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7178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docx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A:

①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②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人对符号意义的赋予和解读,与人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

2、什么是传播?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A: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与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特点:

①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③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

A: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A:

社会传播由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五种类型构成,每种类型都是不同的传播系统。

人内传播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而人际传播则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联结形成的新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则是更大的系统,这里不仅存在多个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而组织则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大众传播则是伴随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A: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联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A:

双重偶然性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

因为人类活动受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所以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与其结果的变量就多且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表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与隔阂。

7、什么是“传播隔阂”?

A:

传播隔阂的产生原因是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多种变量的系统。

其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A: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2、人类语言具有哪五个特点?

A:

①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②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③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④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⑤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与韵律。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A: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性。

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

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A: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这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

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A: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产生意义:

①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②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③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A:

中国印刷术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唐代出现雕版印刷,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中国印刷术广泛流传,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经过工业革命推动,印刷技术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

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A:

①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②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③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A:

“媒介即讯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与其开创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A:

①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②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③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

10、什么是信息社会?

它具有哪些特点?

A:

信息社会是指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其主要作用的社会,也被称为“后工业社会”,其核心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

特点:

①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②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③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④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A:

(简)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换句话说,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统合到数字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

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简述符号的定义。

A:

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

A:

①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③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④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A:

①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语速的快慢等等,也称为副语言;②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如仪式和习惯、徽章和旗帜、服装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美术和建筑、手艺和技能、住宅和庭园、城市和消费方式等。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A:

①表述和说明;②传达;③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

5、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A:

定义: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如何产生:

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但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A:

①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分类;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③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

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与多义性?

A:

①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如“水果”一词包容范围很大,黄瓜或西红柿究竟属于“水果”还是“蔬菜”一般人不容易分清;②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有时我们判断不准应该属于哪一种。

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

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A:

情境意义即来自于传播情境的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景意义在起作用。

9、什么是象征行为?

它有哪些特性?

A: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

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A:

因为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包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

人类创造出了最完整的象征符体系,利用这种体系,人类能够保存和传达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协调和控制社会行为,创造和继承社会文化。

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

A:

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其共通的意义空间就成为了传播双方用以进行意义的交换和互动的部分。

12、简述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的理论。

A:

人的“自我”意识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

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A:

一个基本传播过程由以下要素构成:

①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②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④媒介(信道),讯息的搬运者,传播过程中连接每个因素的纽带;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

它有什么缺陷?

A:

“5W”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5W”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缺陷:

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这个模式还是不完全的,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

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

3、简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A:

(画图略)①没有传播者与受传者,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②该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编码者和解释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4、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A:

①动态性。

运动特点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与作用与反作用;②序列性。

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式上的链式连结;③结构性。

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是相互关系的总体。

除了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A:

该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从这个模式中可以看到,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

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6、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A:

在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认为要研究传播与社会的变革,传播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关系,必须跳出美国的狭义过程研究的框架。

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7、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A:

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②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所以考察信息传播必须研究社会的精神生产;③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④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就不能单纯地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便不能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什么是人内传播?

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A: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能够进行的主要原因是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即可以接收、传递信息,也可以进行信息的处理与输出。

2、试述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和要素。

A:

①感觉。

人内传播的出发点;②知觉。

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③表象。

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④概念。

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⑤判断。

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⑥推理。

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3、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A: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4、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A: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就是说,在内省的过程中,人的头脑会出现他人的形象,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别人对这个问题会采取什么态度等,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5、什么是基模或认知基模?

它有哪些特点?

A: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特点:

①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②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状图;③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④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作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6、简述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A:

①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当中;②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他;③当新信息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④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会产生两种影响:

如果处理结果与原有基模相吻合,会起到强化原有基模的作用;如果有矛盾之处,则会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认知基模;⑤作为每次信息处理的结果,无论是被强化的原有基模,还是被改变形成的新基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和判断的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

7、简述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的内容。

什么是信息处理的“核心路径”和“边缘路径”?

A:

“详尽分析可能性”:

每个人都会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一种是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另一种是以比较简单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前者是沿“核心路径”处理信息,后者则是沿“边缘路径”处理信息。

如果对信息的某些特征、环节、某个细节我们比较关注,我们会沿“核心路径”加以处理;对另一些特征、环节或细节没有兴趣或参与动机,我们则会转入沿“边缘路径”加以处理。

8、什么是人际传播?

它有哪些特点?

A: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特点:

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与时,互动频度高;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9、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有哪些?

A:

①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③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

10、从哪些方面理解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A:

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①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②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11、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A:

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

12、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

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它的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13、试述姿态的传播功能。

A:

①强调语言;②补充语言;③代替语言;④控制语言;⑤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14、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A: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与他人和社会价值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A:

对社会:

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群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对个人:

①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②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③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2、什么是群体意识?

它是如何形成的?

A:

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包括:

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②群体感情;③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意识实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

A:

①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③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4、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表明会产生什么影响?

A: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5、什么是集合行为?

集合现象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A: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三个基本条件:

①结构性压力;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6、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A:

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简介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7、什么是群体模仿?

A:

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模仿又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前者是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功效,而后者则是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自觉的模仿或有意识模仿。

8、匿名性原理在集合行为中会起什么作用?

A:

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越轨行为。

9、简述流言的定义和特点。

A:

定义: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与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特点:

①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②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③流言的内容往往涉与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唤起一般人的重视、关心和兴趣;④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

10、简述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与其后来的修改变化。

A:

奥尔波特公式:

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与该问题的证据暧昧性之乘积成正比,即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修改版:

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11、简述集合行为中流言传播的几个特异点。

A:

①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②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③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12、试述组织传播与其功能。

A: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①内部协调;②指挥管理;③决策应变;④达成共识。

13、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A:

组织内传播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分为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性质,根据流向又区分为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

非正式渠道则是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主要包括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14、谈谈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A:

加强和疏通非正式渠道,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增进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使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而每个成员的良好精神状态和积极性的发挥,也必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5、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

各有什么作用?

A:

①公关宣传。

作用:

使外界公众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以与防止和解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②广告宣传。

作用:

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并且具有直接促销效果;③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作用:

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效果非常显著。

第七章大众传播

1、简述大众传播的定义

A: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A:

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④大众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