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1751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docx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二章

【篇一:

经济地理教案】

《经济地理学》教案

一、使用班级:

2002级地理本科班。

二、主讲教师: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杜娜副教授。

三、选用教材: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高教出版社,2003年。

四、使用时间:

2004年9月——2005年1月。

五、授课体系:

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概念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节: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四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五节:

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三节:

其他工业区位论

第四节:

行为区位论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区位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

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第九章:

区域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节:

区际联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十一章:

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一节:

汽车工业

第二节:

电子工业

第三节:

服务业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二节:

全球化与本土化

第三节:

发展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三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篇二:

经济地理学教案44】

第一章

1什么是经济地理学?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学科体【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

4学习经济地理学的意义何在?

○5本教材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特色有哪些?

系是怎样的?

1明白经济地理学的概念;○2认识学习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2经济地理学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

【教学内容】

(一)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三)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讲授纲要】

1-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地理”和“地理学”

1、“地理”:

◆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诗人埃拉托色尼(约前276-前194)创用“地理学”一词:

geographia。

故被誉为“地理学之父”。

geo:

大地/地面;graphia:

描写/描述。

2、“地理学”:

◆从“地理”的含义上说,地理学乃研究“地之理”的科学。

◆geographia→geography.

◆今日,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或地球表层系统的科学。

1-3(p12)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

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发生?

◆不同企业、产业部门,不同区域之间,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其空间组织关系经济地理学要研究之。

◆研究与环境的关系:

微观上,企业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中观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上,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

三、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以前:

◆史志描述(→“graphia”)

多出于史家之手。

对本学科知识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

《山海经》、《禹贡》、《史记》等;古希腊:

斯特拉波(b.c.63-b.c.20)著17卷《地理学》,对欧洲人所了解的欧、亚、非所一些地区,按政治单元进行了区域描述,内容涉及自然特征、物产、居民风俗习惯等,并试图以自然因素解释人文现象。

◆商业地理研究

自17世纪开始,商业地理学成为欧洲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绪论

17世纪中叶,荷兰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1889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出版《商业地理手册》,其在世时则再版9次,到1975年出版至第19次。

◆经济地理学研究

“经济地理学”一词由俄国的罗蒙诺索夫于1760年在其著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但未做具体说明。

1882年,德国的葛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

认为:

该学科是把地球空间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一门为国民经济提供考察自然基础的专门学科;同时,他还具体提出了如何建立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

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中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1)20世纪上半叶,最大事件是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位企业的微观分析;

(2)二战后,区域科学产生,研究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之间的关系;

(4)近20年来,研究范围拓至全球。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公司地理的研究)

(1)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的空间结构问题;

(2)60年代以来,侧重研究大型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p5)

(1)微观尺度——规范分析

微观分析:

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分析→便于进行“形而上”的讨论(“理想大陆”、“理想气体”等与此相关;物理学中有所谓的“规范场分析”)。

它从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导出结果。

(2)中观尺度——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与实证主义哲学(由法国的孔德创立)思潮的兴起有关,而实证主义哲学的产生又与近代科学有密切联系。

它摈弃形而上学的东西。

“实证”释为:

“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等。

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型的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宏观尺度——行为主义分析

美国杜威改“行为”代替“实践”一词,实指人类的活动(广义)。

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经济行为是人的行为之一。

有所谓的行为地理学。

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4)全球尺度——结构主义分析

结构主义思想之一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研究。

其认为,结构带有整体性,结构的一个成分的变化,就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

60世纪结构主义地理学应用而生。

附:

东西思维比较

西方思维:

原点思维∕分析思维→坐标的建立;神话系统中的人神关系(mygod;鲁滨逊行为);美术中的焦点透视;文学中的“分-合”结构?

?

皆一脉相承。

中国思维:

关系思维∕整体思维→神话中的多神;“仁”义;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文学中的“总-分-合”结构?

?

一以贯之。

1-2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学科体系

3:

历史最悠久;

4:

包括5大类——6-10;

5:

弥合了区域地理学对区域之间联系的分割、部门经济地理学对经济系统产业关联的分割。

二、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p12)

1、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等问题;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是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但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因素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更多地关注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又称空间经济学。

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

可见,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

经济地理学借用了诸多起区域经济学的成果:

区位论、空间价格、区域成长、空间扩散等理论,经济基础分析、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区域经济计量模型、引力模型等研究方法。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该学科认为,生产关系(如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为影响。

所以,经济地理学在研究问题时,需要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

2、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是基础,自然资源学、生态学不可少。

地理学科

理自

论然

力地

学理

经济地理学有如物理学的地位一般,故地理学中有所谓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有人说,只有物理学是科学,其他学科都是集邮。

吾曰,在人文地理学中,经济地理学是基础,其余皆为其上的次生物、派生物、衍生物。

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

∴学好经济地理学是重要的。

3、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

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

∴要掌握相应技术科学的相关知识。

1-3经济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1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2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1、在计划经济下,中国提出:

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的问题。

2、在市场经济下,从空间上解释了经济增长问题,认为经济界创新区位条件很重要。

∴有人强调,经济地理学应该进入经济学研究的主流之中。

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人口问题:

实际上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

人口激增、人口区域特征等引发的人地关系问题——如何协调?

资源问题:

即可再生资源的枯萎问题。

环境问题:

土地、水体、大气等的污染问题。

贫富问题:

可分析贫富格局及其地理原因。

三、以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1、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局整关系);

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4、企业与区域经济界发展的关系。

1广义进化理论、○2系统科学理论、○3泛系理论等新的理论,以研究相关的关系问题。

毓按:

当引入○

1-4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本课程的学习

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重点;

可适用理论为主;

反映中国经济地理特色;

培养创造性人才(大学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创新。

大学精神:

永恒的学术追求;鲜明的时代精神;

不懈的道德建构)。

二、本课程的学习

1、学习的阶段性:

小学——背诵学习;中学——理解学习;大学及以上——思考学习。

2、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不变的是概念和原理,变易的事件和数据。

∴当由事件和数据入手,而最终又要忘记之。

这样,方可由厚变薄,由博返约,才能以简驾繁,举纲张目。

4、认真听讲。

5做好笔记。

【讨论问题】

谈谈地理、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教后心得】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4市场、区域环境和交通是如何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

活动区位的影响;○

1区位概念;○2各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机制。

【教学重点】○

1区位概念;○2胡佛的端点布局原则。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例举法。

【教学内容】

(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二)投入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三)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四)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五)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讲授纲要】

2-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观念

一、区位和区位理论

1、区位:

1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茨首创。

stand:

站立(场所)/立脚地/站立;ort:

位置/○

点/场所。

21886年译为英语location.意为:

定位置/场所。

3在日语中被译为“立地”○。

(立:

下面的一横为“地”;上面的部分为站立的人)

4汉语中,○“区”:

高台上众人集聚;“位”:

人依靠某物而立。

★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在教材中,区位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是重要的,是人类生存的最低要求。

古语道: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部位、潮位、地位、电位、吨位、方位、岗位、货位、价位、灵位、名位、席位、数位、相位、学位、穴位、音位、职位、座位?

?

2、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可见,区位理论由两层含义:

一为人活动的空间选择,一为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二、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

1、区位条件:

★人类活动的非均匀分布,是因为区位条件的不同所致。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资质。

★区位条件的好坏:

相对于区位主题而言的。

它有主次之分。

工业区位:

劳动力、资本、原料、

能源、运输、市场等是主要区位条件;农业区位:

光热/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交通、市场等是主要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

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

其中,经济因子?

成本因子+收入因子;成本因子?

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

成本因子→min;

收入因子→max。

经济因子:

纯利润→max?

收入-成本=最大值。

∴一般而言,人口密集和收入水平高的地域是区位选择的最佳候选地。

现代区位选择主要表现为接近消费地——各大城市。

非经济因子?

(军事,个人偏好,决策者的出生地,自然条件,追求一种满足/既接近最佳区位又能满足自己行为的空间?

?

经济因子:

求“极大值”;非经济因子:

涉及人的心里、行为等。

∴地理科学是综合性的学科,研究者当又良好的知识结构。

2-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经济活动?

(生产活动;流通活动;消费活动)。

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劳动、自然、资本(工具、机械等手段)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常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它们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

【篇三: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1(精华)】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1(精华)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一)史志描述

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

(1)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

◆中国:

《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

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

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

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

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1.区位研究

◆代表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

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

(1)区域科学

◆代表理论:

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

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

◆代表理论:

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

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

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

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

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analysis)

◆时期:

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

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

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

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

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4.结构主义分析

◆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1)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

(2)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4)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表1.1欧美学者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注:

本表中仅选择曾两次以上再版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仍在使用的部分教材和有影响的著作。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1.早期的争论

(1)区域学派

代表人物:

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

学术观点:

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

代表人物:

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学术观点:

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

2.20世纪70年代的新发展

◆特点:

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生产的地理配置。

◆代表性观点:

研究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它的最主要的任务是:

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3.特色与缺陷

苏联学者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生产力的配置”、“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等,加强了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1.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观点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两派观点传入我国,并形成相应的争论。

(2)20世纪60和7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根据本身的实践体会,形成了自己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的观点也开始引入我国经济地理学术界。

2.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1985)。

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

(2)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

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曹廷藩等,1991)。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胡兆量等,1987)。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李振泉,1992)。

(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

定义: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

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

图1.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

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

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在总结各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