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952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4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docx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欧洲西部学案语文

欧洲西部

学习目标

1.欧洲西部以平原、山地为主的地形。

2.海洋性显著的气候。

3.欧洲的工农业发展、人口、居民特征。

4.德国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经济。

5.鲁尔区的位置及发展条件。

6.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欧洲主要的地形区、岛屿、海湾及河流等地理事物的位置。

7.学会分析欧洲海洋性气候的成因。

8.能够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件及综合整治的主要途径。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

欧洲大部分介于35ºN~60ºN之间,最北部可达70ºN以北地区,挪威、瑞典、芬兰3个国家的北部均有小部分国土位于北极圈以内(瑞典、芬兰无濒临北冰洋)。

(2)海陆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约占欧洲的一半左右,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2、范围

欧洲西部分为北欧、西欧、中欧、南欧四部分。

(1)北欧:

挪威、瑞典、芬兰、冰岛、丹麦5国。

(2)西欧:

英国、爱尔兰、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

(3)中欧:

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等8个国家。

(4)南欧:

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四个袖珍国家-安道尔、摩纳哥、圣马利诺、梵蒂冈,巴尔干半岛的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10国,地中海中的岛国-马耳他,总共18个国家。

二、自然区域特征

1、地形:

海陆轮廓破碎、平原为主、冰川地形广布

(1)曲折的海岸线:

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一洲。

①轮廓特征:

欧洲在亚洲西面,好象是亚欧大陆西部向大西洋伸出的一个大半岛。

面积约1,000万平方公里,不到亚洲的四分之一,在世界七大洲中,仅大于大洋洲。

欧洲西部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十分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湾。

②主要的半岛:

有北部的斯堪的亚半岛,南部地中海沿岸的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③主要的岛屿:

不列颠群岛、爱尔兰岛、和冰岛、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等。

④主要的内海:

有北面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面的爱琴海和黑海。

主要的边缘海和海湾:

有北海和比斯开湾。

地中海重要地位:

其中地中海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之间(又叫陆间海),西经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在世界交通中占重要地位。

(2)平原山地为主的地形

地势特征:

欧洲的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中部是平原,山脉分布在北部和南部的半岛上-即南北高中部低。

欧洲平原面积约占全洲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欧洲平均海拔约300米,是世界上平均高度最低的一洲。

主要地形区及分布:

平原主要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

以莱茵河为界,以东是波德平原(因位波兰和德国境内而得名,又称中欧平原),以西是西欧平原。

北部山脉有纵贯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和大不列颠岛上的奔宁山脉(因形成的年代都很早。

由于久经剥蚀,山势起伏较缓)。

南部山脉有横贯东西的阿尔卑斯山脉,并有支脉延伸到三半岛,构成阿尔卑斯山系,是世界三大山系之一。

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是位于意、法边境上的勃朗峰,海拔4807米,是西欧最高峰。

阿尔卑斯褶皱山系:

南欧是欧洲地势高峻、地形崎岖的地区。

以阿尔卑斯山脉为中心的阿尔卑斯褶皱山系向东、南、西三面延伸。

向东延伸的又分出两支。

向东北分出的一支,就是喀尔巴阡山脉和巴尔干山脉,呈弧形婉蜒于中欧南部和巴尔干半岛东北部。

向东南分出的一支,是巴尔干半岛西部的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向南入海成为希腊南部和爱琴海中的岛屿。

向南延伸的一支,是构成亚平宁半岛骨干的亚平宁山脉。

这支山脉向西经西西里岛进入非洲西北部,形成阿特拉斯山脉,然后向北由直布罗陀海峡转入伊比利亚半岛东南部。

直布罗陀海峡就是由这支山系断裂陷落而成的。

向西延伸的一支为比利牛斯山脉,耸立在伊比利亚半岛北部。

阿尔卑斯褶皱山系山系成因及影响:

该山系所在的位置,原来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由于南面的非洲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海底受到强烈的挤压、抬升,发生隆起和褶皱,形成了一系列高大的山脉。

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系,成为欧洲南北气流运动的障碍。

山区降水较多,水力蕴藏丰富,森林和草地分布很广。

(3)冰川地形广布

欧洲冰川地形广布的表现: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海岸有许多崖壁陡峭、幽深曲折的峡湾;地形呈波状起伏平原上(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的部分地区)波状起伏的丘陵;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欧高地上湖泊众多(芬兰有千岛之国的称号);阿尔卑斯高山带峰峦挺拔,谷地宽阔,两侧多湖泊。

都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冰川侵蚀地貌冰川堆积地貌

第四纪冰川作用对欧洲地形的作用:

冰川流动时对地面有巨大的刨蚀作用,造成宽谷和尖峰。

冰川所挟带的泥沙、石块叫冰碛物。

冰川消退后,冰碛物堆积成低丘,凹地积水成湖泊,形成错综起伏的冰破地形。

因为欧洲北部是第四纪大陆冰川的中心之一。

(侵蚀地貌羊背石,冰碛地貌鼓丘)

第四纪冰川:

大约二百万年以来,地球上经历过几次气候特别寒冷的时期。

每当寒冷期来临,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带,便有大量的积雪。

越来越多的积雪,逐渐变成很厚的冰层覆盖在大地上和高山谷地中。

地质史上,把这几次气候特别寒冷的时期。

叫第四纪冰期。

冰期时,冰层在本身重力作用下,产生缓慢的流动,形成冰川。

2、气候:

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1)深受海洋影响的表现(特点)与成因

表现(特点):

与同纬度的亚洲相比,欧洲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多云雨天气,日照少(思考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成因:

①欧洲大部分位于北温带,纬度40º一60º的地方全年盛行西风;②欧洲西面濒临辽阔的大西洋,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③加上海岸曲折,多海湾与内海,使海洋深入内陆;④中部平原东西延伸,阿尔卑斯山脉东西走向。

从而有利于温暖湿润的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所以欧洲气候受大西洋的影响很深,海洋性特征显著。

(2)主要气候类型与分布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的影响,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降水量多且季节分配均匀。

温带海洋性气候对西欧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例如英国地处大西洋东北部,温暖湿润的气流使英国形成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由于降雨较多,日照较少,英国西部不适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而多汁的牧草长得很好,乳畜业比较发达。

东南部降水较少一些,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季节较长,英国的种植业主要集中在这个地区,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等。

西欧降水主要靠西风带从西面的大西洋带来的水汽,所以往东离海洋渐远,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光照和热量逐渐增多。

所以,位于英国东面法国,纬度较低,光热条件较好,有利于小麦等食作物生长,加上法国有广阔的平原,耕地较多等优越条件,成为世界五大粮食出口之一。

②温带大陆性气候:

由温带海洋性气候往东,离海洋渐远,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气温年较差增大,是冬冷夏热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各部分气候不同,主要是年降水量或气温不同使植被也不一样,又可分为四种类型。

西部(年降水量700-400毫米)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区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向东南逐步过渡为草原气候(年降水量400-200毫米)和里海沿岸的温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200毫米)。

向东北逐步过渡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20℃)。

③地中海气候:

欧洲南部三大半岛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地中海沿岸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又叫常绿灌木丛)。

这里是亚热水果的主要产区,盛产柑桔、柠檬、无花果和葡萄。

油橄是当地有名的木本油料作物。

苔原气候:

北欧的冰岛北部和挪威、瑞典、芬兰北部的北冰洋沿岸,有少量苔原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

⑤高山气候:

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为高山气候。

(3)地中海气候成因、特点及其影响

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例如意大利的首都罗马,一月份平均气温为7℃,降水量为74毫米;8月份平均气温为26℃,降水量仅23毫米。

成因:

这是因为地中海及其周围地区,大部分处在北纬30º一40º之间,正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而交替变化的地带。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进入地中海区,在高气压下降气流的笼罩下,天空晴朗无云,气候炎热干燥。

冬季,西风带南移进入地中海区。

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温湿的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

对植被影响:

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绿灌木丛林为主,都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

它们有的根深,皮厚,树叶并有蜡质层。

地中海沿岸地区,适宜油橄揽(属于木本油料作物)、柑橘、柠檬、无花果和葡萄等果树的栽培,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

对农业影响: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而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

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涸沼开垦,对水的因素进行季节调节,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

但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

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欧洲的城市化进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和花卉的需求量(市场)猛增。

于是,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

随着现代保鲜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

但是,越是大规模专业化农业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时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时鲜业已有过多次惨痛教训。

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

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货物运输更便捷,两国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

这些问题都要求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在区位的选择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环地中海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的变化有四点:

a.通过兴修水利克服了雨热不同期,降水季节分配不合理问题,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b.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时鲜业”的市场条件;c.交通运输的改善和保鲜技术的时步,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保障条件,使得生产地与市场之间紧密联系。

d.越是大规模专业化农业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时的损失越大。

环地中海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的变化说明:

市场、交通、自然灾害等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3、水文:

河网密布,水运发达

(1)水系水文特征及成因

水系特征:

河网密布,因欧洲西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大,且地势低平,有利于河流发育,所以在世界各大洲中,欧洲的河网较密;

多数河流流程较短,因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阻挡,不利于长河的形成。

只有东欧平原的河流较长。

伏尔加河向东南流入里海,全长3,600多公里,为欧洲最长的河流。

水文特征:

河流水量充沛。

因因欧洲西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大;

水流平稳(缓慢),水能蕰藏量小,因地形平坦,河床(流)落差小。

航运价值大,水运发达。

因降水量丰沛,流量大,季节变化小,而且水流平缓,便于航行。

各河之间又有运河相通,形成欧洲西部发达的内河运输网。

(2)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温带海洋气候分布广,各月降水比较均匀,河流径流量变化小;②最低月气温大于0℃,冬季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③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平稳,有利于航运;④植物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河道不易淤积。

社会经济原因:

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带,区内经济发达,贸易量大。

(3)主要河流

多瑙河:

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向东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等9个国家,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全长2800多公里,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

也是欧洲第二大河。

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

莱茵河:

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北麓,向北注入北海。

它流经欧洲洲主要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航运便利,是一条重要的内河航道。

也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

世界航运最繁忙,货运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密西西比河(流经国家瑞列奥法德荷)

基尔运河:

也叫“北海-波罗的海运河”,是闻名世界的第三大通航运河。

穿过日德兰半岛南部,是联系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捷径,全长98.7千米,使波罗的海沿岸至北海和大西洋沿岸港口的航程比绕过该半岛缩短路程370~650千米,运河最大通航船舶为3.5万吨级。

巴拿马运河可以通航(5-10)7.6万吨船,缩短路程14500千米。

苏伊士运河通航25万吨船,缩短路程8000-10000千米。

莱茵河一多瑙河运河:

欧洲许多河流之间有运河连接。

德国南部己修筑莱茵河一多瑙河运河,西欧与东南欧各国可以通航,从北海乘船可到黑海。

(3)主要湖泊

欧洲的湖泊很多,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阿尔卑斯山脉南北两侧。

如芬兰有“千岛之国”的称号,瑞士许多地方湖光山色(多为冰川作用形成的)。

三、人文区域特征

1、发达的经济

(1)工农业产量大:

欧洲西部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工农业生产约占世界三分之一。

法国是欧洲西部工农业都发达的国家,也是欧洲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2)大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发达国家。

(3)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

自英国向东至波兰,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向南至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区。

如德国的鲁尔区、英国中部区、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工业区、德国南部的墨尼黑-斯图加特工业区、英国北部的苏格兰工业区等。

(4)对外贸易发达,

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发达,在世界商品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些国家利用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了重工业。

许多国家从国外进口原料、燃料、粮食,向外出口工业制成品。

本区的对外贸易很发达,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二分之一以上,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5)乳畜业特别发达

乳畜业在农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大:

欧洲西部农业发达,尤其是乳畜业在整个农业中所占比重大。

如荷兰的农业中,畜牧业所占比重高达65%以上,其中以奶牛饲养业突出。

发展条件优越:

本区乳畜业发达,既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有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A.自然条件:

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日照不足,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非常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B.欧洲西部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有喜食乳畜产品的习惯,市场广阔。

种植业为乳畜业服务:

奶牛除需要多汁牧草外,还需要含蛋白质较高的精饲料。

西欧乳畜业地区既种植优质牧草,也种植精饲料作物。

区位选择上(布局),西欧城市化程度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因而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位于大城市周边,而生产乳制品的乳畜业离城市较远。

西欧乳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有专门的自动化挤奶设备,缓解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6)本区有一个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欧盟

截至2019年6月,欧洲联盟(简称欧盟)的成员国发展到:

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英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共27个国家。

预计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增加。

欧盟加强了本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7)旅游业发达:

欧洲西部的自然条件多种多样。

南欧有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海边风景区和沙滩浴场;北欧有曲折、幽深的峡湾,引人人胜;中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是登山和滑雪运动的好场所。

历史上,欧洲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这个地区有不少古建筑遗址和文化艺术城市,以及众多的博物馆。

如希腊雅典的巴特农神庙;意大利罗马的古斗兽场和水城威尼斯;奥地利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法国巴黎的艺术殿堂卢浮宫等。

再加上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欧洲国家利用这些条件,发展了旅游业。

目前,许多国家的旅游业收人已成为国民收人的主要来源之一。

2、稠密的人口

(1)人种与民族:

欧洲以白色人种为主,居民的民族组成很复杂。

按照语言系统,绝大部分居民的语言属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在欧洲有拉丁语、日尔曼语和斯拉夫语等语族。

使用拉丁语族语言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西南部,如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

使用日尔曼语族语言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部、西部和中部,如丹麦、挪威、瑞典、英国、德国等国。

使用斯拉夫语族语言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中欧东部和东欧,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以及南欧等国。

(2)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型”:

成因分析:

这是本区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

其原因首先可从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角度去分析,本区大部分国家已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很高,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多是工业区,特别是开发较早的煤矿区(煤矿和工业区自西向东有英国南部、法国北部、德国、波兰等呈“十”字的一横,南北向有北欧南部工业区与意大利北部工业区呈“十”字的一竖);其次从自然条件角度去分析,本区温带、亚热带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较好,有利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口主要分布区(自西向东有伦敦盆地、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呈“十”字的一横,自北向南有北欧南部沿海平原、波德平原、波河平原呈“十”字的一坚)。

(3)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及其原因

欧洲西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低的。

一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例如德国、匈牙利、瑞典等。

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是目前本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成因分析:

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这是本区人口增长的重要特征。

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本区经济发达,进一步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单纯追求劳动者数量的时代已结束;其次是受生育观念的影响,因社会风气、伦理观念等原因,本区各国的居民不愿多生育孩子,人口的出生率很低;再次是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本区许多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每年因衰老而死亡的人数增多,死亡率上升较快。

          

四、主要国家

欧洲44个国家,梵蒂冈是世界面积最小的国家,不到0.5km

(0.44km

)。

1、德国

(1)欧洲交通的“十字路口”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陆上与法国、波兰、瑞士等9个国家接壤。

在交通方面,连通欧洲东西和南北部的铁路都经过这里,有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之称。

北部濒临波罗的海和北海,海上交通也十分便利。

北部

南部

地形

北德平原,地势低平

高原山地,河谷地带

气候

夏季温凉,冬季阴冷

日照时间较长

土壤

较为贫瘠

地壤肥沃

作物

农村主要利用草场发展畜物业,也种黑麦、燕麦、马铃薯。

盛产葡萄、烟草、水果及啤酒花,河谷两侧为森林和高山牧场

(2)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异:

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南北两地农业有较大的差异。

北部波德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较贫瘠,夏季温和,冬季阴冷,日照时间少,适合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

中部谷地宽广的中德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

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广布着森林和草地。

(3)发达的工业-欧洲经济的火车头

德国是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实力雄居欧洲之首,贸易额居世界前列,有欧洲经济的“火车头”之称。

鲁尔区是德国重要的传统工业区,有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埃森、杜伊斯堡等城市是鲁尔区的工业中心。

德国的电子电气工业是德国快速兴起的工业部门,其规模仅次于日本。

电子工业主要生产通讯设备、计算机和各种微电子装置;电气工业主要生产发动机、发电机、变压器、家用电器等。

慕尼黑、斯图加特和首都柏林是重要的电子电气工业中心。

慕尼黑是欧洲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有德国“硅谷”之称。

(4)莱茵一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从自然条件看:

本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燃料;平坦而适合建筑的用地;便利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从交通条件看:

本区有便捷的水陆交通.特别是发达的莱茵河水运,便于本区所需的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物资的输人和工业品的输出。

从劳力和技术因素看:

本区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高,是发展现代工业有利的条件。

从社会协作条件看:

本区工业部门齐全,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协作条件好,工业聚集效益显著。

从农业基础条件看:

本区是德国重要的小麦甜菜产区和畜牧业区,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从消费市场看:

德国以及欧洲发达的工业、密集的人口,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5)鲁尔区工业的兴衰

发展条件

有利:

丰富的煤炭、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

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进口,产品一半依赖国际市场

分布:

莱茵——鲁尔区:

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周围发展宇航、飞机、微电子

分布特点:

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

鲁尔区的兴衰:

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充沛的水源

区位优势

便捷的水陆交通:

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广阔的市场

生产结构单一:

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

衰落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用量减少

原因

世界性钢铁过剩:

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综合整治 

调整工业结构: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减少造煤炭、钢铁企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入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调整工业布局:

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西部沿海转移,即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莱茵河鲁尔区段航运最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报务业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6)主要城市

柏林:

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汉堡:

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

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墨尼黑:

南部中心,啤酒之都

埃森、科隆、波恩(原西德首府):

鲁尔区重要工业中心。

(7)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说明传统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进行综合治理,其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通过合并,统一管理等,对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了本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整治的具体措施如下:

整治方向

具体措施

效果

调整工业结构

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人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等部门的中小企业

工业结构多元化,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经济结构比例逐渐协调

调整工业布局

工业不均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工业布局趋于合理,减少运费,降低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

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

给经济发展注人活力,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优化环境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植树造林

环境优美,对新企业的吸引力大增,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明显

2、英国

(1)西欧的岛国

全称: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

领土:

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东北部。

大不列颠岛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政治、经济中心地区

(2)工业化最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