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700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doc.docx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doc

单元概览

时期

先秦

汉、魏晋南北朝

唐、宋、元

明清

内容

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科技

文艺

科技:

战国的“司南”

文学:

春秋的《诗经》、战国的《离骚》等

绘画:

战国的帛画

科技:

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文学:

汉代的汉赋;艺术:

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

科技:

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

文学:

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

艺术:

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

科技:

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主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文学辉煌灿烂,书法、绘画、戏曲异彩纷呈

第23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孔子与老子

1.孔子

(1)历史地位: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

①思想核心:

“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②政治主张: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③天命观念: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④教育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

(3)深远影响:

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轻巧识记]       孔子的思想体系

2.老子

(1)历史地位: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哲学思想

①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②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3)政治思想:

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4)历史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1)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

(4)思想文化上:

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孟子

(1)提出“仁政”学说,

主张“民贵君轻”

(2)主张人性本善说

(3)强调先义后利

《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

荀子

(1)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2)主张“性恶论”

(3)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

道家

庄子

提出“齐物”“逍遥”;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法家

韩非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兵家

孙膑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3.影响

(1)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早期儒学的形成

史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

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筐箧已富,③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荀子·王制》

史料二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

一是④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⑤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学会读史]

史料主旨

解读信息

史料一:

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都涉及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

②→孟子提出保民、善待民众,民贵君轻

③→荀子提倡仁义,反对过度剥削人民

史料二:

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④→加强自我修养

⑤→加强法治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

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提示:

①主张:

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内涵:

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史料二体现了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提示:

原因:

儒学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更新;在东南亚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历史渊源;政府的有效推动;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西方文化的缺陷为儒学提供再生的契机。

史论归纳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2.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理念

史料一 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史料二 子曰:

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史料三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③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老子的

“无为而治”主张

①→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国家

史料二:

孔子的政治主张

②→“仁”在政治上的表现

史料三:

法家的专制集权主张

③→实行君主专制

[学会用史]

(1)根据上述三则史料归纳道家、儒家和法家的治国理念。

提示:

道家:

无为而治;儒家:

德治;法家:

专制集权。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提示:

春秋战国,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

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却适应了时代要求。

史论归纳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即所谓的“帝道”。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孔子曾经访问过齐国、陈国、蔡国等国,希望寻找一个能实行他古老的政治思想——周礼的国度,但他没有找到。

这是因为(  )

A.孔子代表普通百姓的利益

B.孔子的主张不符合当时君主争夺霸权的需要

C.孔子的“仁政”主张不利于维护统治

D.“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贱等级

B [A项说法错误,孔子代表旧贵族的利益;“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D项与题意不符。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这不符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政治需求,故得不到诸侯国君的支持,答案为B项。

]

2.(2017·洛阳检测)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

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思想

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 [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继承了传统儒家中“礼”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荀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故D项错误。

]

3.“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需要

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C [从材料“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可知,“乱”之所以起,是“不相爱”,“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与此意相同,故选C项。

]

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背景

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二、特点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三、内容

1.推崇“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神化并限制皇权。

3.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

四、实现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五、影响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误区警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解误区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2)“罢黜百家”并不是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史料一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②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史料二 ③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④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史料三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⑤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董仲舒的主要主张

①→“君权神授”思想

②→“天人感应”思想

史料二: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③→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④→思想统一的效果

史料三:

董仲舒在君、民关系上的认识

⑤→君贵民轻

[学会用史]

(1)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提示:

特征: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史料三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提示:

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史论归纳

1.董仲舒新儒学的独到之处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学、阴阳学、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2.先秦儒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点

项目

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重点

讨论现实问题

讨论神学问题

功能

是对“真理”的追求

为现实政治服务

特点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地位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2.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史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①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史料二 五年春,②置《五经》博士。

八月……③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②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②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弘②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儒学适用范畴的变化

①→儒学自身内容的发展变化使得儒学适用范畴空前扩大

史料二:

儒学的价值及广泛影响

②→在教育、社会教化、风尚方面对儒学的重视;③→在选官方面对儒学的重视

[学会用史]

(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提示:

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2)根据史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提示:

措施:

置《五经》博士;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作用:

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史论归纳

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

(1)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道德修养,在人生观、历史观、社会伦理观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主张。

(2)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决定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3)儒家思想守旧而又创新,复古而又开明,在维护纲常礼教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

(4)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被捧上独尊的地位,并长期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下列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

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

天人合一思想

形体上

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

意识上

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

政治上

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A.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

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根据图表分析,“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天”与“人”(或人类社会)的关系,C项说的是“昆虫”“草木”的生活现象,没有说到“人”,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故选C项。

A项与材料中“形体上”一栏对应;B项与“意识上”一栏对应;D项与“政治上”一栏对应。

]

2.部分史学家认为:

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

“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

由此可知(  )

A.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

B.汉代儒学神秘化趋势明显

C.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D.汉代儒学重视考据、训诂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表述错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是孔子,排除C项;故答案为B项。

]

3.《汉书》中载:

“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

B.儒学在政治上确立统治地位

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

D.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B [依据材料中“经术苟明,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儒学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选B项。

A、C两项包含在B项中,D项中的“科举考试”与汉代史实不符。

]

主题一 “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思想

[主题立意]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政府主张“依法治国”,同时也重视“德治建设”,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所体现出的“以德治国”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先秦诸子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诸子百家提出的治国济世主张,这些治国济世主张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彰显先秦诸子思想在今天仍大放异彩。

[知识交汇]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

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

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

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变法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

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主题二 儒学的官方化——汉代儒学

[主题立意]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使皇权带有了神秘的色彩,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使儒学逐步官方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知识交汇]

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从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有积极作用。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 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6·全国乙卷·24

《尚书》等五部书成为经典而《论语》没有成为经典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5·全国卷Ⅱ·24

古代儒家学者对现实政治的批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

2014·全国卷Ⅱ·25

西晋与秦代对养子私拿养子财物政策的变化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4·全国卷Ⅰ·24

秦汉以后皇帝祭天与官员、百姓祭祖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乙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顾颉刚说:

“到了周代,有了五经,是最早的史书。

”《中国史学入门》共22页,是由孔子整理编篡,而《论语》的成书年代,学术界有争论,但肯定是在孔子去世之后,是后起的著作

2.(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寄希望于统治者效法先贤,既是自身的渴望,又是时代的需求

3.(2014·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通过法律规定的变化,由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延伸到无血缘关系的养子,父亲可以处置儿子和养子的财物,体现了父权的强化,是儒家伦理道德日渐蔓延的结果

4.(2014·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的目的便一目了然

【解析答案】 

1.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

2.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

]

3.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4.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