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6515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熟悉内容)

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

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

5.基础资料依据:

(P32页)

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

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

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

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

人文环境:

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

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

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

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

7.什么是区位?

区位,指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第三章(重点)

1.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

(P42页)

主要考虑人口规模、配套设施和行政管理,即按人口规模划分为居住区级(3~5万人)、居住小区级(0.7~1.5万人)、居住组团级(1~3千人)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2.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各有什么特点,分值高,结合特点进行布局,P44-54图)

1.片块式布局:

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的群体,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

2.轴线式布局:

轴线由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

3.向心式布局:

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

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得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

4.围合式布局:

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构成的空间无方向性。

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要适当控制建筑层数。

5.集约式布局:

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可很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对一些旧城改建和用地紧缺的地区尤为适用。

6.隐喻式布局:

把某种事物进行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增强环境感染力,“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

7.综合式布局:

多种形式综合布局。

8.几项有关技术要求

①关于出入口

A.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B.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150m

C.人行出入口间距≯80m

D.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

E.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F.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75°

②尽端式道路

长度≯120m,并应设面积≮12m*12m的回车场

3.道路纵坡i(%)、最大纵坡坡长L(m)一般要求:

A.机动车道0.2≤i≤8.0;

L≤200

B.非机动车道0.2≤i≤3.0;

L≤50

C.步行道0.2≤i≤8.0;

L≤300

D.无障碍通道0.5≤i≤2.5;

L≤250

4.公交站: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市郊或近郊居住区,应为居住区设置专用公交线路,公交站服务半径≯500mm。

5.公建系统

一.规划要求:

①方便使用

②利于形成社区活动中心

③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

④利于经营管理

⑤适应社会发展

二.规划布局:

①社区活动中心(商业服务设施选择交通方便、人类集中地段,成片或成街布置。

文化体育设施与公共绿地结合形成环境优美的文化娱乐中心。

商业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联合形成综合性活动中心、会所等。

②教育设施(中小学要求设于环境安静、交通安全的独立地段。

托儿所和幼儿园可联合或单独设置,选择接送便捷,环境安静、安全、舒适、优美地段,有充分日照的室外场地)

③医疗卫生设施(设于环境安静、卫生、交通方便、地势平坦、便于病人就诊和救护的独立地段)

④基层商业服务设施(分散设置于组团、邻里院落内或其主要出入口附近)

⑤市政公用设施(变电所、煤气调压站的位置要根据城市规划市政管网入口方向,并要求处于负荷中心,地势避免低洼。

锅炉房设于下风位,并有燃料、废渣运输车道。

垃圾收集站应靠近便于清运的车行道,并注意掩护)

6.绿化系统:

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绿地和道路绿地等非公共绿地,区内生态、防护绿地。

--为增大绿化效率,应充分利用空间,发展垂直绿化,提高绿化质量。

①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

②与各种活动场所、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相结合

③植物品种选择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

第四章

1.住宅建筑选型考虑哪些因素?

①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

②适应地区特点

③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

④利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简称“四节”)

⑤注重提高科技含量

⑥利于规划布置

⑦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

2.住宅的合理间距(计算题P64-66页)

※建筑气候区划:

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辽宁北

Ⅱ.山东、北京、天津、宁夏、山西、河北、陕西北、甘肃东、河南北、江苏北、辽宁南

Ⅲ.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东、福建北、四川东、陕西南、河南南、江苏南

Ⅳ.广西、广东、福建南、海南、台湾

Ⅴ.云南、贵州西、四川南

Ⅵ.西藏、青海、四川西

Ⅶ.新疆、内蒙古西、甘肃西

①L=a·

(H1-H2)

②L’=b·

L

3.住宅群体空间组织(P68-69页图)

住宅群体空间组合:

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

4.近宅空间环境、庭院空间环境(了解P75页)

第五章

1.公建设施配套按功能性质分类:

①教育②医疗卫生③文体④商业服务⑤社区服务⑥金融邮电⑦市政公用⑧行政管理等

2.公建设施的规划布置

一、沿街布置

①沿街双侧布置

②沿街单侧布置

③步行商业街

二、成片布置:

院落型、广场型、混合型

三、混合布置:

沿街和成片相结合

四、其他布置

3.P101-106看表(重点)

 

第六章

1.居住区各类道路的最小宽度:

①机动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双车道宽6~6.5m

②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单车道宽1.5m双车道宽2.5m

③人行便道设于车行道一侧或两侧的人行便道最小宽度为1m,其他地段人行步道最小宽度可小于1m。

如人行便道的宽度超过1m时可按0.5m的倍数递增

④人行梯道当居住区用地坡度或道路坡度≥8%,应辅以梯步并附设坡道供非机动车上下推行,坡道坡度比≤15/34。

长梯道每12~18级需设一平台

2.在安全视距的清除范围内,规定不得设置1.2m视线高度以上的障碍物,以确保行车安全。

3.(重点)

4.居住区道路分级(重点宽度要求看P110-111页图)

5.无障碍设计(看ppt)

6.停车设施规划设计

在居住区内的布局常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①分散设置:

可利用路边、庭院以及边角零星地段,由于规模小布置自由灵活,形式多样,使用方便,缺点是零散不易管理,影响观瞻。

职能临时或短时间使用。

②集中设置:

注意规模的控制,过大的停车场不仅占地多,使用不便,同时有碍观瞻。

增加绿荫保护车里防止暴晒、降解噪音和空气污染。

7.P11页停车场行车通道与停车位的关系(图)

第七章

1.绿地基本布置形式

①规则式

②自由式

③混合式

2.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

①组团不小于0.5㎡/人

②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

③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人

第八章(计算)

1.P140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一览表(含义?

计算?

2.P141主要指标计算

3.计算口径P142

4.P143页住宅建筑净密度与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例题讨论

第九章

1.设计地面按其整平连接形式分为

①平坡式(适用于建筑密度较大、地下管线复杂的地段)

②台阶式(适用于建筑密度较小,管网线路较简单的地段)

2.竖向设计方法的两种方法的区别与特点

①设计标高法

特点:

规划设计工作量较小,且便于变动、修改。

缺点比较粗略,有些部位标高不明确,为弥补不足,常在局部加设剖面。

②设计等高线法

便于土石方量的计算、容易表达设计地形和原地形的关系、便于检查设计标高的正误,适用于地形复杂的地段或山坡地。

缺点:

工作量较大且图纸因等高线密布读图不便,实际操作可适当简略

区别:

操作步骤基本一致,只是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差异,设计标高法用标高和箭头表达竖向设计,设计等高线法则用设计标高和设计等高线表达竖向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