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暑期报告(共4页)26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72209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暑期报告(共4页)26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暑期报告(共4页)26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暑期报告(共4页)26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暑期报告(共4页)26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暑期报告(共4页)2600字.docx

《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暑期报告(共4页)26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暑期报告(共4页)2600字.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暑期报告(共4页)2600字.docx

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暑期报告

  

  暑期报告-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 

  就业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优秀、精华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基层是社会各种组织中的细胞,是处于最低位置的一层,也是跟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层,基层的稳定与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组织的稳定与发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一方面,可以为基层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在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本该是一个双赢的选择,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观念、体制和结构性矛盾三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的融合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其一是观点因素。

观念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

就毕业生而言,很多人不是从实际出发,选择最能发挥专长、最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市、大单位、高工资,认为基层单位待遇低、工作繁琐、辛苦,处理微观的具体事务的时间多,参与宏观管理、决策的机会少,到基层就业对自己来说是大材小用,主观上不愿到基层工作,即便有少数人自愿到基层就业,其目的也仅仅是解决暂时的生活困难,并不是真正想到基层有一番作为。

调查中,有的大学生就对笔者说:

“我本来不想回来,是父母让我回来的”、“我是在外面多方努力不成,才迫不得已回来的。

”这些说法,反映了大学生们的一种普遍心态。

XX年至XX年属凤庆生源的本科毕业生有一百多人,但截止XX年底,回县择业的仅有40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绝大部分则“孔雀东南飞”,**乡了。

 

  就家长而言,往往把高考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延续、转化为毕业时望子女有一份稳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很多家长对“就业”的理解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分配、有一个固定的岗位、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工资由财政核发”的层面,在子女就业问题上,“等、靠、要”的意识浓,自主择业、##市场挑选的观念淡薄,认为大学毕业生,不需要参加公开招考、招聘和人才交流,##市场上自主择业,国家自会作出妥善的安置,有的家长甚至多次来信来访,要求政府人事部门给子女分配工作。

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觉得基层条件艰苦、工作辛苦,怕子女消受不了,不愿让子女到基层就业,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比较普遍。

还有的家长虚荣心作祟,认为子##市、大单位工作,自己脸上也有光,在基层工作,则感觉低人一等。

也有的家长认为,随着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在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工作,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企业工作则效益差、工资水平低等等。

这些观念导致家长们从心理上不愿让子女到基层就业,客观上造成了“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的“怪圈”。

 

  就用人单位而言,观念陈旧,导致用人机制落后,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不切实际地提出高学历、高要求,一些同样优秀但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人才因此被拒之门外,实际情况是,被聘用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被淘汰的也不一定是不合格的;另一方面,用人过程中,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缺乏必要的奖勤罚懒的激励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进出交流机制,造成有的人长期占着岗位而不发挥作用,有的人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施展的机会,特别是在一些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和改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和约束,进人唯亲、任人唯亲的现象时有发生,挫伤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秀大学生到这些单位和部门就业。

 

  就社会而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子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社会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人才是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和优化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干事创业的社会舆论、社会环境还处于萌芽状态。

 

  其二是体制因素。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生实行的是“统、包、管”的一条龙服务,由各级政府下达分配方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人才资源配置完全依靠单纯的国家指令性手段来实现,这种就业制度,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才资源同其他资源一##市场化配置,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人才在各行业、各部门的配置,实现人才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相比,人才资源配置体系的建设则显得滞后而缓慢,集中表现为:

行政机关人才接近饱和,且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事业单位没有完全的用人自主权,因事设岗、因岗聘人,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得到实施;企业效益差,发展后劲不足,人才需求不旺;##市场主体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还没有##市场择业选人,人才中介机构数量少,且服务项目还处于初级的、低级的水平。

这些都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造成了无形的障碍。

以凤庆为例,截止XX年登记在册的大中专毕业生有XXXX年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真正##市场化运##市场,已就业的722人,主要通过参加公开招考和政府举办的人才交流会实现就业,##市场自主择业的几乎为零。

 

  其三是结构性矛盾。

这里所说的结构包括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

从学历结构来看,同等条件下,学历越高,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成功的砝码就越重。

**县XX年至XX**县择业的本科生有16人,通过人才交流,16人全部被推荐就业,就业率100%;而同一时期,回县择业的专科生有196人,通过各种渠道就业40人,就业率为20%。

专业结构性矛盾则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乃至一定的发展时期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其人才需求的范围就广,反之,则其需求范围就窄;某一地方某一时期发展某项产业,该地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就大;一定时期,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率就高,反之则低。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乡镇基层缺乏的主要是农业、科技、教育、企业管理方面的有理论、懂技术、会操作的人才,而现有的大学生资源存量与此还有较大的差距。

XX年,回凤庆择业的英语专业毕业的专科生全部被聘用到教学一线,顺利就业,而其他专业毕业生则少有人问津。

同年,通过人才交流招揽回来的16名本科生中,其中1人因专业不对口,给安置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虽然,最终通过推荐,实现就业,但却用非所学,发挥不了本人的专长。

象这样的结构性矛盾,往往容易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说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因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