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6818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1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 选修.docx

高考历史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20选修

T单元选修

T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6.T1、C2、E1[2012·安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

“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

“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

”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

说明了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36.[答案]

(1)仍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

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得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

(1)问为何责备“留京之官”根据材料一归纳作答,语言要精炼,不要摘抄原文;“说明了什么”可以从守旧势力(或旧俗的顽强)、孝文帝对推动改革的决心等角度作答。

(2)问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根据材料二“五族共和”“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等句概括作答;进步意义要从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两个角度分别作答。

第(3)问的原则根据材料概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言之有理、价值观正确即可。

40.T1[2012·北京卷]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

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

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

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

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1)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地图的功用。

说明两种地图所反映的社会思想背景。

40.[答案]

(1)欧洲中世纪地图主要用于宗教宣传;中国古代地图主要用于世俗事务。

欧洲中世纪地图反映出当时基督教神权思想居于社会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地图反映出中国中心论的思想。

[解析]欧洲地图的作用及思想背景结合中世纪天主教一统天下进行思想控制这一角度作答;中国古代地图的作用直接根据材料作答,背景要结合中国中心论作答。

T1[2012·福建卷][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

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

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

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答案]

(1)主张:

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

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技术的应用。

(2)理解:

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

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1)问,第一小问要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凡属世俗的事……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概括得出结论。

第二小问的“原因”难点在于除了能够答出《公开书》适应了当时人们的需要之外,还要考虑短时间内能够印刷出那么多册书的原因,这主要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

(2)问,第一小问要结合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目的和带来的巨大影响思考。

第二小问要结合当时欧洲的社会关系进行思考:

天主教会与世俗封建主、人民群众和新兴资产阶级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29.T1[2012·海南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

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

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

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

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

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

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

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

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

1937年2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褔新政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

29.[答案]

(1)背景:

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左翼力量形成联合。

共同之处:

针对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监管银行。

(2)对法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作用;遭到大资产阶级反对,未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果;阻止了法西斯势力上台。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勃鲁姆政府的改革。

(1)问可从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左翼的联合三个角度作答;共同之处根据基础知识回答。

(2)问从对经济的复苏、改革的结果、对法西斯势力的阻止等角度作答。

T1[2012·江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说:

“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答案]

(1)弊端:

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危机:

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措施:

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3)根本原因:

阶级利益的对立。

观念:

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解析]解答第

(1)问,首先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寡头政治的弊端,主要涉及平民的地位与影响;然后分析对雅典政治、经济的影响。

(2)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政治权益的措施。

第(3)问首先从雅典社会的矛盾分析原因,然后从对当今政治制度借鉴的理念考虑,不外乎是平等、公正、依法治国等具体内容。

T1[2012·课标全国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答案]

(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解析]解答第

(1)问,只要概括出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加剧与王莽政权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答案]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解析]第

(2)问则是要根据材料概括王莽改制的特点、货币改革引发的矛盾,再结合所学有关王莽改制的知识综合回答。

35.T1[2012·山东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35.[答案]

(1)商鞅变法:

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

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

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在回答第一小问时,关键是能够根据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分别得出“创立新制度”和“学习汉族(或中原)文化”的结论。

在回答“相同作用”时,关键是要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几个角度进行概括。

9.T1[2012·浙江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

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

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

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

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

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9.[答案]

(1)政府要不要“理财”。

祖宗之法是否可变。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2)措施:

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

原因:

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T2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1.B1、T2[2012·安徽卷]费城制宪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

“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

”这表明他主张(  )

A.维护邦联制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D.保障各州权利

21.B [解析]本题以华盛顿的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费城会议(1787年制宪会议)前,美国联邦制尚未建立,实行的是松散的邦联体制,各州权力巨大,中央集权微弱,内不能稳定局势,外不能替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争取有利的条件,故排除A、C、D三项;华盛顿希望“强制力量的干预”,实际上是指加强中央权力,答案选B项。

21.T2[2012·北京卷]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

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

21.D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

不得找任何借口随意征税;和平时期不得招募或维持常备军;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废止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实施。

因此A、B、C三项不正确。

国王仍保留部分行政权,选D项。

22.T2[2012·北京卷]巴黎著名的协和广场曾几度更名,见证了法国革命的曲折历史。

1793年时它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改名为“协和广场”,1826年又改名为“路易十六广场”,1830年最终定名为“协和广场”。

将这些名称与下列历史时期相对应,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②七月王朝时期 ③雅各宾派专政时期 ④督政府时期

A.①③②④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22.C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进程。

1793年是雅各宾派专政时期,1795年督政府统治建立,1826年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

因此选C项。

23.T2[2012·北京卷]下图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欧洲部分地区示意图。

下列各项历史事件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

A.普法战争爆发

B.第二国际建立

C.两德统一完成

D.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23.B [解析]本题考查史地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A项错误,普法战争爆发时,德国有许多邦国;C项错误,两德统一时,苏联还存在;D项错误,独联体成立时,其西部应分裂出许多小国。

B项第二国际建立于1889年,此时奥匈帝国强大,德国已完成统一,符合图中要求。

T2[2012·福建卷][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享受英国习惯法的保护,包括由附近地区陪审团审讯的权利、举行公开集会以讨论群众疾苦的权利、向英王请愿的权利,是殖民地人民的天赋权利。

——第一届大陆会议《殖民地权利宣言》(1774年)

材料二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

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

(1)指出材料一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改变的?

[答案]

(1)差异:

前者是殖民地;后者是独立国家。

原因:

前者对宗主国英国存在幻想;后者幻想破灭,走上独立战争道路。

(2)改变:

改邦联制为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近代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程。

(1)问,其“差异”依据材料信息和《独立宣言》的内容进行对比回答。

“差异的原因”要结合美国人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认识变化来思考。

(2)问,要结合美国独立后的形势考虑。

独立后初期,美国既面临着在一个大国建立民主制度、防止独裁的任务,又面临着邦联制带来的弊端要解决。

《1787年宪法》通过建立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两大难题。

30.T2[2012·海南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致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致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

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

更不料清延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

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延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

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

30.[答案]

(1)主张:

反对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建立国会和责任制政府。

背景:

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党论战。

(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了民主潮流高涨;领导立宪运动,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在宣传斗争中具有妥协性。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

(1)问注意看清题意,是“政治主张”,主要从君主立宪反对专制制度角度作答;历史背景从“新政”和“论战”两个角度根据基础知识作答。

(2)问既要看到其积极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积极性从宣传民主制度,推动民主运动及为推翻清朝统治创造有利政治条件角度作答,局限性从立宪派的妥协性角度作答。

T2[2012·课标全国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

(1946年1月28日)

(1)根据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

[答案]

(1)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

[解析]解答第

(1)问,直接阅读材料,概括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答案]

(2)实质变化:

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

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

[解析]第

(2)问首先在明确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其变化实质应从阶级属性角度把握;分析原因要从1946年的时代背景出发,从抗战后的形势、国共力量对比、民主力量的壮大、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二战后的世界形势等角度分析。

36.T2[2012·山东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

……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

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

(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

36.[答案]

(1)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调和矛盾,稳定局势,有利于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国干涉。

(2)没有真正实现。

袁世凯践踏民主,实行独裁,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或答出两条具体史实也可)

袁世凯取消共和,复辟帝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和建立民主制度的艰辛历程。

(1)问,关键是能够理解材料第一层描述的形势、任务来理解第二层中“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

第一层的意思是说,武昌起义后,中国面临着救亡图存、缓和各种社会矛盾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任务。

而第二层意思是说,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经过这样解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问,要结合袁世凯上台之后“反民主”的所作所为,来思考“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没能够真正实现的原因。

37.A2、C2、T2、T4[2012·重庆卷]留学生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留学生享受唐政府的优待。

为了照顾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

宾贡进士以新罗、大食、渤海等国的留学生为多。

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十八岁考中进士,后在唐淮南节度使军中任职。

各国入唐学生对国际交往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在长安招聘人才,交结其他国家使节,搜集或出资购买书籍,特别是他们将学习、了解的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从而更增加了盛唐气象的国际色彩。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二 玻利瓦尔在书信中写道:

“我被送到欧洲学习……我研究过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

”玻利瓦尔研究者比拉认为:

“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