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0807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docx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1)》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

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共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

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

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

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

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13、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14、“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15、“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由北宋苏辙首倡,他在自己的著作《诗集传》中提出《诗经》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即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

这里的“二南”指的是(《周南》)、(《召南》)。

  16、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六义”中的(风)、(雅)、(颂)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

  17、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按照风、雅、颂的体例编排的,其中包括十五国风,二雅(即(《大雅》)和(《小雅》))、三颂(即《周颂》、《鲁颂》)和(《商颂》)。

  18、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风、雅、颂三者中(风)是里巷歌谣之作,而(雅)、(颂)则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19、“史诗”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在其文艺理论名著(《诗学》)中最先提出的,他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20、目前学界一致认为《诗经·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21、《诗经·大雅》中的(《公刘》)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历史,诗的每章都以(“笃公刘”)作为首句,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爱戴赞美之情。

  22、被认为是《诗经》中的五大史诗之一的《生民》一诗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并通过生而无灾、弃而不死等细节,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

  23、周民族曾经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居岐山下的周原,这段历史记载在周民族史诗(《绵》)中。

  24、《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属于十五国风中的(豳风),大约是西周初期该地还未被猃狁侵占时的作品。

  25、“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诗经》(《豳风·七月》)一篇中的句子,诗中用蟋蟀的迁移来表示气温的下降、季节的变化,生动地传达出农业生活的乡土气息。

  26、《诗经·小雅》中的(《鹿鸣》)是一首著名的燕飨诗,诗开篇就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借助自然物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基调。

  27、《诗经·小雅》中(《宾之初筵》)一诗以燕飨活动的发展为序,写出了与宴者在不同阶段的神态变化。

其中的“既曰醉止,载号载呶。

乱我笾豆,屡舞僛僛”几句,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群骄奢淫逸、丑态百出的醉鬼形象。

  28、《诗经·小雅》中的(《六月》)一首,叙写了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北伐猃狁,最终获胜的事迹,诗中充满了主体民族的自豪感。

  29、《诗经·大雅》中的(《江汉》)一首歌颂了召公虎奉宣王命平定淮夷、开拓南疆的功绩。

  3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采薇》)一首中的句子,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31、《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曰: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32、“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一诗中的句子,这几句描绘出一幅典型的黄昏时分农家生活的图景。

  33、“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

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这是《诗经·唐风》(《鸨羽》)中的句子,这首诗表现了服役者对繁重徭役的怨恨。

  34、《诗经·大雅》中的(《烝民》)是一首杰出的政治颂美诗,诗中用“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赞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的人格之美。

  35、我们常用的成语“不可救药”出自《诗经·大雅》中的(《板》)一诗。

这首诗相传是老臣凡伯为了劝诫周厉王而作的。

成语“耳提面命”则出自《诗经·大雅》(《抑》)一诗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一语。

  36、(《十月之交》)是《小雅》中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讽刺批判诗,诗曰“日月告凶,不用其行”,认为日食、月食的出现是昏君佞臣的倒行逆施引起的。

  37、《郑风》中的(《溱洧》)一诗描写了上巳节时,男女相约游春的欢快场景,其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写男女互相赠答,情意深长。

  3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诗经·王风》(《采葛》)中的句子,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深挚的相思之情。

  3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句子,诗中表达了因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产生的怅惘忧伤。

  40、“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爱情诗中的名句,它出自《周南》(《关雎》)一篇。

  41、《诗经·卫风》(《硕人》)一篇描写一个贵族女子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美丽女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42、《周南·桃夭》首章写道: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了新嫁娘容貌美丽,并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

  4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诗经·卫风》(《氓》)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44、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鄘风》中保存了她的诗(《载驰》),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45、周代人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这句话最早见于《尚书》(《舜典》)一篇中舜与夔的对话里。

  46、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本,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47、(《越人歌》)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二句,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一诗中“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所本。

  48、诗人屈原在长诗(《离骚》)中用“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明了自己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人格的决心。

  49、屈原的长诗(《天问》)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咏史诗,诗通过对宇宙万物以及夏、商、周兴亡的历史和楚国现状的探问,表现了诗人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

  50、“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一诗中的名句。

  51、屈原的短篇抒情诗集《九章》共(九)篇作品,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52、(《惜往日》)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53、(《橘颂》)是诗人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秉德无私”的品性,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

  54、“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哀郢》)一诗中的句子,这首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55、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涉江》)一篇记叙了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经历,其开头就说: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执着于理想的精神。

  56、屈原的抒情组诗《九歌》共分为(十一)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

  57、屈原《九歌》(《国殇》)中“首虽离兮心不惩”、“魂魄毅兮为鬼雄”,礼赞了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

  58、“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是屈原(《东君》)一诗中的句子,包含着英雄主义的精神。

  59、《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描写离别的悲哀,被后人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

  60、古人赞誉《九歌·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是写景的妙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是写情的妙句,两者互相生发,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6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是(《山鬼》)—诗中对山中女神的描写,这种描写充满了山林的气息。

 名词解释:

1、风骚传统:

  “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

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风骚”传统。

  2、献诗说:

  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

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对公卿献诗制度的记载。

他们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刺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公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3、采诗说:

  采诗说也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

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

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

《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靠乐官采集而来。

  4、孔子删诗说:

  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

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5、四家诗:

  所谓的四家诗指的是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

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韩诗的创始人为燕人韩婴。

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

毛诗晚出,创始人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是四家诗中唯一的古文经学。

  6、今文三家(三家诗):

  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

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韩诗的创始人为燕人韩婴。

今文三家已失传。

  7、六义说:

  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

“六义”说源自《毛诗序》。

《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即风、赋、比、兴、雅、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

  8、四始说:

  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

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四始”指《风》、《小雅》、《大雅》、《颂》为首的四篇诗,即“风”的首篇《关睢》,“小雅”的首篇《鹿鸣》,“大雅”的首篇《文王》,“颂”的首篇《清庙》。

旧时认为将此四篇诗置于各部分之首含有微言大义,实不过是曲为解说而已。

  9、二南独立说(四诗说):

  “二南独立”说也称“四诗”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

北宋苏辙于其《诗集传》中首倡“二南独立说”,认为《诗经》应分《风》、《雅》、《颂》、《南》四类,即把《周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

教材认为“二南独立说”难以成立。

  10、风雅颂:

  《诗经》的分类。

风,又称“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所管辖地域的民歌土乐,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地方小调。

《诗经》共有15国“风”,160篇。

雅是周天子直接统辖的王畿附近的音乐歌曲,其中有一些民歌,但大多数是贵族文人的创作。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是朝廷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歌舞,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11、《七月》:

  《七月》是《诗经》“国风”中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当是西周初期豳地未沦陷时的作品。

该诗基本上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农奴们的劳动和生活,反映了当时农奴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农奴社会的阶级压迫的画面。

但同时也描写了领主们喜气洋洋的宴饮场面。

该诗可能是周乐官在豳地农奴所作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的一首代言体诗。

  12、燕飨诗:

  指《诗经》中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礼仪诗或宴饮诗。

根据内容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小雅·鹿鸣》是著名的燕飨诗。

  13、讽喻诗人:

  “讽喻诗人”即《诗经》中箴诫规谏诗和讽刺批判诗的作者。

这些作者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

  14、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15、叠咏体:

  “叠咏体”亦称重章复唱,指篇章结构上章节回环复沓、反复咏唱的民歌体。

该体式在《诗经》中非常显著。

一首诗往往由若干章构成,而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

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

  16、风雅:

  “风雅”是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后人对由《诗经》以来形成的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的理论升华。

在这里,“风雅”并不是指的“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

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17、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后人对由《诗经》以来形成的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的理论升华。

在这里,“比兴”并不仅仅指一般的“寄情于物”,“情景交融”,它同时还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

  18、《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是东汉王逸以刘向本为底本编著的,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

《楚辞章句》选取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以及西汉和东汉文人模拟楚辞的作品为一集,又加入了王逸自己作的《九思》,于是全本就成了今传的十七卷本。

每篇有小序,并逐句作注。

《楚辞章句》是今传楚辞的重要底本。

  19、楚辞:

  是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

楚辞体作家主要有屈原、宋玉等。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体的代表。

  20、《天问》:

  是战国时屈原创作的一首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别开生面的咏史之作。

全诗三百五十余句,千五百多字,全采用问句体写成。

其内容,从邃古之初,宇宙洪荒写起,其中神话传说杂陈,历代兴亡并举,宏览千古,博大精微。

古来就被推许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以古为鉴,讽谏楚王,是本诗的主旨。

  21、《九章》:

  《九章》是诗人屈原的一部短篇抒情诗集,它包括九篇作品: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九章》中的各篇作品,实表现了诗人一生中每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是诗人平生遭际之印证。

22、《九歌》:

  《九歌》是诗人屈原吸取楚地的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抒情诗。

《九歌》共有十一篇,其篇目和次第为: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简答题:

1、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曰“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它们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风骚”指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骚”诗传统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2)《国风》民歌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

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北朝民歌、杜甫的“诗史”、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宋代王禹偁、金代元好问的诗歌、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红楼梦》。

  (3)“骚”诗的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于后世的曹植、阮籍、鲍照、李白、李贺以至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和表现艺术上各有什么特征?

  

(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

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

例如《豳风·七月》,它详尽描述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褐”、“采荼薪樗”的苦难遭遇。

《魏风·伐檀》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反抗压迫的态度和心声。

  

(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现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

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

例如《小雅·采薇》就是一首抒情写实的佳作。

其最后一章抒情、状景、叙事融为一体,把一个征战将归的士兵哀伤时光流驰、路途艰难的思绪表现得深长真切,使人味之无极,闻之动心,强烈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3、试以《离骚》为代表,说明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如下:

  第一,表现进步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理想。

《离骚》立足于诗人理想破灭、身遭流放的现实生活,以丰富的幻想、炽烈的情感,描写了诗人对进步理想的追求、坚持和献身,以及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抗。

  第二,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境界。

《离骚》这首诗从“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以后,尽情刻画了诗人上天下地,神游天国的活动,字里行间出现了一系列众多的神话人物和神域,还出现了众多的灵异事物,所有这些又都一齐围绕着诗人的行止旋转,以诗人为中心组织出了一幅“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阔画面。

  第三,善于利用、发展民歌的比兴手法,来象征自己与楚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

这一特征在《离骚》的前一部分尤其突出。

  4、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说法?

《诗经》采编的目的是什么?

  

(1)《诗经》编集的几种说法:

献诗说、采诗说、孔子删诗说。

  

(2)《诗经》编集的多重目的:

其政治功利目的包括劝谏君王、补察时政、作为贵族子弟的伦理教科书;其娱乐目的包括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满足耳目之娱、作为音乐教程。

  5、《毛诗序》是如何解释风雅颂的?

谈谈你对这种解释的看法。

  《毛诗序》把《风》作为教化、讽谏的政治工具,并以此出发,断章取义,强作解释,以为《风》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

如本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周南·关雎》,竟被曲解为:

“《关雎》,后妃之德也。

  《毛诗序》认为《雅》是专门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并以政事的大小来区分大小雅,这与《雅》诗的内容也不尽吻合。

其一,《雅》中有许多诗并非是“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而抒发的却是不直接关涉政治的一己之情。

如《白驹》写女子怀念所爱之人,《隰桑》写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

其二,《小雅》中有天子之大政,《大雅》中有诸侯之小政。

这一点,《毛诗序》早有察觉,其本身就前后矛盾。

  《毛诗序》认为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颂诗是歌颂赞美统治者盛德功绩,并把这些盛德报告给神明,以祈求上天先祖的赐福。

这个解释基本上反映出了颂诗内容的特征。

但并没有概括出颂诗音乐上的特征;颂诗也并非全是美盛德之诗,如《毛诗序》说:

“《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

  6、《诗经》中是否有史诗?

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诗经》中有史诗,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史诗”的必要条件应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歌谣、传说、神话,以及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情节、叙述的方式。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这五首诗基本具备了这七个要素,因而是史诗。

  7、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1)记叙了周人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

  

(2)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的情况。

  比如,从《生民》这首诗中姜嫄神奇受孕以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

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诗中了解到周人的祭祀礼仪。

这些都是研究周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

  8、如何理解《诗经》中农业祭祀诗的价值?

试举例说明。

  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如《小雅·楚茨》、《信南山》等。

其价值表现在:

  

(1)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的风俗礼制,如《楚茨》对祭祀场面的描写;

  

(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规模等情况,如《载芟》中描述的耦耕方式及田间劳作情况;

  (3)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鼓舞了人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9、为什么说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