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62127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端午节习俗_1篇(共20页)12900字.docx

端午节习俗

  

  节日名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载:

“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

“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大戴礼》云:

“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

“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

出嫁女亦各归宁。

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

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2节日历史

  节日起源

  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1、纪念屈原说

  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起源传说相关人物:

屈原与伍子胥[3]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

长江中下**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

  5、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6、恶日禁忌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

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

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

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7、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XXXX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XXXX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3]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

XXXX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XXXX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

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

“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XXXX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8、源于蓄兰沐浴说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

《大戴礼记·夏小正》:

“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

”屈原《九歌·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9、纪念介子推说

  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10、源于勾践操练水军说

  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

  朱宣咸中国画《端阳佳节》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

“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

  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

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

“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

“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

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

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

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

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

“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

”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

  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

如《辽史·礼志》就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

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

而金国除吸收一些汉族风俗外,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

《金史·世宗本纪》就记载:

大定三年(公元XXXX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

”《金史·礼志》对此俗有详细叙述。

金俗重午、中元(七月十五日)、重九日行拜天之礼,筑台拜天。

重五拜天之后,插柳球场,射者要以尊卑为序。

射柳完毕要打马球。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

明永乐年间禁宫中就有剪柳之戏,剪柳即射柳,北方人还有将鹁鸪鸟藏在葫芦,悬于柳枝,弯弓射之。

如果射中葫芦中,鹁鸪就飞出来,以此来定胜负。

这种民间比赛也是常在端五日举行,考其渊源,正是辽金遗俗。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

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

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

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

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

竞渡规模历时经月。

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

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

  清代端午极力打扮小女儿,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归宁,称之“女儿节”。

  近现代

  XXXX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XXXX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

  XXXX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

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3民间习俗

  民俗活动

  端午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

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

“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

“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山西《**县志》云:

“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

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此俗始于汉代。

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

“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

“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

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

又《宋史·礼志十五》:

“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

节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

  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避五毒

  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

《夏小正》载:

“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

“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

后来**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

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

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

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

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端午浴兰仪式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

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

《荆楚岁时记》: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荆楚岁时记》:

“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

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明谢肇淛《五杂咀》:

“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

“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

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此俗流传较广。

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另**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采茶、制凉茶

  北**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

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

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挂草药

  挂艾草、菖蒲、榕枝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

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

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

**县有谚语道: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也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

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

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躲端午

  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

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

《嘉靖隆庆志》亦记云:

“已嫁之女召还过节”。

又,《滦州志》:

“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

  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

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

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

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

“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

雨则鬼曝药,人多病。

此闽中谚语。

”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

“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

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

“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

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

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又如**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跳钟馗

  斗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

(《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

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

白居易《观儿戏》诗云:

“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物原》云:

“始于汉武”。

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

"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年华记丽》:

“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

《刘宾客嘉话》云:

“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

”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

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

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

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壑旁、田埂等处。

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

)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其他习俗

  打马球

  端午有射箭之戏,《金史·礼志》:

“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

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

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

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

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

”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

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

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此外,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

《帝京景物略》卷二:

“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

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

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

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市,以作驱祟。

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