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9011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docx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

中考化学试题中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试题约占总分的30%--40%,而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几乎覆盖了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所有知识点。

其中对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几乎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分子、原子和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合价,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质量守恒定律,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

由于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等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知识,因而使之必然地成为中考的重点和热点。

在复习备考中,要重视要领的科学性,正确理解有关要领的涵义,借助有关实验现象和事实,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围绕所学知识点对众多的要领进行分类、比较,弄清要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加强要领运用的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应考过程中“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考考试对基本概念和大批量的考查,从题型方面来看,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

其中选择题又以对概念的辨析、判断为主,而填空题则较多从化学用语(例如,常见原子、分子、离子的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运用等角度来进行命题。

在复习备考的最后阶段,对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应有相应的应考对策,解题过程中要处理好审题、分析推理、求解等步骤,尽量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出现非知识性的错误。

【考测重点难点】

一、物质的组成

1.了解原子、分子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应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2.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原子团的涵义,明确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关系;了解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常见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利用化合价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二、物质的分类

1.了解纯净物、混合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涵义。

2.理解单质、化合物,了解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

3.能应用以上概念判断常见物质的类别。

4.能写出各类物质的化学式。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涵义,能判断物质性质中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涵义,能判断一些物质变化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4.掌握常见金属活动顺序,并能运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有关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5.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溶解度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能用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复分解反应。

6.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7.从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来了解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等涵义。

8.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涵义。

9.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并能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四、溶液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区别,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关系。

3.了解溶解文艺报概念及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曲线;并会应用溶解度曲线。

4.了解过滤、结晶两种分离混合物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5.掌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6.认识溶液导电的原因。

了解pH值——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并掌握溶液的pH值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五、化学用语和化学量

1.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

2.了解元素符号的涵义,能正确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包括一些离子和原子团)。

3.能认识1~18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4.理解化学式的涵义,能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并掌握它的应用。

5.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会读、会写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中考复习点拔】

一、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重要概念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⑴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例如:

液态水在0℃时结成冰;酒精在78℃转变成酒精蒸气;较大颗粒的蓝胆矾在研钵中被研碎成细小颗粒;木材制成桌椅等。

它们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外形发生了改变,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所以属物理变化。

⑵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例如:

铁变成铁锈;碱式碳酸铜受热后变成氧化铜、二氧化碳、水三种物质。

化学变化叫做化学反应。

镁燃烧就是镁跟空气中的氧气起反应(镁跟氧气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氧化镁;碳在空气中燃烧就是碳跟氧气起反应生成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

在化学变化中除生成其它物质外,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一般物质燃烧时常有放热和发光的现象。

⑶两种变化的关系:

一般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例如:

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例如,冰融化为液态水的过程中就没有化学变化。

当物质同时发生两种变化时,若化学变化很显著就断定为化学变化。

例如:

纸片燃烧就断定为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大类别。

⑴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有的可以直接感观:

如颜色、状态、气味等;有的需要用仪器测量:

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⑵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

镁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铁能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二、有关物质组成和分类的重要概念

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⑴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分子有一定大小和质量,能够独立存在,并且在不停地运动。

绝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的,如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单质(除碳、硼、硅外)、气态氢化物等。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会发生变化,生成新的分子,也就是说,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转化为原子、离子或新的分子,例如,氯分子和钠原子反应后就得到氯离子和钠离子。

甲烷分子在高温下分解为氢分子和碳原子。

⑵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

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例如,金刚石、石墨、单晶硅和金属单质等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

⑶离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NH4+、NO3-、SO42-等。

一种原子形成离子后,其性抟和结构就发生了改变,学习时应注意原子与离子的区别。

2.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是划分元素种类的标准,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离子都属于同一种元素(如Cl、Cl-都是氯元素,Na、Na+都是钠元素),值得注意的是,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并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与H2O核电荷数相同,NH4+与Na+核电荷数也相同)

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3.物质分类的初步知识

自然界的物质有纯净物和混合物。

通常根据组成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含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而根据组成化合物的元素性质和化合物性质又把化合物分为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酸(无氧酸和含氧酸);碱、盐(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各类物质间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区别各类物质,掌握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规律。

三、原子结构、化合价与化学式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所带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而质子数又等于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或共用电子(形成分子)达到稳定结构。

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原子(或离子)的核电荷数与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进行有关的推导。

化合价是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每种元素都有一种或多种化合价,掌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利用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子式),并能利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推导未知元素的化合价是升中考试的常见题材型。

四、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反应的各类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

这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质量守恒定律的常见题型包括判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质量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五、化学反应的分类及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化学反应根据在反应过程中得氧或失氧,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根据物质在反应前后的类别,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了初中所学的大部分反应,仅有少数不包括在内,例如,CH4+2O2======CO2+2H2O,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发生各类反应的条件和规律(尤其是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正确书写各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六、溶液

溶液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物,学会区别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等并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了解溶液的总是有很大帮助。

通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大小,而对不同的物质,通常用溶解度来表示其溶解性的强弱。

复习时要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学会应用溶解度曲线来进行分析推理。

【例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燃烧B.矿石粉碎C.铁丝弯曲D.汽油挥发

【分析】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或有新的分子生成),而发生物理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

发生化学变化往往伴随有发光、放热、颜色的改变、气体的产生、沉淀的生成或消失等现象。

而物理变化往往只发生物体的外形或状态的改变(例如,由气态变为液态、固态,由固态变为液态、气态或由液态变为气态、固态)。

答题时还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应根据某种变化前后有无新的物质生成这一标准对题中各选项逐个分析,找出正确选项。

本题(B)(C)(D)三个选项都只是物体的外形或状态发生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因而是物理变化。

【答案】(A)

【例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

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醋酸,酒精B.生石灰,生铁C.空气,稀硫酸D.石灰水,纯碱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而混合物则是由两种物质以上组成的。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来说,只有一种分子,而混合物则含有不同种的分子。

而对于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来说,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一般为纯净物(也有例外)。

因此,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要根据该物质所含分子的种类来判断。

本题中(A)(B)(C)三选项的后一种物质酒精、生铁、稀硫酸为混合物,其中酒精含有乙醇和水两种分子,生铁含金属铁和其它杂质,稀硫酸含有H2O和H2SO4两物质。

因此(A)(B)(C)三个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D)

【例3】已知M2-离子核外有n个电子。

则该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为()

A.nB.n–2C.n+2D.2–n

【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其中原子核中所含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当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时,其核外电子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加上所得的电子数,而其所得电子数等于该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当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时,其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减去失去的电子数,而其失去的电子数等于该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本题中M2-离子核外有n个电子,则M原子有n-2个电子,其原子核也应含有n-2个质子。

【答案】(B)

【例4】KClO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A.-1价B.+5价C.+7价D.0价

【分析】按照化合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根据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通过计算求得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以此为已知条件推导化合物中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钾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设KClO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4=0,X=+7

【答案】(C)

【例5】A和B的混合物212g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和D:

2A+5B==4C+2D,测得C和D的质量比44:

9,则生成C的质量为()

A.176gB.141.3gC.44gD.36g

【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质量守恒定律。

即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本题中反应物的质量为212g,则生成物的质量同样应是212g,生成物中C和D的质量比为44:

9。

设C的质量为44X,则D的质量为9X

44X+9X=212g

X=4g

44X=176g

【答案】(A)

【例6】某温度时,100g稀硫酸与足量的锌充分反应,生成0.2g氢气。

过滤后,将所得的硫酸锌溶液加热蒸发掉40.2g水。

计算:

⑴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些硫酸溶液若用98%(密度为1.84g/cm3)浓硫酸来稀释,则需要浓硫酸和水各多少亳升?

⑵反应后所得硫酸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未蒸发前)。

⑶溶液蒸发后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本题是综合计算题,涉及几方面的计算:

1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用概念中所列的关系式进行计算;

2溶液的稀释计算,用有关的公式进行计算;

③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各物质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质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

在确定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方法:

⑴质量守恒法:

解:

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硫酸的质量为Y,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Z。

Zn+H2SO4=ZnSO4+H2↑

65981612

XYZ0.2g

解得:

X=6.5gY=9.8gZ=16.1g

⑴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9.8/100×100%=9.8%,设需浓硫酸的体积为V1mL,水的体积为V2mL。

V1×1.84×98%=100×9.8%

V1=5.4(mL)

V2=(100―5.4×1.84)÷1=90(mL)

×100%=15.1%

=

16.1

⑵反应后所得硫酸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未蒸发前)

6.5+100―0.2

×100%=15.1%)

16.1

16.1+(100―9.8)

(或=

16.1

(3)溶液蒸发40.2g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24.4%

16.1+(100―9.8―40.2)

=

答:

(略)

【例7】用符号、化学式表示:

①2个氮分子:

;②4个氢氧根离子:

;③+5价的P元素:

;④氧化钙、氯化钾的化学式依次为:

、。

【分析】化学符号、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初中化学要求学生了解各种化学符号的涵义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化学反应等。

+5

【答案】①2N②4OH-③P④CaO、KCl

【】从Fe、O2、H2O、NaOH、Fe(OH)3、HCl、AgNO3、FeCl3、KClO3(MnO2)这些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分别写出符合下列反应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①化合反应

②分解反应

③置换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

酸与盐反应:

碱与盐反应:

盐与盐反应:

MnO2

 

【分析】本题要求:

①掌握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能够判断哪些物质之间可以相互反应,反应需在什么条件下进行(例如,置换反应的条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②熟悉各种反应类型,能对常见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作出准确判断,并熟练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燃

【答案】

1

3Fe+2O2======Fe3O4②2KClO3======2KCl+3O2↑

③Fe+2HCl====FeCl2+H2↑④HCl+AgNO3====AgCl↓+HNO3

3NaOH+FeCl3====Fe(OH)3↓+3NaCl3AgNO3+FeCl3====3AgCl↓+Fe(NO3)3

【考点强化精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融化成水B.冰箱中用活性炭清除异味

C.煤的干馏D.石油分馏得到汽油、煤油等

2.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CO具有还原性B.H2具有可燃性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D.浓硫酸能跟金属作用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一组是…………………()

①液态空气②胆矾③天然水④硫酸溶液⑤干冰

⑥盐酸⑦水银

A.②③④⑦B.②⑤⑦C.①③④⑤D.②③⑦

4.一瓶气体经化验其中只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是…()

A.只含一种单质B.是一种化合物

C.是单质与化合物的混合物D.既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物质与氧所发性的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B.凡发光、发热的现象都叫燃烧

C.灭火的方法之一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

6.通过下列反应无法得到单质的是…………………………..()

A.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C.还原反应D.复分解反应

7.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C.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离子都有可能再分

D.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能再分

8.下列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Fe2O3+3CO=====2Fe+3CO2B.2HCl+Cu(OH)2===CuCl2+2H2O

C.3NO2+H2O====2HNO3+NOD.H2+CuO====Cu+H2O

9.不同种元素之间肯定不同的是…………………………….()

①核电荷数②电子数③质子数④电子层数⑤最外层电子数

⑥存在状态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⑤D.①③⑥

10.元素X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Xm+与元素Y的阳离子Yn+电子层结构相同,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

A.a+m+nB.a–m+nC.m+n–aD.m–n–a

1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诸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③④⑤⑥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⑥D.①③④⑥

12.下列最适宜供给潜水艇里驾驶人员呼吸的反应是………()

A.电解水制氧气B.常温下过氧化钠(Na2O2)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

C.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D.氧化汞加热分解制氧气

13.在反应FeS+4HNO3====Fe(NO3)3+2X↑+S↓+2H2O中,X的化学式为()

A.NH4NO3B.NOC.NO2D.H2S

1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这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B.若两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这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C.若两咱粒子是同种元素,这两种粒子的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D.若两咱粒子是同种元素,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等

15.某化合物的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核和22个电子,其中两个原子的核电荷数分别是………………………………………………………………..()

A.6和8B.2和10C.1和8D.9和13

16.下列药品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因发生化学变化而质量减少的是()

A.酒精B.固体烧碱C.碳酸钠晶体D.生石灰

17.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A.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B.能跟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的化合物

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

D.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18.下列几种广阔法中正确的是……………………………()

A.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每个水分子中含有两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D.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19.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钏溶液VmL逐渐加水稀释,下列图象中符合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

(g)

(g)

(g)

(g)

0

0

0

0

加入量(mL)

加入量(mL)

加入量(mL)

加入量(mL)

D

C

B

A

点燃

20.镁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则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5g镁和3g氧气反应,生成8g氧化镁

B.4.8g镁和3.2g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

C.3g镁和5g氧气反应,生成8g氧化镁

D.4.8g镁和3.2g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

二、填空题

21.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表示:

①钠元素②氧气③2个氯原子

④+5价的氮元素⑤5个硫酸根离子⑥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22.今有氢、碳、氧、硫、钾、铜6种元素,试用其中的两种或多种,按下列要求组成化合物,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酸性氧化物②碱性氧化物③可溶性碱

④盐⑤无氧酸⑥含氧酸

23.由A、B、C三种物质各10g组成的混合物,在反应器中加热充分反应后的物质中除含有16gC和8g新物质M外,还有若干克A,没有B物质剩余。

则生成物为;A和B反应时的质量比为。

24.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点燃

①C6H6+O2—CO2+H2O②Fe2O3+HCl=FeCl3+H2O

③Fe3O4+HCl——FeCl2+FeCl3+H2O

25.某金属元素R的化合价固定。

此元素的硫酸盐的化学式是Rn(SO4)m,则R的硝酸盐的化学式为,氯化物的化学式为。

26.在化合物R(OH)x中,元素R与氢氧根的质量比为9:

17,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则x=,元素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溶解度(g)

27.如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

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

a点说明A、B两种物质在t2℃时的

溶解度。

2

温度(℃)

当温度低于t1℃时,A、B、C三种物质

t1

t2

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28.市售打火机里装的不是汽油,而是液体丁烷(C4H10)。

丁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写出丁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9.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某物质Ag,欲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0%,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

②。

30.沥青铀矿主要成分中含有U(铀:

一种放射性元素)、O两种元素,据测定其中U、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5:

8,已知铀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0,则沥青铀矿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历史上柏齐里乌斯和阿姆斯曾分别给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