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9456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湖北荆州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滩桥高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语文试卷

考时:

150分钟分值:

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考生要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与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

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

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

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

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

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

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

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

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

可见,诗仙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其实并不是写诗,而是在于从政。

但是作为诗人,他是“谪仙人”。

作为政治人物,他却只是个“凡人”,甚至沦落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是彻底的失败者。

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却总是希望在政治上大干一番,而且是至死不悟,这就必然要导致他四处碰壁,一败再败的悲剧结局。

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遭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名、墨、法、兵思想因此糅合。

B.李白思想体系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是儒家思想及学说。

C.李白在文学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导致其政治上惨遭失败,这又使其不平则鸣。

D.研究李白应重视其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不能远离其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进行了论证分析,指出了其政治悲剧产生的原因。

B.文章分析指出,李白成为政治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是其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上的匮乏。

C.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逻辑关系,多角度分析论证了李白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的原因。

D.文章指出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不是写诗,而是从政,这是受孟子思想学说影响的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政治上碌碌无为并惨遭失败,这或许是他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直接原因。

B.本文阐述了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末段委婉指出研究李白的方向。

C.作者认为李白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其在诗歌的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及杜甫。

D.如果李白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那么他有可能在政治上实现远大抱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汤学春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师父送至山门。

风雨凄迷,山色空蒙。

山风拂动师父银髯,撩起师父衣带。

师父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

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

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

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

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

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

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

却又一热: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

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

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

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父好容易冷静下来,说:

“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如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徒儿拜磕在地,说:

“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

“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

”徒儿起来,拱手。

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

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

“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

”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师父说:

“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

”徒儿又跪下了。

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

“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

“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煞是厉害。

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

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铜针铁骨?

即使是铜针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

徒儿于是想:

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

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

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

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4.下面判断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中说“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

”,这段心理描写,突出了师父对徒弟的严格要求。

B.“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徒弟并未真正掌握武学真谛,败在师傅手下是必然结局。

C.文中的师父是一位坚守正义的侠士,为了不贻害人间,他毫不犹豫地清理门户,除掉了忘恩负义的孽徒。

D.作者综合运用心理活动、细节描写、对话描写等多种手段刻画人物,在情节的铺垫方面也很注重细节的照应。

E.师父在送伞时故意拿一把徒弟亲自买的竹骨伞,让徒弟念及师徒之情,使徒弟掉以轻心,最终乘机击毙孽徒。

5.“风雨凄迷,山色空濛”,写景简洁,试分析这一句写景的作用。

(3分)

6.谈谈“伞”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以“伞”为题的作用。

(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一个了不起的怪老头:

辜鸿铭

①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

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②辜鸿铭何许人也?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是一个标准的东西南北人。

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和德文。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

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③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

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

“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

”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

“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香了吗?

”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

毛姆的朋友就给辜鸿铭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其前来。

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他的小院。

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

“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就非来不可。

”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④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公开对学生们说:

“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

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良敦厚的品德,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

”在那个时候,他还称西方为“四夷之邦”。

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⑤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

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须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

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

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⑥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他以狂放来保护强烈自尊的方式。

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他说:

“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

”辜鸿铭顿时语塞,无以自遣。

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

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

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

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⑦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他却平静地说: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辜鸿铭既是一个博学多才、言辞敏捷、具有强烈民族自尊的、了不起的人,也是一个顽固守旧、行为狂放的怪老头。

B.文中多处引用辜鸿铭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性格和思想,第4自然段中他在北京大学的讲话,蕴含着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

C.面对西方人的嘲笑与无礼,辜鸿铭总是针锋相对,坚决反击,毫不留情,这令西方人对辜鸿铭很反感。

D.文章第5段承上启下,既揭示了上文人物言行反映的深刻思想,也阐明了下文人物狂放态度的根源,使文章内容收放自如。

E.辜鸿铭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却在国内屡遭自己同胞和学生的嘲笑误解。

8.从文章后5段看,辜鸿铭的“了不起”、“怪”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分)

9.文中有“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之句,辜鸿铭生活的时代对他有什么影响?

你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      略:

掠夺,夺取

B.诚能得樊将军首    诚:

如果,果真

C.秦之遇将军遇:

会面,碰到

D.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

只是,不过

11.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箱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后告知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将军就显得头脑简单,无勇无谋,轻信他人。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分)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3分)

(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

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14.下列对这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水曾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在此送别友人,诗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历史上荆轲刺秦前易水诀别的故事,“壮士发冲冠”,就是对史载的送别时慷慨激越的悲壮场面的概括。

B.第二句用典,流露出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也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C.第三句用一个“没”字作过渡,由咏古转到现实。

人已经逝去,易水却仍然寒气未消,这两句意味着荆轲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包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D.诗中意象跳跃较大,但脉络清晰流畅,从始至终,一气呵成。

平易中见工巧,语言浅近直白。

15.李岩认为: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

”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__,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徐志摩《再别康桥》)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

(毛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C.《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早已熟悉的历史,带着观众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因此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D.一匹脚踏飞燕、身姿矫健的骏马气宇轩昂,凌空奔腾,骏马矫健的身影与基石上镌刻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几个金色大字交相辉映。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8年来,“知行合一”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感染了家长,还养成了学生的优良人格。

B.昨日开幕式上,他作为抗战老战士代表发言,虽然身体虚弱,仍坚持声情并茂地讲述当年故事。

C.根据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初步规划,明年起,蔬菜、水产品、畜禽产品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要达到大约100%左右。

D.能不能与学生们形成对话,对学生有没有灵魂上的关切,这是大学教育成功的关键。

19.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寥廓(liáo)   隽永(jùn)   忸怩(ní)   浪遏飞舟(è)

B.百舸(kě)   火钵(bō)   青荇(xìng)  忸怩不安(ní)

C.团箕(jī)  悄然(qiāo)   长篙(gāo)   叱咤风云(zhà)

D.彷徨(páng)  漫溯(sù)    下载(zài)   自怨自艾(yì)

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

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21.请以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5分)

小河柳树夕阳青草歌儿

22.作文题目(60分):

一路阳光一路情

要求:

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②要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