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0989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教案

5.草船借箭

课题

草船借箭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

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

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具

准备

课件:

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8)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1)【出示课件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

【出示课件2】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

(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

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

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课件3】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

(板书:

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三国演义》。

【出示课件4】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5】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以《三国演义》主题歌导入交流,激发学习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新课

教学

( 32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出示课件6】

(1)故事的起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2)故事的经过: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3)故事的结果:

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

(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

【出示课件7】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

(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他们的对话。

)【出示课件8】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

(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

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出示课件9】

①“公事”是什么意思?

(朝廷之事;公家之事。

)“推却”又是什么意思?

(借理由推托、拒绝。

)为什么不能推却?

(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

【出示课件9】(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10、11】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

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

(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2】

(4)教师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

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

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

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

(板书: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采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他dùjì(  )小亮的才干,sīzì()逼迫小亮立下一定要完成任务的jūnlìngzhuàng()。

但小亮shénjīmiàosuàn(),先他请来了cáo(   )老师。

在老师的帮助下,轻松地完成了任务。

二、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妒忌(yǐjì) 幔(mànwàn)子都督(dūdōu)水寨(zhàizài)

丞(chéngcéng)相 呐喊(nèinà)调(tiáodiào)度

三、比一比,再组词。

诸( ) 虚( ) 妙( )

都( ) 虑( ) 沙( )

著( ) 虎( ) 炒( )

四、根据课文填空。

1.《草船借箭》节选自《》,作者是()。

2.草船借箭的起因是(    );草船借箭准备是(  );草船借箭的过程是(    );草船借箭的结果是(   )。

【答案】

一、妒忌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曹

二、妒忌(jì) 幔(màn)子都督(dū)水寨(zhài) 丞(chéng)相 呐喊(nà)调(diào)度

三、诸位、都督、著作;虚心、考虑、老虎;绝妙、沙场、炒菜;

四、1.《三国演义》罗贯中

2.起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

准备:

请鲁肃帮忙准备好船只、草把子、青布幔子、士兵等。

经过: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2.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4)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

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

【出示课件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新课

教学

( 33 )分钟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

(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4】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

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

【出示课件5】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

(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3)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

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6】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

(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

(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

(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懂天文,识气象。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出示课件8】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

(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情况:

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

(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

(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

(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出示课件14】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

“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

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

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

(板书: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5】

①算好天气:

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

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

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

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

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小组交流:

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8】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

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

(板书: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引导学生借助人物对话感悟人物特点。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3 )分钟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

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板书

内容

草船借箭

起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

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着重写了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二、下列哪些选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

A.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C.他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周瑜聪明过人,曹操生性多疑。

D.诸葛亮能算,因为他是神仙。

三、品味探究,选择正确的答案。

1.“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鲁肃________

(1)忠厚守信;

(2)欺骗周瑜;(3)不诚实

2.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

(1)胆量很大;

(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3)不拍牺牲

3.“雾这样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这段话是________对________说的,表现了他________的特点。

(1)鲁肃诸葛亮贪酒;

(2)诸葛亮周瑜勇敢;(3)诸葛亮鲁肃自信

4.从“曹操的之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不要轻易出动。

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________,曹操________。

(1)足智多谋谨慎多疑;

(2)勇敢机智小心谨慎;(3)神机妙算爱惜士兵

【答案】

一、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用短期造出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接着写了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准备。

着重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

最后写了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

二、ABC

三、1.

(1)忠厚守信。

2.

(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

3.(3)诸葛亮鲁肃自信

4.

(1)足智多谋谨慎多疑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力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与合作学习,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学生在读读、说说、思思、议议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

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

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

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顾全大局。

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

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积累阅读名著的方法,这是教学重点。

【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

《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不仅是公认中国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一、“历史演义”类型的开山作《三国演义》的作者,而且分别被认为开创了章回小说中“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类型的《水浒传》和《三遂平妖传》的作者都有包含罗贯中的说法。

由此可以认为,罗贯中一人担当了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主要类别鼻祖(或至少鼻祖之一),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人甚至称罗贯中为“中国古代小说之王”。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一部优秀长篇历史小说。

大约创作于元代末年,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史书、平话、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

原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有弘治本传世,经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加以增删润色,才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书中的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浚平吴,包括了整个三国时代。

在“拥刘反曹”的传统思想支配下,作品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诸葛亮和刘、关、张当作中心人物,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他们的爱憎与背向以及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三国演义》的艺术造诣很深,影响深远,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佼佼者。

它由汉末各个军阀之间的兼并战争直写到晋统一全国,前后近百年,事多人众,头绪纷繁,但由于作者匠心独运,以曹、刘双方矛盾斗争为主线,或实写或虚写,或详写或略述,或插叙或倒叙,精心编结,主次分明,有条不紊,构成一个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的艺术整体。

全书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成功地塑造了有智谋的诸葛亮、义勇的关羽和性格正直的张飞等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

《三国演义》卓越的艺术成就,为后代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学习的楷模和借鉴。

但是,它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它对黄巾起义的仇视和污蔑,以及它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忠君思想、宗教迷信和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