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8779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docx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

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三部分)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储藏柑橘。

他保存的柑橘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夏天都不会腐烂,柑橘皮又红又滋润,饱含着水分,像宝石一样,非常美丽。

柑橘的价格虽然很高,买的人却不少。

  有一次,明朝大臣刘基买了他一个柑橘,剥开皮却臭气冲天,再看里面的果瓤,早就干得像破棉絮了。

刘基气愤地责问道:

“你为什么弄虚作假欺骗顾客?

  卖柑橘的人笑了笑,说:

“我做这个生意已经很多年了,而且就靠这个过日子。

我愿意卖,人家愿意买,谁都没意见,只有你这位先生不满意。

你可知道,当今世上欺骗人的多着呢!

你不想想,那些腰间佩着兵符好像是保卫国家的武将,难道真有孙子、吴起的打仗本领吗?

那些头戴乌纱帽、神气十足的人,难道真是治国的人才吗?

其实他们也没多大本领。

人民的疾苦,他们根本就不管;官吏们胡作非为,他们也不制止。

他们只顾自己吃饱了肚子,耗费国家的粮食和钱财,却不知道羞耻。

这些人和我卖的柑橘一样,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但是肚子里什么能耐都没有。

  刘基听了这番话,哑口无言。

回到家里后,他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其中就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句。

  后来,人们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为成语,比喻外表虽然很华丽,可是里面却已经一团糟了。

  井底之蛙

  有一只长期在井底生活的青蛙,有一天,它抬头看天的时候恰巧碰见一个路过井边的海鳖朋友。

于是这只青蛙便得意地夸耀说:

“朋友你好,我生活在这里快乐极了!

出去时,我可以任意跳到井的栏杆上去;进来时,我就在洞里休息;我到水里时,水就挨着我的腋下,托着我的下巴;踩进泥泞里,泥就淹没了双脚。

环视一下我周围的蝌蚪和螃蟹,都比不上我啊。

况且我独占一个坑的水,这简直好极了!

您为什么不进来看看呢?

  海鳖想进去看看,可是井太小,它左脚还没进去,右脚就被卡住了,于是只好慢慢地退回来。

它对井蛙说:

“我住的那个海啊,千里都不能形容它的大。

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都发生水灾,但是海水却没有因此而增加;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都发生旱灾,而海水也没有因此而减少。

我们那个海啊,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雨量的多少有所增减。

这就是我们住在大海最大的快乐了。

  这只青蛙听了海鳖的一番话后,十分惊讶,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有多么狭小,非常惭愧。

  这本是一个寓言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井底之蛙”,用来比喻见识短浅又盲目自大的人;也指那些看问题很片面、知识粗浅、眼界狭小的人。

  

  

九牛一毛

  汉武帝时期,大将李陵率领军队去阻击匈奴的入侵。

刚开始的时候,士气十分旺盛,汉武帝听说以后心里很高兴,许多大臣也都纷纷称赞皇上英明、善于用人。

过了一段时间,又传来了李陵战败投降的消息,汉武帝非常生气,原来那些说好话的大臣又连忙大骂李陵不忠。

  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吭,当汉武帝问他的意见时,他便说:

“李陵只有五千人的军队,被匈奴八万人的军队围困,而另一位将军李广利又不派兵援救,李陵他们打了十几天仗,杀死杀伤敌人一万多,这已经很了不起了,最后粮食没了,箭也射完了,受伤才被俘虏的。

我相信李陵是忠于汉朝的,他不会真心投降于匈奴。

”由于李广利是皇帝的亲戚,所以司马迁的话让汉武帝非常生气,便把司马迁逮捕入狱,并下令对司马迁施以重刑。

  司马迁受到的这种刑罚,让他既痛苦又愤怒,有时他恨不得一死了之。

但是转念一想,他这样死去,毫无意义和价值。

他在给好朋友任安的信中写道:

“像我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而且会惹人耻笑。

”于是,他决心勇敢地活下去。

最终,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成语“九牛一毛”由“九牛亡一毛”省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数量极少,微不足道。

  

  

举足轻重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虽已建立了东汉政权,但全国尚未统一。

当时,蜀地的公孙述也想称王称帝,争夺天下。

这个时候,有一个实力派人物叫窦(dòu)融。

王莽当权的时候,他当上了伏波将军。

王莽失败以后,他归附了淮阴王刘玄,不但做了张掖(yè)都尉,还被刘玄的部属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

  拥有河西五郡的大将军窦融看到刘秀在政治、军事上占优势,有意顺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讨,决定派使者带着书信和礼物前往洛阳。

刘秀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隆重接待了使者,并给窦融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

“蜀地有公孙述,现蜀汉相攻,你的地位极为重要,一抬脚就会影响两端的轻重,无论你站在哪一方,都可以决定一方的成败。

(原文是:

‘举足左右,便分轻重。

’)”从此,窦融十分忠心地跟随着刘秀,很快被升为大司马。

刘秀得到窦融的支持,实力大增,终于消灭了公孙述和其他政敌﹐统一了天下。

  后来,人们把“举足左右,便分轻重”简缩成“举足轻重”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处于关键地位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整个局面。

  

  

 

卷土重来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为了争皇帝的宝座,进行了多年的激烈战争。

最后刘邦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202年,垓(ɡāi)下一战大败项羽,项羽率领八百名骑兵深夜突围,向南方逃去。

逃到乌江时项羽的部下只剩下二十八个人,而刘邦的追兵则有几千人之多。

这时,乌江亭长撑着一只船过来,对项羽说:

“江东虽然小,但是也有一千里土地,几十万的人民,您仍然可以在那里称王,赶快渡江吧!

”项羽苦笑着说:

“天要让我灭亡,我渡过江去还有什么意思?

况且当初和我一起渡江西进的八千多江东子弟,如今没有一个活着。

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同情我,继续拥戴我为王,可是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

”说完,项羽就拔剑自杀了。

  到了唐朝,有一个著名诗人杜牧,想起项羽的英勇和失败,非常感慨,便在乌江亭上写了《题乌江亭》这首诗:

  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说,如果项羽当时不自杀身亡,而是渡过江去积聚力量再回来与刘邦较量,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

  后来,人们用“卷土重来”比喻遭受失败和挫折之后,又重新再来。

卷土,扬起尘土。

  

  

开诚布公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

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

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

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

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

他对身边的人说:

“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

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

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

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

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

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

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

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成语“开诚布公”由“开诚心,布公道”缩略而来。

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对人态度诚恳,坦白无私。

  

  

开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他命文臣李昉等人编纂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

宋太宗却回答说:

“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况且我并不觉得疲劳。

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能得心应手。

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地阅读《论语》,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有收获。

卷,书卷。

  

  

开门揖盗

  东汉末年,江东地区是孙策的势力范围。

吴郡太守许贡见孙策在江东的势力不断扩大,便写信给汉献帝,请求将孙策调走,以免后患。

不料送信人被孙策的士兵抓获,孙策得知许贡有叛逆之心,一怒之下便绞死了许贡。

  许贡有三个门客,决心为许贡报仇。

有一天,这三个门客趁孙策在丹徒西山行猎的时候,埋伏在隐蔽的地方突然向孙策发动了攻击。

孙策躲闪不及,脸上中了一箭,伤势很重。

回府没几天,孙策便箭伤发作,医治无效而死。

孙策临死前将代表权力的印绶留给了弟弟孙权,要他励精图治,把江东治理好。

  孙策死后,孙权十分伤心,一直沉浸在兄长去世的悲痛之中。

孙权手下有一个谋士张昭,劝他说:

“现今奸邪作乱,豺狼当道,如果只顾悲伤,而不去考虑天下大事,这就好像开着门请强盗进来一样(原文是:

‘开门揖盗’),岂不自招祸患?

希望主公以国事为重,这样才能不辜负您兄长的嘱托啊!

  听了张昭的劝说,孙权止住悲伤,很快便振作起来。

张昭请孙权换上衣服,扶他上马视察军队。

东吴从此有了新主,人心逐渐稳定下来。

过了几年,吴与蜀、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成为一方霸主。

  后来人们就用“开门揖盗”来表示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

揖,拱手作礼。

  

老生常谈

  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lù)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喜爱天文。

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名气。

日子一久,他的名声传到吏部尚书何晏(yàn)、侍中尚书邓飓(jù)耳里。

  有一天,这两个大官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

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

他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

  何晏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

“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

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

”管辂想了一想,说:

“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于你的人很少,惧怕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

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

”管辂接着又说:

“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发善心,行善事。

”邓飓在一旁听了,连连摇头说:

“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

”管辂听了哈哈一笑,说:

“虽说是老生常谈,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后来,曹爽在与司马懿的斗争中惨遭失败,作为曹爽心腹的何晏和邓飓都被司马懿杀害了。

  成语“老生常谈”本来是指老书生常讲的话,后来多用来比喻人们早就听惯的、没有新鲜内容的话。

  

  力不从心

  东汉时期,北部的匈奴不断骚扰汉朝边境,并凭借军事力量统治西域的弱小国家。

公元73年,汉明帝刘庄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抵御匈奴的侵犯,就派著名的外交家、军事家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在西域前后生活了三十年。

他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为祖国北部边境的安宁,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朝廷将他封为定远侯。

  班超年近七十岁的时候,感到身体渐渐衰弱,又非常思念家乡,便上书汉和帝刘肇(zhào),请求把自己调回玉门关以内,以免老死西域。

  班超的妹妹班昭也递给汉和帝一份奏折,说:

“班超现在衰老多病,满头白发,两只手也不听使唤了,耳朵聋了,眼睛花了,走路必须要拄拐杖才行。

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班超的力量已经不能使他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了。

(原文是:

‘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

’)这不仅损害了国家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功绩,而且忠臣也无法尽力效忠,这多么让人痛心啊!

  汉和帝看到这份奏折后深受感动,于是就把班超从西域召了回来,让他安度晚年。

班超回到洛阳后,由于旧病复发,不久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一岁。

  后来,人们就用“力不从心”作为成语,形容心里想达到某个目标,但是力量不够。

  

  

厉兵秣马

  春秋时代,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

后来,秦穆公却暗中与郑国单独媾(ɡòu)和,并派杞子带领军队以帮助郑国保卫边疆为名进驻郑国,企图吞并它。

杞子的军队进驻郑国之后,发现郑国没有什么戒备,就派人去报告秦穆公,请他秘密派兵来袭击郑国,一举灭掉它。

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报之后,马上派孟明视这位大将带兵出发。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恰好有个郑国的卖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阳去做买卖。

弦高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他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就冒充郑国使者,宰了十二头牛,代表郑国慰劳秦军。

同时,马上派人回报郑国国君郑穆公。

郑穆公得到报告后,马上下令准备应战,并且派人到秦军驻地侦察,发现秦军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战马。

(原文是: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于是郑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见秦军驻郑国的将领杞子,告诉他说:

“你们在我们郑国已经驻扎了很久,我们的供给也不足了,听说你们快回国了,我们郑国有个园圃,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打猎。

”杞子听他这么一说,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暴露,就跑到齐国去了。

孟明视发现郑国已经有准备,也认为袭击它不会取得胜利,于是不战而回。

  后来人们引用“厉兵秣马”表示磨快兵器,喂饱战马,准备作战,也常常用来比喻积极进行准备工作。

厉,磨刀;秣,喂牲口。

  

  

励精图治

  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

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满足。

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

霍光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利用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权力。

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为丞相。

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

汉宣帝得知消息后,马上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汉宣帝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他决心振奋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原文是:

“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来衰败的西汉王朝重新强盛了起来。

  成语“励精图治”由“励精为治”演变而来,表示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

  

  

 

两败俱伤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

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

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

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

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

旁边的人劝他说:

“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

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

”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

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

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

“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

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

”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芒刺在背

  汉武帝手下有个大将,名叫霍光,他是西汉中期有名的重臣。

汉武帝死后,霍光遵照遗嘱,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执政,掌握着西汉的军政大权。

霍光虽然对汉皇室忠心耿耿,处理政事也很勤恳,但是,他对反对自己的人却一点儿都容不下。

  汉昭帝执政的时候,燕王刘旦造反,霍光带兵把他诛杀了。

在这次平乱中,被牵连的人有很多,因此朝里许多人都很害怕霍光。

汉昭帝死后,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后来因为刘贺荒淫无道,胡作非为,就把他废了,并且将给刘贺出主意的二百多人全部杀害了,接着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号称宣帝。

汉宣帝知道霍光势力庞大,自己的生死存亡完全取决于他,因此心里非常惧怕。

  举行即位仪式的那一天,在汉宣帝乘车前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拜祭的路上,霍光牵着马,跟在他身边护驾。

因为霍光的神情十分威严,汉宣帝感到非常恐惧和不安,就好像是芒刺扎在脊背上一样难以忍受。

后来,只好由另一位大将军代替霍光,才勉强行完了大礼。

  后来,人们用“芒刺在背”比喻人们内心害怕,非常惶恐,或用来形容人有什么心事坐立不安的样子。

芒刺,指植物茎叶、果壳上的小刺。

 

 

莫须有

  宋代的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

他幼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后来成为宋朝有名的大将。

宋高宗时期,金兀术(zhú)入侵,岳飞用少数兵力,击败了金兵之后,决定渡过黄河继续向前追击,他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

“直捣黄龙府,与大家喝个痛快!

  金兀术看到形势对金国相当不利,就秘密写信给宋朝的奸臣秦桧(huì),要他设法害死岳飞。

于是,秦桧就利用宰相的职权,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兵回朝。

岳飞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收复失地的计划,回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秦桧为了达到杀害岳飞的目的,竟然无中生有地诬陷岳飞阴谋造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关进了监狱。

  这时,大将韩世忠心里很不平,跑去当面质问秦桧:

“你说岳飞父子造反,有什么证据吗?

”秦桧拿不出任何证据来,只好无耻地回答:

“这件事莫须有吧。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恐怕有、也许有的意思。

韩世忠指着他的鼻子十分气愤地说:

“‘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人服气呢!

  在秦桧的诬陷之下,岳飞被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杀害,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

  后来人们用“莫须有”作为成语,指无中生有,形容故意捏造罪名来陷害他人。

  

  

墨守成规

  春秋末年,楚王想攻打宋国,命人叫鲁班设计制造了攻城的云梯。

墨子知道这件事后,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的都城。

他对楚王说:

“你如果攻打宋国,是不会得到胜利的。

”楚王十分骄傲地说:

“鲁班是天下手艺最高超的木匠,他已经替我做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能把宋国攻下来。

”墨子说:

“那么我就去帮宋国守城,你叫鲁班来攻,看他能不能取得胜利。

”于是

  两人在楚王面前演示,

  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

  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

“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

”墨子也说:

“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

”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

“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

”墨子正气凛然地说:

“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

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

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

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

”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

“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

”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

“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墨守成规”,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变。

  

既往不咎

  春秋时期,鲁哀公对祭祀土地神这件事情非常重视。

在国家遇到外敌侵扰而出兵打仗时,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带在身上。

他认为土地神对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因而对它十分虔诚恭敬。

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么木材比较好呢?

这个问题却难倒了鲁哀公。

  有一天,鲁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学生宰我找来,问道:

“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最好呢?

”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宰我的答复非常荒唐,毫无根据,于是把他叫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

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宰我说:

“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责怪了。

(原文是: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今后你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国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装懂。

不然,一旦话说出口,后悔就来不及了。

  后来,人们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过去做错了的事不再加以责备。

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

  

  

 

家喻户晓

  古代的一本名叫《烈女传》的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

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里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将三个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况十分危急。

  梁姑奋不顾身地冲进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因为屋子里浓烟滚滚,根本分不清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儿,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来一看,却发现得救的是自己的儿子。

这时候,火势越来越猛,再进去救孩子的话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险。

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捶胸大哭,心里想:

这怎么得了啊!

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自己的孩子却得救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不都会知道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吗?

那么我以后将再也没有脸去面对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

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儿救出来!

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再一次冲进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结果孩子没有被救出来,她自己也被烧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

喻,明白;晓,知道。

  

  

箭在弦上

  东汉末年,全国各地的军阀经常为了争夺地盘而发动战争。

在河北的军阀袁绍手下,有一位掌管文书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陈琳。

当时另一个军阀曹操的势力增长很快,对袁绍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袁绍就决定讨伐曹操。

  有一天,袁绍把陈琳找来,让他写一篇声讨曹操的战斗檄(xí)文。

于是,陈琳就按照袁绍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

在这篇文章里,陈琳不但历数了曹操本人的各种罪状,连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骂了一番。

  曹操经常犯头痛病。

这天,正犯病时,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来的这篇檄文。

由于文章写得生动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兴奋,连头也不疼了。

虽然曹操对陈琳在文章中痛骂自己和自己的祖辈也非常气愤,但是他还是非常欣赏陈琳的才华,并为陈琳服务于袁绍感到惋惜。

  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陈琳归顺了曹操。

有一天,曹操问陈琳:

“当初你写檄文声讨我,只骂我一个人就行了,为什么连我的祖宗三代也骂呢?

”陈琳说:

“那时我在袁绍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写,我就写了。

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

”曹操理解陈琳当时的处境,就没有责罚他,以后也再没有提起这件事。

  后来,人们就用“箭在弦上”来比喻形势十分紧迫,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了。

有时也与“不得不发”连用。

  

  

江郎才尽

  南北朝的时候,河南考城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文学家,名叫江淹。

江淹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江淹读书十分用功,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文学家,人们称他为“江郎”。

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重用,当上了大官。

然而,生活条件的优裕使江淹不愿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