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2126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南京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找到“桃花源”。

不同的“桃花源”,________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A.钟灵毓秀  按图索骥  映射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折射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折射  D.钟灵毓秀  顺藤摸瓜  映射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在感受时,悲欢怨爱,两两相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实际世界中处处都是牵绊冲突,在意象境界中尘忧俗虑都能洗濯净尽。

①从感受到回味②在回味时

③悲怨亦复有趣④欢爱固然可欣

⑤从实用态度变为美感态度⑥是由实际世界跳到意象境界

A.②④③①⑥⑤ B.①⑥⑤②④③ C.②③④①⑤⑥ D.①⑤⑥②④③

3.下列情境中,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诸位朋友,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请柬)

B.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

“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

”(新闻)

C.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介绍信)

D.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

(上诉状)

4.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B.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C.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如《史记滑稽列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临川先生文集》、《柳河东集》和《昌黎先生文集》均是以作者的籍贯命名其文集。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浮槎山水记

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

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

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

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

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

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

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

羽则不然,其论曰:

“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

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

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

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

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

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余报之曰:

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

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

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

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

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

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

故余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于荫长松,藉丰草          藉:

践踏

B.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  厌:

满足

C.喜交贤士,敏于为政  敏:

努力

D.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俾:

使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以此知其所失多矣     汝其知也邪?

其不知也邪?

(《祭十二郎文》)

B.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

C.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  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D.因游金陵,登蒋山  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欧阳修称赞李侯是个“贤达”的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李侯“贤达”的具体表现。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0~11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②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属当时的边疆地区。

②从事:

州郡长官的佐吏。

10.《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请作简要赏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千古登楼,几多情思。

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借登楼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________,琅琊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伶官传〉序》)

(8)后生可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

五、现代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20分)

一个永久的歉疚——对震华法师的忏悔

施蛰存

民国二十六年二月间,我买到了一部明初臞仙刻本白玉蟾集。

读了其中赠豫章尼黄心大师的一诗一词,不禁遐想。

颇欲知道这黄心大师的详细事迹,可是找了一些书,也竟找不出来。

既无载籍可求,何妨借它来作现成题材,演写为我的小说。

因此在三月十日那天,就动手用近乎宋人词话的文体写了一篇《黄心大师》。

当时恰巧朱孟实先生在创办《文学杂志》,驰书征稿,不遗鄙陋,即将此文寄去,遂得在是年六月一日出版的《文学杂志》第二期上发表了出来。

关于这篇小说的文体,在我是一种尝试,实在也可说是一种摹仿,承朱先生的偏爱,在编辑后记中对我这种半文言半白话的文体给予了夸饰的奖借。

如果说这篇小说曾经受到一些读者的注意,恐怕多半还是由于朱先生的吹嘘。

至于这篇小说里的故事,百分之百是虚构的。

我在篇中曾经提起过在一个藏书家那里看到了无名氏著的《比丘尼传》十二卷的明初抄本残帙,以及明人小说《洪都雅致》二册,并且也曾引用了此二书中几段关于黄心尼记载,其实全出于伪造,正如莪相之诗与梅晴的古文尚书一样。

一切都仅仅是为了写小说,从来没有人在小说里寻求信史的!

可是,出于我意外,当时竟有一位读者被我无意中欺哄了。

而这位读者又正是虔诚地在编纂比丘尼的传记,有志于继承慧皎宝唱诸法师的伟业。

于是我的荒诞无根的故事,却被采用为实录了。

这是一直到去年才知道的事。

去年,民国三十五年,离我那篇小说的发表已经十年了,人们已经非但忘记了那篇小说,而且已经遍历了佛家所谓三中劫。

我流浪回来,因给上海出版公司编《活时代》半月刊,所以常常到厦门路尊德里上海出版公司去。

但那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因为《活时代》出了几期即告废刊,我也到徐州去了。

在徐州的时候,收到家里给转来的一封信,是一位素昧平生的震华和尚写给我的。

我看了这封信,当下就感到很惶恐。

一个在病中的老和尚,还在念念不忘于我虚构出来的明钞本比丘尼传,要觅得这部书来充实他的著作。

这不是我已经欺哄了一个正直的人吗?

我应该怎样复他的信呢?

幸而我没有在尊德里,避免了直接与他的二位高徒见面,否则我是不是应该告诉他们,这一切都是臆想的故事呢?

他送我的《续比丘尼传》没有一并寄到徐州,所以当时没有见到。

我以为他也许没有把黄心尼编录进去,因为他还在等待那明钞本。

我又庆幸他的《佛教人名大辞典》没有付印,让他可以有机会把黄心尼的名字删去,如果他已经编进去的话。

我不想使这位老和尚感到失望,所以我没有复那封信,一直到秋间。

回到上海之后,我才看到了他的大著,《续比丘尼传》六卷三册,佛经流通处的刻本,镇江竹林寺藏板。

在第二卷中,赫然有一篇南昌妙住庵尼黄心传,完全是依据了我的小说写成的!

在卷尾的他的弟子超尘的跋语中,又记述了他对于那明钞本比丘尼传的惦念,以为“如能设法借得,余书将改制矣”。

我读了这两篇文字,简直不知如何是好。

本想到玉佛寺去拜访他一次,因此却就拖延下来,踟蹰不敢。

因为我的小说已经玷污了他的著作。

昔刘向以齐女周妄入列女传,颇为刘子玄所识,谓之“广陈虚事,多构伪辞”。

但齐女事出史记,周妾事具燕策,尚非虞初小说可比,今和尚撰比丘尼,乃征及鄙文,我虽无意欺世,然亦深负歉疚了。

今年三月十七日,太虚法师成佛证果,其次日,报纸上登载了太虚最后遗墨,赫然为震华法师封龛偈也。

始知震华法师竟已寂灭,他永远没有知道那明钞本比丘尼传是根本没有的。

他永远没有知道他的虔诚的著作里羼入了不可信的材料。

让他安息在佛国里,确然永远怀着一个希望,但至少他无所失望。

而我呢?

我将负着一个永远的歉疚,无法解除我的郁闷。

今天我检出那《续比丘尼传》,第一册封面上写着:

“蛰存先生惠存,编者病中书赠。

”不觉又引起一种惆怅,我把那书面翻个身,重又放进了书橱。

并且记下这一段因缘,我以为,这是我的小说所铸下的一个最大的错误。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1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震华法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文中“我”的心理感受,请你推断震华法师写给作者信的主要内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试探究文章标题“一个永久的歉疚”的丰富意蕴。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18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朱良志

①不二法门的根本落脚点,就是“世界的意义只在其自身”,真即实,实即真。

不二之法,乃是彰显生命意义之法,就是任由生命自由兴现之法。

②世界的意义只在其自身,禅宗说:

何不任由其自在圆成?

禅宗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一境,最当此理。

③“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本是苏轼诗中的一联,后来被禅家借来说明禅的境界。

禅家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诗)为第一境;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为第二境。

认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是由第一境(初境)上升而来的。

④在第一境中,空山茫茫,落叶飘扬,四处寻觅,天地苍苍,目无所见,意态荒荒。

在外境的强“夺”下,人的欲望意识如落叶飘零。

但这是不是就是“空”的境界?

禅家认为,这还不够。

因为这还是个“分别境”,就是说,在这个境界中,人还是个清醒的观照者,还是个探求者,还是在“寻”,一“寻”就是有目的的活动,一有目的就是不自由的,不自由活动中的人,不能说是真实的人。

⑤而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则是进入到不二之境中,“人”没有了,所谓“空山无人”,“人”到哪里去了呢?

“人”与“境”冥然合契了,“人”丢失在“境”中。

“人”没有了意识,没有了占有的欲望,没有了追求的念头,这就是意念的“空”,这是一片生命的清空。

在这无所羁绊的生命世界中,“水流花开”——一切自在兴现,山是山、水是水的兴现。

打开了生命的锁,世界没有了妨碍: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何碍白云飞。

不二是空寂的,在不二中,有真机跃现,这又是活泼的。

不二是至静的,在至静中有至动,这就是所谓在静穆的观照中有飞跃的生命的含义。

陶渊明有诗云: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在无云的澄明长天中,但有微风澹荡、天鸟翻飞,此得空寂中水流花开之意。

⑥石涛在一幅画中题“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以赠友人。

在一幅设色山水中有题跋道:

“夕阳在山云在水,高歌人醉杏花天”。

又有题画诗道:

“茅屋无人到,云生谷口田。

”风自起,云自飘,不劳人为,云在青天,水在溪流,就任它们自在兴起吧,一个画家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世界的语言。

戴醇士也是一位对禅有极高修养的艺术家,他说: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东坡晚年乃悟此妙。

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

”他有题画跋道:

“松影阑干,瀑声淙潺。

何以怡颜,白云空山。

”他的意思是,人还权力于世界自身,人的意识的淡出,人不说了,让世界去说。

世界的说就是我的说,落英缤纷,水流淙淙,风轻云淡,春燕差池,那就是我。

⑦韦应物《滁州西涧》是一首童叟皆知的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我在这里读出的正是自在圆成的思想。

世界生机鼓吹,我抱琴来,何用弹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的这些小诗,传达的哲学智慧可不小,清逸的思理,淡远的境界,空花自落的圆成,在无声中,震撼着人的灵根。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17.请简要概括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通观全文,概括文中“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境所包蕴的思想。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水的。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密封线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密封线

____________ 号学  ____________ 名姓  ____________ 级班  ____________ 校学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南京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附加题 第页(共2页)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南京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附加题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

(10分)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允满,殆与元气相侔。

至_长_韵_大_篇_动_数_百_千_言_而_顺_适_惬_当_句_句_如_一_无_争_张_牵_强_之_态_此_岂_捻_断_吟_须_悲_鸣_口_吻_者_所_能_至_哉!

而世或以浅易轻之,盖不足与言矣。

(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22.乐天是唐代诗人________,他与诗人________共同推动了“________运动”。

(3分)

23.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作者推崇乐天的原因。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以写实手法叙写了捕鱼老人桑地亚哥一人在大海上捕捉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精彩故事,展现在重压下的顽强和坚忍,塑造了20世纪文学长廊中著名的“硬汉”形象。

B.《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贪婪、吝啬、专横、凶狠、虚伪,是个极端的利已主义者和十足的拜金主义者。

除了占有金钱,他不知道人间还有什么幸福,在金钱与亲情爱情之间他也掂量不出轻重,他的灵魂为金钱所迷失。

C.《茶馆》中,人物安排很有特色:

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