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与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预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4222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与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与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与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与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与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与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预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与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预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与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预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与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预案.docx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与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与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预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与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预案.docx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与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预案

目录

同煤技师学院卫生防疫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指导思想

1.3编制依据

1.4应急工作原则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1明确单位的应急组织形式及组成单位或人员,

2.2明确构成部门的职责。

三、事故调查及信息报告程序

3.1事故和疫情调查组

3.2信息组

3.3报告内容

3.4环境卫生和消毒组

3.5宣传教育组

3.6.后勤组

3.7.食品卫生安全组

四、预警和应急

4.1预防预警行动

4.2应急反应

五、善后与恢复

六、应急预案培训

 

同煤技师学院卫生防疫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校(园)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和传染病疫情,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学院食品安全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的危害,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维护学院和社会稳定,我院依据上级文件要求建立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应急预案。

1.2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学校师生“健康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以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全面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

1.3制订预案依据

在制订校园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和传染病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时,要依据以下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国务院发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卫生部[14号]令)、《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16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

本预案的制订适用于各类校(园)预防和控制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事件)的处理工作。

1.4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

立足于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及时控制的原则,大力开展食品卫生安全和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积极宣传和普及食物中毒及传染病预防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公共卫生知识水平;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加强日常检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分级控制,属地管理。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教育行政部门实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安严重程度,从高至低划分为特别重大(一级)、重大(二级)、较大(三级)和一般(四级)四级。

学校所在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员工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在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

发生突发卫生事件后,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及时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各领导小组职责

2.1成立校(园)内食物中毒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突发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学校主管领导担任组长(一名)、副组长(两名),成员(若干)由学生处、总务处、团委、校医(或保健教师)、舍务教师、食堂负责人等组成。

相应建立由领导小组管理下的综合协调组、信息报告组、疫情调查组、消毒组、宣传组和后勤组。

2.2领导小组职责

(1)统一决策、组织、指挥学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督查各部门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及时制定相关的学院内工作制度:

疫情报告制度、消毒制度、宣传制度、晨检制度、学生食品卫生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食堂制度、食品仓库管理制度等等。

三、事故调查及信息报告程序

学校的分组和组成情况,各工作组和各部门要互相协调、通力合作。

3.1事故和疫情调查组

负责监测班级学生的健康动态,询问学生健康状况并做好记录,及时向卫生保健教师报告。

做好学生因病缺课登记的统计分析工作,协助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分析。

3.2信息组

A:

初次报告

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次报告。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接到学校初次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报告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同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

特别重大(一级)或者重大(二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或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直接报告教育厅应急处置工作组。

B:

进程报告

一级和二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学校每天应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逐级每日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教育部处置工作组。

三级和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及时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教育部应急处置工作组。

3.3报告内容

信息内容要客观详实,不得主观臆断,不得漏报瞒报、谎报。

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应及时续报。

A.初次报告内容

事件发生时间、发生地点、造成伤害的人数;事件初步性质、发生的可能原因;事发学校,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已采取的措施;

B.进程报告内容:

事件控制情况、患病(中毒)人员治疗与病情变化情况、造成事故的原因、校内外公众及媒体等各方面的反应;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

C.结案报告内容:

事件处理结果、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

3.4环境卫生和消毒组

加强校(园)环境的清洁及消毒工作。

对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厕所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按照相关要求,保持空气清新,室内地面湿式拖扫,并进行定期消毒。

发生疫情后,配合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开展消毒工作。

3.5宣传教育组

定期开展预防食品卫生安全和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6.后勤组

负责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所需物品的采购和供应,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服务。

根据卫生部门的要求,对校医室布局、设施与条件进行调整和改善,以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要在与校医室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安排必要的隔离观察室。

要投入必要的经费,用于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如温度计、消毒药品等),尤其是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洗手设施和改善宿舍卫生条件。

3.7.食品卫生安全组

严格落实食品卫生安全的各项制度,严把食品原材料进货关、食堂仓库关、餐具消毒关,每餐饭菜留样24小时等。

四、预警和应急

4.1预防预警行动

(1)在上级教育行政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各部门应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要狠抓落实,细化工作措施,落实人员,明确责任,把各项工作和要求落到实处。

(2)加强应急反应机制的日常性管理,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加强人员培训,开展经常性的演练活动,提高队伍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指挥能力和实战能力。

(3)做好应对学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储备工作,确保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现场控制的应急设施、设备和必要的经费。

4.2应急反应

(1)发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事发地的县级、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根据相应级别做好应急反应。

(2)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3) 未发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学校要及时部署和落实当地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本区域内学校发生。

a.一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二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要求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进程报告。

b.二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相应的措施外,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要求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进程报告。

c.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应急措施以外,还应按照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落实其他相应的应急措施。

d.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1)学校的应急反应

事件发生后,现场的教职员工应立即将相关情况通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组及相关学校领导。

学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联系当地卫生部门(医院),对中毒或患病人员进行救治或隔离;

追回已出售(发出)的可疑中毒食品或物品,或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停止使用可疑的中毒物品;

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可以的中毒食品和物品;

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

与中毒或患病人员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积极配合卫生疾病控制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样留验,对相关场所人员进行致病因素的排查,对中毒现场、可疑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与各类传染病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或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破工作;

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它紧急应对措施;

对本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并请示支持和帮助;

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2)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发生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领导和有关人员接到学校报告后应赶赴事发学校了解情况并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协助学校做好对中毒或患病人员的救治工作,或到医院看望中毒或患病人员;

对学校必须采取的各项应急措施进行检查核实;

协调和帮助学校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和困难;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指导学校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要求,向同级政府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报告;

协助学校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加强舆论导向,稳定家长及学校师生员工情绪,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等;

协助卫生等有关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五、善后与恢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秩序。

(1)会同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突发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2) 对突发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卫生隐患问题及有关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

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3) 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对因传染病流行而致暂时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教室、阅览室、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复课;因传染病暂时停学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并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后方可复学;因水源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学校,其水源必须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六、应急预案培训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有计划的对应急预案涉及的相关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以不断提高其相应的专业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