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9407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docx

首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讲义二

第五讲

•6京派和海派作家

•(08年京派小说:

30年代以沈从文、废名等为代表的小说流派,多写乡村和平民现实题材,创造了较成熟的抒情和讽刺体小说,具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审美趋向。

•海派(05年简答):

总体看来,人们将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都当作了海派,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微音,予且等人。

若从艺术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杜衡、戴望舒伟代表的现代派,他们热衷于在都市生活中虚秘五光十色的美,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有同人刊物,真正体现了流派的特征。

•穆时英:

现代小说家,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翌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咱们的世界》及《黑旋风》。

1932年发表小说《公墓》,为创刊首篇作品,成为现代派健将,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被人称为“鬼才”作家。

同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南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两极对立。

•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技巧上也显示出作者着意学习和运用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的现代派手法,还尝试过写作弗罗伊德式的心理小说,迥然有别于《南北极》。

自此与刘呐鸥、施蛰存等形成中国文坛上的新感觉派。

此后又出版了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这正是这一现代派的代表性作品。

•刘呐鸥:

原名刘灿波,笔名伐扬等。

台湾台南人。

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发表文学作品。

1929年,与施蛰存、徐霞村、戴望舒等在上海合编《新文艺》月刊,发表过一些进步作品,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其后,又创办《现代电影》杂志。

刘呐鸥的小说适应都市上海快捷多变的速率,表现都市男女热狂迷乱的感性欲望,客观上暴露了有闲阶级的堕落、空虚和人生烦闷,而主观上作家对这一种弥漫性的颓废倾向又不无欣赏。

•他的作品在灵活运用现代派手法表达都市人现代情绪方面有所开拓,表现人物的感觉意识也新鲜、丰富。

《风景》表现一有夫之妇在火车上与青年男子邂逅野合。

《残留》运用内心独白的技巧娴熟,《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以客观物象来影射主观感觉,绘景写物都充满了多样化的新奇的主观色彩。

刘呐鸥的小说还侧重从两性关系入手,强调生命本能尤其是性欲对人的行为心理的驱动作用和金钱社会人伦尽失人欲横流的都市畸态。

他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性欲的苦闷中左冲右突,寻求满足。

拓展:

海派小说的都市叙事方式

•1感觉性描述。

《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

•2心理分析法: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大胆借鉴和和心理分析手法、小说体式的积极探索,使施蛰存等人的心理小说具有浓郁的现代色彩,在心理层面上揭示了都市生活的参差性和阴暗感。

施蛰存《将军底头》。

•3叙述方式的突破:

新感觉派力图通过形式的创新和技巧的新奇获得都市世界的独特表达。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总结见所附笔记)

三新诗的发展

1中国诗歌会(现代诗歌团体。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蒲风(黄浦芳)等。

中国诗歌会的任务是:

“研究诗歌理论﹐制作诗歌作品﹐介绍和努力於诗歌的大众化”。

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後改为半月刊﹑月刊)。

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共同特色是﹕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紧紧“捉住现实”﹐以诗歌为武器﹐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在艺术形式上﹐大力提倡和实践诗歌大众化﹐“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新诗歌‧发刊诗》)。

2臧克家:

第一部诗集《烙印》,其中《老马》、《有的人》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

3后期新月派:

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后期新月派是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在诗的形式有从格律向自由发展的转变趋势下,诗歌注重诗情,并向内心回归,提出的“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

4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戴望舒、卞之琳、汉园集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

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

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四散文的发展

1林语堂。

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使用"幽默"一词的人.他用"博大,真切,幽默,闲适"相融合的文风,创作出了具有独特格调的散文小品。

从风格上讲,林语堂散文的最大特色是它的闲适幽默.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使用"幽默"一词的人.20年代他就积极提倡"幽默",但应者不多,没有形成气候.30年代《论语》创刊以后,他又重新强调"幽默",并大力创作幽默闲适小品文,这一次则得到了较多人的呼应.最初他只是把"幽默"当作一种语言风格来看待.后来他则把"幽默"理解成"一种心理状态,进而言之是一川观点,一种对人生的看法."林语堂的所谓"幽默",不是粗鄙显露的笑话,而是幽默中有睿智,洒脱中显凝重.

林语堂的散文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如"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林语堂散文的语言杂收并蓄,各色兼用,像旧时公文的程式用语,时下流行的政治口号等等,都可以在他散文中看到.这实际上是体现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学语言观念.他主张文学语言可以将文言,白话,上来语及方言俗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所谓"白话的文言"式的特殊语言.

2左翼作家“鲁迅风”杂文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唐弢《谈礼教》、《看到想到》

3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08简答开明散文艺术风格:

重视理念;叙述、议论与抒情相结合;语言平淡明白;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哲理。

4报告文学与游记。

瞿秋白《饿乡记程》、《赤都新史》

•五戏剧创作:

•左翼戏剧创作及夏衍。

(07国防戏剧:

“九一八”事变之后,适应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功能,在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戏剧,多为集体制作。

成功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第六讲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一战争下的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

•1国统区。

•2沦陷区。

•3解放区。

•4上海“孤岛”。

孤岛文学:

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

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诸如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等。

讲话对上述问题一一做了剖析,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讲话总结了五四以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

许多作家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在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方面获得了新成就,在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出现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阮章竞的《漳河水》,孙梨的《荷花淀》等作品。

在国统区,党领导下的进步文艺界团结广大作家,发挥了重大战斗作用。

艾青、田间及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茅盾、巴金、老舍、沙汀、艾芜、路翎的小说以及曹禺、夏衍、陈白尘、宋之的、吴祖光的戏剧创作,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与多样化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三文学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四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

•1解放区:

• 赵树理:

原名赵树礼,山西省沁水县人。

1943年发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标志着他创作的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曲艺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三里湾》、长篇评书《灵泉洞》(上)、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人物传记《家干家潘永福》,剧本《十里店》等。

•2国统区、沦陷区: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江苏无锡人。

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

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围城》、中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诗集《槐聚诗存》、学术著作《管锥编》、《谈艺录》、《宋诗选注》等。

七月派:

胡风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推出和评介了大量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田间、阿垅、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

•“南玲北梅”:

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国沦陷区文坛有两位文学才女光芒照人,一位是成名于上海的张爱玲,另一位便是在北平成名的梅娘,一时有“南玲北梅”之誉,发表小说、散文及翻译作品,并结集为《鱼》《蟹》出版。

•讽刺文学(沙汀、张天翼)。

•孙犁:

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孙犁

•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

丁玲:

现代女作家。

笔名彬芷、从喧等。

湖南临澧人。

1922年初赴上海,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处女作《梦珂》于同年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不久又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

1929年冬,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

丁玲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

•周立波《暴风骤雨》

•七月派: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甚长、富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剧命运的进步文学流派.

•七月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上,1981年出版的诗集《白色花》,收入被称为“七月派”诗人的作品。

•九叶派:

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

•他们大都是校园诗人出身,从战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诗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体验;他们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陶冶,力求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的方式,追求现实性、象征性与哲理性的结合,探索诗歌表达的“戏剧性”(主要指诗歌的情思展开以及语言表现都要有矛盾张力,而不是直抒胸臆),让诗歌更深入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生活的复杂性。

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冯至、穆旦

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第七讲

•五新诗

1艾青、田间、七月诗派、冯至、穆旦。

•艾青(08年简答:

艾青的诗歌创作道路)(1910—1996),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浙江金华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

《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集,《诗论》《艾青谈诗》等诗歌论著,对诗歌艺术和诗学理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创造。

《诗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独创性与影响力的诗论著作。

四十年代他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旷野》《黎明的通知》《雪里钻》等,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

在诗学上受凡尔哈仑等外国现代诗人的影响。

•50年代他直接表现新生活及建设者的诗作,疏离已有的艺术个性,显得平淡,但保持着原有诗思的格局。

取材域外的《维也纳》《南美洲旅行》《大西洋》等,写实与象征互渗,想象和感受独到,为当时的出类拨萃之作。

70年代末复出后,他诗思如涌,《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属精心构撰的长诗,大量篇什短小精悍,主题接续三、四十年代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

•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拓展:

独特意象与主题

•1“土地”类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的深广忧愤。

•2“太阳”类意象,寄托了艾青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息追求。

•忧郁的诗绪:

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命运的回应。

•诗的艺术形式:

艾青的“诗歌散文美”诗学理论及创作实践。

评价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羊山乡人。

著名诗人。

•田间(1916--1985)从一开始作诗就注意诗的战斗性。

他的《未名集》、《中国牧歌》和《中国农村的故事》都表现了农村的苦难。

1937年12月,他发表了长诗《给战斗者》,这是他最优秀的政治抒情诗。

富于战斗性和现实性依然是他这部长诗的思想特色。

这部诗的艺术特色是:

诗句短促、节奏强劲、语言质朴、铿锵有力,全诗跌宕有致。

•冯至:

冯至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

192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

代表作品:

《我是一条小河》

这一时期的诗作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语言于整饬中保持自然,重要遗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因而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写出《十四行集》,受象征派大师和存在主义先驱里尔克的影响,"对不可见事物的"追寻,对死亡的追问,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和抗议,向往原始质朴宁静的理想境界.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

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20世纪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等,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拓展:

穆旦诗歌的艺术特色

•1诗歌张力的创造。

即在悖论、反差于不同因素的对撞中构架自己的诗行。

(《出发》)

•2用身体来思想,让知性内容直接成为可感对象。

(《诗八首》“你我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那里有它的固执,我的惊喜”)

•3对传统诗意的反动,诗歌境界多是物化的、异质化的现代经验,使用大量“非诗意”的词句。

2李季、阮章竞

• 李季(1922——1980年),现代著名诗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河南唐河县祁仪镇人。

原名李振鹏,笔名里计、于一帆等。

•1945年底,在《解放日报》上连续刊登了优秀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这首长诗,热情歌颂了陕北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翻身闹革命的斗争事迹,成功地塑造了王贵和李香香的动人形象。

这首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长诗,是诗歌领域里实践毛泽东文艺路线的第一个硕果,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阮章竞(1914--1949)年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漳河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漳河水》表现了太行山区三位妇女在封建传统习俗和野蛮的压迫下遭受的苦难,及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获得解放的过程。

《漳河水》

•该诗采用了多种山西民歌的形式。

许多比兴手法的使用,使得诗的形象丰满,而且抒情意味浓厚。

因为诗人注意向古典诗歌学习,并使之与民歌融为一体,因此,《漳河水》在保留了民歌的山野风姿的同时,又具有古诗蕴藉含蓄的韵味。

全诗节奏感强,能诵能唱,很容易流传。

在人物心理刻画上,《漳河水》做了较好的尝试,诗中主人公同时又是抒情者,这样便于在抒情时唱出内心的歌。

《漳河水》的风格朴实而难掩其华美的底韵,刚健中复现温柔婉转的情致

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带给别人信心。

第八讲

•六散文

•1报告文学

•2杂文

•3沈从文、张爱玲

经典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主要作品

•  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小团圆》。

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

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另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

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誉国际。

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妇,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小团圆》

张爱玲曾抱怨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写他们之间的事¡°夹缠不清¡±。

在完成《小团圆》的初稿后,张爱玲曾告诉挚友:

¡°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小团圆》中,展现的是张爱玲版本的¡°张胡之恋¡±。

这部自传式小说讲述的是女主角作家九莉的经历,从幼年时新旧世代交替身处的传统家族到在修道院女子中学遇到各式同学,以至九莉遇上被说成为汉奸、有妇之夫的邵之雍,这些情节都与张爱玲的传奇人生相似。

•在这部传记小说中,邵之雍于九莉正如胡兰成之于张爱玲,是一个新女性心理成长的正反双面教材,他的吸引力和破坏力互相抵消,九莉付出血的代价学习了人生功课、男女情爱和性事。

虽然她曾经充满想象,把故事精心编织,现在看来,似乎是为了给那痛不欲生的时代一点传奇想象,也为了自己活下去。

这一次却不同,她好像为了打破传奇。

充满了批判,也对她自己。

荒林《张爱玲:

看乱世和自己》

 

沈从文

•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rui)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七戏剧

•1左翼戏剧运动时期

•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激发起了1928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

1929年秋,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或称"新兴戏剧"、"普罗戏剧")的口号,1930年8月,又联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成为30年代最为有名的"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重要力量,他们掀起的左翼戏剧运动,也成为30年代最有声势的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翼戏剧运动以提倡“戏剧的大众化”为特色,在各个领域向着“广场戏剧”的方向发展,在工厂建立有工人剧团(蓝衣剧团),在农村有熊佛西以“露天剧场”的形式实验的“农民戏剧”,在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中建立有八一剧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有“国防戏剧”的提倡。

这时期成就最大的剧作家是田汉和洪深。

•《回春之曲》和《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活报剧:

以应时性、时事性为特征的戏剧类型。

这类剧目能及时反映时事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就像“活的报纸”。

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活报剧演出,在战争时期更为流行。

演出时,常常把人物漫画化,并插有宣传性的议论。

活报剧多在街头、广场演出,也可在剧场演出。

• "五四"时期以后,中国的一些音乐家开始尝试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中国歌剧,即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

因有别于中国传统歌剧--戏曲,故称新歌剧。

20年代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十余部儿童年歌舞剧及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1934年,田汉词)为其先声。

•延安时期的秧歌剧是其进一步发展,而大型歌剧《白毛女》(1945)的成功,则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成型。

其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江姐》、《洪湖赤卫队》、《刘三姐》、《伤逝》等一系列优秀歌剧的产生,使中国歌剧创作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态势。

 

•2历史剧:

是根据题材内容划分的戏剧种类之一。

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

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编写而成的戏剧作品历史剧的创作要对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定于戏剧性的事件,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