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672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堂清作业】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课外学习】

搜集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评析人物形象。

3、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知识回顾】

1、解释下列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公问其故

民弗从也既克,公问其故

从其吾视其辙乱

战则请从其乡人曰

2、交流所搜集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1、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2、他为什么要“请见”?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对“何以战?

”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

分别是对谁而言的?

曹刿的态度怎样?

官僚贵族,天地神灵(否定);

广大人民(肯定)

4、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关心国事和他对当时形势敏锐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

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5、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

远谋

1、你认为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

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

2、你眼中曹刿的形象是怎样的?

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3、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为什么这样处理?

因为本文重点写“论战”,所以战前对话写得祥,战争过程写得略;

曹刿用谋写得祥,庆公问计写得略。

1、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要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主要落在曹刿的“谋”字和“论”字上

2、你又如何评价鲁庄公呢?

由“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

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

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堂清作业】

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用原文回答)

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

“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

鲁庄公:

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前准备:

制作幻灯片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先学:

(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学生活动。

1、目标导学

了解《战国策》。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自学指导

(1)了解作品及相关人物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邹忌:

战国时政治家。

邹忌(约前385-前319)战国时齐国大臣。

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称成侯。

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

齐威王:

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进谏曰: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2)听朗读,注意生字读音。

昳yì

  窥kuī间进jià

n期年jī

谤讥bà

ngjī朝服衣冠 zhāo皆朝于齐chá

o

(3)解题

“邹忌讽纳谏”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接受。

3、学生自学

分组学习,翻译课文:

(1)、一人主讲

(2)、其他人补充修正

4、学后检测

(1)、古今异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古义:

长,这里指身高。

修理。

尺:

古义的尺相当于现代的六寸。

暮寝而思之。

寝:

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泛指睡觉。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

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

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古义,这里指“议论”。

今义,诽谤,恶意中伤

明日徐公来。

明日:

古义,第二天;

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地点。

(2)、一词多义:

①朝服衣冠(早晨)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③皆朝于齐(朝拜)

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谁)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③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座谈(第二天)

③岂若吾相邻之旦旦有事哉(天天)

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真的)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服:

穿戴。

②名词用作状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当面。

③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美:

认为…美

动词的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闻:

使……闻

(5)特殊句式: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者”“也”表判断

②忌不自信。

“不信自”,宾语前置

③朝服衣冠(邹忌)朝服衣冠,省略句

王之蔽甚矣。

“蔽”,被蒙蔽。

被动句

固定格式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孰与”,“与·

·

孰”表示比较选择。

意思是“跟·

比较,哪个·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昳丽:

光艳美丽朝服:

朝:

在早晨;

服:

穿戴

窥镜:

照镜子旦日:

第二天

不若:

不如孰视之:

仔细地看

暮寝而思之: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美我:

认为我美

动词,偏爱诚知:

确实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

都认为比徐公美地方:

土地方圆

左右:

国王旁边的近臣蔽甚矣:

受蒙蔽很深了

善:

好面刺:

当面指责谤讥:

批评议论

市朝:

公共场合门庭若市:

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形容人很多

时时而间进:

有时候,偶尔有人进谏期年:

满一年

二、堂清作业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

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2、给划线字注音

(1)时时而间进()

(2)期年之后()    

3、判断下列读音停顿的正误。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3)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今齐/地方千里 ()  

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

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我和徐公谁漂亮?

三、日清作业

四、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一)、目标导学

①进一步熟悉读课文,能回答课文涉及的相关问题。

②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二)、(复习巩固)

1、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

(三)分组讨论

(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与徐公比美

(2)如何与徐公比的美

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

“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

(4)邹忌思考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你能用自己的话谈谈邹忌由比美想到了什么?

(即悟出的道理)

他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

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四)学后检测

二、中考链接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

(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之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受蒙蔽 

)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发扬光大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译文: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所以,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3.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皆以/美于徐公

C.今齐/地方千里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甲乙文段共同的话题,但劝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委婉劝说_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_直接劝说_的方式。

受此启发,绿茵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见到李校长后,你将要说的话是:

(不超过30个字)(3分)

5.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

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

甲段中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

请简述理由。

(4分)

答:

邹忌:

①有勇气;

②说话讲究技巧;

③忠诚;

④有自知之明等。

齐王:

①胸怀宽广;

②虚心纳谏;

③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三、堂清作业

1.本文选自《战国策》,它是西汉刘向(人名)整理的,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编订而成的。

(2分) 

⑴朝服衣冠(穿戴)⑵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⑶臣之妻私臣(偏爱)⑷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3.下列各组加点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2分)

徐公何能及君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及郡下,诣太守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徐公不若君之美能谤讥于市朝

更若役,复若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漂亮、英俊)?

⑵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5.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对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

B.曹刿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终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

C.墨子巧言善辩,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D.诸葛亮直言进谏,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四、日清作业

五、课后反思

《愚公移山》导学案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制作课件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自学指导

1、走进作者作品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检查预习:

(1)、通假字。

始一反焉同“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

(2)、重点词语:

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

这里是周围的思。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如太行、王屋何把·

怎么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汝心之固固执,顽固。

虽我之死即使。

何苦而不平愁。

投诸渤海之之于。

(3)重要句子

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何苦而不平?

愁什么挖不平呢?

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省略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

边。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

雍州的南边。

(三)、学生自学

分组讨论: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二、后教

两山规模:

“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的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

年且九十。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四、熟读课文

24《诗经》两首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一、基础知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

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

“《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正音、释词。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

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

):

配偶。

荇莱(xīng):

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i):

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à

o):

挑选。

3、诵读指导。

提示: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请具体分析。

三、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四、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蒹葭》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明确:

jiān 

jiā 

yī 

huí

xī 

jī 

chí

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二、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三、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四、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

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五、堂清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窈窕( 

)( 

好逑( 

寤寐( 

溯洄( 

坻( 

荇菜(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