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2288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8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实践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践报告.docx

《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践报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践报告.docx

实践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实践报告

项目名称:

药物制造装备系统及应用训练

所在院系:

医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

所在年级:

2012级制药工程专业2班

项目组长:

赵斌

项目成员:

刘忠瑞、宋响亮、寇明

指导教师:

何红波

实践地点:

医学工程学院制药实践基地

 

二〇一四年七月七日

目录

摘要...........................................2

1、实践目的...................................3

2、实践内容...................................4

片剂.........................................4

天然药物的提取..............................13

胶囊........................................17

滴丸剂......................................17

3、实践操作...................................19

制药车间设备认知............................19

实践课题—丹皮酚的提取......................22

(一)提取工艺选择.......................22

(二)设备介绍...........................22

(三)工艺流程...........................23

(四)操作流程...........................24

(五)车间实践训练.......................25

4、实践体会总结................................27

5、实践工作建议................................27

6、参考文献....................................28

 

摘要

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无论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

符合21世纪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应当是具有多方面发展潜能、综合能力强、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按照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需求,使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诸方面有机结合,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宗旨,从而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适应新世纪的医学科学发展所需要的医学高级人才,始终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制药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制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制药工程教育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实验教学是制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尤其是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药物制造装备系统及应用训练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同学们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使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也对药物制造装备系统有一个详细的认知,对药物的生产过程和环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药物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1、目的

1、教学相长,二者互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原本应在硕士生阶段对学生要求的实验设计和文献综述,提前到本科生的教育中来,学生感觉真正“从高中上了大学,需要自己动手干,而不再是你教我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2、药物制造装备系统及应用训练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二课堂,是强化专业知识与培养专业技能的摇篮,也是对工业生产流水线的直接认识。

在创新实践训练中通过对制药环境和生产车间的了解,以及何老师进行的现场讲解,可以获取直接经验知识,巩固所学基本理论。

3、药物制造装备系统及应用训练是我们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一门较好的创新训练。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到药物的生产过程,建立对制药工程与工业的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实践环节。

通过接触实际操作过程,一方面,达到对所学专业的性质、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加深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科的理解,提高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热爱专业。

4、天然药物的提取实验以及片剂的制备,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培养生产实际中研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熟悉化学的和中成药的原料药及其制剂的生产工艺与过程,以及化工生产安全与环保技术,熟悉制药工业的生产环境其保障条件、各类药物生产的关键环节和设备形式,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积累感性认识。

2、实践内容

文献查阅

片剂

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均匀混合,通过制剂技术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制剂。

片剂以口服普通片为主,也有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泡腾片、阴道片、速释或缓释或控释片与肠溶片等。

片剂是目前品种最多、产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许多散剂、丸剂、汤剂、浸膏剂等剂型都相继改制成片剂。

、片剂特点

片剂之所以广泛应用,就在于它有下列特点:

(1)剂量准确。

只要处方设计合理、工艺过程理想,片剂的主药含量差异较小。

(2)质量稳定。

片剂为固体制剂,且经过压制,片面孔隙小,不利于水分等渗透。

(3)机械化程度高,产量大,成本低。

(4)运输、携带、贮存、使用方便。

(5)便于识别。

片面上可压出主药名称或使具有不同颜色,加以区别。

(6)儿童及昏迷病人不易吞服。

(7)生物利用度低。

、片剂分类

按制法,片剂可分为压制片和模印片两类。

但药典习惯上所称的片剂及现在应用的片剂都指压制片。

(一)、口服片:

口服片是指通过口腔吞咽的片剂,有很多种类。

1、普通片

药物与辅料直接混合,压制成片,一般指未包衣的片剂。

大多数药物都压成普通片,以完整的形式用开水吞服。

2、包衣片

指在片心(压制片)外包衣膜的片剂。

通过包衣可增加片剂中药物的稳定性,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改善片剂的外观,减少刺激性等。

根据包衣膜不同,包衣片又可分为糖衣片、薄膜衣片、肠溶衣片。

肠溶片是指用肠溶性包衣材料进行包衣的片剂。

为防止药物在胃内分解失效、对胃的刺激或控制药物在肠道内定位释放,可对片剂包肠溶衣;为治疗结肠部位疾病,可对片剂包结肠定位肠溶衣。

结肠定位肠溶片在盐酸溶液(9→1000)及pH6.8以下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均应不释放或不崩解,而在pH7.8-8.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1小时内结肠定位肠溶片应全部释放或崩解,片芯也就崩解。

肠溶片照释放度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3、多层片

由二层或多层组成的片剂。

多层片的各层可含不同的药物,也可含相同的药物但辅料不同。

多层片分为上、下两层或内外两层。

制成多层片可避免复方制剂中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也可使片剂兼有长效、速效作用,如复方双层茶碱片。

4、咀嚼片

咀嚼片是指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片剂溶化后吞服,在胃肠道中发挥作用或经胃肠道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

适合于小儿。

治疗胃部疾患的药物如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制成咀嚼片,可加速溶解,提高疗效。

咀嚼片口感、外观均应良好,味苦药物可加入糖类及适宜香料,一般应选择甘露醇、山梨醇、蔗糖等水溶性辅料作填充剂和粘合剂,按需要可加入芳香剂和着色剂。

咀嚼片的硬度宜小于普通片,不做崩解时限检查。

5、泡腾片

泡腾片是指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遇水可放出大量二氧化碳而呈泡腾状的片剂。

此片遇水产生气体而快速崩解,可口服,如阿斯匹林泡腾片;也可植入,如避孕片。

泡腾片中的药物应是易溶性的。

有机酸一般用枸橼酸、酒石酸、富马酸等。

泡腾片按需要可加入矫味剂、芳香剂和着色剂。

泡腾片按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6、缓释片

缓释片系指药物与辅料制成缓释的片剂。

此片能使药物缓慢释放、吸收而延长作用。

实际上属吞服片,不能咀嚼,也不能含泡腾崩解剂,剂量比普通片大得多。

具有血药浓度较平衡、服药次数少等特点。

如萘普生缓释片、氨茶碱缓释片等。

照释放度测定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7、控释片

控释片是指药物与辅料制成控释的片剂。

此片能控制药物从片剂中的释放速度并延长作用。

也为吞服片,具有血药浓度平衡、副作用小、服药次数少等特点。

如氯化钾控释片等。

照释放度测定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8、分散片

分散片是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均匀分散的片剂。

分散片可加水分散后口服,也可将分散片含于口中吮服或吞服。

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

如阿斯匹林分散片等。

分散片中的药物主要是难溶性的。

分散片按需要可加入矫味剂、芳香剂和着色剂。

分散均匀性:

取分散片2片,置100ml水中振摇,在20℃±1℃水中,3分钟应全部崩解并通过2号筛。

分散片应进行溶出度检查并符合溶出度检查法的有关规定。

(二)、口腔片:

指不经胃肠道吸收的片剂。

1、含片

含片是指含于口腔中,药物缓慢溶解产生持久局部作用的片剂。

含片中的药物应是易溶性的,主要起局部消炎、杀菌、收敛、止痛或局部麻醉作用。

含片的片重、直径和硬度均可大于普通片。

按需要,含片可加入矫味剂、芳香剂和着色剂。

含片按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除另有规定外,30分钟内应全部崩解。

2、舌下片

舌下片是指置于舌下能迅速溶化,药物经舌下粘膜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

此类片剂不经胃肠道吸收,直接经粘膜快速吸收而呈速效,并可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如硝酸甘油舌下片。

舌下片中的药物和辅料应是易溶性的,舌下片主要适用于急症的治疗。

舌下片按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除另有规定外,应在5分钟内全部溶化。

3、口腔贴片

口腔贴片是指粘贴于口腔,经粘膜吸收后起局部或全身作用的速释或缓释制剂。

口腔贴片应进行释放度检查并应符合释放度测定法的有关规定。

口腔贴片按需要可加入矫味剂、芳香剂和着色剂。

(三)、外用片

1、植入片

指植入体内慢慢溶解并吸收的片剂。

制成植入片的目的是为了长效,仅适用于小剂量强效的药物,如去氧皮质酮等激素类药物。

此片多由纯药制成,圆柱状,长度〈8mm,需灭菌并单个避菌包装。

按植入部位不同,又可分为组织埋植和腔道埋植。

2、溶液片

指临用前用适量水溶解成溶液供外用的片剂,一般供医疗单位漱口、消毒或洗涤伤口使用,故又称调剂用片。

为避免内服,此类片剂多制成特殊形状的片剂或着色,以示区别。

如复方硼砂漱口片。

3、阴道片

阴道片是指置于阴道内应用的片剂。

可借器具将阴道片送入阴道,阴道片的形状应易置于阴道内。

阴道片可以是普通片,也可以是泡腾片。

阴道片在阴道内应易融化、崩解并释放药物,主要起局部消炎杀菌作用,也可给予性激素类药物。

具有局部刺激性的药物,不得制成阴道片。

阴道片应符合普通片剂的规定。

阴道片应按融变时限检查法检查并应符合规定。

阴道泡腾片应符合泡腾片规定。

阴道泡腾片照下法检查,发泡量应符合规定。

发泡量:

取25ml具塞刻度试管(内径1.5cm)10支,各精密加水2ml,置37℃±1℃水浴中5分钟后,各管中分别投入阴道泡腾片1片,密塞,20分钟内观察最大发泡量的体积,平均应不少于6ml,且少于3ml的不得超过2片。

、质量要求

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片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含量准确。

(2)重量差异、崩解时限、溶出度或释放度、含量均匀度等应符合规定。

(3)硬度适中,对于非包衣片,应符合片剂脆碎度检查法的要求,防止包装贮运过程中发生磨损或碎片。

(4)外观完整光洁,色泽均匀。

(5)性质稳定,贮藏期内不变质。

(6)符合卫生学要求。

(7)其他:

植入片应无菌,含片、舌下片、咀嚼片应有良好的口感等。

、片剂的辅料

片剂由药物和辅料组成,辅料也称赋形剂。

片剂中的辅料按作用不同,可分为填充剂、润湿剂和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等。

(一)、填充剂

填充剂包括稀释剂和吸收剂。

用来增加片剂的重量和体积的称为稀释剂,用于小剂量药物(小于0.1g);用来吸收液体成分的称为吸收剂。

常用的稀释剂有:

淀粉、可压性淀粉(预胶化淀粉)、糊精、糖粉、乳糖、甘露醇、微晶纤维素等;其中可压性淀粉、微晶纤维素、喷雾干燥乳糖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淀粉、糊精、糖粉经常以一定比例混合,代替乳糖来使用。

常用的吸收剂有硫酸钙等无机钙盐。

(二)、润湿剂与粘合剂

本身无粘性,但可使物料润湿以产生足够强度的粘性的物质称为润湿剂,用于药物有粘性或粘性太强时;本身有粘性的物质称为粘合剂,用于药物无粘性或粘性不足时。

常用的润湿剂为水(蒸馏水)、乙醇,其中乙醇常用于中药片剂。

常用的粘合剂有淀粉浆、糖浆、胶浆等传统粘合剂;近年广泛采用纤维素类衍生物和高分子聚合物,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甲基纤维素(MC)、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乙基纤维素(E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

其中PVP、CMC-Na可作为干燥粘合剂,微晶纤维素、糊精也可作为干燥粘合剂。

(三)、崩解剂

能促进片剂在体内的润湿、崩解的物料称为崩解剂。

除口含片、舌下片、植入片、长效片外,其他片剂均需加入崩解剂。

常用的崩解剂有干淀粉、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淀粉钠(CMS-Na)、羟丙基淀粉、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泡腾崩解剂、表面活性剂等。

(四)、润滑剂

根据润滑剂的作用不同,润滑剂可分为三类:

主要用于减小颗粒间或粉末间摩擦力,增加颗粒流动性的称为助流剂;主要降低片剂与冲模间的摩擦力的称为润滑剂;主要减轻物料对冲模的粘附性的称为抗粘着剂。

常用的以润滑作用为主的有:

硬脂酸镁、氢化植物油、聚乙二醇、十二烷基硫酸镁(钠);以助流作用为主的有:

滑石粉、微粉硅胶,其中微粉硅胶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

、片剂的制备和设备

片剂的制备分为直接压片法和制粒压片法,后者又分为湿法制粒压片法和干法制粒压片法,其中以湿法制粒压片法最常用。

湿法制粒压片法适用于对湿、热稳定的药物。

具体操作如下:

(一)、原辅料的处理

包括粉碎、过筛和混合。

供压片的原辅料要求细度在80~100目,毒剧药、贵重药及有色药物则宜更细些,以便于混合,含量准确。

原料药与辅料要混合均匀,含量小或含毒、剧药物的片剂,采用适宜方法使药物分散均匀。

凡属挥发性或对光、热不稳定的药物,应避光、避热、以避免成分损失或失效。

(二)、制软材

在原辅料中加入适量的润湿剂或粘合剂,搅拌均匀,制成可塑性的团块,即为软材。

软材的质量多凭经验掌握,要求捏之成团,团而不粘;按之即裂,裂而不散。

(三)、制湿颗粒

将软材用手或机械挤压通过筛网,即得湿颗粒。

湿颗粒的质量也多凭经验掌握,通常把湿粒置于手掌中颠动数炊,有沉重感,细粉少,颗粒应完整,无长条。

(四)、干燥

湿颗粒制好后,应立即干燥,以免结块或受压变形。

干燥温度应视药物性质而定,一般为50~80℃。

干燥时温度应逐渐升高,否则颗粒表面干燥后形成硬膜而影响内部水分的蒸发。

箱式干燥时还应勤翻动,厚度不宜超过2cm。

颗粒的干燥程度可通过测定含水量控制,应根据每一具体品种的不同而保留适当的水分,一般为3%左右。

干燥设备有箱式(如烘房、烘箱)干燥、沸腾干燥、微波干燥或远红外干燥等。

干颗粒应符合下列要求:

(1)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

(2)主药含量符合规定;(3)细粉含量控制在20-40%左右;(4)含水量控制在1-2%;(5)硬度适中。

(五)、整粒与总混

压片前干颗粒需进行过筛整粒处理,使彼此粘连结块的颗粒分开。

同时用固体成分吸收挥发油或挥发性物质;并加入润滑剂及外加部分的崩解剂。

(六)、压片

   压片的过程包括:

饲料、压片、出片。

压片机有单冲压片机和旋转式压片机。

、片剂的包衣

在片剂表面包裹上适宜材料的衣层的操作过程称为包衣。

包衣的目的:

(1)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

(2)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因衣膜可防潮、避光、隔绝空气;(3)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部位;(4)避免胃液对药物的破坏和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5)改善片剂的外观和便于识别。

根据包衣材料的不同,包衣片可分为糖衣片、薄膜衣片、肠溶衣片三类。

供包衣的片芯,要求:

有适宜的弧度,硬度稍大,吸湿性小,脆性最小。

常用的包衣方法有:

滚转包衣法、流化包衣法、压制包衣法,最常用的为滚转包衣法(锅包衣法)。

(一)、糖衣片

以糖浆为主要包衣材料。

糖衣有一定的防潮、隔绝空气作用;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改善外观并易于吞服;对片剂崩解影响小。

但包糖衣工艺流程长,片重增加多(约增加50-100%),辅料用量大。

常用包衣方法:

滚转包衣法。

包糖衣过程:

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色衣层、打光。

隔离层可防止糖浆中的水分透入片芯,还可增加片芯硬度、牢固性、粘结性等;粉衣层可消除片剂的棱角,使片面平滑;糖衣层可形成细腻光洁的表面和坚实的薄膜,改善片剂的外观,增加甜度;色衣层可改善片剂的外观,便于识别,并起到遮光作用;打光使糖衣片表面光亮美观,兼有防潮作用。

存在问题:

吸潮、龟裂、色斑。

(二)、薄膜衣片

薄膜衣片是指在片芯之外包一层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材料,以防止水分、空气、潮气的侵入,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

但其外观不如糖衣片。

常用的薄膜衣料有:

HPMC、丙烯酸树脂IV号、HPC、PEG、PVP、EC等。

还要加入增塑剂,如甘油、蓖麻油等,增加衣膜的可塑性,避免衣膜在低温下脆裂。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甲醇、异丙醇、丙酮、氯仿等,对有毒性的溶剂产品应作残留量检查。

由于有机溶剂多有生理作用和易燃性,且回收麻烦,故力求用水作成膜材料的溶剂,加热时不能用明火,只能作暗火。

此外,还可利用高分子材料在水中的分散体进行包衣,如EC水分散体、CAP水分散体等。

包衣方法:

滚转包衣法、流化包衣法(这是薄膜包衣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三)、肠溶衣片

当药物遇胃液不稳定,如红霉素、胰酶;对胃粘膜有较强刺激性,如呋喃旦啶、吐根碱、口服锑剂等;要求在肠内起作用或要求在肠道吸收或要求在肠道保持较长时间以延长作用或要求在进入肠道前不被胃液破坏或稀释,如肠道驱虫药、肠道消毒药等,可将片剂包肠溶衣。

常用的肠溶衣料有:

CAP、丙烯酸树脂II、III号、HPMCP(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

包衣方法:

滚转包衣法、流化包衣法。

 

天然药物的提取

(一)、概述

中药的提取是中药生产过程重要的单元操作,其工艺方法、工艺流程的选择和设备配置都将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和临床效果。

传统的离心法、板框过滤法、澄清剂法、醇沉法、树脂吸附法等工艺无法对中药提取液进行有效的澄清和提纯精制,同时还存在如过滤困难堵塞快、树脂堵孔、醇沉溶剂消耗大、高温浓缩时能耗高、生产提取废水量大、造成环保负担等问题。

传统方法,中药治疗的传统提取方法包括水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改良明胶法、回流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升华法等。

其中水煎煮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它是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有效成分溶解度的性质,选用对需要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所需要的活性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一种提取方法。

(2)、常见的提取溶剂可分为以下三类:

1、水:

水是一种强的极性溶剂。

中草药中亲水性的成分,如无机盐、糖类、分子不太大的多糖类、鞣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及甙类等都能被水溶出。

为了增加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作为提取溶剂。

酸水提取,可使生物碱与酸生成盐类而溶出,碱水提取可使有机酸、黄酮、蒽醌、内酯、香豆素以及酚类成分溶出。

但用水提取易酶解甙类成分,且易霉坏变质。

某些含果胶、粘液质类成分的中草药,其水提取液常常很难过滤。

沸水提取时,中草药中的淀粉可被糊化,而增加过滤的困难。

故含淀粉量多的中草药,不宜磨成细粉后加水煎煮。

中药传统用的汤剂,多用中药饮片直火煎煮,加温可以增大中药成分的溶解度外,还可能有与其他成分产生“助溶”现象,增加了一些水中溶解度小的、亲脂性强的成分的溶解度。

但多数亲脂性成分在沸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大的,即使有助溶现象存在,也不容易提取完全。

如果应用大量水煎煮,就会增加蒸发浓缩时的困难,且会溶出大量杂质,给进一步分离提纯带来麻烦。

中草药水提取液中含有皂甙及粘液质类成分,在减压浓缩时,还会产生大量泡沫,造成浓缩的困难。

通常可在蒸馏器上装置一个汽一液分离防溅球加以克服,工业上则常用薄膜浓缩装置。

2、亲水性的有机溶剂:

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与水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乙醇(酒精)、甲醇(木精)、丙酮等,以乙醇最常用。

乙醇的溶解性能比较好,对中草药细胞的穿透能力较强。

亲水性的成分除蛋白质、粘液质、果胶、淀粉和部分多糖等外,大多能在乙醇中溶解。

难溶于水的亲脂性成分,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也较大。

还可以根据被提取物质的性质,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提取。

用乙醇提取比用水量较少,提取时间短,溶解出的水溶性杂质也少。

乙醇为有机溶剂,虽易燃,但毒性小,价格便宜,来源方便,有一定设备即可回收反复使用,而且乙醇的提取液不易发霉变质。

由于这些原因,用乙醇提取的方法是历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甲醇的性质和乙醇相似,沸点较低(64℃),但有毒性,使用时应注意。

3、亲脂性的有机溶剂:

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与水不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二氯乙烷等。

这些溶剂的选择性能强,不能或不容易提出亲水性杂质。

但这类溶剂挥发性大,多易燃(氯仿除外),一般有毒,价格较贵,设备要求较高,且它们透入植物组织的能力较弱,往往需要长时间反复提取才能提取完全。

如果药材中含有较多的水分,用这类溶剂就很难浸出其有效成分,因此,大量提取中草药原料时,直接应用这类溶剂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天然药物的传统提取方法

1、水蒸气蒸馏法:

是利用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一种提取方法。

(主要用于芳香水和挥发油的提取)。

该方法的原理为道尔顿原理:

相互不溶也不起化学作用的液体混合物的蒸汽总压,等于该温度下各组分的饱和压之和。

(尽管各组分本身的沸点高于混合液的沸点,但当分压总和等于大气压时,液体混合物即开始沸腾并被蒸馏出来。

2、升华法:

固体物质受热后直接变成汽态,遇冷后又凝固为原来的固体物质,称为升华法,(如丹皮酚的提取)操作原理与蒸馏法差不多。

中药提取传统方法缺点:

有效成分损失较多,尤其是水不溶性成分;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有可能与有效成分作用,使其失去原有效用;非有效成分不能被最大限度地除去,浓缩率不够高;提取液中除有效成分外,往往杂质较多,尚有少量脂溶性成分,给精制带来不利;高温操作会引起热敏性有效成分的大量分解。

(四)天然药物的现代提取方法

近年应用于中药提取分离中的高新技术有: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中药絮凝分离技术、半仿生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分子蒸馏法等。

1、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是利用超临界状态下的流体为萃取剂,从液体或固体中萃取中药材中的药效成分并进行分离的方法。

该技术是80年代引入中国。

其原理是以一种超临界流体在高于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目标物中萃取有效成分,当恢复到常压常温时,溶解在流体中成分立即以溶于吸收液的液体状态与气态流体分开。

萃取过程一般分为流体压缩→萃取→减压→分离四个阶段。

2、膜提取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离技术,其分离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学成分分子量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在中药应用方面主要是滤除细菌、微粒、大分子杂质(胶质、鞣质、蛋白、多糖)等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