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7297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docx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准备课

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计数物品数量的活动中,初步了解学生对数数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

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

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要和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

大家有信心学好数学吗?

  学习数学首先要会数数,你会数数吗?

那你能从1数到10吗?

数数看。

  

(二)探索新知

  1.激发观察兴趣

  师(多媒体课件显示):

这是一所漂亮的小学校。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自己先看一看。

  把你看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

还有什么?

  2.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

  我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

  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同学们仔细看看,这里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图并加上圈。

 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

(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同学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一个足球……)

根据学生的描述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告诉学生,它们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2)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同学们再数数看,数量是“2”的东西都有什么呢?

(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

教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

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得对不对。

表1-1 美丽的校园中各种人和物的数量统计表

数量

人和物

数量

人和物

1

国旗,楼房,老师,足球,带红领巾的学生,戴头巾的学生……

6

六盆花,不运动的女生……

2

单杠,向老师行礼的学生,看踢足球的学生,读书的学生,黄色垃圾桶,绿色垃圾桶……

7

鸽子

3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楼房左面的大树,跳绳的学生,互相问好的老师和学生……

8

大雁,所有的大树,锻炼身体的学生……

4

垃圾筒,向日葵……

9

所有女同学,不戴红领巾的男生

5

花坛里的花,五个大字,国旗上的五角星,楼房右边的大树……

10

所有男同学

  (3)在充分计数的基础上辨认1~10各数。

你们发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吗?

如果以后让你数数,你打算怎么数?

(适时渗透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3.认读1~10各数

 

(1)教师领读各数,同桌互相读一读。

 

(2)教师打乱顺序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为了了解学生认识这10个数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安排一些游戏:

如接龙数数游戏、跳数10个数等。

  4.数身边的数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都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周围或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的事物呢?

学生不会说的话教师启发:

数教室里的数(如教室里有几扇门?

几扇窗?

几盏灯?

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

一行有几个课桌……);数自己身上的数(如你有几只手?

你有几只眼睛……)。

    5.课后延伸

   师:

下课后数一数校园里的事物,看看有多少。

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三)全课总结

   师:

今天,我们数了漂亮的小学校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

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

   一、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比多少”是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准备性知识。

教科书共安排了三个内容:

一是主题图;二是做一做;三是和此部分内容配合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

具体编排特点如下。

   

(1)创设了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创设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情境,有4个意图:

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引出所学内容;三是为教学知识提供现实背景;四是渗透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故事可以这样讲解:

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

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

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

   

(2)情境图中提供了丰富的“比较”资源。

   “情境图中提供了小白兔、小猪、鱼和砖、木头、板凳、胡萝卜、苹果、花等可供比较的资源。

利用小兔与砖、小猪与木头个数的比较,建立“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感受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与少。

   (3)通过两个层次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第一层是借助小兔和砖比较、小猪和木头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理解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第二层是借助“图中还可以比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寻找资源,充分地进行比较。

如小猪与小兔只数的比较、小兔与胡萝卜个数的比较、苹果与胡萝卜个数的比较、凳子与动物只数的比较等,不仅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还能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

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情境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应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事物的数量。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教材的主题图或情境图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只抽取出其中一种或两种进行了展示。

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去数、去比较,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3)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观察、数数、比较等数学学习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4)全面了解学生的数数能力及比多少的基本经验。

   以数一数的教学为例,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

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

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在比多少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调用已有的“比多少”的经验,理解“比多少”的道理,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但注意要求不要过高,注意与数的“比多少”的层次的不同。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培养(参见本单元的备课资料)。

  (6)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

如在观察、讲解“美丽的校园”时,可以将图中小朋友的状态与小学生守则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在“小猪帮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中,可以渗透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的教育。

  (7)建议用2课时教学。

 

  (四)具体内容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初步懂得小学生的行为规范——遵守纪律、按时到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好好学习、锻炼身体。

   

(2)通过学生计数图中人和物的数量,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观察事物的方法、语言表达的能力,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奠定基础。

   (3)帮助学生感受数与生活的关系,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保留对学习的新奇感,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喜欢学习、喜欢上学。

   教学建议

   

(1)精心制作好教具、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把“美丽的校园”的情境图制作成挂图或动画课件。

课件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示,先出示一位教师,再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

   也可用本学校的照片实施教学,还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现场表演,帮助学生观察、计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序观察的意识,进行数数方法的指导。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按照自己的兴趣数图中的人物、物品的数量。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如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也可以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数等。

如果是在书上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笔点着数,或用笔做记号以保证不重不漏。

 

   编写意图

   

(1)数数的资源丰富,而且鉴于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给出的人物数量为20,以便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2)对学生数数情况的了解,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一一对应地点数的方法;二是说出计数的结果(总数),即知道最后数到几,物体的总数就是几。

   (3)本节课可设置如下问题。

   问题一:

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请大家仔细看看,图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先和同伴交流一下。

   问题二:

有几面国旗?

几位老师?

……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

   问题三:

数数量多的实物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你是怎样数的”,以对学生进行数数方法的指导。

   问题四:

你能数数身边的事物吗?

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的数量;手的只数、脚指头数、眼睛的只数等。

   (4)教学中注意结合小学生行为准则适时进行教育。

 

   编写意图

   

(1)教材在这里将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人或物放在集合圈中,并在集合圈旁标上相应的1~10各数。

这样,使学生看到主题图中事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既渗透了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了数学化的过程,又将数数与认数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2)这里通过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1~10各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

   教学建议

   

(1)按照学生计数的进程适时呈现集合图。

   当学生按照顺序计数的时候,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并写出相应的数。

同一数量的物体可以集中排列。

如,学生说“1面国旗、1位老师”,教师可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1面国旗、1位老师的图,并告诉学生,1面国旗、1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的左面出示“1”。

  

(2)了解学生认数、读数情况。

   当10个数都出示后,可以让学生再认一认、读一读,了解学生认识这10个数的实际情况。

可采取以下方法让学生认、读:

一是连同集合图一起呈现数,让学生认、读;二是直接以卡片的形式呈现1~10各数,让学生认、读;三是可以由教师说出一个数,让学生从各数的卡片上找出该数。

应注意的是,如果遇有读错的情况,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指导。

如,当有的学生读错时,可以让该生再数一数集合圈里的人或物,纠正读错了的数,加深学生印象。

  (3)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本节课是准备课,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情况,不是正式教学生认、读1~10各数。

因此,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以与第三单元的教学相区别。

 

   编写意图

   从对情境图的观察—用集合圈表示事物—出示相应的数字,其编排的层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层次,教师可有效地加以利用。

 

 

   编写意图

   

(1)教材从“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利用有情节的两种素材——小兔与所搬的砖、小猪与所搬的木头的比较,使学生直观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感受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一一对应的方法。

   (3)借助“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教师利用情境中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教学建议

  

(1)讲好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悠扬、轻快的音乐中,有感情、有节奏地讲述“小猪帮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把学生带入童话的意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以童话为背景,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首先,可以组织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

让学生用教师准备好的学具,在黑板上边摆边叙述童话故事。

   接着,再组织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

借助学生摆的图片,问学生“每只小兔搬几块砖”。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把小兔和砖的图片分两排摆放好,借助“小兔是怎么搬砖的”,引导学生说出:

1只兔子搬1块砖,没有多余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小兔和砖一一对应连起来,并说明:

像这样,1只兔子搬1块砖,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

同时板书“同样多”,渗透一一对应比较的方法。

 

   编写意图

   第1题是“同样多”的操作活动。

操作的学具可以自主选择,只要被比较的两种物品的个数同样多就行。

学生比较完后,可以说说比较的结果。

如“梨和苹果同样多”“铅笔和橡皮同样多”等。

第2题是“比多少”的操作活动。

教材不仅提供了多种比较的方法,而且被比较的物品可以随意摆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比较的方法:

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也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比较;还可以凭直觉进行比较等。

    第3题,左右两幅图都是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列的。

左图多的在上面,右图少的在上面,帮助学生感受物体个数的“多”与“少”,与物体所在的位置没有关系,以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另外,在做此题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审题,使学生感受到要在题目的要求下做事。

   教学建议

   仿照此方法教学“多”“少”。

关于“多”、“少”的含义,可以这样说:

1只小猪对1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的,而木头有多余的,就是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

   最后,组织练一练、说一说的活动:

借助“1只小猪吃1个苹果够不够,1只小兔吃1个胡萝卜够不够”等问题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说一说够或者不够的理由。

(3)充分发挥练习题的作用。

   在用教材中的题目进行练习时,可以分三步走:

一是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操作,然后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比较的结果;二是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提出要求,另一个学生按照要求操作,然后互相说说比较的结果;三是让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理解书中文字的意思。

 

 

   编写意图

   第1题是关于数数方法的练习。

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达能力。

如“树上有5只小鸟”或“鸟窝里有5只小鸟”。

   第2题要把动物的个数与相同个数的点子图连起来。

学生既要数集合圈中动物的个数,又要数集合圈中点子的个数,再根据数出的结果将两图对应起来,要求更高些,但更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

教材给出了范例,以让学生理解题意。

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现点子图,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第3题是比多少的变式练习。

两种物体个数不同,疏密不同,排列均匀,首尾对齐。

需要学生认真加以观察、分析和判断,进而明确:

比多少时不能看是否排得一样长,应通过一一对应或数一数去比较。

第4题呈现形式新颖、比较方法多样,学生可以自由比较。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以第2题为例,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你看见什么了”,再让学生说说“这条线告诉我们什么了”,使学生明确连线的含义,明确题目要求后再让学生练习。

   以第3题为例,可以先让学生结合图,说说题目的意思,理解题意后放手让学生去比较。

  

(2)在练习中多方面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及对比多少的方法的掌握情况。

   这里的练习多为变式练习,因此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

以第2题为例来说,不仅需要学生多次数数,还要将数得的结果进行对应,渗透了数的比较的内容。

以第4题为例来说,学生可以按规律一组一组地比,也可以数出来比数的大小,不管怎么比,都能体现学生本身的学习起点。

因此,教师要充分地进行了解,以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