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1585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最新】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贵阳市以“保护绿水青山,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下列做法与之不相符的是

A.任意排放生活污水

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C.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D.回收处理废旧电池

2.下列仪器可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A.烧杯B.试管C.集气瓶D.胶头滴管

3.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B.清明祭祖不能随意焚烧纸钱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

D.加油站内可用手机拨打电话

4.如图所示水的沸腾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试管加热前要先预热

B.水沸腾过程中水分子间间隔变大

C.由实验可知,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实验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5.金属钯是稀有的贵金属之一,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通入氧气同时搅拌,钯粉溶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B.化学反应前后钯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C.由化学方程式可判断把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H前面

D.用AgNO3溶液、铁粉、钯粉可验证铁、银、钯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二、填空题

6.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我们周围有多样的物质。

写出一种你熟悉物质的名称____,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营养中餐的食谱为:

米饭、红烧肉、麻婆豆腐、白菜粉丝汤,该食谱中含有的基本营养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

(3)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硝酸铵(化学式为NH4NO3)是种常用的化肥,从物质类别看硝酸铵属于____(选填“酸”,“碱”或“盐”)。

往往用化肥中氮的质量分数衡量其肥效,则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

(4)硅是“天宫一号”动力源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构成材料。

单质硅是由石英(SiO2)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的,同时生成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建立“宏观一微观一符号”间的联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思想。

(1)如图所示是两瓶无色气体,若一瓶是氧气,一瓶是空气(只考虑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请设计实验加以区别。

完成下表内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如图的集气瓶中,用

和●表示不同的原子,画出其微观示意图,这样我们还可以从微观视角对两瓶气体进行本质上的区别____。

(3)我们可以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认识原子的结构,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氧化物中氧元素一般呈-2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年的化学学习,我们对化学反应有了一定的认识。

(1)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

如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以用二氧化锰作_____________,加快反应进行,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如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学反应往往伴随能量变化。

如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就有热量放出。

(5)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如4g氢气和16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___g。

9.根据图1、2所示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图1所示实验,X、Y分别是水和汽油中的一种,实验中观察到:

加入X后固体消失并得到棕色溶液,加入Y后固体未消失,则X是_______________,由实验可知,物质的溶解性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图2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则:

①t1°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t1°C时,将20g硝酸钾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t2°C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钾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t3°C时硝酸钾、氧化钾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蒸发10g水,然后降温至t2°C,过滤,得到硝酸钾溶液a和氯化钾溶液b。

对于溶液a和溶液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都是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a=b

C溶质的质量分数a=b

D溶液质量a

E溶剂质量a

10.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某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

请你参与。

(1)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若继续通入CO2,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请填入生成物的化学式)。

(2)另取NaOH溶液并通入CO2,得到溶液M。

向M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__________现象,由此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3)取上述溶液M,加入适量NaOH溶液,得到的溶液中溶质只有Na2CO3,则M中溶质可能是_________,相关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科学探究题

11.某兴趣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碳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已知由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得到的CO中混有少量CO2和H2O.

实验一:

探究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按图23装置进行实验,X处放入氧化铜,打开活塞k,通入发生装置中的气体一会,点燃B、D处的酒精灯。

(1)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B中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一氧化碳有还原性的现象是_________。

(3)若通过该实验测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实验中需要获得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

探究碳和氧化铜的反应。

(查阅资料)

①碳还原氧化铜时,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铜,或同时生成少量的氧化亚铜(Cu2O);

②Cu2O和Cu都为红色固体,且Cu2O能与稀硫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探究)按上图装置进行实验(关闭活塞k)。

(1)取一定质量比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放入X处进行实验,观察到黑色粉末变为红色,经检验红色固体为铜,则X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取一定质量比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放入X处进行实验,观察到黑色粉末变为红色,为确定红色固体成份设计了如下实验。

称量实验后的红色固体质量为mg,并置于烧杯中,进行实验,请完成下表内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结论解释

____________

溶液变蓝色有红色固体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一定条件下,碳能还原氧化铜且反应物比例不同,可能生成物不同。

四、计算题

12.100g某稀硫酸恰好与13g锌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任意排放生活污水,会造成水体污染,故A符合题意;

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能防止水体污染,故B不符合题意;

C.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回收处理废旧电池,能防止水土污染等,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解析】

A、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液体反应的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时应放在石棉网上,使受热均匀,错误;B、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后不能骤冷,以防炸裂,错误;C、集气瓶用于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错误;D、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正确。

故选D。

点睛:

熟悉常见实验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

3.B

【详解】

A.煤火取暖时有可能产生有毒的煤气(一氧化碳),为了防止发生煤气中毒,不能紧闭门窗,要定期通风,促进煤的完全燃烧,故错误;

B.清明祭祖不能随意焚烧纸钱,以防引起火灾,故正确;

C.煤气泄漏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或电火花有可能发生爆炸,所以不能点火检查,故错误;

D.加油站内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可燃性的气体,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接打手机会产生电火花,有引发爆炸的危险,故错误。

故选B。

4.C

【详解】

A.试管加热前要先预热,以防受热不均造成试管炸裂,故正确;

B.分子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水沸腾过程中水分子的间隔变大,故正确;

C.水沸腾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发生改变的只是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所以不能证明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错误;

D.该实验过程中水的沸腾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C。

5.D

【详解】

A、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2Pd+4HCl+O2=2PdC12+2H2O不是复分解反应,故错误;

B、反应前钯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化合价为0,反应前钯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化合价不为0,故错误;

C、该反应不是钯粉与盐酸溶液反应,无法判断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H前面,故错误;

D、可以将铁粉、钯粉放入AgNO3溶液中根据反应的情况判断铁、钯与银的活动性顺序,然后再将钯粉放入铁粉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的硝酸亚铁溶液中判断铁与钯的金属活动性,故正确。

故选D。

6.氯化钠(合理即可)NaCl糖类、蛋白质(合理即可)盐35%SiO2+2C

Si+2CO↑

【详解】

(1)氯化钠(俗称食盐)是一种常见的物质,是最常用的调味品,其化学式为NaCl;

(2)米饭富含糖类、红烧肉富含油脂、麻婆豆腐富含蛋白质与无机盐、白菜粉丝汤富含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故填:

糖类、蛋白质(合理即可);

(3)硝酸铵是由铵根离子与硝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单质硅是由石英(SiO2)固体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的,同时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iO2+2C

Si+2CO↑。

7.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无色气体中木条复燃(或木条不复燃)该气体是氧气(或该气体是空气)

氧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

【详解】

(1)氧气能支持燃烧,把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无色气体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若木条不复燃,则是空气。

故答案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无色气体中

木条复燃(或木条不复燃)

该气体是氧气(或该气体是空气)

(2)空气主要是由氮气与氧气组成的,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个数比,图B表示空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图A表示氧气;故填:

(3)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6;其最外层有6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元素化合价的数值等于反应中,其一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正价数值等于失电子数,负价数值等于得电子数。

氧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所以氧化物中氧元素一般呈﹣2价。

8.催化剂2H2O2

2H2O+O2↑或

有无气泡的产生CaCO3+2HCl=CaCl2+H2O+CO2↑NaOH+HCl=NaCl+H2O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C+O2

CO218

【详解】

(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

2H2O+O2↑或

,其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2)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通过判断有无气泡的产生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3)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反应;

(4)化学反应往往伴随能量变化。

常见的燃烧、中和、大多数置换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C+O2

CO2;

(5)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

2H2+O2

2H2O,由方程式可得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的质量比为4:

32=1:

8,因此4g氢气和16g氧气充分反应,只能消耗2g的氢气,所以生成水的质量为18g。

9.汽油溶剂的性质25g20%蒸发结晶ACDE

【详解】

(1)图1所示实验,X、Y分别是水和汽油中的一种,实验中观察到:

加入X后固体消失并得到棕色溶液,加入Y后固体未消失,由于碘能溶于酒精、汽油,难溶于水,则X是汽油,由实验可知,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故答案为:

汽油;溶剂的性质;

(2)①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

②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25g硝酸钾,将20g硝酸钾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2.5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③t2℃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钾的方法是蒸发结晶,因为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

④A、降温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都因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所得都是饱和溶液,选项正确;

B、t3℃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钾的大,各100g饱和溶液,硝酸钾溶液中溶剂比氯化钾溶液中的溶剂少,分别蒸发10g水,仍然是硝酸钾溶液中溶剂比氯化钾溶液中少。

降温至t2°C,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同,所以溶质的多少决定于溶剂的多少,溶质质量a

C、

,降温至t2°C,氯化钾和硝酸钾所得都是饱和溶液,且溶解度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a=b,选项正确;

D、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降温时析出晶体比氯化钾的多,所以剩余溶液质量a

E、t3℃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钾的大,各100g饱和溶液,硝酸钾溶液中溶剂比氯化钾溶液中的溶剂少,分别蒸发10g水,仍然是硝酸钾溶液中溶剂比氯化钾溶液中少。

即溶剂质量a

故答案为:

①25g;②20%;③蒸发结晶;④ACDE。

10.2NaOH+CO2=Na2CO3+H2ONaHCO3有气泡产生Na2CO3、NaHCO3或NaHCO3NaHCO3+NaOH=Na2CO3+H2O

【分析】

(1)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以及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2)根据碳酸盐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3)根据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详解】

(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反应物中有2个碳原子、2个钠原子、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所以空白处是NaHCO3;

(2)碳酸盐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而产生气泡,所以取NaOH溶液并通入CO2,得到溶液M,向M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现象,由此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3)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水,所以M中溶质可能是Na2CO3、NaHCO3或NaHCO3,相关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NaHCO3+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

(1)2NaOH+CO2=Na2CO3+H2O,NaHCO3;

(2)有气泡产生;

(3)Na2CO3、NaHCO3或NaHCO3,NaHCO3+NaOH=Na2CO3+H2O。

11.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CuO+CO

Cu+CO2B中黑色固体变红色,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固体质量差、C中增加的质量;2CuO+C

2Cu+CO2↑把适量实验后的红色固体放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红色固体是铜和氧化亚铜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铜

【详解】

实验一:

(1)氢氧化钠易吸水而潮解,氧化钙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碱石灰有吸水性,同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和二氧化碳反应,故碱石灰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即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B中玻璃管内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CO

Cu+CO2,氧化铜是黑色固体,铜是红色固体,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证明一氧化碳有还原性的现象是:

B中黑色固体变红色,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若通过该实验测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实验中需要获得的数据是B中固体质量差(反应的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根据氧元素质量可以计算反应的氧化铜质量)、C中增加的质量(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的氧化铜质量、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氧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计算铜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实验二:

(1)观察到黑色粉末变为红色,经检验红色固体为铜,则X处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uO+C

2Cu+CO2↑;

(2)把适量实验后的红色固体放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溶液变蓝色、有红色固体,说明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结论解释

把适量实验后的红色固体放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溶液变蓝色、有红色固体

红色固体是铜和氧化亚铜

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铜

12.0.4g

【详解】

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x=0.4g

答:

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4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