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9317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双井镇中心小学学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科目

 语文

班级

上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

累计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9、寓言两则(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质疑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学方法及措施:

讨论交流、表演,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听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课题:

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

丢失。

牢:

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丢羊?

为什么补羊圈?

)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

注意:

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二)他不听街坊劝告,。

(1)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2)引导评议,齐读。

(3)养羊人心里会怎样想?

   

(4)指名读,评议。

(5)他不听劝告的结果是什么?

指名读第4节,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

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齐读第4节。

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

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5、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3)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

从哪儿读出?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    

五、体会寓意。

1、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

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邻居养羊人

        规劝满不在乎

  后悔极了

  修羊圈

修订、增减

 

教学反思:

 

双井镇中心小学学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科目

语文

班级

 

上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

累计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9、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质疑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方法及措施:

讨论交流、表演,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

盘缠硬要问题:

"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

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

谁想法对?

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

②自由读

③个别指导

二、小组合作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

(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

(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

(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

坐车人

B角色:

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

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在南方

南辕北辙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向北走

 

修订、增减

 

教学反思:

 

双井镇中心小学学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科目

语文

班级

 

上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

累计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10、惊弓之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质疑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学方法及措施: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

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

(释题:

“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

“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

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

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

“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

“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

“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

“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

“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

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

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

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

伤口长好。

  拼命:

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

大吃一惊:

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

主要写谁?

为什么?

(更羸、魏王两个人。

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

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

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

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

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

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

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

(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修订、增减

 

教学反思:

 

双井镇中心小学学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科目

 语文

班级

 

上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

累计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10、惊弓之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2、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质疑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学方法及措施: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小组合作交流)

  检查提问:

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

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

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

‘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

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

“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

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

你看到了什么?

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

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

↘↓。

)(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

 (4)该怎么读?

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

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

生用手势配合表演。

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

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

(强调“啊!

”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

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

哪些是他的分析?

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

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

观察:

飞得慢叫得惨

  字理学习“惨”。

(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

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

分析:

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

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

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

(“离开”)“群”字呢?

(“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

(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

(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板书:

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

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

谁读得好?

好在哪里?

(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

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

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

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

“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

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

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

(同桌练说—指名说)

  2、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

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

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修订、增减

 

教学反思:

 

双井镇中心小学学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科目

 语文

班级

 

上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

累计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11、画杨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叮嘱”、“教诲”、“受用”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方法及措施: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

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2、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杨桃,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来。

  3、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

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交流。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

怎么理解的?

(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四、分自然段读课文,组织评价。

修订、增减

 

教学反思:

 

双井镇中心小学学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科目

 语文

班级

 

上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

累计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11、画杨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想像说话,继续练习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方法及措施: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理清第二大段的小脉络。

以杨桃为主线,写“我”、老师和同学三看杨桃。

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

我们可以怎样研究?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3、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是因为____________。

  2、自由轻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

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

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

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

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

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

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同学们___________。

(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大家____________。

(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________。

(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___________。

(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2、想象说话。

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

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

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

(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

他们请求我的原谅。

他们说:

“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

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

原谅我们吧!

”。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

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

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

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四)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

“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

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严肃”。

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

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

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

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没了“半晌”。

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

(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

(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6、同学们,“杨桃”风波结束了,但美术课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羊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

同时展示同学们自己在不同角度画的杨桃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三、想像拓展。

  1、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

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