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7954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x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

学习指导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患者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

由于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患儿用药的依从性、市场对儿科专用药物剂型的开发程度不够、不适当的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儿科用药复杂化的局面,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用药,如经验性或臆断性用药太多,适应症过宽或失控,药物品种选择失当,用药方法不当等等,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

我国现有小于14周岁的儿童约4亿,然而我国每年约有3万儿童因不合理用药而导致耳毒致聋及其它不良反应。

因此,小儿用药安全已成为人们强烈关注的社会问题。

全面了解和掌握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用药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点,科学合理的用药,是医药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更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的重点建议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儿的生理特点、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小儿用药的特点、小儿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小儿用药的不良反应、小儿合理用药。

第一节、合理用药概述

一、合理用药的基本概念

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这就是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含义包括:

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用药包括诊断、处方、标示、包装、分发以及病人遵医嘱治疗的整个过程。

病人的依从性是指患者能否遵医嘱,与使用是否方便、不良反应轻重、医师的负责态度等因素有关。

二、合理用药的意义和目的

要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不仅微观到每个人,而且宏观到整个国家和社会;不仅发挥经济效益,还要发挥社会效益。

三、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

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

第2节、小儿的生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1.儿童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各系统和器官未成熟,新陈代谢旺盛,水盐转化率较成人快,但对水及电解质的调节功能都较成人差,应用利尿剂时易产生电解质紊乱。

2.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身体总水量和细胞内液量较成人高,脂肪含量比例较低。

3.小儿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药物的反应不仅存在量的差异,也可能有质的区别,对药物的敏感度高于成人。

所以成人疗效较好的药物,对小儿都不一定可用。

4.小儿病情较急,病情变化快。

5.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年,生长发育特别快,一般情况下体重可以增加3倍。

因此,小儿用药必须按每日或每月每公斤体重多少来决定用药剂量。

6.生理解剖特点:

由于小儿呼吸道狭窄,炎症时粘膜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因此,当小儿肺炎或剧烈咳嗽时,宜用祛痰止咳,而忌用强力镇咳药,以免咳嗽中枢受到过度抑制而加重呼吸困难。

二、解剖生理特点

我国现有小于14岁的儿童近4亿,且多为独生子女。

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根据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可将小儿分为六期:

1.胎儿期:

此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此期是胎儿发育十分重要的阶段,各组织器官处于形成阶段,许多药物可致胎儿的器官损害和胎儿死亡。

2.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时开始至28天之前。

此期患病率和死亡率高。

3.婴儿期:

自胎儿娩出时开始至1周岁之前。

此期生长发育最迅速,但容易患传染病、感染性和营养性疾病。

4.幼儿期:

自一周岁至满三周岁之前。

是患先天性遗传疾病、消化紊乱和营养性疾病、传染病、中毒和感染性疾病。

5.学龄前期:

自三周岁至6-7周岁入小学前。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减慢而智力发育增快,急性传染病及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

6.学龄期:

自6-7周岁至青春期开始前。

7.青春期:

自11-12周岁至约满18周岁。

第三节、小儿药动学与药效学的改变

一、小儿的药动学特点

1.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

新生儿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地被吸收。

小儿处于发育阶段,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肠壁薄,通透性强,吸收率高,胃排空迟缓,多数药物吸收增强,如小儿对丙咪嗪、氯硝安定、巴比妥类等的吸收比成人要快得多;还有的药物吸收不规则,如对氯霉素;有的药物稍一过量即易引起毒副反应。

据资料完整报道,小儿服用水杨酸易引起胃穿孔,皮质激素可引起肠粘膜坏死。

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不完善,肌肉给药吸收不完全;另外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比表面积大,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经皮肤给药或粘膜(鼻腔、口腔、直肠等)给药可迅速发挥药效,也要注意有些药物局部应用过多即可引起中毒。

有报道表明,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可致小儿碘过敏,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肤肿痛。

由于小儿相对体表面积大,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成熟,主要靠调节体温中枢而降温的药物,如解热止痛药(阿司匹林等)不适合小儿应用。

2.分布

2.1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空隙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等。

2.2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肪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

小儿血浆蛋白对药物的结合力较成人弱,所以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对具有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如丙咪嗪、保泰松、苯巴比妥、磺胺类药物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应加以注意。

2.3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

2.4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功能较差,一些游离型药物可自由通过。

一方面有助于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另一方面也能导致某些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例如有资料显示可卡因、哌替啶、杜冷丁等可引起呼吸中枢抑制,故新生儿禁用。

3.代谢

肝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生后8周,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正常成人水平,新生儿在出生8周内,对于靠微粒体代谢酶系统灭活的药物敏感。

新生儿还原硝基和偶氮的能力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光生肽结合反应的能力很低,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也特别敏感。

新生儿自然出血或颅内出血不宜长期使用维生素K(一般不超过3d),否则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4.排泄

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而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变化。

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肾血流量低,新生儿只有成人的20-40%,出生后2年大致接近成人值;又如肾小球滤过率按体表面积计算,在4个月时只有成人的25-50%,2岁时接近成人值;而肾小管最大排泄量在出生后1个月内很低,在1-5岁接近成人值。

此外,肾小球分泌酸能力低,尿液PH值高,影响碱性药物排泄。

因此,可能导致肾排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氯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消除减慢,易致蓄积中毒,所以在给药时应注意新生儿的月龄、药物剂量以及给药间隔。

二、小儿的药效学特点

小儿的药效学特点与成人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枢神经系统

1.1药物敏感性增高: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较迟,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反应较成人敏感。

1.2智力发育障碍:

长期应用中枢抑制药,可抑制小儿学习和记忆功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或障碍。

1.3毒性反应:

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有些药物易致神经系统反应。

如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可致昏迷及惊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的损伤;四环素、维生素A等可致颅内压增高、囱门隆起等。

2.水盐代谢

2.1水、电解质平衡:

新生儿及婴幼儿对泻药和利尿药特别敏感,易致失水,因而对某些药物耐受性差。

2.2钙盐代谢:

小儿钙盐代谢旺盛,易受药物影响。

如苯妥英钠、皮质激素除可影响钙盐吸收外还影响骨质钙盐代谢。

四环素能与钙盐形成络合物,可随钙盐沉积于牙齿及骨骼中,导致牙齿黄染,影响骨质,使生长发育受抑制。

3.遗传性疾病

3.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多在小儿期间首次用药时才发现。

如磺胺药、抗疟药、硝基呋喃类抗菌药、对乙酰氨基酚及砜类抗麻风病药等可出现溶血反应。

3.2其他酶缺乏。

还有一些遗传性缺陷,影响药物在体内灭活代谢,易致药物作用及毒性增强。

如乙酰化酶缺乏者异烟肼灭活缓慢;对粒羟化酶不足者苯妥英钠灭活减慢。

4.内分泌及营养

4.1影响内分泌

4.1.1激素和抗激素制剂能扰乱小儿内分泌而影响生长发育。

4.1.2长期用糖皮质激素可对抗生长激素,抑制骨成长及蛋白合成。

4.1.3促性腺激素可影响性征发育,人参、蜂皇浆等中药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小儿出现性早熟。

4.1.4苯妥英钠等可诱导肝药酶而加速VitD代谢,造成缺钙。

4.1.5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及保泰松等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造成生长发育障碍。

4.2影响营养物质

药物通过影响小儿的食欲、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代谢等影响小儿的营养。

如有恶心副作用的药物、抗胆碱药等可使小儿食欲下降;广谱抗生素等可影响维生素的生成;异烟肼可影响维生素B6的利用;抗叶酸药、苯妥英钠、乙胺嘧啶等的抗叶酸代谢作用,都会影响小儿身体及智力的正常生长发育。

5.免疫反应

5.1新生儿体内有来自母体的一些免疫球蛋白,6个月以后逐渐消失,此时易受微生物感染,此后缓慢地产生各种抗体,微生物感染对此有促进作用。

常用抗生素杀灭病原体不利于自身抗体的产生,削弱了婴幼儿的抗感染能力,且多种抗生素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因此,小儿轻度感染加强护理即可促进其自愈,以少用抗菌药物为宜。

5.2变态反应是经过后天接触后获得的异常免疫反应,首次用药不致发生,因此,新生儿注射青霉素前不需作过敏皮试。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药物过敏反应的首次发生多在幼儿及儿童,且反应较严重,应引起重视。

6.其他方面

6.1灰婴综合症。

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剂量大于100mg·kg-1·d-1时易发生,表现厌食、呕吐、腹胀,甚至出现循环衰竭,全身呈灰色,病死率很高。

近年来由于耐氨苄西林的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的出现,氯霉素在新生儿中再度应用,有条件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其治疗范围为10-25mg/L。

6.2牙色素沉着。

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可沉积于骨组织和牙齿,引起永久性色素沉着。

四环素还可抑制骨的生长发育。

故妊娠4个月后、哺乳期母亲、8岁以下的儿童除局部应用于眼科外都应禁用四环素。

第四节、影响小儿用药的外在因素

一、母亲用药

1.撤药综合症。

近年来对麻醉性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引起的“撤药综合症”的报道甚多,即由于孕妇长期用某些药物使胎儿成瘾,胎儿娩出后由于药物供应中断而出现戒断症状。

治疗方法是使小儿安静并防止惊厥,一般主张用原药过渡,控制戒断症状后,再渐减用量至停药。

2.药物与哺乳(母乳中药物对婴儿的影响)。

2.1母乳是新生儿的理想食物,但大多数药物均能从母亲血浆转移到乳汁中。

2.2虽然母乳中药物浓度不高,但新生儿肝、肾功能相对不健全,有可能发生药物蓄积。

2.3新生儿血浆中蛋白浓度较低,没有足够的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游离药物浓度相对较高。

2.4给哺乳母亲用药前,必须考虑药物对婴儿安全的影响,母亲用药期间最好考虑暂时人工喂养。

2.5乳汁中分泌量较高的药物有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硝唑等。

2.6卡那霉素、异烟肼有可能引起婴儿中毒。

2.7巴比妥类、苯妥英钠、扑痫酮、溴化物、地西泮、水合氯醛等长期应用对婴儿有害。

2.8抗甲状腺激素药物、抗凝剂、放射性药物、麦角制剂、锂制剂、抗癌药、汞剂等,在乳汁中浓度高,哺乳期应禁用。

2.9长期应用甾体化合物激素、避孕药、利尿剂、水杨酸盐对婴儿有害;而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等在乳汁中含量较低。

2.10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哺乳期应用上述药物时,均宜暂停母乳喂养。

3.通过母体用药来防治新生儿疾患。

孕妊应用某些可以通过胎盘的药物以预防、减轻或控制某些新生儿疾患。

在临床上已应用并取得效果的有:

3.1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倍他米松)以促进胎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发生或减轻病情。

3.2苯巴比妥可诱导胎儿肝脏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二、用药依从性

婴幼儿不遵照医嘱用药较为常见。

依从性差可致用药量不足或过量而影响疗效。

1.引起依从性差的原因:

给药方案、疾病、患儿、医生、家长、治疗环境等。

2.提高依从性。

三、医生方面

1.诊断正确率。

小儿特别是婴幼儿,自我表达能力差,不能准确表达病情状况,检查时又往往不合作,给收集资料带来困难,影响用药方案的准确制定。

小儿患病的表现往往与成人不同,生理状况也随年龄而改变,故应用成人的标准进行分析就难免造成错误。

因此,了解小儿生理与疾病的特点,正确掌握符合小儿特点的病史收集与检查方法,是正确诊断小儿疾病的必要条件。

2.选药方法。

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选药必须准确,要对症下药。

这样才能使儿童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药到病除。

3.有些药物的剂型规格不完整,甚至不适合临床使用,因而给患儿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4.剂量方面。

剂量的准确与否也是儿童临床安全用药的关键,一个适合患儿的剂量,需要摸索积累资料,切不可给药次数过多过频,需要医护人员严密观察病人的药物药物治疗反应。

所以,患儿的剂量应在正常计算的上下限灵活应用。

5.给药途径。

一般认为,口服可以解决问题的就不需要肌注或皮下注射,肌注能解决的就不要静脉注射。

6。

小儿心理上对药物的色、香、味及外观也有一定要求,故应掌握小儿心理、生理特点和药理学紧密联系起来。

第5节小儿用药特点

一、严格掌握适应症

1.辨明病情,有的放矢。

2.选药慎重,防止滥用药物。

2.1滥用抗生素可能造成:

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及细菌耐药。

2.2滥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过量长期使用可能产生毒副反应。

二、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1.常用给药途径。

1.1口服给药。

1.2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静脉推注、肌注,一般不用皮下注射。

1.3经皮肤粘膜给药:

小儿的退热贴、脐贴、灌肠、塞肛等。

1.4吸入或雾化治疗。

2.途径选择的依据。

2.1根据病情轻重:

急症、重症患儿多采取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滴注,轻症多口服给药。

2.2根据患儿的年龄区别对待。

小儿的用药并不是简单的按年龄折算剂量就行。

由于小儿正处于不断发育成长的时期,新陈代谢旺盛,血循环时间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一般对药物排泄较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日趋完善,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儿科用药具有不同的特点。

2.2.1新生儿:

由于其皮肤薄,皮肤局部用药吸收较多,应注意不要引起中毒,一般不采用口服给药,必要时可采用鼻饲。

口服药物由于肠胃吸收的差别很大,应区分使用,并且由于新生儿身体功能发育不完全,还应慎用磺胺药、氯霉素等药物,否则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2.2.2婴幼儿:

该时期吞咽能力差,口服给药应注意不要误入气管;止泻剂、吗啡、杜冷丁等药物易引起中毒,一般不应使用;但该时期对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耐受性都较大,年龄愈大,剂量也相对偏大。

2.2.3儿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机体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反映与成人有所不同。

对于镇静药、阿托品、磺胺类药、激素等的耐受性较大,而在使用酸碱类药物、利尿药、抗生素时则易发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用药时,必须熟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发生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2.3根据用药目的:

对哮喘或不会咳痰的婴幼儿,可以采用吸入或雾化治疗。

2.4根据药物性质及作用特点:

地西泮灌肠比肌注吸收快,能更迅速的控制惊厥。

三、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1.确定剂量:

1.1按年龄折算。

1.2按体重计算。

1.3按体表面积计算——最为科学。

2.防止随意加大药量。

四、注意给药方法

1.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

1.1婴儿:

最好给予滴剂。

1.2幼儿:

可给予糖浆、合剂、混悬剂等液体制剂。

1.3学龄儿童:

可给予片剂、胶囊等,注意色香味。

2.根据药物特点。

2.1给药时间。

2.2给药次数。

2.3给药浓度和速度。

2.4给药相互作用。

五、严密观察用药反应,防止不良事件。

小儿应急能力较差,对药物较敏感,极易发生药物不良事件,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变化,以免由于药物不良反应造成严重后果。

第六节小儿合理用药的原则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的三个方面:

一是获得最佳临床治疗效果;二是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三是最经济的药物利用。

用药时必须了解小儿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特点,严格掌握其适应症、毒性反应及禁忌症,在药物的选择上要考虑其疗效高、不良反应少以及使用方便等各方面条件。

一、选择合适的药物

1.要明确诊断,根据病情决定如何用药。

如:

小儿支气管哮喘可用麻黄素、肾上腺素类药物解除哮喘,但同时患心脏病的孩子就不能用。

小儿感冒,尽管速效感冒胶囊(含咖啡因)疗效快、服用方便,但婴幼儿神经系统、肝脏发育不全,用后易引起惊厥、血小板减少或肝损害;另外病毒性感冒无效。

注意:

不要盲目用药。

2.不要轻信广告药品,不要图新药、贵药。

尽量选用安全、有效、价廉的经典的老药。

因为新药的毒、副作用需长期深入临床调查研究。

如:

曾有一个头孢拉定的广告为:

“必不可少的头孢菌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理想选择”。

但小儿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由病毒引起,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头孢类药物是无效?

还是必不可少?

3.避免滥用某些滋补和维生素类药品。

如:

人参、蜂皇浆导致性早熟。

维生素A过量,可影响骨的发育,损害软骨细胞。

微量元素锌,具有保护细胞的组织完整性,调节炎症细胞的功能,是临床常用的营养不良的强化治疗药。

但当锌浓度达15mg/L时,则有损害巨噬细胞和杀灭真菌的作用,增加脓疮病的发生率。

4.用药时,要严密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

因为小儿病情变化快,要随时决定继续用药或调整用药或调整剂量,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5.根据婴幼儿年龄、发育情况选择药物。

5.1.新生儿期慎用易引起溶血和黄疸的药物,以免加重甚至导致核黄疸。

5.2.2岁以内的幼儿用药应慎重,很多药品说明书以2岁为界限。

6.避免使用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例如喹诺酮类影响软骨发育,因此小儿慎用。

7.慎用或禁用有明显毒性的药物。

8.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药物、食物、添加剂之间。

同服2-5种发生率约19%,6种以上可达80%以上。

9.进行药物风险分析:

对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特别是缺乏儿科用药资料的新药要作风险分析。

10.药源性疾病:

发病率约占常规疾病的8%,药疗事故约占医疗事故的30%。

11.选出理想的药物和治疗方案,指导合理用药。

11.1.好药应具备的条件:

高效、低毒、经济、方便。

11.2.治疗方案可有四种结果:

结果一:

疗效提高,成本降低;

结果二:

疗效降低,成本增加;

结果三:

疗效降低,成本也降低;

结果四:

疗效最高,成本也增加。

显然结果一应采纳,结果二应放弃,结果三与四要权衡所得与所失决定取舍,还应该考虑患者意愿和伦理道德。

12.成人资料不一定适用于婴幼儿、新生儿、早产儿,国外儿童资料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儿童。

13.药物滥用:

医生与家长都存在滥用,不仅浪费还引发病原性疾病。

最多见的有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激素、补药、中药,还有联合用药的滥用。

二、小儿给药剂量的计算

1.按年龄计算用药剂量。

[0.01*(14+月龄)]*成人剂量(≤1岁)

[0.04*(5.5+月龄)]*成人剂量(1-14岁)

2.按体重计算用药剂量(方便)

2.1体重计算方法:

2.1.1≤1岁:

1-3m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7

4-6m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6

7-12m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5

2.1.2>1岁:

体重(kg)=实足年龄*2+8

2.2计算公式:

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

成人体重

3.按体表面积计算用药剂量(科学性强)

体表面积(㎡)=体重(kg)*0.035+0.1(≤30kg)。

体重在30kg以上者,体重每增加5kg,体表面积增加0.1㎡。

体表面积(㎡)=0.0128*体重(kg)+0.0061*身高(cm)。

儿童用药量=儿童体表面积*儿童剂量/㎡。

注意:

按体表面积计算药量不适于新生儿及早产儿。

结合小儿生理特点及药物的特殊作用,对新生儿及早产儿用药量应相对小些。

4.临床实际计算方法:

儿童用药量=儿童体重(kg)*给定儿童剂量mg/(kg·d)

注:

给定儿童剂量由药品说明书提供。

5.三种剂量计算方法的比较。

患儿,1.5岁,体重12kg,因发热达39.8℃入院,既往有高热惊厥史。

入院后给予苯巴比妥钠肌注预防,说明书给定儿童剂量是3-5mg/(kg·d),125mg/(㎡),成人剂量为100-200mg/d,试用三种方式计算并比较给药剂量。

5.1按年龄计算:

0.04*(5.5+1.5)*100(200)=28(56)mg。

5.2按体重计算:

100(200)*12/50=24(48)mg。

5.3按体表面积计算:

(12*0.035+0.1)*125=65mg。

5.4按说明书给定儿童剂量计算:

12*3(5)=36(60)mg。

注意:

如果计算的用药剂量超过成人规定剂量,则儿童实际用量不能超过成人试用剂量。

6.据成人剂量折算(个体差异大)。

小儿药物按成人剂量折算表

小儿年龄

相当于成人用量的比例

初生~1月

1/18~1/14

1月~6月

1/14~1/7

6月~1岁

1/7~1/5

1~2岁

1/5~1/4

2~4岁

1/4~1/3

4~6岁

1/3~2/5

6~9岁

2/5~1/2

9~14岁

1/2~2/3

7.据药动学参数(较合理,应用受限)。

原理:

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计算出各药的各种药动学参数,如生物利用度、分布容积、半衰期等。

一般常取药物安全有效范围的中间量或中间偏小量。

取量的原则如下:

7.1.病情重、起病急的应取较大量,病轻取偏小剂量;

7.2.用药时间短,要求很快达到目的者取大剂量,如苯巴比妥抗惊厥,首剂可取10mg/kg;

7.3.药物毒性小安全性高可取大剂量,如维生素类,用量可与成人相近;

7.4.个人体质好,体重超过标准者可取较大剂量;

7.5.慢性病、用药时间长者,宜用小剂量;

7.6.药物毒性大安全范围小,宜用小剂量,如吗啡类、强心苷类、茶碱类药物;

7.7.体质差,营养不良或对药物敏感者取小剂量。

重要的是在治疗过程中的继续观察,只有安全有效,才是检验用药量是否正确的标准。

总之,初次用药慎重,从小量开始,注意观察。

三、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1.婴幼儿常用药物剂型

1.1.口服剂型:

片剂、颗粒剂、糖浆剂、滴剂、口服液等。

1.2.注射剂型:

与成人相同。

1.3.皮肤粘膜给药剂型:

贴剂、栓剂、软膏等。

1.4.吸入或雾化剂型:

气雾剂、干粉、雾化液等。

2.剂型选择的依据。

2.1.尽量选择有小儿剂型的药物,避免由剂量分割造成的不便或不良后果。

2.2.尽量选择小儿易于接受的颗粒剂、糖浆剂、滴剂、口服液等,减少喂药困难。

2.3.对于没有小儿剂型的药物,需要严格按照儿童进行准确分割,避免药物过量造成的毒性反应。

2.4.对于同时存在成人剂型和小儿剂型的药物,选择时尽量使用小儿剂型,避免药物浪费,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四、个体化给药及治疗药物监测(TDM)

1.药物监测意义:

1.1.某些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