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端午节习俗(共2页)10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63273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端午节习俗(共2页)1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青岛端午节习俗(共2页)1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端午节习俗(共2页)1000字.docx

《青岛端午节习俗(共2页)1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端午节习俗(共2页)1000字.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端午节习俗(共2页)1000字.docx

青岛端午节习俗

  

  “五月五,过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个荷包香馥馥。

”这是一曲曾在旧时青岛广为流行的端午节歌谣,唱出了过端午节各项丰富有趣的民俗活动。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大江南北中国人共同的节日了。

旧时青岛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丰富有趣,而且还具有胶东一带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

  旧时青岛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结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绢把庄稼苗或草叶树叶上的露珠采下来,用它擦眼擦脸,据说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

少男少女还把拉的露水带回家,给老人擦脸擦胳臂,据说可一年不生疮疤癞疖,这一风俗在胶东半岛曾经盛行。

  作家丁宁在散文《端午》中这样描写道:

“鸡鸣头几声,事先约好了的几个好朋友,便在朦胧的晨曦中集合在街头,手拉手儿,叽叽嘎嘎,嘻嘻哈哈,又说又笑,惊得各家的狗一齐狂吠。

每人拿一条羊肚子毛巾,直奔野外的河边、山坡,找那些绿草长得最丰盛、最鲜亮的地方,把毛巾搭在草梢上,一手捏一个角儿……来回奔跑……一会儿,毛巾湿得透透的,鞋子、裤脚也湿得透透的,就算成功。

这时,太阳还没有露头……”

  人们拉露水回家时,常常要采些艾蒿带回家,插在屋檐下、门窗上,因相传插艾蒿可以驱虫避邪。

《胶澳志·民社志》**县志记载:

端午节“门悬蒲艾,人簪艾叶,儿女系五色丝于臂,以辟邪。

”这一端午习俗至今仍在青岛民间沿袭。

  端午节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县志》记载:

“儿女系五色丝于臂以辟邪。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红、绿、黄、白、黑为吉祥色。

这天家长给儿童手脖、脚脖、手指上系五彩线;给女孩子发髻上插艾叶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样装着药材的香荷包等。

这既可以驱邪,又是很吉祥的装饰品。

  清代《**县志》记载:

“端午食角黍、泛雄黄酒饮之。

”旧时青岛民谚:

“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袄扔。

”角黍即粽子,旧时青岛人多吃用大黄米加大红枣包的粽子。

每年一到临近端午节时,##市上便有了卖芦苇叶和波罗叶的商贩。

端午节前包粽子是一项很有意思的节令活动,一家大小不论是会包粽子的还是不会包的,都围在一起包粽子,说说笑笑特别开心。

  另外,粽子锅里煮的鸡蛋有一股淡淡的苇叶清香气味,特别好吃。

端午节亲友邻里之间互相赠送粽子、鸡蛋,是一项人情味很浓的社交活动。

即墨人过端午还吃一种荷叶形的面食“荷叶”,端午节时还多喝雄黄酒,儿童不能喝酒则将酒点在耳孔里,相传此俗可以辟虫蛇。

  旧时青岛端午节食品中还有一种叫作“粘占”的美食。

端午节前后,人们将青麦穗上的麦粒煮熟,搓去外皮以后,再用石磨磨成长条形的“粘占”。

“粘占”清香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端午节孝敬老人和哄孩子的美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