能力较弱。

统筹发展就是扶贫开发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既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着眼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顾贫困乡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也要以人为本,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为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加和谐的条件。

五是扶贫方式由以户为单元到整村推进的变化。

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要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以村为扶贫单元,通过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促进解决一家一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州年将有18个重点村进行整村推进验收。

六是扶贫投资由规模投入到效益投入的变化。

在扶贫资金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州扶贫开发要立足现有资金规模,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

要克服片面追求脱贫数量、收入指标的倾向,将收入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扶贫的实际成效,得到实际的利益。

(二)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州扶贫开发工作

统筹自治州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