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3826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4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docx

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组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报告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题目:

江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证研究

实践时间:

2016年11月15日

实践地点: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专业班级(组):

1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班

(1)

指导教师:

王伟

 

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序号

姓名

学号

1

黄振元

2014100452

2

刘启华

2014100456

3

刘浅奎

2014100457

4

刘星辰

2014100458

5

刘洋

2014100459

6

钱前

2014100462

7

芮徐才

2014100463

8

涂传鹏

2014100467

9

魏金俐

2014100468

10

肖宇

2014100472

11

徐江华(组长)

2014100474

12

徐泽武

2014100475

13

许璇

2014100476

14

许洋洋

2014100477

15

杨洁

2014100479

16

周佐芳

2014100490

 

实践报告

一、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言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与环境、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

二、调查分析

这次我们向大学生发出去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46份。

有效率97.3%.调查的覆盖面学院各系大学生。

(一)在生活行为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40%以上的人经常有浪费资源的现象,而偶尔浪费的人也有30%,主要有随手扔垃圾现象严重、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使用过度、浪费水电资源等,而其中对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的使用和浪费水电资源的现象尤为突出。

日常生活随手关灯,关风扇,关水龙头,垃圾分类放回垃圾桶,少用一次性碗筷等这些举手便可的点滴小事应该从我做起,从人人做起。

(二)环保意识与节能意识态度方面:

对市场上禁用一次性筷子、饭盒支持的人56.7%,反对的人30%,无所谓的人13.3%,对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的态度方面有93.3%的人表示支持。

这让我们知道很多人还是对环保很关注的,保护我们的环境还是有希望的。

小结: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在大学生中间存在关于生态文明很多问题从调查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来看,我们发现我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总体来说不是很强。

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大学生自身的环保素养不够,很多环保知识非常匮乏。

2、尽管我们学校绿树成阴,但在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方面力度还是不够。

组织大学生环保的活动缺乏。

3、社会媒体对环保的宣传不透彻。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

在保护环境与节约能源方面,无论是对环境知识和节能意识的宣传教育,还是具体的对环境的保护,能源的节约,我们做得还不够。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

让大学生清楚的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才能激发大学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感,提高大学生的生态安全责任感的意识,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强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以及对大自然生命的尊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

一种珍爱自然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人文意蕴,它是珍爱人自身的生命和生活的延续。

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要充分发掘第二课堂的教育潜力,努力营造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

2.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完善机制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将是对现在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同时,要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影响、辐射社会文化,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加入绿色行动者的行列,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3.树立合理的生态消费观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

强调适度消费,反对无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消费美德,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经济能力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消费与节俭的关系、个人、社会、家庭的关系等,使他们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

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

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4.理论教育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

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参加更多的保护环境的实践中,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脑,让同学们真正做到环保。

学校也要作出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环境,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就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实践过后在更深刻的层面理解,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

 

小组实践图片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小组成员学习心得1

1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班姓名;黄振元学号;2014100452

党的十八大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作为科学发展观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党中央对于我国所处建设发展时代的新概括,也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新总结。

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发展的模式都应该有新的调整。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特别是生态的现代化,缺少生态现代化的建设发展是不完整的,也是难以持续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

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对学生要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

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教育学生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学校环境,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世界,关心整个宇宙。

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绿色”公民。

小组实习心得2

1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1班姓名:

刘启华学号:

2014100456

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的“大”。

的确,2000年左右,世界上所有存储的信息中只有25%是数字化的存储,而今天,所有存储的信息中,非数字化的储存不超过2%。

随着新的存储工具与技术的发展,知识与信息还在以爆炸似的速度增长。

但是,大数据时代更是一场学习、思维等领域的深刻变革。

  1何为大数据

  大数据是什么?

学界尚无公认的定义。

研究先驱维克托?

迈尔-舍恩伯格从案例中分析了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并没有一个关于大数据的确切定义。

大数据有如下特征。

  1)超大的容量。

大数据(BigData)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大容量数据。

  2)重视相关关系的寻找。

面对海量的数据来寻找确定的因果关系是徒劳,其难度和处理的代价很大。

这要求大数据处理速度更快。

大数据算法允许不精确与数据的混杂,从而于混沌的数据中涌现出意义的相关关系,因而速度更快。

  3)预测为核心的大数据应用。

大数据不是要教机器像人一样思考。

相反,它是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理论的一个根本特征便是二者算法思路的迥异。

传统数据算法是不断满足更加多的条件,扩充存储,从而精确地包含复杂的情况。

大数据算法则力求简单。

  4)可能的数据垄断与数据独裁。

大数据时代人众多的数据和信息会有应用痕迹。

这些很容易被少数核心机构收集,形成数据垄断。

其通过对数据和信息的二次利用而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人们的行为,隐私和自由便会被曝露在公共空间。

数据独裁指过分依赖大数据作出的预测。

造成数据独裁不断出现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大数据时代的适应和把握其非确定性的心向和思维能力,而过分地依赖其所作的预测。

大数据所带给人们思维上和实际应用上的冲击必将给高等教育场域中大学生知识学习的价值理念的转变以启迪。

小组成员学习心得3

1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班姓名:

刘浅奎学号:

2014100457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范畴,作为跨世纪人才的当代中国大学生,面对当前的形势,必须具备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这就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以下将从三方面来讲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利之处。

第一,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丰富和扩宽高校细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生态教育的目标决定教育者要向学生传播相关内容和理论知识,因而在以往大学生所接受的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加入了生态教育的内容。

人类面对环境危机所做出的相应的文明转变和文明要求,是人类发展所必要的。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丰富和拓宽的内容,不同于以往的文明观,生态文明主张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还负有对自然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相应的进步和提高,社会对所需求人员的要求更加全面和多元。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是必然的。

通过对其教育,在素质和行为方式上得到量的发展好质的提升,不仅是对自我的重要发展,也提升了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水平,促进了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另外,生态文明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生态、伦理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受教育者的眼界,增长了各方面的见识。

第三,有利于顺利构建生态文明。

十八大和十三届三中全会明确国家战略总布局和制度体系,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构建最终完成。

在理论高度上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也为具体实施提出了基本要求和措施。

因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对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尤其重要和必要,更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也有重大意义。

小组成员学习心得4

1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班姓名:

刘星辰学号:

2014100458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历经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肆意破坏、自然界无情报复、人类遭受惨痛损失之后进行全面反思而提出的新的思想,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自然界的权利因此而得到了空前的尊重。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统一发展为特征的文明。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弘扬和传播人类生态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

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以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和宗旨,以实现内外因素转化为根本途径,引导学生思考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精神价值观、社会价值观、自然价值观三者合一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

我认为可以通过开展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其生态文明素质,具体可从开设生态文明选修课;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环保社团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来提升。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三点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加强全民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至关重要。

为此,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并注重在实践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

小组成员学习心得5

1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班姓名:

刘洋学号:

2014100459

自然界不仅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也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场所和舞台。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古今中外哲人们无法释怀的问题,尤其是当生态危机成为整个人类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又被赋予了时代意义,促使人们从哲学层面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身行为,使得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深入研究成为必然。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

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了,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

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而且最终将由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来完成。

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发展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人类要想持久生存、繁衍和发展,离不开两大关系之和谐,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大湖流域的综合开发新模式,致力于走生态与经济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符合党的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人民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又做出新的探索,开启了新的征程。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促进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小组成员学习心得6

1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1班姓名:

钱前学号:

2014100462

2016年11月15日,我们去了江西省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践。

在这所学校,使我们现在中国的一个缩影。

国家在发展,经济水平在上升,人民生活也越来越富足。

就像这学校,同几十年前的大学校园相比,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这些变化除去国家与人民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原理对我们的指导。

在我的脑海里,马克思主义似乎离我很远,平时总觉得马原是用来给大家讲大道理的,好像没有什么很实在的东西。

但细细想来,却又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其实在现在看来,纵向比较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人民生活,我们今天的日子可以说富足安康;横向比较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我们也能够感觉到一定程度上的优越感,也就是老师们在课堂上讲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吧。

应该说,大部分的老百姓看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好不好,主要是看自己的生活好不好,腰包鼓不鼓。

他们不能也没有意识去看马克思主义,但今天我们大部分的老百姓都觉得社会主义确实好,社会主义带给大家幸福生活。

这在六七十年代也许就只是大家嘴里唱的歌,但今天我们都能够切切实实地感觉到。

所以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了国家的生产力,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离我近一点的马克思主义呢,我觉得就是我们亲爱的老师们了,经常让我感动。

他们很平凡,走在人群中,没谁知道谁就是某学科学术带头人。

但是他们教书育人却兢兢业业,从来不觉得自己比这些毛头小子高出多少。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这些工作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具体点说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人才,这些老教授对共和国的感情要比我们深得多。

我听说当邓小平同志逝世时学校开座谈会,好多老教授失声痛哭。

所以我觉得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作到真正从心里热爱祖国,从而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建设社会主义。

我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祖国培养了我,是到了我该报答她的时候了。

我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觉悟,以期早日成材。

小组成员学习心得7

1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班姓名:

芮徐才学号:

2014100463

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发展的模式都应该有新的调整。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特别是生态的现代化,缺少生态现代化的建设发展是不完整的,也是难以持续的。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进一步丰富。

从理论层面看,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对工业革命时代传统哲学理论的重要突破,是对工业革命时期人与自然关系反思与超越的成果。

“尊重自然”是相对于传统哲学理论中“战胜自然”的理论而言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学校承担着思想文化、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应该成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阵地。

计划。

  其次,要融入教育。

要以党的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审查有关教材,将那些过时的与生态文明理论相悖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清理,特别是对于宣传人类中心、鼓吹漠视自然、滥伐自然的有关内容,进行适当剔除或必要辨析。

目前,最重要的是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尽早开出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大中小学都应进行这方面的系统教育。

  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重任的,因此,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与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

小组成员学习心得8

1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班姓名:

涂传鹏学号:

2014100467

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现在高校都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因为大家现在都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现在各种极端天气的发生也影响到了我们各自的现实生活。

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是现在必须要做的一件大事情。

各大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智商人才的重要使命,更应该成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阵地。

因此,首先要把学习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摆在本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理念与指导原则,并结合实际,制订生态文明教育的规划与具体的落实计划。

另一方面,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现实的教育当中。

要以党的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审查有关教材,将那些过时的与生态文明理论相悖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清理,特别是对于宣传人类中心、鼓吹漠视自然、滥伐自然的有关内容,进行适当剔除或必要辨析。

我们要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出谋划策,为江西的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品德教育方面,要将生态文明作为学生的基本品德要求,应将思想品德从通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使高校成为引领江西省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

这次社会实践是一次用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现代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情况的机会,通过这次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实践,我受益匪浅,我对自己所学习的马克思课程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认识到了许多在学校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不在局限于那些在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有了一个比较深刻且全面的了解。

从而更深刻的明白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之处,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而努力,这些都是以前所不能感受到的我想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能提高自己,我能更加透彻的明白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种行的文明形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所以我非常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希望我能由此提高,做一名合格的并且注重生态文明的大学生,为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组成员学习心得9

1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班姓名:

魏金俐学号:

2014100468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

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

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

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一、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出于对等状态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

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应该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二、顺应自然,强调人类在日常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经济建设则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等特点,

选择合适的产业战略。

推进产业生态化,培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保护自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保护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

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我们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我们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

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小组成员学习心得10

1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班姓名:

肖宇学号:

2014100472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

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