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0239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

《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产证券化改重1.docx

资产证券化改重1

2.1.1资产证券化

对于如何定义资产证券化,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会做出不一样的描述。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可以对资产证券化定义如下:

资产证券化是指,当金融机构所持有资产流动性较差时,为了尽快获取现金流从而改善资产结构,将该类资产售予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purposevehicle,SPV),后者在获得该资产后,会根据其进行收益和风险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推入证券发行市场,从而完成收益、风险重新分配。

可见,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依托原始资产而完成的化流通过程,其目的是改善原持有者的现金流表现。

在操作实践中,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资产证券化作广义和侠义划分,各自分类如下:

从广义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化包括三类,分别是资产证券化产品再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公司资产证券化;从侠义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化仅仅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占比例很大,通常达到70%以上。

在本研究中,如无特别说明,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3.1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操作流程分析

不同商业银行在制定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操作流程时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可以将该流程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资产出售。

在该阶段,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需要根据自身资产结构、现金流需求紧迫性、银行发展战略以及经营策略等因素确定目标资产。

通常而言,所确定的目标资产需要满足如下三个特征:

1、待出售资产进行证券化后,其收益须归发起人(即本商业银行)所拥有;

2、须保证待出售资产在流动性、现金流可预测性以及证券化后价值等方面具有相同性质;

3、务必确保待出售资产具有在未来某时间段内产生现金流的特性。

第二阶段:

特殊目的载体(SVP)对原始资产进行重组。

在进行资产重组时,SVP须对资产进行信用评级,并基于评级结果设计证券结构、证券信用等级等。

1、抵押债券重组。

在部分情形下,原始资产可能存在没有完结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或者其它关联主体随时可能提起对该资产的追索诉求。

此时,为了避免原始资产证券化后陷入追索纠纷,SPV需要对该资产的抵押债券进行结构重组。

重组的目的是,将原始资产与原商业银行隔离,从而确保SPV真正控制证券化资产。

2、信贷资产证券结构设计

(1)资产支持证券的结构设计。

为了理清不同购买人(投资者)的权益结构关系,首先需要对证券结构依据资产支持的比例进行设计。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该结构设计为如下两类:

其一,过手资产支持证券结构,该结构可以确保其拥有较强的流通性,然而也需要承担较高风险;其二,转付资产支持证券结构,该结构通常由保险公司、其它银行等金融结构参与。

另外,还可以根据信用增级差异,将证券结构设计为如下两类:

其一,优先级证券结构,其信用等级较高,SPV承担风险相对较低;其二,次级证券结构,它通常由支付能力较低买家购入,因而具有较高流动风险。

(2)融资结构安排。

为了将资产证券化后的风险控制在适当水平,需要合理安排参与主体的结构关系,此即为资产支持证券的融资结构安排。

通常而言,证券价值是相对稳定的,即其收益率的变化空间小。

对投资者而言,当收益率一定时,更为看重的是该类投资的安全性,尤其是收益被支付的安全水平。

只有当融资结构安排得当时,才可以确保资产的信用等级,进而保证收益安全。

3、资产信用增级

由于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存在,投资者通常不能够掌握资产证券化的过程细节,因而也就无法对该证券安全水平进行准确评估。

此时,为了保证投资安全,就依赖于该证券的信用评级。

对SPV而言,如果要所发行的证券产品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就需要进行资产信用增级操作。

在证券发行实践中,通常可以有其它商业银行向投资者作出现金流便利承诺,完成证券产品信用增级,从而增强投资人购买意愿。

4、资产信用评级

在完成信用增级后,SPV还需要委托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产品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将评级结果向投资市场公布。

至此,资产信用评级工作便告结束。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评级结果通常意味着证券产品收益的安全性,是影响投资人是否作出购买决定的关键因素。

第三阶段:

证券产品上市交易。

1、信贷支持证券的销售。

完成证券产品信用评级后,SPV即可着手准备销售工作。

通常而言,受限于专业性不足,加之不具备销售资格,SPV自身并不直接销售信贷支持证券。

此时,需要与承销商就发行价格、收益率水平等进行协商,并就有关事项签订协议。

承销商在获取承销资格后,会全权负责证券产品宣传和出售等具体活动。

在承销商完成证券产品发行后,信贷支持证券可以在二级市场正式流通。

依据承销协议,成销售需要向SPV支付发行收入,后者则需要依据协议向发起人(原资产所有者)支付部分收入。

至此,发起人可以获得现金流,其融资目的实现。

2、现金流管理、清算。

由于证券产品买入、卖出业务量较大,且业务变动频繁,因而需要有专业服务人对现金流进行管理。

该服务人的工作事项主要包括记录现金流事项,并将现金流存入指定银行。

在受到现金管理服务人的存入指令后,受托银行会建立专门的积累金账户;根据委托协议,该账户会定期向证券购买人(投资者)支付本息。

证券到期后,SPV委托的服务人需要对现金流进行归集和清算,如果存在现金流余额,须打入指定的发起人账户。

3.2.1解决金融市场结构性问题

相比较于金融体系已经十分发达的欧美国家,我国金融市场结构问题还比较突出。

归结起来,这些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贷款融资占比较大,这不仅加大了融资者的融资成本,而且客观上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其二,资本市场运行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对巨大的资本需求没有能够做出积极、充分地回应;其三,金融管理工作还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而且导致相关服务专业性不足;其四,金融市场产品种类较少,不能够有效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尤其是信贷融资占比过大,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

因此,需要加快对我国金融市场结构进行优化,不断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的功能定位。

在众多优化措施中,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可供选择的措施之一。

下面,本文从商业银行功能、金融产品等方面对我国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展开讨论:

1、金融市场本身存在的差距。

首先,从市场规模角度来看,美国金融市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积累,已经无可争议地居于世界龙头地位。

相比较而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只有短短三十多年,尽管发展速度很快,然而规模仍然不能够与美国相比。

其次,相比较于美国强大的资本市场,银行体系不仅规模小,而且功能也相对有限。

关于此,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银行体系十分强大,金融服务功能具有强烈的寡头垄断特征,资本市场则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最后,在美国,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产品具有较强的相互流通功能。

而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保险市场体系之间的联动性较差,产品流通性更是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会整体的现金流动。

2、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很大区别。

在美国,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途径十分畅通,而且运行机制十分成熟。

因此,美国各级政府、各类企业都可以灵活地选择融资方式。

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功能主要集中在短期贷款方面。

在我国,商业银行承担了绝大多数的融资需求,这不仅严重增加了银行体系的运行负担,而且还严重压缩了资本市场的成长空间。

在这种情形下,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角色被混淆,各自均为发挥正常功能,出现了严重的主体功能错位现象。

3、金融产品的丰富性存在很大差距。

美国金融市场分类十分成熟,各类金融产品均有其对应的需求群体。

对美国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而言,基于其自身的风险偏好、收益意向,均可获取相对应的金融产品。

在我国,金融市场的产品丰富水平较低,不仅债券产品种类少,而且其他衍生品的推出也受到极大制度束缚,因而发展成熟度很低。

针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严重不足的局面,监管者、市场经营者等应该积极探寻发展出路,有效发挥金融市场的正常功能,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提供资本服务。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改善我国金融市场功能的重要举措,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其一,可以更加合理地对商业银行功能进行市场定位。

在长期的借贷业务中,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借贷资产。

这些资产中,中短期部分可以较快地回收,因而其资本流动性可以得到较快恢复。

然而,对于中长期借贷资产,如果任由其闲置,不仅会影响银行自身的现金流动性,而且还会影响其他资本需求人的贷款活动。

此时,如果能够将其中长期借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降低该部分存量,从而大大提升银行系统内部以及社会整体的现金流动速度。

如此一来,商业银行也不至于与资本市场严重割裂,其内部资源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其二,可以提升金融市场产品丰富化水平。

在美国,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产品十分常见,不仅风险低于企业债,而且可以为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创造大量现金流,从而极大增加了现金流动速度。

在我国,如果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中等收益、中等风险”金融产品选择。

3.2.2更加有效地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商业银行为我国经济发展、工程建设以及社会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本支持,是我国取得当前成就的重要推动力量。

不过,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体系承担的资本供给、资本调动功能过于繁杂,导致其自身积累了巨额的不良资产。

这不仅限制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而且还降低了社会资本的运行效率。

1、假流动性问题严重。

流动性是是指可以被再次实用的现金流,它是商业银行资产活力的重要评估指标。

在不良资产大量累积的情形下,银行账户的流动资金规模必然受到怀疑:

部分被记为流动资金的项目,事实上属于“收回再贷”。

此即为假流动性,意味着事实上的现金流要小于账面记录。

2、中长期贷款占比过大,降低了自身资产流动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中长期贷款占比过大,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总资产规模大,然而由于多数贷款未到期,银行对其并没有控制功能,该部分资产不具有支付效用。

此时,当出现新的资本需求时,银行现有可支配现金就难以应付,其资本支持功能就会受到严重约束。

3、存款结构变化加剧了商业银行现金流短缺。

当前,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公众资产有了更多的存款产品可以选择,这对商业银行造成了较大冲击。

一方面,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存款增长速度,资本市场分流作用凸显;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客户为了增加自身资产的实际购买力以及可支配性,倾向于选择活期存款,这导致商业银行储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通过上文的分析,现金流动性短缺极大阻碍了商业银行的运营和发展,更进一步制约了社会发展资本的供给能力。

随着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渠道的出现以及有关制度的放开,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竞争局面会越来越激烈。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商业银行流动风险会加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十分不利。

当前,由于证券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社会闲散资本的投资需求越来越旺盛,通过将借贷资本证券化,不仅可以加快社会资本流动速度,而且可以为商业银行打开更广的融资渠道。

具体来讲,借贷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作用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银行运营资金来源更加多元,且规模更加有保证。

这是因为,相比较于单一的储户存款,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不仅主体多元(包括个体投资者、企业投资者以及保险公司等),而且资本规模更大,可以为银行资金池提供充分资金注入。

其二,可以显著增加银行资产流动性,从而发挥自身资产的价值创造能力。

在未实现资产证券化之前,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会占据其总资产较大比例。

此时,尽管总资产规模大,然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很低流动性,在还款到期之前,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创造能力十分弱。

通过资产证券化,中长期借贷资产可以转化为现金,虽然具有一定风险,其相应地价值创造力也更高。

其三,流动性管理途径更加多元,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财务杠杆。

由于储户存款活期居多,该部分流动性可利用的价值受到限制。

在实施借贷资产证券化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灵活地处理资产。

尤其是当现金流短缺时,商业银行不再单纯依赖于存款,可以通过出售借贷资产而获取现金支持。

此时,其经营财务杠杆丰富,经营主动性也就得以强化。

3.2.3有助于转移运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

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稳步推进,加之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产品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必然受到压缩。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赢利点等都会得到改善,从而增加其抗风险能力,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可以有效地转移商业银行运营风险。

在资本市场,通过组合投资可以将运营风险分散至不同产品中。

当某一类产品出现亏损时,若其它类产品所创造的价值大于该亏损,可以实现风险对冲,此时商业银行整体运营效率仍然处于增长状态。

通过贷资产证券化,可以退出多款不同性质的产品,投资者可以从中选择适合自身风险偏好的产品。

通过这种方式,商业银行的风险就被分散和转移纸不同证券产品中,信贷资产的整体风险就会处于更低水平。

其二,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降低“借短贷长”风险。

借短贷长是指,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多选择短期(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此部分存款为其“借款债务”),而贷款者多为资本需求大、结款周期长的企业客户、事业单位客户或者政府。

为了吸引存款,银行需要尽可能地提升其存款利率;同时,对于贷款周期长的客户,商业银行则会分层降低其贷款利率。

此时,如果市场利率波动异常,银行就需要向储户支付更多的利率,从而加大其运营难度。

通过借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将中长期贷款作为原始资产获取现金流,从而增加其风险抵抗能力。

其三,可以有效降低银行运营流程风险。

在借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第三方(SPV、信用评级机构以及投资者等)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等进行调查。

这一方面增加了银行操作透明性,避免部分资产“暗箱操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对银行运营过程中的风险透明化,从而督促其改进。

3.2.4拓宽商业银行经营领域,改善其效益表现

1、可以增加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

首先,有效提升银行资产流动效率,改善其收益水平。

当前,在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主要通过贷款获取收益。

然后,由于贷款回收期限限制,已经放出的资产在到期前并不为银行所控制。

当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大时,就会导致银行不能够开展更多的新放贷业务,从而限制了资产收益水平的提升。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其现金流会显著改善。

这就意味着,银行庞大资产可以更加快速地流动,所创造的收益也就会更多;进一步地,银行放贷能力也会更强,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会更加丰富。

其二,可以拓宽商业银行盈利途径。

在常规“吸收存款——放出贷款”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途径很单一,即获取利率差。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还可以扮演另外一个角色:

基础资产池。

通过该角色,它可以向客户收取服务费。

另外,在证券买入和卖出、证券利息归集和支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在该时段内,银行可以获取更多的浮利以及中间收入。

2、可以有效提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对商业银行而言,当资本充足率较低时,其支付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此时,如果出现挤兑现象,商业银行就会面临巨大现金压力。

通过资产证券化,高风险资产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获取现金流,其所面临的加权风险就会得到有效控制。

当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时,银行的运营将会更加安全,市场灵活性也会更高。

3、可以提升银行服务功能,改善客户关系。

通过资产证券化,中长期借贷业务不再闲置,其自身创造的现金流有助于银行对客户的到期支付压力。

这不仅不会导致客户丧失,反而可以让客户接受更好的贷款服务。

3.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3.3.1发展历程

1992年,海南某不动产公司为了获取足够的建设资金,将其名下一地产项目的销售收益作为标的物,共发行2亿元证券。

作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首个案例,该公司将未来收益作为原始资产,向证券市场发行证券产品,并成功实现融资目标,为后来更多地资产证券化打开了局面。

1996年,广州至甚至珠海高速公路建设计划被批准,为了获取足够大建设资金,珠海市政府以该高速公路珠海段管理收益为原始资产,在美国证券市场发行了2亿美元的债券。

这是我国首个离岸资产证券化案例,对其它地方政府的工程建设融资提供了有益启示。

2002年,应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邀约,中国工商银行为该公司海外融资提供信用保证,并以公司未来收益为原始资产,在美国发行ABS项目,并成功获得6亿美元融资总额。

这是我国首个商业银行境外资产证券化案例,为其它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提供了多样化思路。

2003年,通过与德意志银行合作,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该银行部分在华中长期贷款收益为原始资产,共发行3亿元证券产品,极大改善了该银行在公司的经营效率。

2005年,为了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健康发展,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陆续发布文件,对如何规范开展资产支持证券业务提出要求。

同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原始资产,在证券市场展开融资活动。

这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起步,为商业银行的灵活运营、高校融资打开了新局面。

2008年,为了确保农田水利建设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文件,允许并鼓励开展涉农水利工程资产证券化。

至该年12月底,涉农工程资产证券化项目共融资近700亿元,极大支持了水利工程的顺利推进。

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均受到很大冲击。

出于金融系统保护目的,央行发文制止各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2012年,我国经济局面总体已经恢复,金融系统功能也正常发挥。

同时,社会经济建设各方面资本需求扩大。

该年5月,央行与财政部等正式发文,鼓励各商业银行探索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创新途径。

同时,央行发文支持金融市场推出更加丰富多元的金融产品。

这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再次启动,对推动商业银行运营体制改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以中长期信贷为原始资产发行融资证券,其它商业银行陆续跟进。

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产能过剩局面,实体企业发展出现诸多困难。

在该背景下,商业银行贷款面临着艰难的收回形势。

同时,许多新兴行业、新成立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供应;由于投资渠道限制,社会闲散资本也需要更加多元的投资渠道。

在上述背景下,商业银行如果要改善自身运营,并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就需要对自身资产结构进行优化。

该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被扩大。

然而,为避免过多不良资产进入证券市场,高风险资产不纳入试点。

同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证券市场机构召开会议,确定了商业银行借贷证券化规模为4000亿元,在该范围内,商业银行可以未来资产收益为保障发行融资证券。

2014年11月,在商业银行借贷资产证券化已经初具规模的背景下,为进一步规范和鼓励该业务发展,银监会将审批制转型为备案制,并确认了华夏银行、广大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等27家商业银行的业务资格。

从该年开始,商业银行借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各个商业银行广泛启动,极大改善银行现金流的同时,也为社会资本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

从以上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借贷资产证券化起步本就相对于发达国家晚,却受限于政策因素,直至2005年方正式试点。

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也打断了该业务的发展步伐。

2012年,中断四年的借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再次被鼓励实施。

从2013年开始,由于各项政策障碍被扫除,资产证券化得以迅速发展。

根据中诚信托机构的调研结果,2013年该市场的规模为160亿元,2014年迅速扩大到2284.95亿元。

这种局面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十分有利,不仅可以有效盘活其资产,而且可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从而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充实的资本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