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67033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PPT 页数:157 大小:5.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7页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7页
亲,该文档总共1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1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政学张旭霞第一章市政学总论_图文.ppt

市政学,教材:

张旭霞,市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其他参考资料:

王佃利,张丽萍,高原:

现代市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孙亚忠:

市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网站:

中国城市发展网http:

/http:

/new.urbanchina.org/index.php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http:

/www.china-http:

/,市政学,是一个涉及城市政治、城市经济、管理科学和城市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它主要是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关注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的问题。

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的经济、土地、住房、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交通、社会、公共事业、安全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目录,第一章市政学总论,第一章,城市的含义和特征城市的发展进程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城市的规模和类型城市化,一、城市的含义和特征,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分离的,属于两个概念。

“城”是指四周有城墙维护、具有防守保护的区域。

防御功能是城的首要作用。

“市”则是指集中起来进行产品交换、物资交流的场所。

市具有交易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

从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来看,城市的基本含义是人口居住和工商贸易的集散地。

一、城市的含义和特征,一、城市的含义和特征,一、城市的含义和特征,各个学科对城市的定义城市地理学:

强调城市在空间上的特征,认为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一定规模的聚集地,相对于乡村而言的永久稳定性的大型聚落和形态。

城市经济学:

强调城市在经济活动中的特征,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

城市社会学:

城市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是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维系力的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社区。

城市政治学:

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市政学所研究的城市是指那些人口稠密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某一层级的中心地位的地理区域。

一、城市的含义和特征,一、城市的含义和特征,城市的特征

(1)高度聚集性。

(2)复杂性。

(3)人口及其文化构成的异质性。

(4)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5)人际关系以业缘为主,人际交往感情色彩淡薄。

二、城市的发展进程,城市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为标志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为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人类逐步形成了原始的群居点。

在原始社会的瓦解时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这次社会大分工促进劳动工具制造行业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商品生产的产生和私有财产的形成。

二、城市的发展进程,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伴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扩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

这次社会大分工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城市的产生:

一方面,促使商人阶层的出现,强化了商业活动;另一方面,产生了以商品加工和交易为生存方式的居民点,推动了聚落性质的分化。

同时,由于阶级的出现和各个部落之间的战争,部落联盟的首领为了保护自己,在原始的居住地修建城池,这样就产生了人类历史行最早的城市。

二、城市的发展进程,城市发展是指城市演变和进化的过程。

城市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2023/6/2,原始城市阶段,现代城市阶段,近代城市阶段,封建城市阶段,二、城市的发展进程,原始城市阶段主要指城市在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特点:

城市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城市居民的活动分散,许多居民还从事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而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相对较弱。

代表性城市: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雅典,罗马。

左:

古罗马城(虚拟)右:

古罗马竞技场,原始城市阶段城市,古希腊,原始城市阶段城市,二、城市的发展进程,封建城市阶段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城市的功能趋向多元化,日益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传播的中心;城市分布的范围更加广泛;一些城市基于自身管理的需要,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

总的来说,规模仍然较小,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生产仍以手工业为主,发展缓慢。

代表性城市:

中国唐代的长安,宋朝的东京,欧洲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威尼斯,封建城市阶段城市,二、城市的发展进程,近代城市阶段18世纪下半叶,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带来了城市的迅速发展膨胀,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城市,这是城市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决定性的阶段。

城市的数量迅速扩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城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二、城市的发展进程,现代城市阶段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的空前高峰期。

城市人口迅猛增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出现了一些特大城市和大都市。

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的中心和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城市群落、城市带、城市圈等城市群体布局出现,城市彼此之间的界限模糊:

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威尼斯,现代城市阶段城市,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

(一)城市的结构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内部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形式和方式,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存在态势。

城市结构主要包括城市的经济结构、城市的社会结构和城市的空间结构三个方面的内容。

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1.城市的经济结构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关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它是城市生产力结构和城市生产关系结构的统一体。

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城市的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

所有制结构。

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

企业结构。

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2.城市的社会结构狭义的城市社会结构,指城市上层建筑的构成以及相互关系。

(1)政治结构。

(2)文化结构。

(3)人口结构,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3.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指由于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化所导致的城市诸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和联接状态,它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形式。

也可以理解为城市要素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

城市空间结构的表现形式:

(1)城市布局。

(2)城市密度。

(3)城市形态。

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经济发展、政策因素、企业行为。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有规律地组合就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实质上就是不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

(二)城市的功能城市功能的定义城市的功能是指城市对城市以及城市对其以外的地区所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它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

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1.城市功能的特征

(1)系统性。

(2)层次性。

(3)变动性。

(4)开放性。

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2.城市功能的分类

(1)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一般功能是所有城市都必须具备的那部分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是区分城市与乡村的依据。

特殊功能不是每个城市都具有的,而是为某一个城市或某类城市所特有的功能。

表明的是城市的个性,是区分城市之间的依据。

(2)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基本功能:

主要为本市以外服务的,推动城市成长的那部分职能。

非基本功能:

指为本市服务的那部分职能。

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3.主导功能和综合功能主导功能:

指在城市诸多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其主导作用的功能,它影响和作用着城市其他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综合功能:

指一个城市同时具有并且有机结合的主导功能,每一种主导功能的作用范围和影响都比较大。

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3.现代城市的功能

(1)政治中心的功能。

(2)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的功能。

(3)工业中心的功能。

(4)商品贸易中心的功能。

(5)金融中心的功能。

(6)信息中心的功能。

(7)综合服务的功能。

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4.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

(2)历史传统的影响。

(3)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影响。

(4)其他影响因素。

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5.城市功能的优化城市功能的优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遵循城市功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整原有城市功能中不合理的部分,以建立实用的城市功能结构和高效率的城市功能运行方式,从而求得较高的城市经济社会效益。

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功能优化的途径:

(1)参照环境因素,因势利导,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2)保持城市基本功能和城市非基本功能的协调平衡。

(3)实现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四、城市的规模和类型,

(一)城市的规模城市规模就是人口、经济和科学技术等在一定地域的聚集规模的大小。

人口规模广义城市规模用地规模城市中各种建筑和设施规模生产力规模和消费规模狭义城市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四、城市的规模和类型,1.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位置、城市自然资源和能源)

(2)地理位置。

(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3)经济实力。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4)人口因素。

(人口的规模、增长速度、构成、素质等方面),四、城市的规模和类型,2.城市的规模效益城市的规模效益就是城市的规模演变与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的函数关系。

从城市居民的角度看城市规模效益涵盖范围从城市企业的角度看从整个城市的角度看,四、城市的规模和类型,适度的城市规模符合以下条件:

既能在宏观上满足全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在微观上促进城市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能给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能使企业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比较多的产出;能使城市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四、城市的规模和类型,3.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规模分布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城市规模之间的比例关系。

城市的规模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城市首位律。

(2)城市金字塔。

(3)位序规模法则。

四、城市的规模和类型,1.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四、城市的规模和类型,2.城市金字塔,四、城市的规模和类型,2.城市金字塔对照1980年和1990年我国10万人以上城市的城市金字塔可以发现:

80年代以来小城市数量增加非常快;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晋级很明显;50100万规模级的城市向特大城市的晋升也很明显,相对来说,2050万城市向50100万的递补较慢。

四、城市的规模和类型,3.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Rule)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Pi=P1/Riq(式中Pi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P1使规模最大的城市的人口;Ri第i位城市的位序;q是常数。

),四、城市的规模和类型,

(二)城市的类型城市分类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分类原则划分城市的类属。

城市分类依照的原则:

(1)通盘规划、全面考虑的原则。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3)中国行政分类的现状与日益迫切的经济分类的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四、城市的规模和类型,1.根据城市规模分类我们所说的城市规模,一般是指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目前人们普遍采用的是以城市的人口规模来划分城市的等级。

超大城市:

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200万以上的城市;特大城市:

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100万200万的城市;大城市:

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50万1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

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20万50万的城市;小城市:

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10万20万的城市。

四、城市的规模和类型,2.根据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类

(1)综合性城市。

(北京)

(2)工业城市。

(鞍山、南通)(3)交通港口城市。

(大连)(4)风景旅游城市。

(桂林)(5)商业金融城市。

(上海),四、城市的规模和分类,3.根据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

(1)直辖市。

(2)副省级市。

(3)地级市。

(4)县级市。

四、城市的规模和分类,1.直辖市直辖市是同省平级的行政单位,受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管辖。

目前,我国的直辖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2.副省级市副省级市主要是计划单列市,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计划全部单列,直接纳入国家计划综合平衡;并在制定和执行计划、管理经济上具有相当于省一级的权限,直接参加全国性的会议的一类城市。

目前我国工有15个副省级市:

广州、武汉、哈尔滨、长春、沈阳、成都、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

3.地级市宪法和法律上称“设区的市”,这类城市法律地位在省与县之间,隶属省、自治区领导。

在我国,多由撤消的地区演变而来。

如苏州、烟台、保定等。

4.县级市法律上称为“不设区的市”。

是与县、民族自治县相平行的城市行政区。

四、城市的规模和分类,副省级城市列表副省级城市目前有15个,按照地理大区的顺序分别如下:

东北地区(4个):

大连、长春、哈尔滨、沈阳华东地区(6个):

杭州、济南、南京、宁波、青岛、厦门华中地区(1个):

武汉华南地区(2个):

广州、深圳西南地区(1个):

成都西北地区(1个):

西安注:

大连、宁波、青岛、深圳、厦门是计划单列市,其他的都是所在省份的省会。

上海市浦东新区为副省级区。

四、城市的规模和分类,副省级城市【行政级别】所谓的行政级别,是指城市的行政机构,也就是政府机关主要领导的级别,主要是指市长、副市长、市政府的组成机构、工作部门等领导的行政级别。

也就是说,副省级城市的市长的行政级别是副省(部)级。

副省级城市机构的行政级别:

副省级城市市政府副省级市辖区政府副地(厅)级市辖县政府正处级市政府的行政机构副厅级市辖区政府的行政机构正处级市辖县政府的行政机构正科级市政府的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处、室)正处级市辖区政府的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科、室)正科级,四、城市的规模和分类,地级省会城市(17个)1、福州(福建省)最憋屈的省会,自己省的厦门反而高一级2、合肥(安徽省)3、南昌(江西省)4、郑州(河南省)5、长沙(湖南省)6、昆明(云南省)7、贵阳(贵州省)8、兰州(甘肃省)9、太原(山西省)10、石家庄(河北省)11、西宁(青海省)12、海口(海南省)13、南宁(广西)14、呼和浩特(内蒙)15、银川(宁夏)16、乌鲁木齐(新疆)17、拉萨(西藏),四、城市的规模和分类,截至2011年7月31日,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0个地区(州、盟);661个市,其中:

直辖市4个;15个副省级市;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852个市辖区。

总计:

省级34个,地级333个,县级2862个。

四、城市的规模和分类,4.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划分

(1)沿海城市。

(大连、青岛)

(2)沿江城市。

(南京、武汉)(3)内地城市。

(宜昌)(4)边境城市。

(满洲里),四、城市的规模和分类,5.根据城市结构分类

(1)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

(2)封闭式城市和开放式城市。

(3)集中式城市和分散式城市。

四、城市的规模和分类,6.根据城市辐射范围的广度和辐射的强度分类

(1)国际性城市。

(2)全国性城市。

(3)地区性城市。

五、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特征、衡量指标和形态1.城市化的含义和特征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身份,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的过程。

一是物化的城市,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五、城市化,五、城市化,五、城市化,从整个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缓慢。

五、城市化,五、城市化,2.城市化的衡量指标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扩散及其带来的乡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向城市的趋近。

(2)城市化水平指标。

(3)城市化速度指标。

(4)城市化质量指标。

五、城市化,

(1)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扩散及其带来的乡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向城市的趋近,可以作为衡量城市化范畴的主要指标之一。

五、城市化,

(2)城市化水平指标城市化水平可以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市三类产业的产值构成以及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反映出来。

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目前世界性组织及大多数国家最常用的指标。

这项指标的公式为:

PU=U/P.100%(pu为城市化水平,u为城市人口,p为总人口),五、城市化,(3)城市化速度指标这一指标主要是通过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速度和城市数量增长的速度体现出来。

其中人口向城市集中、迁移的速度是主要方面,因为城市数量增长的速度必然会反映在人口向城市集中、转移的速度上。

五、城市化,(4)城市化质量指标城市化质量的衡量,一般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

在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方法,此方法包括城市生态、经济、居民生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文化生活、娱乐、交通等指标。

城市化质量指标并不是一个复合性的指标,它只是对城市化质量这个方面做出了测评。

五、城市化,3.城市化的形态

(1)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分为集中性城市化和扩散性城市化。

(2)根据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为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3)根据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五、城市化,按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划分1.积极型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互相促进,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步上升。

2.消极型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不相协调。

五、城市化,按以城市为中心考察人口的流动方向划分1.向心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是指乡村和郊区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

向心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2.离心型城市化

(1)郊区城市化

(2)逆城市化,五、城市化,

(1)郊区城市化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2)逆城市化是人口从大城市向小城镇以及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它是城市化进程的高级阶段。

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

最早出现于英国。

五、城市化,逆城市化形成的原因1、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2、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3、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区人口的外迁交通和通讯设施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时空距离。

逆城市化现象:

大城市郊区的别墅,逆城市化最早出现在英国。

五、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后果1.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4)市场化是城市化的作用机制。

(5)制度性安排是城市化的现实支撑。

五、城市化,2.城市化的影响后果

(1)生产方式的变化。

(2)生活方式的变化。

(3)社会人口和职业结构的变化。

(4)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5)一系列社会问题。

世界城市化进程,25%-30%,70%,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城市化水平较高,增长迅速,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出现郊区城市化,出现逆城市化,25%-30%,70%,后期成熟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阶段,1.城市化起步,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起步晚,2.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水平高,水平低,3.城市化速度,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速度(慢快慢),速度(慢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原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工业化早,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五、城市化,(三)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1.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政府主导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

(2)城乡协调发展。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4)出现了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19492005年),五、城市化,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期根据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中国在1996年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0.48%,进入了发展加速期。

数字衡量是次要的,关进在于中国已经形成了良性的城市化动力机制。

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2050年达到70%,这一进程会大大加快。

五、城市化,2.中国城市化的方针原则中国城市化的方针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

(2)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

(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

五、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科学发展的原则

(1)坚持城与产业升级密切结合的原则。

(2)坚持市场调节为主原则。

(3)坚持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原则。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5)坚持多样化发展模式的原则。

五、城市化,

(1)资源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3)失地农民问题,(4)城市发展均衡问题,中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五、城市化,4.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模式确定我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依据从城市化的内涵和中国的国情出发。

从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寻找突破口。

五、城市化,考虑到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现状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起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多元城市化道路模式。

(1)东部地区。

(2)中部地区。

(3)西部地区。

五、城市化,

(1)东部地区这一地区的特点是经济发达,城市密度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小城镇分布广泛,城市体系较完善。

但人地矛盾、城乡矛盾、“大城市病”突出。

这决定了该地区城市化的重点应在城市化内涵上下工夫,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市化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城市化,

(2)西部地区该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和城市密度小,城市布局松散,基本不成体系。

要在巩固现有大城市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扶持一批有潜力的小城镇作为生长点;重视小城镇基础建设,扩大人口规模,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

五、城市化,(3)中部地区无论在区位上,还是在发展水平上,该地区既少东部地区的大城市问题,也较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条件优越,这里城市化发展潜力最大。

该地区的大城市多是老工业基地,应由土地外延扩张转为人口外延扩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阵地。

市政的含义和特征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市政体系市政职能市政体制市政过程,一、市政的含义和特征,

(一)市政的含义1市政的范围市政主体:

由谁来管理城市有关事务。

市政客体:

市政主体管理的内容和对象。

一、市政的含义和特征,2.市政的主体大市政主体:

整个政治系统,包括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

中市政主体:

广义的市政府,它包括城市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即我们通常说的国家政权机关。

小市政主体:

从行政的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