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9990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docx

批评有方读写得法

“批”“评”有方  读写得法

作者:

汪益峰    文章来源:

塔石小学    点击数:

27    更新时间:

2010-6-6

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法国有一句古谚:

“打铁才能成为铁匠。

”这句话,耐人寻味。

“打铁才能成为铁匠”,这就是说,在铁匠炉旁站着看的,纵然站上三年五载,也不可能成为铁匠;即使把打铁的技术倒背过来,还是不能成为铁匠。

要成为铁匠,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举起铁锤一锤一锤地打下去。

“打铁才能成为铁匠”,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

掌握任何一种工具,主要依靠实践。

既然一切工具的熟练使用,都必须通过多次的实践,那么,作为一种极为复杂而又要求高度精确的工具的语文,要掌握它,就更须反复多次的实践。

 吕叔湘 先生讲过:

“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

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复杂罢了。

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

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而作文正是检验语文这一工具的工具,其重要性已经毋庸赘述。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

一是读书批注,对他人文章的评价。

二是学生习作自我互评。

三是学生习作延迟性评价。

四是建立学生写作档案。

一、阅读批注,培养语感,借机模仿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

为此教师总是不辞辛苦的给学生注上不同的评语,期望学生更上一层楼。

但是效果却恰恰相反,当作文本发下来以后,大多数学生看一看分数,就搁置一边。

作文,如何有效地评价,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就是要调动学生原有经验,现有知识参与到评价中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语感,从而能文从字顺的表达心中的愿望。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批注读书,咀嚼语言文字精华,静心思考文章风骨,是提高写作能力有效途径。

因此,利用教材文本,进行阅读批注是培养学生语感和模仿能力的有效手段。

  

1、词语的圈点  

查字典注释词义,或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个词语的具体理解、评价、或注明同义词、近义词及其辨析。

如王松舟老师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就有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写下自己对这个词语的思考和感受。

  

[课堂实录1]  

师:

你觉得哪个句子特别美?

  

     生1:

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

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生2:

我也觉得“冒出来”很美,让我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

  

     生3:

我也认为“冒”很美,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

  

     师:

好!

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那我们就来好好的体会体会。

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1:

露出来。

  

     生2:

钻出来。

  

     生3:

长出来。

  

     生4:

顶出来。

  

     生5:

穿出来。

  

     生6:

伸出来。

  

     师:

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

没有!

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什么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是不是?

为什么?

为什么呢?

(学生都没有反应。

)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

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

(自由朗读)  

    师:

谁嚼出“冒”的味道来了?

你觉得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生1:

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

迅速地长出来。

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

悄悄地钻出来。

  

     师:

悄悄地长出来。

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

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

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

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生4:

急切的心情。

  

     师:

冒是怎样地长?

冒是急切地长。

  

     生5:

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

非常高兴的心情。

  

     生7:

非常激动的心情。

  

     生8:

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

太好了!

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

你们还有别样的体会吗?

  

     生9:

心花怒放地长出来。

  

     生10:

快快乐乐地长出来。

  

     生11:

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师:

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

为什么?

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生:

(齐答)想!

  

师:

(课件播放荷花)布置写话:

“我是一朵()荷花。

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

”  

赏析:

谁也不会否认,“冒”的教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神韵,都在一个“冒”字。

这是个看似平常,实则蕴藉极深的文眼,是一口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文字的泉眼。

 王 老师不愧是一个大家,在这里带领学生进行了批注式的阅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并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品读这个“冒”,这个蓄积着荷花全部生命力的“冒”。

学生的悟性和灵性,随着”对冒“的解读一起冒了出来。

这不仅仅是”冒“的内涵的领悟更是师生生命智慧的闪亮展现。

  

2、句子的圈点  

辨别特殊句式如反问句。

在课文当中能够找出比喻句、拟人句,并整理摘录。

对于一些意思含蓄的句子可注明具体的含义;精彩的描绘、警句等,可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

如课文《和时间赛跑》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里面有非常多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句子。

在预习作业时,就布置了学生一个这样的作业:

“哪些句子在你读后是令你难忘的,可以在边上写一写或者摘抄在摘记本上。

”在《寓言两则》中有不少反问句,引导学生的批注是“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标点的圈点  

一篇课文某个标点的特殊用法或个别标点的特殊含义、如引号、省略号、破折号在文章中所含的特殊用法也可以作为批注的内容。

如在选读课文《军礼》中就有对不同形式的人物对话,引号所处的不同位置的积累。

在课文《凡卡》中就有对省略号不同用法的考察。

因此在阅读时,引导学生对这些标点符号批注,写下自己的思考,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语感。

  

4、题目的圈点  

不同的文章作者在题目确定与构思上用意不一。

题目的选择,有如画龙点睛之笔。

有的能给人造成悬念,有的能给人意味深长的警示。

如浙教版五年级的《“私塾先生”》课题加双引号。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看到这个题目,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问题”的课题思考质疑环节,在预习之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批注,在课堂中可以深化思考。

由此引导学生懂得题目对于文章的重要性,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文章的眼睛。

在自己写作的时候,要尽量写出适合文章的题目,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5、段及篇章的圈点  

从写作这个角度来批注。

写人文章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圈圈画画。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写景状物文章,则抓住准确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思考发现。

如《荷花》一文中荷花开放时描写荷花花瓣形态的语句。

  

阅读完文章之后,有的会产生英雄所见略同的惺惺相惜,有的启示思考让人回味无穷,唇齿留香。

这些都可以批注。

中段年级是批注阅读的起步阶段,方法是:

“从课内到课外,以一篇带多篇。

”根据课堂上教师提出的圈画要求,学习课外读物圈点。

动笔圈点之前,多读是关键。

只有多读、理解,才有发现,圈点之后才有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情感基础。

  

[课堂实录2]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

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

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师:

老舍先生爱花可以从哪写地方看出来?

请你仔细读一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生:

老舍写作的时候要到院子里去好几次。

  

生:

老舍写作的时候忘不了他的花,会经常的去照料它们。

  

生:

老舍爷爷即使有腿病也要去照看花。

  

师:

请前后左右联系起来读读,这些花是一些怎样的花?

  

生:

这些都不是名贵的花。

  

生:

是一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

  

生:

这样的一些花,老舍爷爷仍然经常地去照料它们,说明老舍爷爷很爱花。

  

生:

我从“循环”这个词里看出老舍爷爷工作爱花两不误。

既锻炼了身体,又有益身心。

  

师: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肯定在许许多多的细节中,产生过对一些事情的热爱。

请你以“循环”为关键词,试着模仿这一段写话。

  

(生写话)  

生:

(不好意思)在我学习的时候,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做做小动作,动动这个,摸摸那样,然后再写一点,然后再做一下小动作,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赏析: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谈起自己是如何学习写作的:

首先,在书报杂志中随便地找出一篇篇文章的小片断,耐心地读,达到快要背熟的程度。

然后拿起笔进行不断地仿写,最后,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从富兰克林的习作之路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

要写好文章固然少不了一定的天赋,模仿一直是人们学习写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都要借助于模仿为“阶梯”,模仿对学生,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

 叶圣陶 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因此,语文教学只有立足教材,反复细读,才有可能超越教材,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批注读书法是对他人“作文”的一个精彩评价,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是传世之作。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阅读时也是进行大量的批注,常常从别处借来的书,等还回去的时候,里面已经面目全非,写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由此才能及彼,动笔写作之后方能言之有物。

“日读数卷,不思不审,终无益也”,批注读书法,能够提高记忆力,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语言分析综合能力。

  

二、学生互评,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传统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誊写——教师评价三个过程,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作文评价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  

[教学实例3] 张 老师指导学生写一篇参观记。

学生习作完成后, 张 老师选一篇有一定代表性的习作,将文稿用投影仪放出来,并由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张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及时的口头评改,鼓励学生们对于习作中的问题当场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对话,也允许被评改的同学进行辩解,在共同评改中“分享感受,沟通观点”。

  

在全班学生全部完稿后, 张 老师组织学生互相修改,做出评价,同学间交流习作心得,把习作评价活动安排在学生习作的进程中。

  

吴昊同学在自我评价时讲道:

这是我到果园参观访问后的习作,有真实的感受。

我亲眼看到了果园的美丽景色。

所以我笔下的桃树、梨树、海棠等丰硕果实,都写得各有各的姿态,真切感人。

但是我的标点用的不够到位,结尾不是特别突出文章内容。

  

同学互评王凯的习作时讲道:

  

读了王凯同学的习作,可以看出王凯同学是亲自到江滨公园实地观察过雾中的假山的情景,所以写起来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但是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特别详细,没有一个重点,与题目不是特别吻合。

  

赏析:

在这则案例中,学生是习作的主题,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评价中既能抓住彼此的优点,也不放过那些缺点,在互评中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三、对症下药,延迟评价,促进提高  

[课堂实录4]在一次扩写作文的指导上,王老师将学生分成三种情况:

(1)内容空洞者,“大”帮;

(2)选材、剪裁不当者,“中”帮;(3)力求精彩者,“小”帮。

  

第一种情况。

 王 老师面对的学生是平时习作有困难的。

他是这样引导的:

  

“你看,这篇文章写了几个人物?

谁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  

“你再看看,原文四个自然段,哪一段是文章的重点段?

”  

“你这次成绩不理想,只能评为三等。

如果想提高一等,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下功夫吗?

”  

“不难的,我为你做参谋。

”  

“好,相信你一定能改好,试试看,把要添加的内容说出来听听。

”  

第二种情况。

这个学生很知道用功,只是学习方法不当,平时习作成绩中等偏上。

 王 老师这样指导:

  

“你这次写得很认真,重点段写得很具体,两个内容写得很具体,不过从题目来看,文章应该突出什么呢?

”  

“是呀,既然这样,你第一个内容可以要,但是三言两语就可以写完了。

把重点应该放在第二个内容上。

”  

“你的这篇文章。

回去把它刚才咱们讨论的重新整理一下,明天让我看看。

”  

第三种情况。

这个学生平日的习作能达到优等。

然而对于这样的学生, 王 老师则从严要求。

他先让她看了别人的习作,然后启发她:

  

“和同学相比,你的文章在语言方面还有什么不足呢?

”  

“你能自己看出问题,这很好。

那几个同学为什么能灵活的运用‘引用的写法’呢?

因为他们课外书读的多些,知识面广。

积累的语言材料丰富些。

这方面,希望你要努力赶上去。

自己再读读,认真做些修改。

”  

 王 老师对三位同学的作文做了指导之后,又重新做了成绩评定。

  

赏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评价要建立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

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平等的对话中实现有针对性的评点,引导修改习作,培养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这种习作评点,有利于学生各有所得,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更有利于提高评改的效益。

  

教师评价重在鼓励学生,并多一点宽容与期盼,切忌一味说文稿的不足,即使对质量很差的文章也有可取之处。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严”,道理要讲得“清”,引导要“实”,多指点学生一点具体的具体的办法,少一点空洞的要求。

教师的意见越具体,学生越容易接受和理解。

  

四、写作档案,记录成长,感受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

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  

1、网络档案评价随着网络的普及,校园网的开通,为学生的习作与外界的交流打开了一个平台。

学生可以自由上传自己的习作,与他人分享,并且发帖点评他人的习作。

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易于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网络的“无纸化办公”,可以随时记录学生的习作,是一种无形的档案,在日积月累中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使作文评价趋向多元化发展。

  

2、录音评价档案低年级同学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

对网络还是比较陌生,激发儿童写作兴趣是关键。

每天课前的两分钟的“新闻小主持人”栏目,是孩子们喜爱的展示自己写话内容的形式,而教师则在边上用录音机记录下孩子们写话内容。

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称为“优秀的新闻小主持人”,会格外认真的去准备。

并由孩子们来评价这些“小主持人”,在此基础上修改自己的习作,以后参照前一次的内容,让孩子们享受进步的喜悦。

用一盒磁带记录孩子成长的声音,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无形中丰富了写作素材,增强了孩子们评价分析的能力。

  

3、作文报评价档案学生习作投到报刊杂志鲜有发表,中高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编辑手抄报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小报编辑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取优秀的学生习作编辑成小报,分成若干份,在班中传阅。

一个学期刊出若干期,激发了他们写作兴趣,记载了他们写作态度的转变。

  

这是一个不同于写作评语式的评价方式,它是作文课堂评价的延伸,更加关注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态度的评价,因为有了小报,他们有了更多抒发个性的天空,有了更多表达个人情感的机会,他们会更关注对个性生命的思考,那些充满灵性的语句自然而然跃然纸上。

写作档案的建立是将学生的习作评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了写作评价的平台。

教师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帮助学生找准最近发展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教师在评价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其中,乐学乐思,善学善思,才能评出别样的精彩。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作文是长期磨练推敲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语文新课标提倡“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式的主动学习”。

提倡将“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体验学习过程”。

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

即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

“批”“评”式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写作时更加自觉,更加重视表达自我感受。

教育工作者在引导的过程当中,应该是温暖的、美好的、富有爱心、充满艺术的,应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真切感受的。

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巧妙的把握引导的方法、力度和时机,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在作文时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能将作文课堂变成人文的,有生命的语言交流场所。

  

   

参考资料:

  

《中小学生阅读与写作》中国和平出版社中国和平音像出版社  

《小学生习作评价:

“当面”更有效》葛敏芸《小学语文教师》2008、3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文章

简约而不简单  

——试探寻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简约之法  

   

龙游县塔石小学翁单芸  

[内容摘要]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应该说,在现代社会,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

就应用程度而言,略读比精读更为广泛。

根据略读课文的编排特点,我们应该充分落实目标,开发课程资源,拓宽视野,使小课堂变成大语文,切实提高略读课文教学有效性,不断探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简约之法。

   

[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简约  

翻开小学语文的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不难发现,略读课文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就有了略读课文,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略读课文的篇目在逐渐增加,到六年级下册略读课文的总量甚至比精读课文还多一篇,由此可见略读课文在文本内容中的分量和编者的良苦用心。

那么略读课文应该略什么,怎样教才有效呢?

这已经成为我们现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了。

  

在我们实际的略读课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倾向:

(1)课堂中局限于让学生回答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2)教师忽视了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指导;(3)把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教学;(4)以课时紧张为理由把略读课文变成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的应用更为广泛,它的优势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略读课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略读教学之“略”,探寻略读教学简约之法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学时也不妨多思考,不断探寻适合的略读课文教学规范。

那么,如何有效开展略读课文的教学呢?

我想,首先需要我们的教师带着新的眼光设计教学过程,进行“精”处理。

以下是我对略读课文教学过程的点滴思考。

    

一、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一堂课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堂课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关系着学生这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

  

1.从课题开始,主动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学习略读课文从课题质疑入手可以有效地将编者预设的提示与学生的年龄、认知实际有效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以《千年梦圆在今朝》为例:

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先说说课题字面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千年的“梦”是指什么?

千年的“梦”是怎么圆的?

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

这些问题可以成为研读课文的主要线索。

这样,就可以从质疑开始,引导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带着浓浓的阅读期待快速进入文本学习。

    

2.从提示入手,新旧联系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每个单元前面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时也会有导语。

仔细阅读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我们教学的依据。

上课前我们要细细研读,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本,抓住教学的要点,明确教学目标。

  

如六年级下册第五组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的课文,精读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略读课文《我最好的老师》之间的导语是“科学精神是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

对我们来说,科学精神也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地培养。

默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前一句是与前文的过渡,后一句是对本文学习的要求。

从导读中,师生就能很敏锐地抓住教学的主题目标,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是个必然具备的环节,可以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初步印象、粗略知道文本大意。

  

应该说,略读课文前面的提示是十分有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方向,提示了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指引着略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鲁滨孙飘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在教学这两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教学的重点放在“浏览”上,通过两个精彩片断的阅读,教给学生浏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通过浏览抓住精髓,边摘录精彩句断,边写写心得体会。

通过这两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再看前边的《千年梦圆在今朝》,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梳理,同时结合阅读提示聚焦重点问题,再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读文本。

这样,学生就会顺着问题进行整体感知,在整体感知中自我解惑疑、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三、深入研读    

略读能力的培养是略读课文的主要目标,但这其中并不排除精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

“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

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略;一半系学生的功夫而言:

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

”可见,略读课文的“略”是指教师指导和学生所花的时间,而非是对课文的粗略理解。

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体会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略读文本因为篇幅较长,所以课堂上采用默读形式的时候比较多,但这并不是说朗读不能用。

语文课程标准就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触摸语言文字的味道,品评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浸润学生的精神人格。

要想去悟、去品,朗读是很有效的途径。

例如《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

“这就是我们的总理。

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对于这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