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生物的进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6287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12 生物的进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 生物的进化.docx

《12 生物的进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 生物的进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 生物的进化.docx

12生物的进化

专题12 生物的进化

考点三十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高考试题

1.(2013年天津理综,T4,6分,★★☆)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

群来源

敏感性

纯合子(%)

抗性杂

合子(%)

抗性

纯合子(%)

甲地区

78

20

2

乙地区

64

32

4

丙地区

84

15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点睛:

此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频率的计算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相关的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解析:

由题目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20×1)÷(100×2)×100%=12%,B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2+32×1)÷(100×2)×100%=20%,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2+15)÷(100×2)×100%=8.5%,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突变率最高,C错误;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答案:

D

4.(2012年海南单科,T23,2分,★☆☆)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点睛: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涉及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其对进化的意义、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环境变化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之间的关系、进化的基本单位等内容,是对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析:

基因自发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正确。

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的适应性,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则可能不起选择作用,种群基因频率不变,C正确。

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错误。

答案:

D

5.(2011年广东理综,T25,6分,★★☆)(双选题)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

1,该基因编码金属β

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  )

A.定向突变

B.抗生素滥用

C.金属β

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

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他细菌获得耐药基因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来源和进化的原因,是对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抗生素对细菌起选择作用,抗生素的滥用使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强,B正确。

基因NDM

1编码的金属β

内酰胺酶使抗菌药物失活,从而表现出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C正确。

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D错误。

答案:

BC

6.(2011年江苏单科,T6,2分,★☆☆)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点睛: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对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

基因在世代间传递,因此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C正确。

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D错误。

答案:

C

7.(2010年江苏单科,T12,2分,★★☆)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点睛:

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是对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

解析:

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A错误。

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与变异方向无关,B错误。

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为温度降低使相关酶因活性降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转化成其他物质导致,而非为防冻害而产生的现象,C错误。

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与不抗药的个体相比,有更多机会通过繁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正确。

答案:

D

模拟试题

1.(2013东莞模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

解析:

③④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继承。

⑦是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答案:

C

2.(2013成都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长颈鹿的长颈性状的形成是长期采食高处树叶的结果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人工饲养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的“狮虎兽”不育,说明狮和虎存在生殖隔离

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蛾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蛾

解析:

长颈鹿长颈性状的形成是长期采食高处树叶的结果,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A错误。

抗生素对细菌起选择作用,而基因突变的发生与抗生素的使用无关,B错误。

两种生物杂交,但产生的后代不可育,说明两种生物间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

黑色桦尺蛾与灰色桦尺蛾仍为同一物种,D错误。

答案:

C

3.(2013厦门质检)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种群

B.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C.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解析:

同一物种的个体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可以组成多个种群,若分布在同一区域,可以组成一个种群,A正确。

不同生物利用环境的方式是不同的,B正确。

种间斗争和种间互助都是实现不同物种间共同进化的方式,C错误。

生殖隔离的形成表示新物种的产生,D正确。

答案:

C

4.(2011北京通州模拟)以下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B.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C.④是指物种的多样性D.②是内、外因素影响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C

5.(2012济南一模)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而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不会随环境改变而产生适应性变异,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A

考点三十七基因频率的计算

高考试题

1.(2010年大纲全国理综Ⅰ,T4,6分,★☆☆)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是对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析:

若A、a基因控制的性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无明显差别,则A、a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A正确。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和基因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B错误。

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C正确。

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D正确。

答案:

B

2.(2009年广东单科,T20,2分,★★☆)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

A.10/19B.9/19C.1/19D.1/2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是对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查。

解析:

设基因为A、a,据题意,某人群中AA和Aa占19%,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81%。

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90%,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1%和18%,因此人群中的患病个体基因型为AA(1/19)或Aa(18/19)。

患病妻子(A )与正常丈夫(aa)所生的子女正常(aa)的概率为18/19×1/2=9/19,患该病的概率是1-9/19=10/19。

 

答案:

A

3.(2011年广东理综,T27,16分,★★☆)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

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

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

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    细胞。

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    、        和    。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

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下图),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    ,原因是   。

 

点睛:

本题结合基因工程、致死基因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和自由组合定律,是对分析、判断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

解析:

(1)动物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

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目的基因及其转录和翻译的产物mRNA和蛋白质。

(2)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的基因型是AaBb,其中A基因频率是50%。

F2群体中存活个体的基因型有AABB(1/10)、AABb(2/10)、AaBB(2/10)、AaBb(4/10)、aabb(1/10),A基因频率是60%。

(3)由于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因此蚊子种群的显性个体一定带有S基因,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登革热病毒复制,使蚊子体内病毒的数目逐代减少。

答案:

(1)受精卵 S基因 由S基因转录出的mRNA S蛋白

(2)50% 60%

(3)减少 基因A、B都与S基因连锁,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登革热病毒复制

模拟试题

1.(2013北京西城模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

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

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基因频率大约为30%

B.美洲黑人中a基因频率的下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

解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不能正常生活,往往幼年死亡,因此aa基因型频率很低,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基因频率应低于30%,A错误。

美洲黑人生活的环境中没有了疟疾流行,因此携带者不再具有优势,使a基因频率下降,B正确。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使a基因频率降低,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C正确。

携带者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说明基因突变的利与害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D正确。

答案:

A

2.(2013北京通州模拟)某社区全部人口刚好男女各400人,在进行红绿色盲普查时,发现女性中有10人患色盲,男性患者有22人。

12名未生育女性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18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盲。

请问,这个社区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为(  )

A.6%B.7.5%C.约5.6%D.约8.1%

解析:

设红绿色盲相关基因为B、b,由题意可知,b基因的数目是10×2+22+12+18=72,B、b基因的总数是400×2+400=1200,因此这个社区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为72/1200×100%=6%。

答案:

A

3.(2013湖南师大模拟)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当自然选择分别对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不利时,对应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

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

C.该种群将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形成新的物种

D.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都少于隐性基因

解析:

若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则AA、Aa个体迅速被淘汰,a基因频率很快上升至1,A正确;因此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都少于隐性基因,D正确。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B正确。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错误。

答案:

C

4.(2011潍坊一模)某植物群体中基因型AA、aa的个体分别占30%和20%,比较该群体自交与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的两个子代群体(  )

A.杂合子比例不同B.纯合子比例相同

C.基因频率不同D.基因型频率相同

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该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50%,则该种群自交后F1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的比例为30%+50%×1/4=42.5%,Aa个体占的比例为50%×1/2=25%,aa个体占的比例为1-42.5%-25%=32.5%;A的基因频率为55%,a的基因频率为45%。

该种群自由交配,A、a的基因频率不变,AA、Aa、aa的个体分别占(55%)2=30.25%、2×55%×45%=49.5%、(45%)2=20.25%,由此可知A项正确。

答案:

A

5.(2012安徽省城名校联考)某种一年生植物种群中AA占25%,Aa占50%,aa占25%。

将这种植物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

(1)将这种植物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使该植物形成    。

 

(2)在当地生长的这种植物因为环境的变化,AA基因型个体不断被淘汰,则该种群AA、Aa、aa三种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过程为           。

 

(3)在对移植到原产地这种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

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解析:

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和自然选择作用下的基因频率的变化等。

由于植物种植的纬度相差很大,产生了地理隔离,阻碍了两地此种植物的基因交流。

AA基因型个体不断被淘汰,A基因频率渐降,因此AA和Aa基因型频率渐降、aa基因型频率渐升。

调查第一年,AA和aa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Aa占20%,得A基因频率为20%,a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Aa占32%,可得A基因频率为20%,a基因频率为80%,可见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变化。

答案:

(1)地理隔离 

(2)③④① (3)没有 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变化

考点三十八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形成

高考试题

1.(2013年北京理综,T4,6分,★★★)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进化这一部分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从背景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的能力。

解析:

长舌蝠与其他蝙蝠都以花蜜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长舌蝠因为拥有其他蝙蝠不具有的长舌,可以取食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的花蜜,又避开了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项正确;由题干知,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因此长筒花不可能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项错误;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项正确;长舌蝠和长筒花之间相互适应,共同进化,D项正确。

答案:

B

2.(2012年江苏单科,T5,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点睛: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共同进化,是对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析:

生物的种间竞争在进化中起相互选择的作用,A正确。

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可通过对比了解生物进化情况,B正确。

外来物种入侵也可引起环境的变化,进而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错误。

答案:

D

3.(2011年海南单科,T20,2分,★☆☆)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是对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查。

解析:

甲、乙间具有捕食关系,捕食者灭绝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故A错误。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相互影响、相互选择过程中共同进化,B正确。

两种生物之间基因的突变互不影响,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甲、乙个体数长期稳定说明两者对环境及两者间的适应性未改变,但甲、乙两个种群在相互选择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了进化(即种群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

答案:

B

模拟试题

1.(2013厦门质检)猎豹与斑马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发展出各自的特点:

猎豹奔跑速度极快但耐力不佳,斑马虽然奔跑速度不及猎豹,但动作敏捷且耐力持久。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猎豹的存在促进斑马种群的发展

B.猎豹与斑马在生存斗争中共同进化

C.猎豹与斑马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保持不变

D.斑马动作敏捷且耐力持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

斑马与猎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最终发展出各自的特点,故A、B、D正确。

在进化过程中,猎豹与斑马的基因库一定发生了变化,C错误。

答案:

C

2.(2013烟台模拟)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进化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狼的性状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解析:

题述两种狼性状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答案:

B

3.(2011济南模拟)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解析:

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这个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共同进化。

答案:

A

4.(2012安徽蚌埠质检)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

B.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隔离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答案:

C

5.(2013东莞模拟)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B.突变、基因重组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C.共同进化是指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发展的过程

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产生了新物种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A错误。

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B错误。

共同进化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而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D正确。

答案:

D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德州联考)染色体平衡易位是指两条染色体发生断裂后相互交换,仅有位置的改变,没有染色体片段的增减。

这种易位造成了染色体遗传物质的“内部搬家”,所以平衡易位患者的外貌、智力和发育等通常都是正常的。

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平衡易位属于基因重组

B.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平衡易位

C.染色体平衡易位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排列顺序改变

D.平衡易位携带者与正常人婚配,子代全部正常

解析:

染色体平衡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A、B错误。

若带有易位的两条染色体没有进入同一个配子,则会导致配子中遗传物质不平衡,与正常人婚配,子代异常,D错误。

答案:

C

2.(2013北京丰台模拟)科学家发现,人类位于Y染色体上的睾丸决定基因是男性睾丸发育的必要条件。

当含该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其他染色体上,会出现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男性(人群中发生率为1/20000)。

下图为患甲种遗传病的家系图,3号不携带致病基因,6号为XX型的男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家系图可知,甲种遗传病具有隔代遗传的特点

B.对于甲种遗传病而言,10与7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4

C.2在减数分裂中发生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