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6538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生理学讲稿8.docx

病理生理学讲稿8

第十四章肝性脑病

复习提要

一、肝性脑病的原因与分型

(一)急性

暴发性或非暴发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引起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所致。

(二)慢性

多见于严重慢性肝病及/或门体分流术后,从肠道吸收入血未经解毒处理,直接进入体循环。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一)氨中毒学说

1.氨的生成与吸收增加

①内源性产氨增加

②外源性产氨增加

2.氨的清除不足

①肝脏清除氨的功能减弱

②肾脏排氨减少

③氨经肌肉代谢减少

3.血氨增多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

①干扰脑的能量代谢

②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③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1.由于假性神经递质在网状结构的神经突触部位堆积,使神经突触部位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导致昏迷。

2.苯乙酸胺和羟苯乙酸胺在结构上与多巴胺却肾上腺素类似,但生理效应仅为后者的1/10。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肝功能严重受损,对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清除减少;同时对胰岛素的灭活减弱,血中升高的胰岛素促使支链氨基酸(BCAA)大量进入肌肉组织,故血浆中的AAA浓度上升,而BCAA浓度下降,高浓度AAA迅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四)γ-氨基丁酸学说

肝性脑病时肝脏不能有效清除γ-GABA,使血中的γ-GABA增加,毒性物质损伤血脑屏障的γ-GABA入脑增多,同时,肝性脑病对脑神经突触后膜γ-GABA受体数量增多,活性增强,与γ-GABA结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五)其它因素

1.酚及短链氨基酸对脑神经细胞的毒性

2.毒性物质甲基吲哚与吲哚的毒性作用

3.毒物的协同作用

三、肝性脑病的发病基础与诱发因素

(一)发病基础

1.脑屏障通透性改变

2.氮平衡改变

3.酸碱失衡

(二)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1.消化道出血

2.利尿剂使用不当

3.镇静剂和麻醉剂使用不当

4.感染

5.摄入过量蛋白、便秘

6.腹泻引起电解质紊乱

四、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①基础治疗,保持热量平衡,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②净化肠道,抑制毒物的生成与吸收

③纠正血浆氨基酸失衡

④清除血中和脑内毒性物质

⑤促进肝功能恢复及肝细胞再生

⑥对症处理

试题

[A型题]

1.下列哪种措施可减少肠内氨生成:

A.利尿剂B.给氧C.酸灌肠D.输液E.补碱

2.哪种措施可使血氨降低:

A.慎用催眠、麻醉、镇静药B.左旋多巴

C.高支链氨基酸溶液D.胰岛素

E.新霉素

3.治疗肝性脑病常用药物中应除外:

A.新酶素B.乳果糖 C.谷氨酸D.左旋多巴E.多巴胺

4.肝性脑病患者应用肠道抗生素的目的是:

A.防治胃肠道感染B.预防肝胆系统感染

C.抑制肠道对氨的吸收D.防止腹水感染

E.抑制肠道细菌,减少氨的产生

5.下列哪种措施可减少肠内氨生成:

A.利尿剂B.给氧C.灌肠D.补碱E.补钾

6.下列关于血氨的说法哪一项正确:

A.血氨是指血液内的NH4+浓度

B.血氨是指血液内NH3浓度

C.血氨是指血液内的NH4+、NH3和NH2的总和

D.血氨是指血液内的NH4+和NH3的总和

E.血氨是指血液中NH4+和NH2的总和

7.色氨酸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为:

A.对抗去甲肾上腺素B.对抗乙酰胆碱

C.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D.直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E.转变或γ羧色胺

8.肝功能不全病人摄入葡萄糖后会出现:

A.低血糖症B.血糖正常B.一时性高血糖症

C.血糖持续性升高E.先低血糖,后高血糖

9.肝功能不全时容易发生脂肪肝是由于:

A.中性脂肪氧化障碍B.甘油三酯直接吸收入血

C.肝内形成甘油三醋D.胆固酸代谢障碍

E.磷脂代谢障碍

10.下列哪项不是肝性脑病常见的诱因:

A.上消化道出血B.酸中毒C.便秘

D.感染 E.酗酒

11.肝硬化患者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中,下列哪项除外:

A.高钾血症B.消化道出血 C.碱中毒

D.氮质血症E.便秘

12.严重肝硬化病人,食大量肉后最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A.尿内出现蛋白B.脂肪肝C.呕吐

D.昏迷E.高蛋白血症

13.碱中毒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是:

A.氨降低,铵离子升高B.氨降低,铵离子降低

C.氨降低,铵离子升高D.氨升高,铵离子升高

E.氨升高,铵离子降低

14.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

A.引起失血性休克B.肠道细菌作用下产氨增多

C.脑组织缺血、缺氧D.血内苯乙胺和酪胺增多

E.破坏血脑屏障

15.原尿PH增高可引起:

A.铵盐随尿排出减少,氨吸收入血增多

B.铵盐随尿排出增多,氨吸收入血减少 

C.铵盐随尿排出增多,氨吸收入血增多

D.铵盐随尿排出减少,氨吸收入血减少

E.铵盐随尿排出正常,氨吸收入血正常

16.一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伴有严重肝功能障碍,长期应用利尿剂后,可出现的酸碱平衡紊乱是:

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D.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7.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机制中,哪项是错误的:

A.蛋白质分解,产氨增多B.肝细胞损伤加重

C.脑代谢障碍加重D.血红蛋白减少

E.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18.严重肝硬化病人,食大量肉后最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A.尿内出现蛋白B.脂肪肝C.呕吐

D.昏迷E.高蛋白血症

19.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是:

A.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传导过程

B.使乙酰胆碱产生过多

C.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

D.使脑干网状结构不能正常活动

E.使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减弱

20.上消化道出血透发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

A.引起失血性休克B.肠道细菌作用下产生氨

C.脑组织缺血缺氧D.血液苯乙胺和酪胺增加

E.破坏血脑屏障,假性道质入血

21.碱中毒透发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3NH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B.         ↑         ↓

C.         ↑         ↑

D.         ↓         ↓

E.       早期↑       晚期↑

22.假性神经递质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是:

A.替代乙酰胆碱B.替代谷氨酰胺

C.增强r-氨基丁酸的作用D.替代去甲肾上腺素

E.替代谷氨酰胺

23.清除血中支链氨基酸的主要器官是:

A.肝脏B.肌肉组织 C.脑D.肾脏 E.胃肠系统

24.清除血中芳香族氨基酸的主要器官是:

A.肠道上皮细胞B.肌肉组织C.肾脏

D.神经组织E.肝脏

25.短链脂肪酸使氨的毒性增强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脑细胞呼吸,使能量产生不足

B.抑脑细胞钠钾-ATP酶,干扰膜离子转运

C.抑制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活性,引起低血糖

D.抑制尿素和谷氨酰胺合成的酶

E.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呼吸

26.肝性脑病时,血中短链和中长链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是:

A.长链脂肪酸B-氧化不全B.肝脏分解减少

C.甘油三酯在肠内水解D.糖和氨基酸在肠内合成增多

E.肠道吸收增多

27.中长链脂肪酸是:

A.4C~12CB.5C~12CC.4C~10C D.6C~10CE.6C~12C

28.短链脂肪酸指:

A.2C~8CB.2C~4CC.4C~12CD.4C~8CE.2C~12C

29.蛋氨酸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是:

A.促进假性神经递质合成B.直接抑制中枢功能

C.促进芳香族氨基酸入脑D.转变成吲哚和甲基吲哚

E.转变成硫醇

30.肝性脑病时,芳香族氨基酸入脑增多的机制是:

A.血氨浓度增加B.血短链脂肪酸增加

C.血脑屏障破坏D.血硫醇含量增多

E.血支链氨基酸减少

31.肝性脑病时,血芳香族氨基酸增多的危害是:

A.支链氨基酸浓度减少B.能量物质减少 C.引起酸中毒

D.羟苯乙醇胺增多 E.二羟苯丙氨酸增多

32.肝性脑病时,血液支链氨基酸降低的机制是:

A.肝脏代谢支链氨基酸增多

B.支链氨基酸经肠道排出增加

C.肾脏排出支链氨基酸增多

D.肌肉摄取、利用支链氨基酸增多

E.支链氨基酸进入脑组织增多

33.肝性脑病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变化是:

A.胰岛素升高,胰高血糖素升高值是胰岛素的2倍,胰岛素与胰高血糖

素的比值下降

B.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升高值是胰高血糖素的2倍,胰岛素与胰高

血糖素的比值升高

C.胰岛素升高,胰高血糖素降低,其比值升高

D.胰岛素升高,胰高血糖素不变,其比值升高

E.胰岛素升高,胰高血糖素下降,其比值升高

34.肝性脑病时,血浆氨基酸比例失常可表现为:

A.芳香族氨基酸升高,支链氨基酸升高,其比值升高

B.芳香族氨基酸下降,支链氨基酸升高,其比值下降

C.芳香族氨基酸升高,支链氨基酸下降,其比值升高

D.芳香族氨基酸不变,支链氨基酸下降,其比值升高

E.芳香族氨基酸升高,支链氨基酸不变,其比值升高

35.应用左旋多巴治疗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

A.对抗氨中毒,改善脑内能量代谢

B.与芳香族氨基酸竟争性进入脑内

C.促进支链氨基酸通过血脑屏障

D.增加正常神经递质形成

E.抑制假性神经递质形成

36.假性神经递质引起意识障碍的机制是:

A.取代乙酰胆碱B.抑制多巴胺合成

C.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合成D.增强r-氨基丁酸的作用

E.取代去甲肾上腺素

37.肝性脑病患者出现扑翼样震颤的机制是:

A.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B.r-氨基丁酸减少

C.假性神经递质取代多巴胺D.乙酰胆碱增多

E.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减少

38.假性神经递质的毒性作用是:

A.对抗乙酰胆碱B.干扰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功能

C.阻碍三羧酸循环D.抑制糖分解

E.取代5-羟色胺

39.羟苯乙醇胺的生成过程是:

A.酪氨酸羧化B.酪氨酸脱羧

C.酪氨酸先羧化后羟化 D.酪氨酸先脱羧后羟化

E.酪氨酸先羟化后脱羧

40.肝性脑病时的假性神经递质是指:

A.苯乙胺和酪胺B.苯乙胺和苯乙醇胺

C.酪胺和苯乙醇胺D.酪胺和羟苯乙醇胺

E.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41.肝性脑病时,脑内r-氨基丁酸主要来源于:

A.肝脏产生增多 B.脑内谷氨酸脱羧

C.肠道细菌分解产生D.肌肉释放

E.肝内精氨酸代谢产生

42.肝性脑病时,GABA增多,对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影响是:

A.向上调节,受体增多B.向上调节,受体减少 

C.向下调节,受体减少D.向下调节,受体增多

E.向上调节,受体不变

43.氨对神经细胞内离子含量的影响是:

A.[K+]增多B.[Na+]增多C.[K+]减少

D.[Na+]减少E.[K+][Na+]均增多

44.下列哪项在氨中毒中属耗能过程:

A.氨与a-酮戊二酸形成谷氨酸

B.氨与谷氨酸结合形成谷氨酰胺

C.谷氨酸脱羧形成r-氨基丁酸

D.氨促进磷酸果糖激酶活性

E.氨对r-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作用

45.下列哪项属氨中毒使脑能量产生减少:

A.氨抑制r-氨基丁酸转氨酶

B.氨与谷氨酸结合形成谷氨酰胺

C.氨与a-酮戊二酸结合形成谷氨酸

D.氨抑制乙酰胆碱合成

E.氨干扰细胞膜正常离子转运

46.氨对脑能量代谢干扰中,下列哪项使人的NADH消耗增多:

A.氨与a-酮戊二酸结合形成谷氨酸

B.谷氨酸与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

C.谷氨酸脱羧形成r-氨基丁酸

D.丙酮酸氧化脱羧

E.乙酰辅酶A与碱合成乙酰胆碱 

47.氨中毒时,脑内能量产生减少的另一机制是:

A.苹果酸穿梭系统障碍B.脂肪酸氧化不全

C.酮体利用减少D.磷酸肌酸分解减慢

E.糖酵解过程增强

48.氨对苹果酸穿梭系统的干扰是由于:

A.a-酮戊二酸减少B.NADH被消耗 C.谷氨酰胺减少

D.草酰乙酸减少E.谷氨酸减少

49.氨中毒患者脑内能量产生减少的的主要机制是:

A.糖分解过程障碍B.三羧酸循环障碍 C.磷酸肌酸分解障碍

D.脂肪氧化障碍E.酮体利用障碍

50.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是:

A.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传导过程B.使乙酰胆碱产生过多

C.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D.使脑干网状结构机能障碍

E.使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减弱

51.血氨升高抑制丙酮酸氧化脱羧从而影响脑功能的机制是:

A.r-氨基丁酸减少 B.a-酮戊二酸减少 C.NADH减少

D.谷氨酰胺增多 E.乙酰胆碱减少

52.血氨增高对神经递质的影响为:

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    r-氨基丁酸

A.  ↓       ↓         ↓ 

B.  ↑       ↑         ↑

C.  ↑       ↑         ↓

D.  ↓       ↓         ↑

E.  ↑       ↓         ↑ 

53.肝性脑病时,脑神经突触后膜上受体变化为:

  GABA受体    甘氨酸受体    谷氨酸受体

A.  ↑         ↑        ↑

B.  ↑         ↓        ↓ 

C.  ↓         ↑        ↓

D.  ↑         ↑        ↓

E.  ↓         ↓        ↑

54.引起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学说中,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氨中毒学说B.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C.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D.GABA学说

E.矫枉失衡学说

55.肝性脑病时的假性神经递质是:

A.苯乙胺B.酪胺酸C.羟苯乙醇胺D.血氨E.5-羟色胺

56.肝性脑病时,血中可出现的变化有:

A.BCA↓,AAA↓B.BCAA↑,AAA↑

C.BCAA↑,AAA↓D.BCAA↓,AAA↑

E.BCAA正常,AAA↓

57.氨中毒患者脑内能量产生减少的主要机制是:

A.酵解过程障碍B.三羧酸循环减慢

C.磷酸肌酸分解障碍D.脂肪氨化障碍

E.乌氨酸循环障碍

58.下列何种因素不引起血氨升高:

A.肠道PH>5.0B.消化道出血C.原尿PH降低

D.门-体静脉吻合术E.尿素合成障碍

59.下列哪种因素不引起血氨升高:

A.肝功能不全时鸟氨酸循环障碍B.肌肉活动增强

C.肠道细菌繁殖,蛋白质分解增强D.酸中毒

E.肾脏产氨增多

60.严重肝脏病时,氨清除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A.谷氨酰胺合成障碍B.尿素合成障碍C.谷氨酸合成障碍

D.丙氨酸合成障碍E.肾排氨减少

61.胃肠道内妨碍氨吸收的主要原因是:

A.血液尿素浓度下降B.肠道细菌受抑制C.肝汁分泌减少

D.蛋白质摄入减少E.肠内PH小于5

62.肝性脑病的正确概念应是:

A.肝脏疾病并发脑部疾病B.肝功能衰竭并发脑水肿

C.肝功能衰竭所致的备迷D.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精神紊乱性疾病

E.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精神神经综合征

63.门体静脉吻合术后,血氨主要来自:

A.肝脏合成尿素不足B.肠道氨直接入血

C.肌肉产氨增加D.尿PH降低,氨吸收入血增多

E.肾脏氨排出减少

64.下列关于氨的排泄哪一项是错误的:

A.肾以[NH4+]形成排出B.极少量氨由皮肤排出

C.极少量氨以尿素形成经肾排出D.极少量氨由肺呼出

E.少量氨由粪便排出

65.下列哪项不是肝性脑病时血氨升高的原因:

A.肠道细菌生长活跃B.肠腔内尿素浓度增多

C.肠蠕动增强 D.尿PH升高

E.肌肉活动增强

66.血氨是指血液中的:

A.[NH4+]浓度

B.[NH3]浓度

C.[NH4+]、[NH3]、[NH2]总和

D.[NH4+]和[NH3]总和

E.[NH3]和[NH2]总和

67.引起内源性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是:

A.肝胆系统疾患B.门脉性肝硬化C.晚期血吸虫病

D.暴发性肝炎E.胆囊炎

68.内源性肝性脑病是指:

A.暴发性肝衰型脑病B.门体型脑病

C.慢性复发性肝性脑病D.肝胆疾病引起的脑病

E.门脉肝硬化引起的脑病

69.肝性脑病的正确概念是:

A.肝脏疾病并发的脑部疾病B.肝功能衰竭并发的脑水肿

C.肝功能衰竭导致的精神神经综合征D.肝功能衰竭导致的精神紊乱

E.肝功能衰竭导致的神经紊乱 

70.引起外源性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是:

A.暴发性肝炎B.药物中毒C.门脉性肝硬变

D.胆囊炎E.肝癌

71.外源性肝性脑病是指:

A.肝细胞广泛坏死引起的脑病B.门-体型脑病

C.急性或亚急性复发性肝性脑病D.急性或亚急性肝性脑病

E.暴发性肝衰型脑病

72.外源性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是:

A.暴发性肝炎B.门脉性肝硬变

C.食物中毒D.肝癌

E.慢性肝炎

73.内源性肝性脑病是指:

A.门脉性肝硬化引起的脑病B.晚期血吸虫病引起的脑病

C.肝细胞广泛坏死引起脑病D.肝胆疾患引起的脑病

E.肝癌引起的脑病

74.正常人体血氨的主要来源是:

A.血内尿素进入肠腔分解产氨B.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氨

C.蛋白质食物在肠道分解产氨D.人体组织蛋白分解产氨

E.肌肉组织产生氨

75.原尿PH增高时,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4+NH4+随尿排出NH3吸收入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B.       ↑             ↓

C.       ↑             ↑

D.       ↓             ↓

E.正常正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血氨抑制丙酮酸氧化脱羧过程而影响脑功能由于:

A.γ-氨基丁酸减少B.谷氨酸减少

C.乙酰胆碱减少D.谷氨酰胺增多

E.多巴胺减少

77.肝性脑病时脑组织乙酰胆碱的变化是:

A.由于肝脏合成胆碱酯酶减少,乙酰胆碱分解减少而使其增多

B.血氨升高抑制乙酰胆碱合成而使其减少

C.分解减少与合成减少共同作用,其含量正常

D.血氨使乙酰胆碱分解加速,其含量减少

E.分解增加与合成增加共同作用,其含量正常

78.按照γ-氨基丁酸的代谢特点,在脑组织PH7.5时,下列变化哪一项是正

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谷氨酸脱羧酶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γ-氨基丁酸含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

B.    ↓          ↑          ↓

C.    ↓          ↓          ↓

D.    ↓          ↓          ↑

E.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按γ-氨基丁酸的代谢特点,在脑组织PH为6.4时,下列哪一项变化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谷氧酸脱羧酶活性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γ-氨基丁酸含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

B.   ↑            ↑         ↓

C.   ↓            ↓         ↑

D.   ↓            ↑         ↑

E.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引起肝前性非溶血性黄疸的原因是:

A.异型输血B.蚕豆病C.烧伤D.疟疾E.恶性贫血

81.黄疸时血清胆红素浓度最少应超过:

A.0.1mg/dlB.0.3mg/dlC.1.1mg/dl

D.2mg/dlE.20mg/dl

82.最容易使组织黄染的物质是:

A.胆红素B.非酯型胆红素C.酯型胆红素

D.尿胆素原E.尿胆素

83.人体内胆红素的70~80%是来自:

A.血红蛋白B.肌红蛋白C.细胞色素

D.过氧化物酶E.过氧化氢酶

84.一般溶血性黄疸患者血清胆红素通常很少超过:

A.3~4mg/dlB.5~6mg/dlC.6~7mg/dl

D.8~9mg/dlE.9mg/dl以上

85.溶血性黄疸患者,临床生理特点是:

A.血清酯型胆红素增多B.凡登堡直接反应阳性

C.尿胆红素升高D.尿中尿胆素原升高

E.粪中粪胆素原减少

86.肝细胞性黄疸的临床生化特点是:

A.血清凡登堡反应呈双相阳性B.尿中胆红素减少

C.肠道内粪胆素原升高D.尿中尿胆素原减少

E.尿中尿胆素减少

87.阻塞性黄疸时,临床生化特点是:

A.血清凡登堡间接阳性B.尿中出现胆红素

C.粪中胆素原升高D.尿中胆素原升高

E.血中非酯型胆红素增多

88.胆红素的酯化在哪一种肝细胞器中进行:

A.线粒体B.滑面内质网C.粗面内质网

D.微粒体E.溶酶体

89.体内何种蛋白质与胆红素最强的亲和力:

A.白蛋白B.球蛋白 C.纤维蛋白D.组织蛋白E.弹性蛋白

90.下列哪项是以酯型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A.Crigler-Najjar综合征B.Gilber-综合症

C.Lucey-Driscoll综合症D.Dubin-Johnson综合症

E.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91.血浆中酯型胆红素增高的最大可能是:

A.大量溶血  B.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C.胆红素的肝肠循环障碍D.胆道造影剂因应用

E.肝内胆汁淤滞

92.血清非酯型胆红素增高最可能见于:

A.Dubin-Johnson综合症和Rotor综合症

B.Lucey-Driscoll综合症

C.应用炔雌醇类药物

D.完全胃肠外营养

E.肝内胆汁淤滞

93.梗阻性黄疸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由于:

A.酯型胆红素B.胆汁酸盐C.胆红素

D.胆固醇E.其他胆汁成分

94.引起皮肤瘙痒主要与下列哪种物质有关:

A.酯型胆红素B.非酯型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