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7132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docx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

单循环病害:

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病害,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多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多循环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大,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季节流行曲线:

在一个生长季中如果定期系统调查田间发病情况,获得发病数量(发病率或病情指数)随病害流行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再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发病数量为纵坐标,绘制成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被称为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

曲线的起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为病害始发期,斜线反映了流行速率,曲线最高点表明流行程度。

土壤习居菌:

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

腐霉属,丝核菌属和一些引起萎蔫的镰孢霉属、真菌都是土壤习居菌的代表。

土壤寄居菌:

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货,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都属于这一类。

微效基因抗病性:

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遗传上表现为数量性状的抗病性。

主效基因抗病性:

植物体内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盂德尔法则遗传的抗病性。

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

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生物防治:

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调节植物的微生态环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或者是其对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发生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影响,从而达到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

毒素:

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所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的非酶类化合物。

依据对毒素敏感的植物范围和毒素对寄主种和品种有无选择作用,可将植物和产生的毒素划分为寄主非选择性毒素,寄主选择性毒素,寄主专化毒素。

基因对基因学说:

对应于寄主植物中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与之匹配的无毒基因。

反之,对应病原物方面的一个无毒基因,在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与之匹配的抗病基因。

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非寄主专化性毒素亦称非寄主选择性毒素,这类毒素是由病原菌产生的一类对其寄主植物种或栽培品种具有一定生理活性和非专化性作用位点的代谢物毒素。

这类毒素无严格的寄主专化性和选择性,不仅对寄主植物而且对一些非寄主植物都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使之发生全部或部分症状。

植物保卫素:

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

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抗菌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

植物的抗病性:

指植物避免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可遗传的特性。

垂直抗病性(小种专化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特定小种。

水平抗病性(小种非专化抗病性):

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无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

过敏性坏死反应:

是植物对不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此时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坏死,病原物受到遏制死亡,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

预测:

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况。

预报:

用权威机构发布预测结果。

按预测内容和预报量的不同可分为流行程度预测,发生期预测和损失预测。

预测方法:

病害的预测可以利用经验预测模型或者系统模拟模型。

按预测的时限可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

单主寄主:

指有的真菌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它的整个生活史的现象。

专性寄生物:

只能在活体寄主上生活的寄生物,称为专性寄生物。

转主寄生:

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生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

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入点向植物体内各个部位蔓延,甚至引起全株性的感染。

内含体:

植物感染病毒后,有些产物会与病毒的核酸、寄主的蛋白等物质聚集白来,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复合体,称为内含体。

可以分为细胞核内含体和细胞质内含体两类。

喷菌现象:

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的病部,无论是维管束系统受害的,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的,都可以在病健交界处通过显微镜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的现象。

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与真菌、病毒病害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局部侵染:

病原物局限在侵入点附近,形成局部的或点发性的感染。

潜伏侵染:

病原物侵人寄主并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后,由于寄主抗病力的增强成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使病原物处于休眼潜伏状态的现象。

被动抗病性:

是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已具有的抗病性。

病程相关蛋白:

是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同因子的刺激后产生光水溶性蛋白质,在抗病性中起作用

隐症现象:

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以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的现象。

主动抗病性:

由病原物的侵染所引激发的抗病性,如植物亚细胞、细胞和组织水平的形态结构改变,以及诱发产生的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的形成等。

诱发抗病性:

是植物经过微生物预先接种后或用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

病毒按寄生性质分为:

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噬菌体。

系统获得抗性:

生物的化学的或物理的等因素处理植物后,植物通过水杨酸信号途径能在末做诱发接种的部位和器官表达的抗病性。

病情指数:

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

死体营养:

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中吸取养分。

活体营养:

从活的寄主中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死体寄生物:

能利用死体营养的寄生物。

兼性寄生物:

兼具寄生和腐生能力,以营腐生为主的寄生物。

活体寄生物或专性寄生物:

只能营活体寄生的寄生物。

避病:

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

病害的流行:

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

植物检疫:

是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出和调入的植物及其产品要进行检验处理,以防止病虫杂草等有害物人为传播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预防措施。

生活史:

是指真菌的有性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植物病毒(杆状或者线条状):

粒体的中间是螺旋状的核酸链,外面是由许多蛋白质组成的衣壳。

植物病毒组分:

核酸(5~40%)和蛋白质(60~95%),水分,矿物质等。

拮抗作用:

一种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可抑制另一种病毒再对植物的侵染。

交互保护作用:

同一种病毒的弱株系先接种植物后,就可以保护寄主免受病毒强株系的严重伤害。

类病毒:

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很高碱基配对的单链环状植物致病RNA,在健康寄主中不能检查到,它能在寄生主体内自我复制,并引起特殊的症状

线虫的生活史:

线虫由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发育为成虫,两性交配后产卵,完成一个发育循环,即为线虫的生活史

全寄生:

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

半寄生:

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

根寄生:

列当、独脚金等寄生在寄主植物的根部,在地上部与寄主彼此分离

茎寄生:

无根藤、菟丝子、寄生藻类等寄生在寄主的茎秆枝条或叶片上。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生长环境中由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不能相互传染,又叫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病害循环:

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作病害循环。

初次侵染: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

再次侵染:

受到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病的过程

寄生性:

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

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被动抗病性:

是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已具有的抗病性。

微效基因抗病性:

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遗传上表现为数量性状的抗病性。

系统获得抗性:

生物的化学的或物理的等因素处理植物后,植物通过水杨酸信号途径能在末做诱发接种的部位和器官表达的抗病性。

垂直抗病性(小种专化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特定小种。

诱发抗病性:

是植物经过微生物预先接种后或用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

病毒按寄生性质分为:

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噬菌体。

主动抗病性:

由病原物的侵染所引激发的抗病性,如植物亚细胞、细胞和组织水平的形态结构改变,以及诱发产生的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的形成等。

主效基因抗病性:

植物体内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盂德尔法则遗传的抗病性。

病程相关蛋白:

是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同因子的刺激后产生光水溶性蛋白质,在抗病性中起作用

病情指数:

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

若以叶片(植株)为单位,当严重度用分级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株)数×各级代表值]总和/调查总叶(株)数×最高级代表数值×100

毒素:

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所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的非酶类化合物。

病害严重度:

表示植株或植物器官患病的轻重程度(例如病斑面积占总叶面积的比例)。

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亦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各级的代表值或百分率表示。

单循环病害:

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病害,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多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多循环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大,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非寄主专化性毒素亦称非寄主选择性毒素,这类毒素是由病原菌产生的一类对其寄主植物种或栽培品种具有一定生理活性和非专化性作用位点的代谢物毒素。

这类毒素无严格的寄主专化性和选择性,不仅对寄主植物而且对一些非寄主植物都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使之发生全部或部分症状。

过敏性坏死反应:

是植物对不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此时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坏死,病原物受到遏制死亡,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

基因对基因学说:

对应于寄主植物中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与之匹配的无毒基因。

反之,对应病原物方面的一个无毒基因,在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与之匹配的抗病基因。

季节流行曲线:

在一个生长季中如果定期系统调查田间发病情况,获得发病数量(发病率或病情指数)随病害流行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再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发病数量为纵坐标,绘制成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被称为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

曲线的起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为病害始发期,斜线反映了流行速率,曲线最高点表明流行程度。

科赫氏法则:

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

内含体:

植物感染病毒后,有些产物会与病毒的核酸、寄主的蛋白等物质聚集白来,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复合体,称为内含体。

可以分为细胞核内含体和细胞质内含体两类。

喷菌现象:

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的病部,无论是维管束系统受害的,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的,都可以在病健交界处通过显微镜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的现象。

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与真菌、病毒病害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潜伏侵染:

病原物侵人寄主并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后,由于寄主抗病力的增强成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使病原物处于休眼潜伏状态的现象。

生物防治:

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调节植物的微生态环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或者是其对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发生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影响,从而达到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

土壤习居菌:

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

腐霉属,丝核菌属和一些引起萎蔫的镰孢霉属、真菌都是土壤习居菌的代表。

土壤寄居菌:

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货,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都属于这一类。

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入点向植物体内各个部位蔓延,甚至引起全株性的感染。

隐症现象:

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以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的现象。

植物保卫素:

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

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抗菌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

转主寄生:

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生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

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植物病毒有哪些组分组成?

植物病毒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内部是核酸,外部由称为外壳(或衣壳)的蛋白质包被;合称为核蛋白或核衣壳。

有的病毒粒体中还含有少量的糖蛋白或脂类。

而类病毒则没有蛋白质外壳,仅为RNA的分子。

简述病毒基因组核酸表达一般策略。

病毒转录出+RNA以后,其后的翻译仍然不很顺利。

由于真核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合成机构仅仅识别病毒+RNA上的第一个开放阅读框架(openreadingframe,ORF),同一核酸链上其它基因的表达则要借助病毒的特殊翻译策略。

现在发现+ssRNA病毒基因组在真核生物蛋白合成系统中有五种翻译策略:

①亚基因组RNAs策略②多聚蛋白策略③多分体基因组策略

④通读蛋白(read—though)策略⑤核糖体移码(transframe)策略

2、根结线虫的种类

1、南方根结线虫

2、北方根结线虫

3、花生根结线虫

4、瓜哇根结线虫

4、线虫致病机制:

1.机械损伤2.营养掠夺和营养缺乏——由于线虫取食夺取寄主的营养,或者由于线虫对根的破坏阻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3.化学致病——线虫的食道腺能分泌各种酶或其他生物化学物质,影响寄主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生长代谢。

4.复合侵染——线虫侵染造成的伤口引起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次生侵染,或者作为真菌、细菌和病毒介体导致复合病害。

6、为何把菟丝子、列当列为禁止进境的植物?

菟丝子、列当均以种子繁殖和传播。

种子小而多,一株菟丝子和列当可产生近万粒种子。

种子寿命长,随作物种子调运而远距离传播。

菟丝子缠绕寄主上的丝状体能不断伸长,蔓延繁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列当种子受到寄主植物根部分泌物的刺激,在水分充足时萌发长出芽管,芽管顶端吸附在寄主的侧根上,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

受害植物长势很差,细胞膨压降低,经常处在萎蔫状态,从而降低寄主对其他病虫害等不良条件的抵抗能力。

被害植株细弱矮小,不能开花或花小而少,瘪粒增加,轻则减产10~30%,受害重的可全部毁灭。

由于菟丝子和列当的危害性及易随作物种子传播的特点,许多国家都把菟丝子和列当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禁止或限制菟丝子和列当种子传如入。

8、病原物侵入寄主的途径

1.直接侵入:

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保护组织(角质层、蜡质层、表皮及表皮细胞)和细胞壁从而侵入寄主植物。

有的病原物如线虫、寄主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菌直接侵入寄主。

2.自然孔口侵入:

许多真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

植物的自然孔口很多,包括气孔、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

在自然孔口中,尤其以气孔最为重要。

气孔在叶表皮分布很多,下表皮的分布则更多。

真菌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再形成附着胞和侵染丝,而后以侵染丝从气孔侵入。

存在于气孔上水膜内的细菌通过气孔游入气孔下室,再繁殖侵染。

3.伤口侵入:

包括外因造成的机械损伤、冻伤、灼伤、虫伤;植物自身在生长过程中造成一些自然伤口,如叶片脱落后的叶痕和侧根穿过皮层时所形成的伤口等,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

所有的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大部分的病原真菌、病毒、类病毒可通过不同形式造成的伤口侵入寄主。

10、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受寄主的感病期、感病器官、病原物侵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条件中以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最大。

1.湿度:

湿度的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

多数病原物要求高湿的条件才能保证侵入成功,高湿条件持续的长短又影响病原物的侵入率,有的甚至要求有水膜存在。

2.温度:

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大多数病原物接种体萌发的最适温度与侵入寄主的温度是一致的。

3.光照:

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关闭,因而影响侵入

12、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就是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或存在场所。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土壤,病株残体,肥料。

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和方法不同,真菌主要以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可由鸟类和气流传播;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

寄生性——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越冬越下方式

休眠、腐生、寄生

14.植物抗病性的类型

植物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抗病性,表现为由免疫、高度抗病到高度感病的连续序列反应。

(1)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将植物抗病性区分为①主效基因抗病性:

②微效基因抗病性:

(2)按照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强弱不同可将植物抗病性区分为①小种专化抗病性:

②小种非专化抗病性:

(3)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不同可将植物抗病性区分为①被动抗病性:

②主动抗病性:

(4)按照其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可将植物抗病性区分为抗接触(避病)、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害(耐病)和抗再侵染(诱导抗病性)。

通常认为按照寄主抗病的机制不同,将抗病性区分为主动抗病性和被动抗病性最能反映抗病性的本质。

植物的抗病机制:

①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②被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③.主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④主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十八、植物病害预测的种类

1、按预测内容和预报量的不同可分为流行程度预测,发生期预测和损失预测。

①流行程度预测:

最常见的预测类型

②病害发生期预测:

估计病害可能发生的时期

③损失预测:

也称为损失估计

2、按预测的时限可分为超长期预测,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①超长期预测:

一般指一年以上或更长的时间

②长期预测:

亦称为病害趋势预测,习惯上概指一个季度以上至一个年度

③中期预测:

时限一般为50天至一个季度

④短期预测:

时限多在7天之内

十九、植物病害的诊断技术

1、镜检技术①光学显微镜和解剖镜镜检②保湿培养镜检③电镜技术

2、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

3、生物学检测技术①传染方式的确定②寄主范围和鉴别寄主测定③生理化学诊断技术

4、免疫学技术

5、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①分子探针即核酸分子杂交技术②多聚酶链式反应

6、网络远程诊断系统

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核酸只有RNA或DNA,按复制过程中功能的不同,植物病毒大体可分为5种类型,其中3种为RNA类型,2种为DNA类型。

(1)正单链RNA病毒。

(2)负单链RNA病毒。

(3)双链RNA病毒。

(4)单链DNA病毒。

(5)双链DNA病毒。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

1、介体传播

(1)昆虫介体:

蚜虫和叶蝉

(2)土壤中的介体:

线虫传毒和真菌传毒。

2、非介体传播

(1)机械传播

(2)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

(3)种子和划分传播

寄生的分类和例子

1、按寄主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或获取寄主营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全寄生和半寄生。

①全寄生:

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

如菟丝子,列当,无根藤等。

②半寄生:

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俗称水寄生。

如樟寄生,桑寄生等。

2、按寄生部位不同可分为根寄生与茎(叶)寄生。

①根寄生:

列当、独脚金等寄生在寄主植物的根部,在地上部与寄主彼此分离,称为根寄生。

②茎寄生:

无根藤、菟丝子、寄生藻类等寄生在寄主的茎秆枝条或叶片上。

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病因

特点:

①无病症,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类出现。

②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比较大。

③无传染性,田间无发病中心。

④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病因:

1.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

①化学因素,植物的营养失调;环境污染;植物的药害。

②物理因素:

温度不适;水分、湿度不适;光照不适。

2.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

描述真菌直接侵入表皮的过程

落在植物表面的真菌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以其分泌的黏液和机械压力将芽管固定在植物的表面,然后从附着胞与植物接触的部位产生纤细的侵染丝直接穿过植物的角质层。

有的真菌穿过角质层后就在角质层下扩展,有的穿过角质层后,随即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也有的真菌穿过角质层后先在细胞间扩展,然后再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

一般来说,直接侵入的真菌都要穿过细胞壁和角质层。

至于非直接侵入的真菌除去在细胞间寄生的以外,到一定时期也是要穿过细胞壁而进入细胞内。

侵染丝穿过角质层和细胞壁以后,就变粗而恢复原来的菌丝状。

病害循环的三个环节(病毒循环所涉及的三个问题)

1、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①初次侵染: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

②再次侵染:

受到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病的过程。

2、病原物的越夏和越冬场所:

①田间病株②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③土壤④病株残体⑤肥料。

3、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①真菌主要以气流和雨水传播;

②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

③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

④寄生性种子植物可由鸟类和气流传播;

⑤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1、摄取寄主的生活物质,各种病原物都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取必要的生活物质

2、机械压力病原真菌,线虫和高等寄生植物可以通过对植物表面施加机械压力

3、酶病原物产生的致病性相关酶类很多,主要有角质酶细胞壁降解酶,细胞膜和细胞内含物降解酶

4、毒素造成寄主细胞和组织凋萎坏死(退绿,坏死,萎蔫等病变)

5、生长调节物质,亦称植物激素(徒长,矮化,畸形,赘生,落叶,顶芽,抑制和根尖钝化)

6、多糖类物质,物质在寄主维管束组织中释放多糖可以引起维管束的机械堵塞,并导致寄主萎蔫。

植物被病原物侵染以后所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

植物被各类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具有共同特点的生理变化。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透性改变和电解质渗透是侵染初期重要的生理病变,继而出现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核酸和蛋白质、酚类物质、水分关系以及其它方面的变化。

1、呼吸作用:

呼吸强度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一哥重要的早期反应。

呼吸代谢途径发生变化:

正常的植物呼吸作用是糖酵解途径;植物发病后磷酸戊糖途径呼吸作用增强。

2.光合作用:

病原物的侵染对植物最明显的影响是破坏绿色组织,减少了植物进行正常光合作用的面积,光合作用减弱。

叶绿素破坏或叶绿素合成受抑制。

光合产物的运输受影响:

发病部位淀粉的积累;光合部位有机物质不能运出;健康部位的有机营养向发病部位输入。

3.核酸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