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970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下图是魏晋时期中原世家大族郡望分布图。

据此可推知,当时

A.中原地区文化昌盛

B.南方尚未得到开发

C.边疆缺乏有效管理

D.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答案】A

【解析】依据图中的信息可知,魏晋时期世家大族郡望多集中在中原地区,都在政治中心洛阳的附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世家望族容易接受到文化教育,他们也就成为文化发展繁荣的主体,同时,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所以魏晋时期世家大族郡望多集中在中原地区,说明了中原地区文化昌盛,故此题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已经开始得到开发,故B错误;材料体现了魏晋时期世家大族郡望多集中在中原地区,这无法说明当时“边疆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故可排除C;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当时的政治中心在洛阳,并没有体现出政治中心发生转移的情况,故可排除D。

点睛:

解此类试题的关键是准确读懂地图所体现出历史信息。

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可以发现,世家大族郡望多集中在以洛阳为政治中心的中原地区,而在江南的建康则很少。

联系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时代背景,再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后,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2.西汉孝廉察举本以德行取人,东汉末年则增设了“授试以职”之法,郡国对被举者先以吏职相试,试用期间表现出了行政才能,方可察举到中央去。

这一变化反映了

A.郡国权力膨胀威胁中央

B.官吏选拔更注重实际能力

C.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

D.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衰落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郡国对被举者先以吏职相试,试用期间表现出了行政才能,方可察举到中央去”这些信息可以看到当时的官吏选拔更注重实际能力,故本题选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郡国权力膨胀威胁中央的情况,故可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主要体现在君臣之间的矛盾的变化,但这一情况并没在材料中有所体现,故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问题,故可排除D。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

可以依据解读后材料意思与选项进行一一对照,选项所讲内容在材料中不能够体现的,即可排除,片面理解和夸大材料意思的也要排除,这样便可选出正确答案。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某一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周礼·地官·遗人》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语言杂乱),其事乱。

《国语·齐语》

“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商君书》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魏李悝语)

《汉书·食货志》

 

A.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秦国商鞅颁布“重农抑商”的政策

D.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从内容的出处来看,有《周礼》、有《齐语》、李悝语,明显不是来自商鞅变法,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到法家的部分思想,无法得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故排除A选项;D选项仅局限在齐国,故排除D选项。

四则材料均涉及到了对经济进行干预,故B选项正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尊重材料。

我们要充分尊重材料,所有内容都根据材料所显示的内容来得出,不能过分解释材料。

尤其不能自我臆想,这样会在选择答案的时候有很多干扰。

4.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

“空想”主要是因为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答案】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相关知识,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空想”,结合民生主义的内容与评价,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5.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D.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的信息,联系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符合题干中最初觉醒的要求,故C项正确;A项与题干“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B、D项与题干要求“最初觉醒”不符,故排除。

6.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

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

B.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

【答案】A

【解析】1960年底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农业成为工作重点故许多新进城服务于工业化的人口又回到农村。

A项正确。

B项是根据原因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

五十年代开始出现知青上山下乡但规模不大。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

时间不符。

因此D项错误。

7.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

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1992年破除姓“社”姓“资”,1997年冲破姓“公”姓“私”。

贯穿于这三次思想解放的主线是

A.市场经济

B.拨乱反正

C.依法治国

D.改革开放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

体制在1992年才被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就不符合1978年的情况,故可排除A;拨乱反正工作主要在“文革”结束后的几年开展的,与90年代的历史不符,故可排除B;材料反映了当代中国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没有涉及法治方面的问题,故可排除C;冲破“两个凡是”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禁锢,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条件,为改革开放的开始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1992年破除姓“社”姓“资”,1997年冲破姓“公”姓“私”,进一步清除了中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思想障碍,所以这三次思想解放都与改革开放密切联系,故本题选D。

8.古代罗马的法学家发明了这样一条定则,即“奴隶不是人”,并把它载入《法学阶梯》之中。

法学家盖乌斯和乌尔比安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奴隶即畜类,是“另一种家畜”。

这主要反映出古代罗马法

A.保护私有制的本质特征

B.缺乏“人人平等”的理念

C.仅保护奴隶主阶层特权

D.公法和私法都有较快发展

【答案】A

9.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是“世界主义”的深刻体现。

这里对“世界主义”含义最准确的理解是,美国

A.企图掌控全球生产

B.要求充当世界宪兵

C.主导全球经济发展

D.冷战战略面向全球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出的“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为其称霸世界服务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而选项AC两项只涉及经济领域,说法片面,故可排除;冷战是主要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D项中所讲到的“全球”包括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所以D的说法与冷战的含义不符,故可排除D;美国推出的“杜鲁门主义”体现了美国在二战后要称霸世界的政治野心,故本题选B。

10.1927年,苏俄有45.1%的富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

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

B.抑制农村土地兼并

C.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

D.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状况,出卖劳动力的农户比使用雇佣劳动户比例大,说明使多余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能力充分发挥,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不是斯大林模式积累工业建设资金的问题,故A项错误;出卖劳动力的农户比使用雇佣劳动户比例大,也不能抑制农村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将土地实行集体所有,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

故选D。

11.《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

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

这说明电影艺术

A.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B.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

C.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

D.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2012》作为一部优秀的灾难电影,反映了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故答案为C。

AB项材料不能反映,《2012》是一部严肃的探讨人类命运的电影,并非投机商人的赢利性商业炒作,排除D。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电影的功能

12.美国学者卡尔·贝克尔说:

历史便是我所知道的历史,同时他又说:

历史事实会为自己说话。

强调的是历史研究

A.应该重视史料研究

B.是主观认识的过程

C.兼具相对性客观性

D.应不断提出新观点

【答案】C

【解析】“历史便是我所知道的历史”的意思是:

历史事实或结论的得出与研究者的个人学识、史料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密切相关,具有相对性;“历史事实会为自己说话”意思就是历史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故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不能体现“历史便是我所知道的历史”含义;B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会为自己说话”;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的手工业技术、科技发明创造等……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

这种传继方式,家庭世代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集中到一人身上,从而形成了历史上众多的“祖传秘方”(政府一般只保护与维护专制统治有关的某些特殊技术与标志,如专为皇家生产的御制技术)。

然而这种传承模式,往往因循守旧,与世隔绝,无法吸收别人的技术……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中国文化传媒网》、《中国文化报》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原因;这种保护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的《专利法》规定,发明人享有14年的专利和特权,“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使用这项发明”,这被看作近代专利制度的最早起源。

此后,美、法、德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研究统计,《专利法》出台后的200年里,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

1680——1689年,登记33项发明专利;1690——1699年,登记102项发明专利;1700——1759年,登记379发明专利。

由于专利制度保障,很多人投资各种发明创造,为新发明的市场化提供制度保证。

例如,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的运行效率,获得专利,得到了巴洛克、博尔顿等企业家的风险投资,促进了蒸汽机技术的市场化进程。

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0年登记专利,该专利在英国得到广泛推广。

——摘编自何成刚《拓宽史学视野,提升史学水平》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主体、方式、影响、目的等方面比较中国古代知识产权保护与西方近代专利制度的主要不同?

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你认为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

(1)特点:

民间知识产权主要能靠家族内保护;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十分有限,主要服务于专制统治;政府对民间知识产权不够重视;缺乏专门的法律;

原因:

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政府知识产权意识的缺失;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影响:

不利于先进技术的传播(或不利于技术革新);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强化专制统治。

(2)不同:

保护的主体不同:

中国主要是个人保护,西方是国家保护;

保护的方式不同:

中国是家族内保护,西方是立法保护;

产生的影响不同:

中国的做法不利于科技进步推广,西方专利制度促进了技术革新,推动了经济发展。

保护的目的不同:

中国主要是维持家族对技术的独占,西方是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条件:

政府的高度重视;强化知识产权法律建设;民众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借鉴吸收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等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准确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准确理解材料的结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作出回答。

特点:

依据“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可概括出民间知识产权主要能靠家族内保护;依据“政府一般只保护与维护专制统治有关的某些特殊技术与标志,如专为皇家生产的御制技术”可概括出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十分有限,主要服务于专制统治和政府对民间知识产权不够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中国古代对保护专利缺乏专门的法律;原因:

关于原因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政治上政府知识产权意识的缺失、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思想上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

对于影响主要从材料中概括得出:

依据“政府一般只保护与维护专制统治有关的某些特殊技术与标志,如专为皇家生产的御制技术”可概括出有利于强化专制统治;依据“这种传承模式,往往因循守旧,与世隔绝,无法吸收别人的技术……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可概括出不利于先进技术的传播(或不利于技术革新);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不同:

根据题目要求中所讲到比较点,在分析材料一、二和联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保护的主体不同:

中国主要是个人保护,西方是国家保护;保护的方式不同:

中国是家族内保护,西方是立法保护;产生的影响不同:

中国的做法不利于科技进步推广,西方专利制度促进了技术革新,推动了经济发展。

保护的目的不同:

中国主要是维持家族对技术的独占,西方是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条件:

结合以上的回答并联系所学知识,我们可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上中国与西文国家不同,正是我们要改进的,西文国家与中国不同,正是我们要学习和借鉴的。

由此可归纳出其条件是:

政府的高度重视;强化知识产权法律建设;民众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借鉴吸收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古老的希腊哲学话语,完整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解读。

第一,人身方面,人必须有人身自由,人不能成为他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

第二,精神方面,人必须有精神自由,人不能成为神及其代言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蒙昧、蒙骗中解脱出来。

第三,物质方面,人必须有物质自由,人应当追求理性,追求科学,用发展生产力来克服物质世界的限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完整含义,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渊源。

近代欧洲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源上说无不滥殇于这一思想,并不断地丰富发展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共同推进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自立、自主、自觉和自信。

——摘编自张晖明等:

《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任选两个角度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

近代欧洲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角度一:

文艺复兴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体现了精神方面的进一步解放。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上来,体现了人身方面的进一步解放。

角度二:

近代欧洲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使人们享有了一定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身方面的进一步解放。

角度三:

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即科学革命),破除了迷信和盲从,对自然规律的重大发现不仅激起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冲破了自然对人类的束缚,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物质方面的进一步解放。

角度四:

近代欧洲工业革命兴起和发展,通过技术革新,使工业布局摆脱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物质方面的进一步解放。

总之,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近代欧洲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根据“精神方面.人必须有精神自由,人不能成为神及其代言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蒙昧、蒙骗中解脱出来”“近代欧洲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源上说无不滥殇于这一思想”得出观点:

近代欧洲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根据“人身方面,人必须有人身自由,人不能成为他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得出观点:

近代欧洲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使人们享有了一定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身方面的进一步解放。

根据“物质方面,人必须有物质自由,人应当追求理性,追求科学,用发展生产力来克服物质世界的限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得出观点:

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即科学革命),破除了迷信和盲从,对自然规律的重大发现不仅激起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冲破了自然对人类的束缚。

结合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辛丑条约》规定:

“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

因此,清朝官员都不敢带兵去接收天津。

袁世凯则提出“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

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

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兵力既不能到,则唯赖巡警以震慑而绥靖之。

材料二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正式接管天津,并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

警察在治安、巡逻、税收、户籍等领域作用明显。

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

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避免了军警不分的状况,明确了民事、刑事、治安等多种社会案件的管理职责,对于维护清廷统治,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起到了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1)据材料一分析袁世凯创立天津巡警总局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津警察制度创立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

(1)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定;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

军权;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

(2)特点:

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

影响:

推动了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治安管理;推动了中国政府机构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中文字内容中可以看出袁世凯创立天津巡警总局的背景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定,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其目的是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

(2)材料二中文字“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说明天津警察制度创立的特点是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材料二后半部分文字说明了天津警察制度创立推动了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治安管理;推动了中国政府机构的近代化进程。

考点:

晚清人物——袁世凯

点评:

长期以来人们对晚清人物袁世凯的评价一直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其依据是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期间出卖了维新派致使维新变法最终破产,从道德层面上看袁世凯确实应该加以否定;但从本题材料中能够明显看出袁世凯在晚清新政改革中有突出的成就,即如本题所示其在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中具有开创性,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建树,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对其评价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肯定。

16.【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钱学森(1911—2009),中国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

1935年赴美留学并任教。

他认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经过中国政府与美国外交谈判,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战俘作为交换,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新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获奖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被授予颁奖词:

“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奚启新《钱学森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学森领导“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学森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答案】

(1)原因:

新中国成立的政治保障;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钱学森团队努力奉献;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计划经济体制的保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精神财富:

爱国主义;创新精神;严谨治学;勤奋敬业;淡泊率真的人生态度。

【解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对原因的归纳一是需要联系所学知识,如结合题意时间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保障、国家经济政策的保障、国家经济实力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二是需要结合史料,如“经过中国政府与美国外交谈判”“为新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等信息。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反映了其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反映了其创新精神,“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反映了其严谨治学、勤奋敬业、淡泊率真的人生态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