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2411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8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了解“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了解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了解明朝中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及其本质特征

3.了解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分析它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了解明清时期中国潜伏的社会危机及出现危机的原因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时间:

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2.表现。

(1)农业。

①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②双季稻扩种,引进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

③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变化。

(2)手工业。

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

①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

②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兴起工商业市镇。

(4)赋役制度。

①明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

②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放松人身控制。

3.影响。

(1)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2)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之一。

(3)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应用提升

1.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因为(C)

①三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 ②国外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③棉花的广泛种植 ④丝织业的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明清时期,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推动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二、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

明中叶以后。

2.含义:

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在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3.特征:

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进行商品生产和出现自由劳动力。

4.表现。

(1)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形成劳动力市场。

(2)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手工工场。

5.结果:

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

【温馨提示】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在哪一部门?

它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提示:

丝织业部门;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个别地区、部门,呈现微弱、稀疏、发展水平低的特点。

 

►应用提升

2.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该材料表明当地(C)

A.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B.日益成为江南棉织业的中心

C.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D.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朝新经济因素特征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给筹取值”结合地点松江,行业是丝织业,说明在明中期的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

所以此题正确的选项是C项。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1.原因。

(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是根本原因。

(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阻碍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成长。

(3)明清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①表现。

a.实行矿禁和“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

b.实行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本抑末”政策。

②影响。

a.限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削弱了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b.限制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变革。

(4)明清之际,长期实行海禁政策。

①原因。

a.限制东西方海上贸易。

b.防范内外勾结威胁统治。

②结果:

使中国失去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2.结果:

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大体定局,西方迈向工业文明,到19世纪初,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中。

【温馨提示】“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

 

►应用提升

3.“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

A.中国物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的认识束缚了对外交流,这是由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特点决定的。

 

  

一、选择题

1.明清时嘉兴石门镇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B)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解析:

从材料可判断明嘉兴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计日受值的雇佣关系,其实质是资本主义萌芽。

2.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

其根本原因是(B)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

B.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中国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解析:

由于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只能是萌芽,不能成为扫荡旧经济基础的力量。

3.永乐至宣德年间,海禁略有松动,造船业与海外贸易开始复苏,但即使是在郑和七下西洋时,民间的海禁也并未完全取消。

似乎航海只是朝廷的特权,一种上规格的、可以向世界炫耀的特权。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C)

①海禁不是一刀切,对民对官有区别 ②海禁松动就会有利于商业发展 ③值得炫耀的航海与海禁政策相抵触

④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明朝还在闭关自守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

4.清末的海禁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B)

①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②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堵塞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④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逆转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有的学生易错选D项。

原因在于对海禁政策的影响把握不准确。

海禁政策是种消极政策,只能暂时维护国家独立,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列强对华侵略;其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造成中西方力量对比逆转的重要原因。

正确答案是B项。

5.有学者认为: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D)

A.长安B.北京

C.上海D.广州

解析:

“1800年以前”正值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准许广州一口通商,因此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故D项正确;长安为隋唐时期的国际性大都市,故A项错误;北京为清朝统治中心,当时更不可能对外开放,故B项错误;上海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的,故C项错误。

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C)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解析:

“工业化”“城市化”“资本主义商品化”是经济近代化的主要含义,C项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最符合题意。

7.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A)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考点:

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

解析:

朝贡贸易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展示了天朝威仪,故A项正确;朝贡国需要得到明朝的特许,才能来华贸易,故B项错误;各朝贡国贡期并不一致,故C项错误;政府在朝贡贸易中坚持“厚往薄来”,因此政府不以获利为目的,外国获利甚多,故D项错误。

8.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C)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解析:

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9.下图所示为清朝道光年间的一份官方文件(部分),由此可见当时(A)

A.思想封闭,观念落后

B.列强入侵,走私猖獗

C.五口通商,主权受损

D.取消“海禁”,鼓励贸易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

解析:

依据清朝道光年间的“官方文件”可知,在当时的中外贸易中出现了为外商服务的“买办”或“经纪人”之类的职业,是正常、合理的事情,但是材料却将这些人斥之为“洋奸”“慕膻逐臭之徒”,可见当时实行海禁政策,人们思想封闭,观念落后,故A项正确;从材料“十三行”信息可知,该“官方文件”的背景应该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前,故B、C、D项错误。

10.在明朝中后期通行的日用百科全书里收有雇工文约的一般格式:

立雇约某都某人,今因生意无活,情愿托中雇到某都某名下,替身农工一年,议定工银若干,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懒惰,主家杂色器皿,不敢疏失,其银按季支取,不致欠少,如有疏失,照数扣算。

风水不虞,此系天命,存照。

对这一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

①说明了雇佣关系的货币化 ②雇主和佣工有浓厚的人身依附关系 ③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 ④佣工在农业生产上已大量使用

A.①④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雇主用白银支付雇工工资可知雇佣关系货币化,故①正确;雇主和佣工之间通过合同契约在工作上建立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佣工有人格和身份上的独立性,人身依附关系不强,故②错误;材料只表现了雇工文约的格式,无法得出土地兼并严重,故③错误;从材料中把雇工文约形成了统一的格式,体现出雇工现象普遍,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11.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表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C)

A.重商抑农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材料首先提出了商业与农业发展不均衡所导致的问题,之后“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阐述了农业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必须二者并重。

重商抑农只侧重于商业,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只侧重于农业,故B项错误;材料实际上强调农商并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认为农业与商业要同时协调发展,而没有先后之分,故D项错误。

12.韩非子认为:

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

下列各项与韩非子所持观点一致的是(C)

A.“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B.“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C.“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D.“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反对商业,A项末富是指从商而富,本富是指从事农业而富有的,“末富居多,本富居少”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意为商业藉由农业而存在,农产品依赖商业而流通,体现商业和农业相互促进,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C项有财不行商体现出反对商业的内容,故C项正确;D项含义是多集合些织布女,一年下来计算一下织好布匹,再拿到市场上去卖,是发展商业,故D项错误。

13.下图是一位晚清乡村知识分子在1893年的日记,这说明了当时(B)

A.科举制度已被废除

B.传统抑商观念趋于弱化

C.作者认同实业救国思潮

D.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不符合题目时间1893年,故A项错误;“视读书甚轻,视为商甚重”,说明传统抑商观念趋于弱化,故B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战争(1895年)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是在1912年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4.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收入。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B)

A.土地兼并激烈,影响赋税收入

B.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C.实现海禁政策,国内贸易发展迅速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考点: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解析:

土地兼并激烈,主要影响农业赋税收入,不能反映北宋商业税超过农业收入的情况,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故B项正确;明朝实现海禁政策,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5.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C)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考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

解析:

设通判是宋朝的史实,不属于明清,故①错误;明太祖废宰相,强化君主专制,体现了“收敛性”,故②正确;雍正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体现了“收敛性”,故③正确;明清时期的海禁,体现了“收敛性”,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朝

10亿亩

4.1亿(1840年)

材料二 (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中的“时势”指什么?

“安于现状”和“人为的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政策?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发展对中西方关系的影响。

解析:

封建社会耕地和人口的增长是农耕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农耕经济下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由此入手并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思考回答第

(1)题。

(2)题,主要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三进行思考。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国力强盛;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3)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海外市场,建立殖民地,中国经济发展迟滞,日益落后,最终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