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7202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docx

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综合评估卷能力提高卷

必修1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乔布斯

乔布斯走了。

关于乔布斯的一切,旋即成为全球社交网络有史以来的最热话题。

人们不厌其烦地翻出关于他的文字、影像资料,重温他传奇、自由、创造的一生,咀嚼他那激荡人心的睿智言语,心中充满温暖、感激和惋惜。

这份感激和惋惜并非苹果产品用户独有,也包括每一个明了其不可替代价值的人,甚至是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

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和欢愉的体验,更因为他拥有的那种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像力的心灵。

奥巴马说,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勇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

他确实改变了世界。

数十年来,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走在时代和科技的最前沿,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未来。

假如没有乔布斯,生活会是怎样?

这的确让人难以想象。

现在,即便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在生活中,乔布斯依然无处不在。

书桌上、耳朵里、手掌中,你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进步和便捷,都有他的身影,甚至连那看似最普通不过的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也是他的首创。

短短50余年的人生,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奇迹。

即便是2004年接受胰腺癌手术之后,乔布斯也依然带领着苹果公司,为人类奉献了iPad和iPhone,在个人移动终端领域掀起了颠覆性的变革。

乔布斯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的确让人赞叹,而他面对疾病和厄运时的那种坚韧和不屈,更让我们感动不已。

如今,乔布斯带着惊天创意渐行渐远,我们希望,下一个乔布斯会在中国出现,下一个苹果会砸中中国的创业者。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们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其实也具备了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乔布斯的基础性条件。

不过,国内当前创新和创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近年来,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塞满了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大脑,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成为不少企业的根本出发点。

多少人、企业,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甚至不惜践踏道德和法律。

而在决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科技领域,“拿来主义”大行其道,拷贝和山寨的水平一流,却少见耐住性子的研发和创造。

大多数所谓高新技术企业,根本不敢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是热衷于直接拷贝国外的成熟技术,然后进行“汉化”和“本土化”等“微创新”,这不仅不能改写一个产业的发展轨迹,也在根本上扼杀了自己成长为下一个苹果的可能。

除此之外,没有先进和完善的融资体系支持,当前的商业价值观,也缺乏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和理解,此等现实的确让人感到无奈。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怀念乔布斯,怀念他身上恣意奔流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万物有时,但伟大的创新精神会永远留存。

乔布斯走了,但我相信,透过圆圆的无框眼镜,乔布斯那深邃的目光,依然在温暖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打量着陷入创新困境的人们。

我们如何才能穿透功利和浮躁的迷雾,安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转身去追求创新,追求那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队伍中,冲到世界的最前面?

乔布斯的一生,其实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乔布斯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欢愉,如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就是他的首创。

B.所有的苹果产品用户以及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都对乔布斯心怀感激和惋惜。

C.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具备了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乔布斯的基础条件。

D.当前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很多人及企业都把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作为根本出发点。

解析:

B项“所有……都”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

B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乔布斯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他勇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

B.乔布斯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虽然他已经渐行渐远,但他在生活中对我们的影响却无处不在。

C.大多数高新科技企业对高新技术的“汉化”和“本土化”等“微创新”行为扼杀了中国出现下一个苹果的可能。

D.我们特别怀念乔布斯身上恣意奔流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这或许与当前没有先进和完善的融资体系支持,缺乏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和理解等现实有关。

解析:

根据原文第6段“这不仅不能改写一个产业的发展轨迹,也在根本上扼杀了自己成长为下一个苹果的可能”可知,原文是站在企业本身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站在中国的角度来说的。

答案:

C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们怀念乔布斯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随着乔布斯的逝世,关于他的一切,旋即成为全球社交网络有史以来的最热话题。

B.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和欢愉的体验。

C.他拥有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像力的心灵。

D.他具有一种令人敬仰的精神,即面对疾病和厄运时的坚韧和不屈。

解析:

A项不属于人们怀念乔布斯的原因。

答案:

A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

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

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数年归家。

及汉兵起,更始立①,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

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

光武见之甚欢,谓曰:

“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

”禹曰:

“不愿也。

”光武曰:

“即如是,何欲为?

”禹曰:

“但愿明公②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光武笑,因留宿闲语。

禹进曰:

“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

明公虽建籓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

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

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使别将骑,与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

连大克获,北州略定。

及赤眉西入关,更始使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

赤眉众大集,王匡等莫能当。

光武筹赤眉必破长安,欲乘机并关中,而方自事山东,未知所寄,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

居岁余,寝疾。

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

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注:

①更始立,指刘玄登基。

②明公,指刘秀。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虽都关西    都:

建都

B.莫如延揽英雄延:

邀请

C.王匡等莫能当当:

占据

D.欲乘机并关中并:

兼并

解析:

当,抵挡。

答案:

C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邓禹有才能的一组是(3分)(  )

①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

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

③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④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⑤连大克获,北州略定。

⑥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A.①②④B.②③⑥

C.①④⑤D.④⑤⑥

解析:

①是写邓禹追随刘秀。

③写的是邓禹对刘秀的认识。

答案: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邓禹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在长安学习的时候,认识了光武帝刘秀,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

B.汉兵兴起,刘玄登机,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

却想办法追随光武帝。

C.见到光武帝后,邓禹陈述了自己的志向,分析了当下形势,并向光武帝进言献策,光武帝非常高兴。

D.邓禹屡建功勋,深受光武帝信任,显宗即位后,依然得到特别的尊崇,得病后,显宗亲自探望,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

解析:

“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错。

答案:

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

(2)(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

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

参考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

十三岁时,能背诵《诗经》,到长安跟人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求学,邓禹虽然年纪小,但他见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

几年后返回家乡。

等到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

等听说光武帝镇守河北,立即驱马向北渡黄河,在邺县追上光武帝。

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

“我可以独立任免官员,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想做官吗?

”邓禹说:

“不想。

”光武帝说:

“假如是这样,你想做什么呢?

”邓禹说“(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

”光武帝笑了,于是留他同住,私下交谈。

邓禹提议说:

“刘玄虽然建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军、青犊军之类,动辄有上万人,三辅也自立名号,常常聚集兵力。

明公虽然有建藩镇,辅助刘玄的功劳,但我还是怕您没有什么更大成就。

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性命。

像您这样的人来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少时间费多大力气便可平定天下。

”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让身边的人称邓禹为将军。

邓禹常住在光武帝住处,一起商定计策。

等到王郎起兵,光武帝从蓟县到达信都,派邓禹募集奔命兵,共得到几千人,命令邓禹亲自率领这支队伍,另行攻取乐阳。

(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

派他另外率领部队,和盖延等人在清阳攻打铜马军。

连连大捷,北州大致平定。

等赤眉军向西进入涵谷关,刘玄派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以及各路将领,分别据守河东、弘农以抵挡赤眉军。

赤眉军各部大举会集,王匡等人不能抵挡。

光武帝算计赤眉军一定会攻破长安,想乘这个机会兼并关中,但他自己正进攻山东,不知该把这个任务托给谁,因为邓禹沉稳有度量,所以把西讨的计划交给他。

显宗登位,因为邓禹是先帝的大功臣,拜他为太傅,上朝见驾可以面向东方,很受皇帝的尊重和宠爱。

过了一年多,卧病在家,显宗好几次亲自登门慰问,把他的两个儿子提拔做郎官。

永平元年(58),邓禹年五十七岁去世。

谥号元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晚望

[清]郑珍

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

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

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

一“收”一“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9.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看似描写农家田园生活的乐趣,实际上感叹农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歌。

诗歌首联“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紧扣题目,准确交代时间“向晚”,地点“古原”,季节“春”,所写景物的总体特色“悠然”。

颔联“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紧承上联“悠然”而出,“碧云”、“去鸟”、“翠稻”、“行人”等意象的选用,突出了景致的诗情画意。

颈联“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进一步描写景致的“诗情画意”,秋前明静的水色,雨后清新的山容,简直就是一幅美丽清新的山水画。

尾联“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才是诗歌的主旨所在,“怜”和“贫”字,表明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诗歌前三联所写美景与最后一联所抒哀情形成鲜明对照,有力地衬托了本诗同情农民疾苦这一主题。

答案:

示例:

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尾联点出农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

诗人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衬托”、“对照”)的手法,表现自然界的美好与现实生活的贫困不协调,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梨花院落溶溶月,________________。

(晏殊《寓意》)

(2)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_。

(《礼记》)

________________,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3)________________,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余霞散成绮,________________。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答案:

(1)居安思危 柳絮池塘淡淡风 

(2)则孤陋而寡闻 草枯鹰眼疾 (3)穷则独善其身 澄江静如练

乙 选考题

本题为选做题。

请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坠落过程

吴万夫

那天,她从菜市场买完菜回来,走到距离自家楼房的马路那边,突然看见三岁的儿子正爬到没有栏杆的阳台上。

那是一幢三层建筑物。

按最迅捷的速度计算,从楼下跑到楼上,尚需一段时间,何况她当时还在马路的这一边,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去抱下儿子。

她的心猝然悬在嗓子眼儿,紧张得窒息了一般。

她清醒地意识到儿子一旦跌下来的最终结果:

即使不摔成肉饼,也会摔个头迸脑裂!

她像一尊泥塑木雕,立在那里痴傻了一般。

在她看见儿子的同时,儿子也惊喜地发现了她。

她下意识地摆摆手,示意儿子赶紧爬下阳台,离开危险地段。

可是儿子却错误地理解了她手势的意思,作一个拥抱的姿势向她扑来——儿子一脚踩空,跌了下来——

“儿子——”

在那一瞬间,她的一声杜鹃啼血式的尖利呼喊,宛若鹰隼的长喙,扎破了所有人的耳膜;又如一只小鸟,扑打着银白色的翅膀,剑一般划破了城市的晴朗上空。

所有的行人和车辆,立时便都像患了一时性的意识丧失症,刀切般的定格在那里。

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人们似乎都看见了她的儿子所处的绝境。

有人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有人眼睁睁地看着她的儿子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若一只翻飞的小燕子,倒栽着跟头跌了下来。

人们知道那个场面将惨不忍睹,个个都埋下了头。

但谁也不会想到,就在他们闭上眼睛的一刹那,却有一道黑色的旋风,从他们眼前呼啸而过,绕过所有的障碍物,穿过一条十几米宽的马路,向她的儿子坠落的地方冲去。

当人们愣怔过来的时候,发现她正跌坐在地上,三岁的儿子在她的怀里哇哇大哭。

儿子安然无恙。

她却脸色惨白。

好奇的人们纷纷围拢上去,问长问短。

有的对她惊叹不已,又有的对她表示怀疑。

因为按照距离和坠落速度,她根本不可能赶到并稳稳接住。

可是当时的现场。

除了她又没有第二个人——不是她,还会是谁呢?

当人们再三询问时,她却嘴唇乌紫,汗珠涔涔,蓦然晕厥过去。

在众人的积极抢救下,她才苏醒过来。

人们坚信,是她救下儿子确定无疑了。

多少天来,人们一直对这件事情非常感兴趣,街谈巷议,沸沸扬扬。

后来,市电视台知道了这件事,决定以《母子情》为题,拍摄一部反映社会伦理教育的片子。

导演循着人们提供的线索,找上了她的家门。

尽管再三央求,却遭到她的满口拒绝。

导演又提出给她一笔丰厚的拍摄酬金,她仍是闭口缄默。

街道居委会的人也对她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说,她思忖良久,才没带任何条件地答应下来。

导演请来了特技设计师,依照她的儿子制作了一具形态逼真的模型。

可是在投拍的时候,怎么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尽管她拼命冲刺,气喘吁吁,总是距模型坠地的好长时间才能赶到。

导演很着急,试拍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后来干脆又找来一名运动员作为她的替身演员。

但运动员使尽浑身解数,仍是不遂人意。

人们永远没有看见那个真实的坠落过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一开始就写“她”“突然看见三岁的儿子正爬到没有栏杆的阳台上”,“突然”一词,表现了“她”看的时间极短。

B.“她清醒地意识到儿子一旦跌下来的最终结果”时的“痴傻”与下文“她”如“一道黑色的旋风”穿过马路时的敏捷形成对比。

C.“导演循着人们提供的线索,找上了她的家门。

尽管再三央求,却遭到她的满口拒绝。

”这是主人公谦虚的表现。

D.这篇小说讴歌了母爱所具有的超凡伟力,作者取材生活细节,构思精巧,虽然情节荒诞但主题鲜明,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E.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写过一只老麻雀,当一只狗要吃它的孩子时,它毅然挡在小麻雀前面,居然赶走了狗。

这篇小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画线句子“如一只小鸟,扑打着银白色的翅膀,剑一般划破了城市的晴朗上空”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限两种)。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中孩子的母亲“穿过一条十几米宽的马路”,接住了从天而降的儿子,不合情理。

你如何看这样的情节设计,并简述理由。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D项“情节荒诞”的表述不准确。

A中的“突然”一词并不是表现看的时间短,而是突出事件的偶然性;C中“表现主人公的谦虚”不妥,说明这件事在“她”心中是不堪回首。

答案:

(1)BE

(2)通感。

形象的突出了孩子母亲的那声“尖利呼喊”给人们带来的震撼。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3)心理描写:

“心猝然悬在嗓子眼儿,紧张得窒息了一般”,表现了人物的紧张心情。

动作描写:

“一道黑色的旋风,从他们眼前呼啸而过”,表现了“她”的果敢。

(如果从其他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4)示例:

这样的设计既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说它出人意料是指孩子的母亲如“一道黑色的旋风”“呼啸”着“穿过一条十几米宽的马路”,接住了从天而降的儿子,创造了常人常态下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奇迹。

说它在情理之中是指作品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小说的结尾特意写她自己“复制”与别人仿做却再也无法重复来说明这件事的特殊性。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贾平凹:

一个农民的书写

舒晋瑜

“我就这样做一辈子农民吗?

”在自家泥楼子上的14岁少年贾平凹发狠说。

他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脑袋的当旋上有一撮毛儿高高翘起。

他的梦想是上大学。

他那么盼望着考试,因为一考试就能显示他的存在。

可是“文革”改变了命运。

中学毕业后当了农民,下地却连正经农活都干不来,收入还不如妇女。

这使他感到屈辱。

因父亲“反革命帽子”的牵连,被要求“不能乱说乱动”,当兵、招工、民办教师、代理教师……全都与他绝缘,从此他的性格变得胆怯、自卑,少言寡语。

他发誓要离开,剥掉这个“农民皮”。

1971年,偶然的机会,他上了西北大学。

他背着被褥,坐上了去省城的汽车。

他以为结束了自己的农民生涯,满怀着从此踏入幸福之门的心情到陌生的城市去。

可是,20年后他才明白,忧伤和烦恼在离开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了。

在贾平凹3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的家乡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村。

从《浮躁》、《土门》、《高老庄》,到《怀念狼》、《秦腔》、《高兴》,从土地承包改革到市场经济对农村的冲击……农村发生的大转折都在他的作品里:

《秦腔》写农民如何离开土地;《高兴》则写农民离开土地后的生活;到了《古炉》,他则转向对“文革”这场历史浩劫中的人性的解读,目光所对准的,依然是山水美丽、六畜兴旺、闭塞贫穷的山村。

他的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对人离开土地之后怎么办的迷茫和追问,更有面对商业化浪潮冲击下人性异化扭曲时充满批判的矛盾心情。

“作为一个作家,没有更大的能力帮助他们,也想不出解决办法,我只能写作,把我看到的、想到的、迷茫的东西写出来。

”贾平凹说。

他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复杂。

在他的心里,故乡因父母的存在而存在。

那时,贾平凹经常回去,愿意早早看到迎在半路的父亲,愿意听熟悉的那一声“平回来了!

”可是现在的家乡对他而言,越来越是一个“概念”。

故乡所呈现的形态对他而言,越来越陌生。

“像是有了疤的苹果,腐烂,如一泡脓水,或许它会淤地里生了荷花,愈开愈艳,却不再属于我。

”他清醒地发现,自己所熟悉的农村在一步步消失,农村的文化传统在渐渐淡出。

他不知是该歌颂还是去批判。

他能做的,是用《秦腔》为故乡的过去树了一座纪念的碑子,借主人公夏风,他似乎有意识地谴责自己离开土地后精神上的背叛,也记录了乡村变化中的哀伤。

贾平凹时常冒出一个念头:

如果我当年不是偶然地进了大学,不是因为在大学里不知未来去向如何而开始了写作,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肯定是一位农民。

一个矮小的老农。

或许日子还过得去,儿孙一群,我倚老卖老,吃水烟,蹴阳坡,看着鸡飞狗咬。

或许,我还得进城去打工。

多年前,村里生产队的公房要处理,他的父亲让他置办一套。

他有点不屑:

谁还回来再住那个东西!

他走得那么决绝洒脱。

可是现在他发现,不管走得多远,自己身体里始终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从孩子时起就具有的农民德性,根深蒂固,永远无法真正地褪去。

他的视线也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农村。

即使现在,也经常有老家人来西安找他,或看病求医,或想办个希望小学,甚至要个修路的资金……家乡人在城里打工的也会到他这里来。

贾平凹接纳并沉浸其中。

似乎这样,才更能唤醒自己的农民本色。

在他的《六棵树》中有一棵痒痒树,一旦移入城市,就失去了根和生命。

他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棵树。

不过,这棵树虽然深深扎根于生他养他的棣花村,却又超越于此,怀着悲悯之心一次次地回望并反思。

他的出生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写作的民间视角。

正是以这样的身份认同和视角,他探究并关怀着时下的中国,给我们提供着一卷卷不可替代的、厚重朴素的历史记录。

如此,农民贾平凹的书写,是棣花村的幸运,是农民的幸运,又何尝不是读者与中国文坛的幸运?

(摘编自2011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贾平凹年少时就有想摆脱农民身份、走出农村的想法,那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