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8242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大纲.docx

《政治经济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Economy)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经济系科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个学期,总课时20周,每周3课时,其中课堂教学(包括课堂讲座)为18周,复习考试为2周。

基本内容:

本课程主要分为:

(1)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份);

(2)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份)。

课程的资本主义部份主要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进规律;本课程的社会主义部份主要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性质、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机制。

基本要求:

从理论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为近一步学习其它经济类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方式:

采用老师专业授课与同学们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参考教材:

1、蒋学模主编:

《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1版。

2、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3、蔺子荣、吴梦蛟主编《政治经济学新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教学内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2课时)

在阐述课程内容以前,首先应当向学生说明本课程的形成和发展,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的性质和研究的方法。

整个导论分五小节: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着重介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演变的历史。

说明古今中外关于“经济”和“经济学”一词的含义。

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产生的简史,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指出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别。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本节重点阐述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指出经济规律及其性质、经济规律体系和种类、经济范畴。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阐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政治经济学。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方法论是任何学科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

本节重点介绍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几种常用的方法:

抽象法、分析和综合法、教学和统计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重点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思想路线、理论路线和组织路线的科学基础,也是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同时,政治经济学也是各门经济科学的理论基础。

导论部分的复习思考: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为什么说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4、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章:

商品货币(2课时)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普遍规律是通过商品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

本章通过对商品货币的分析,说明在商品货币形式下,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重点在于阐明劳动价值论。

本章分五节。

第一节:

商品两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重点阐明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两因素之间的关系。

指明价值的本质。

第二节:

商品的价值量。

重点说明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分析这一原理对厂商经营决策的影响,分析复杂劳动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商品价值量决定的影响。

第三节:

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货币的产生。

重点通过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揭示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说明相对价值形式质和量的规定性与价格决定原理间的关系,指出货币形式发展的新趋势—电子货币形式,结合商品拜物教联系当今社会存在的“拜金主义”现象。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高学生对“货币”“金钱”的正确认识。

第四节:

货币职能。

通过对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的分析,重点介绍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条件下纸币流通规律的变异指出货币流通规律与价格运动规律间的联系,简要说明投资、消费、财政、信贷、进出口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流通量及价格的关系。

第五节:

价值规律。

指出价值规律的性质、内容和作用。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

2、什么是商品两因素?

什么是劳动二重性?

其相互关系如何?

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试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及其对厂商经营决策的影响?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为什么说货币流通规律蕴含着价格运动的规律?

6、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商品拜物教及货币拜物教?

7、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2课时)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本章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重点说明剩余价值的实质和源泉,揭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本章分为四小节。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重点在于说明什么是资本流通的总公式及其矛盾,说明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一把钥匙,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首要条件。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重点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揭示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指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

第三节:

资本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方法。

重点说明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及其推论。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剥削劳动的新形式和新问题。

强调指出: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加强工人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对正确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性。

第四节: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重点阐明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说明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3、怎样正确理解加强工人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对正确维护其自身利益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资本主义的工资和利润(2课时)

本章着重分析资本和雇用劳动关系的现象形态,即劳动力价值转化为工资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问题。

通过对工资和利润的分析,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这种本质关系为什么和怎样被掩盖起来,剩余价值规律怎样通过工资和利润的机制实现自己的作用。

本章分四小节:

第一节:

工资的本质。

说明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

工资的形式和水平。

在阐明工资两大基本形式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当代资本主义名目繁多的工资形式,如泰罗制、福特制、哈尔西奖金制、甘特奖金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等工资形式本质和作用。

指出国别工资差异的成因及发展趋势;名义工资和价格及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

工资水平与剥削水平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成本价格和利润。

重点说明成本价格的含义和作用,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途径,分析利润率和利润量对资本家行为方式的影响。

第四节:

工资和利润的对立。

工人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

指出工资和利润的对立统一关系,工人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及其意义。

强调指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工人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本章思考题:

1、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2、资本主义工资形式的本质和作用,撇开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其工资形式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3、为什么说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工人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第四章:

资本积累(2课时)

上一章阐述资本怎样产生剩余价值,这一章研究资本本身怎样产生,重点说明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积累的实质和一般规律。

本章分四小节: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着重说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说明资本价值再生产的本质在于剩余价值的转化。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在此基础上说明: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重点说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含义及意义,说明资本积累的实质,强调指出:

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

分析积累率和积累量之间的关系,影响资本积累规律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具体分析资本构成不变或变动条件下积累对工人就业和工资的影响,说明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是扩大个别资本规模的两种基本实现形式,分析规模经济效益、剩余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对资本积累动因的影响。

分析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及其对工人就业和工资水平的调节,指出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在此基础上,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四节: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重点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分析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其历史发展趋势。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为什么说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

2、个别资本扩大其规模的两种基本实现形式是什么?

3、什么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动因?

资本积累的动因与所有制性质有何联系?

4、如何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发展?

第五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2课时)

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强调了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是,资本的价值增殖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

因此,本章的重点在于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研究个别资本再生产的形式和条件,以进一步理解资本价值的增殖运动。

本章分二小节: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重点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资本职能形式,突出产业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相互依存关系,从理论上阐明厂商进行“以需定产”的必要性和决策的基本程序。

通过对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分析,指出每种循环形式的特点和片面性,在此基础上强调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对资本概念的丰富。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重点说明资本周转的定义、时间和次数、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分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价值周转方式,分析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总生产资本中的权重变化对预付总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

分析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厂商加强经营管理的理论指导作用。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三阶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为什么说资本循环理论是厂商实行“以需定产”的理论指导?

3、厂商应如何加强经营管理,以加速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经济效益?

4、资本家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方法和目的。

第六章: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利润率平均化(2课时)

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方法,从本章开始具体考察资本主义社会表面呈现出来的种种经济关系,重点分析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间的分配过程。

本章分四小节:

第一节:

产业资本的部门内竞争和部门利润率。

着重分析部门利润率是如何通过部门内部的竞争而形成的,指出影响部门利润率的五大因素。

第二节:

产业资本部门间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重点分析产业间部门利润率差异的成因与后果;指出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机制和生产价格的形成;指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商品再生产的条件,是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

第三节:

商业资本。

主要说明商业资本的形成和本质,商业资本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产销分工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

第四节:

商业利润和商业流通费用。

着重说明商业利润的来源与本质,分析商业利润水平与社会资源配置比例的内在联系,指出商业平均利润与商业个别利润间的关系。

指出,商业资本参与社会利润的分配表明工人阶级不仅直接受产业资本的剥削,而且受商业资本的剥削。

此外,对商业流通费用的发生及其补偿作一简要的分析。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影响利润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平均利润指标的三个展开公式?

3、为什么说利润的平均化过程意味着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

第七章:

借贷资本和利息(2课时)

货币信用是资本主义社会大量存在的经济现象。

本章的重点在于分析借贷资本的形成和特点,揭示借贷资本同职能资本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并说明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本章分三小节:

第一节:

借贷资本。

重点分析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借贷资本的性质、动机以及利息决定和变动的基本规律。

指出借贷资本的基本特点,揭示借贷资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第二节:

借贷利息。

重点分析借贷资本所获利息的本质一—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借贷利息的存在使平均利润进一步分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剥削的实质。

说明决定利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分析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变动的一般规律,研究平均利息率与市场利息率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资本主义信用和银行。

重点分析资本主义信用的两种基本类型——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产生、特点、作用。

分析资本主义银行的性质与功能,揭示信用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复习思考题:

1、资本主义借贷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有何联系和区别?

2、资本主义借贷和性质与动机?

3、借贷利息的本质及利息率变动的一般规律?

4、资本主义银行的性质与主要功能?

5、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有哪些?

第八章:

资本主义地租(2课时)

本章主要通过对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的考察,阐明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的特点和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各种地租形式而归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的。

本章分四小节: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着重说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特点,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的区别。

第二节:

级差地租。

重点分析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及源泉;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的性质、原因及其量的规定性。

分析聚集经济效益与级差地租,空间成本、自然条件与级差地租的关系;联系级差地租与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及厂商收入分配间的关系,指出级差地租与公平原则间的联系。

同时,揭示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性质原因及其对界定土地出租期限、保护土地资源的影响。

第三节:

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重点分析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及源泉。

揭示总地租的量的规定性及其现实意义。

分析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指出影响土地价格水平的基本因素,分析土地价格上涨趋势的原因与后果。

揭示土地私有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和实现土地国有化困难。

第四节;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及当前的新特点。

重点说明资本主义农业的生产集中趋势。

资本主义条件下工、农对立、城乡对立的成因与后果。

侧重分析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中的新特点和地租问题。

思考复习题:

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是如何形成的?

2、级差地租的形成及其量的规定性?

3、级差地租理论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4、什么是绝对地租垄断地租?

5、地价上涨趋势的成果与后果?

6、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难以实现土地国有化?

7、战后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有什么新的持点?

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及其周期(2课时)

本章重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再生产所固有的矛盾。

同时,阐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从而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本章分四小节:

第一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简要介绍社会总资本及其产品的构成。

指出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联系与区别,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中心问题以及社会总产品的双重构成。

揭示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前提条件;指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矛盾。

第二节:

战后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影响。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使社会生产和生活发生多方面的变革。

但战后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尤为深刻。

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资本积累规模的迅速扩大,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能源的广泛利用,市场的规模及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一切无不受到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

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不仅导致生产力的加速发展而且也对国内垄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科技革命也引起了产业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了企业多样化经营的格局。

当然,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只要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存在,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

第三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本节重点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阐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揭示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是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

第四节: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重点说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些新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复习思考题: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是什么?

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3、怎样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4、战后科技革命对资本再生产的哪些影响?

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6、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些什么新特点?

第十章:

金融资本和垄断利润(2课时)

本章通过对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分析,揭示垄断统治下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以及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条件下起作用的形式。

本章分五小节:

第一节:

股份公司和虚拟资本。

重点分析独资企业转化为股份公司的原因和主要方式,揭示股份公司的主要特点,说明股息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分析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说明虚拟资本和证券交易的关系。

第二节:

大公司的垄断。

着重分析大公司垄断形成的条件、原因与主要方式,介绍与分析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尤其是现代条件下生产、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与后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垄断统治下的中小资本主义企业生存状况。

第三节:

金融资本的垄断。

着重研究银行垄断的成因和作用,金融资本形成的成因和作用,以及金融寡头产生的成因与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现代条件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财团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垄断统治的作用。

指出垄断的产生和金融寡头财团垄断的形成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又是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原因。

第四节: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重点阐明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的含义,指出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获取垄断利润的重要途径。

指出垄断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需求制约和竞争制约。

分析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

垄断利润的存在意味着无产阶级或雇佣劳动者受剥削程度的加深。

第五节:

垄断和竞争。

重点分析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必然性,以及垄断竞争的形式和特点。

指出垄断竞争破坏性的存在,客观上要求资产阶级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国家干预。

复习思考题:

1、股份公司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

2、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垄断形成的条件、原因及主要方式?

4、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各具有什么特点?

6、为什么说垄断还能消除竞争?

第十一章:

国家资本和国家调节(3课时)

本章以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背景,通过对国家资本和国家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调节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现代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的特点和矛盾的表现形式。

本章分三小节:

第一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分析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的成因及其特点。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所有制及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成。

本节的重点在于分析国家所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战后国家所有制发展的特点。

于此同时,着重分析国家和调节经济的含义及其采取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的“需求管理”政策和以产业成长政策和产业调整政策以及企业组织政策为主的供给管理政策及其它调节手段。

分析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与局限性。

第三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本节重点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介绍和分析萨缪尔逊的“混合经济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复习思考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其主要形式有哪些?

3、什么是“需求管理”政策?

包含哪些具体手段?

4、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如何正确看待“混合经济论”?

6、如何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第十二章:

资本国际化和国际经济关系(3课时)

本章着重分析资本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国际垄断和战后资本国际化、国际垄断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本章分四小节:

第一节:

资本国际化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分析资本国际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物质技术条件,战后资本国际化新发展,强调技术输出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新现象,指出技术贸易发生、发展的原因和主要形式与特点。

第二节:

国际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重点分析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成因、主要特点和作用,战后经济一体化与多极化的成因、形式、特点与作用。

第三节:

国际垄断组织之间矛盾的深化。

重点分析战后各国跨国公司的矛盾和竞争,具体分析战后国际贸易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战后货币金融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分析战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原因、手段和后果。

第四节:

垄断资本殖民体系的形成和瓦解,介绍和分析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及其特点,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政策及其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复习思考题:

1、资本国际化的演变过程及其物质技术条件?

2、技术贸易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主要形式?

3、怎样正确认识国际垄断组织成因、特点和作用?

4、怎样认识国际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5、什么是新殖民主义?

战后发展中国家是如何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的?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2课时)

本章的重点在于:

在以上十二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资本关系的历史总过程和总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和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的历史过渡性和两种不同制度长期并存于世界的客观必然性。

本章分二小节: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

着重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决定作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的共性和特性,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停滞和迅速发展的两种趋势,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共存。

重点介绍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分析两种不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共处的必然性,明确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

与此同时,又要明确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强调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发展的趋势。

复习思考题:

1、资本主义发展为什么会经历两个历史阶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

3、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两不同制度共处的必然性和长期性何在?

4、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导论(3课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必然结果。

本章主要论述: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的阶段性;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补充形式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本章分为四小节: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的阶段性。

重点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分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一些失误的后果。

阐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基本特征,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重点分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两种形式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复合型”所有制的形成、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

公有制的基本实现形式。

分析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及其各自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