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2430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文学类文本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过程】

一、解读考纲: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具体教案

第一节 传记阅读

【考情快递】

从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和趋势:

①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为基础;②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查重点;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的难点和热点。

【一轮诊断】

很多考生秉承文学类文本复习的思想,只关注传统阅读材料所考查的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等几个考点,忽视了传记的文体基本特征和新课标要求。

【二轮定向】

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文章阅读一般的考查要求之外,要注意以下五点:

❶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❷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❸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❺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

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

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

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

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

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

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

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

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

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

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

她说:

“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

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

”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

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

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

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

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

“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

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

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

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

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

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

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

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

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

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

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教你审题•

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①要求选择出的是最恰当的,而非错误的;

②要选择出两项。

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注意从原文中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然后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出入,是否改变了原意,如果改变即为不符合原文意思,如果没有改变即为符合。

•教你答题•

要领提示——A项,“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不准确,原文仅仅是说“有人劝告”。

C项“对此也不感兴趣”错,谢希德对烹饪可能感兴趣,只不过她不希望别人过于宣传她精于此道,选项说得过于绝对。

D项“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错,原文“画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

答案示例——BE

◆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请简要分析。

(6分)

•教你审题•

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①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说明原因是多方面,而不仅仅一两个方面;

②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必须依据题意,框定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整合概括。

•教你答题•

要领提示——本题的有效区间主要在第二自然段,从文段内容可以看出,解答此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国家的角度,二是从科学家的角度,三是从学术前辈的责任的角度。

根据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示例——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说明。

(6分)

•教你审题•

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①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具有求真的态度;

②这种求真态度体现哪些地方,就意味有多处;

③要分条答出这些地方。

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

传主的性格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而本题限制为“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概括时内容范围缩小,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难度,我们不妨先找出区域(如第二段和最后一段),寻找关键句,然后从中归纳。

•教你答题•

要领提示——解答此题先找到有效的区间,此题的有效区间在第二和第六自然段,从以上两段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努力探索真知,二是研究的过程中的认真细致,三是修改科普文章。

结合原文内容回答。

答案示例——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教你审题•

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①“诚”是传主谢希德的主要品质;

②谢希德的“诚”体现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方面;

③这是一道探究题,要结合文意,深入挖掘。

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

本题考查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需要考生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传主的精神品质。

对谢希德的“诚”的理解,不能离开文本,从多个方面肯定,然后回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教你答题•

要领提示——解答此题要立足全文,因为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谢希德进行介绍,一是对祖国,二是对事业,三是对家人。

这三个方面分别体现了“诚”。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毅然回国是忠诚;对事业的细致认真是热诚;对家人的无微不至是至诚。

回答时先从整体概括,然后根据内容再加以阐发。

答案示例——(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

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而调整研究方向,转入新科研领域。

(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

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

①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

②不顾自己的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贾芝:

飞鸣的播谷鸟

1913年,贾芝出生于山西襄汾县。

1932年,到北京中法大学经济系学习。

他崇拜法国象征派诗人,和同学结成诗社。

1937年,贾芝在戴望舒主编的《新诗》上发表了《播谷鸟》,成为他那一时期的代表作:

我第一次听见它“布谷布谷”的叫。

/叫了一声,/又飞到哪儿去了?

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只飞鸣的播谷鸟。

诗人艾青是贾芝延安时期的朋友,他打趣地叫贾芝“播谷鸟诗人”。

1988年第四次文代会上,艾青还耿耿于怀地对贾芝说:

“好好的诗不写,搞什么民间文学?

”贾芝也不想争辩什么。

在他看来,自己仍然是一只播谷鸟,在民间文学这块园地开拓、耕耘、播谷。

贾芝真正关注和热爱民间文学是从延安开始的。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场轰轰烈烈的向民间文艺学习的热潮兴起于陕北的山山峁峁。

贾芝搜集民歌、民间故事,还创作发表了数十首写战士、农民、工人的新诗。

从创作到生活,他彻底摒弃了在北京时的浪漫情怀与绅士风度,完完全全成为一介草民,灰布棉袄外面系一根草绳,断了腿的眼镜用线绳套在耳朵上,唯一留下的一点痕迹,大概只有他随身带着的那把意大利小提琴了。

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创建,贾芝任秘书组组长,包揽了民研会几乎全部大小事情,刻图章,接待来访,回信,买房作会址,买文具,当会计,一小笔经费就放在贾芝的口袋里,口袋变成了民研会的钱柜。

“请给乡下老婆——民间文学让个座。

”这是贾芝常说的一句话。

他还说:

“半个世纪以来,我的主要文艺活动就是为‘乡下老婆’争座位。

我们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也好,创办《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也好,不为别的,就是为这个。

1951年,萧三知道贾芝是学法文的,写信给周恩来,建议调他到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工作。

周总理立即批示,限他一个礼拜内携家属前往布拉格。

贾芝接到周总理签署的调令,意外的高兴,却又意外的惆怅。

民研会当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能一走了之吗?

贾芝去文化部找沈雁冰和周扬两位部长。

沈雁冰说:

“你走了,自然就搞不了民研会了!

”贾芝随即要求考虑派别人去,两位部长商量了一阵,决定派另外一位同志去了布拉格。

上世纪八十年代,贾芝身穿破旧的中山服,斜挎着背包,像赶场一样奔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文联两个单位的学术或党组会议。

同事们看到他匆忙狼狈又不修边幅的样子,不禁调侃:

“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

”贾芝倒不介意,还挺开心,丝毫没有一些人说到这句话时那种埋怨待遇低、不受重用、酸溜溜的感觉。

对于民间文学工作来说,调查采录是第一位的,既是为研究做准备,又是研究的一部分,是研究的过程。

贾芝的研究抛开静坐书斋的研究,实现了与田野的对接。

他的研究论文大多是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民间文学是鲜活的文学,研究活的文学就不能离开它生长的土地和环境。

一位来自基层的学者曾经对贾芝说:

“你们是把我们那里游在水里活泼泼的鱼拿来晒成鱼干再研究。

”他震撼了,时时以此提醒自己,到田野中去,不仅仅是考察与作业,更是双向的渗透与交融。

贾芝每年都出行,大多去边关小镇、偏僻山寨。

2002年,他90岁,1月到广西宜州考察刘三姐故乡,3月到上海参加学术会议,9月到江苏常熟白茆乡考察白茆山歌,到苏州吴县考察民间工艺,11月到湖北宜都青林寺考察健语村,2004年3月又去河北赵县考察“二月二”民俗节日。

后来,他不大出门了,但家中客人不断,带来各地的信息。

改革开放以后,贾芝越来越感到中国的民间文学应该走向世界,展现自己的异彩,跻身世界文化之林。

他去了十几个国家,介绍中国的民间文学。

他是一只永不知疲倦的播谷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播谷鸟”的称号源于贾芝的诗歌《播谷鸟》,艾青称他为“播谷鸟诗人”,但贾芝真正作为一只耕耘的“播谷鸟”,还是体现在民间文学这块田地间。

B.1942年贾芝深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从此他真正关注和热爱民间文学,不再搞诗歌创作,而是专心搜集民歌和民间故事。

C.贾芝和民众百姓融为一体,为民间文学研究做了出色的工作,他特意穿戴破旧,把自己打扮成贫民的形象,完全抛弃了过去的浪漫情调和绅士风度。

D.贾芝形象地把民间文学比成“乡下老婆”,自己一生的主要工作都是为民间文学争得一席之地,不论是在单位工作,还是到田间地头,都是为此而努力。

E.贾芝意识到要搞好民间文学工作,调查采录是第一位的,因此90岁高龄的他还亲自到民间考察;后来就不大出门了,也就失去了接触民间文学的机会。

2.贾芝听了基层学者的话后为什么会受到震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民间文学”这块园地,贾芝都做了哪些工作?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是前往布拉格工作,还是继续搞“民研会”的两难选择,最终贾芝还是选择了后者。

你如何看待这种选择?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梁宗岱①先生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你吓一大跳。

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

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

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

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

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

他笑着过生活。

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

“看哪,这很好!

”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着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

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

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

他洋洋得意地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

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

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②的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④宗岱喜好辩论。

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

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

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

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

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

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

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

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

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

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

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如。

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

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

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

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

实际上,他并不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

无疑,他就是相信自己,相信人生可恋,文学可喜,女人可爱。

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可有所领会。

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热情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

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

他活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注】 ①梁宗岱(1903—1983):

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

②孙唐:

德国体育家。

1.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

(2分)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

(2分)

试卷采样阅卷评析

(1)弄错修辞;

(2)表达效果不够准确。

得1分

答案订正订正指导

(1)夸张。

突出了他走路速度之快。

(2)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梁宗岱在辩论时全身心投入的样子。

第一句:

修辞手法是夸张(手法),突出梁先生体格健壮,走路速度快(作用)。

第二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梁先生辩论时激情投入的样子(作用)。

2.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5分)

试卷采样阅卷评析

审题不准。

题干要求概括“梁宗岱先生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而本答案却答成了梁宗岱先生的几件事。

得1分

答案订正订正指导

性格特点:

①有激情(热情);②执着(求真、好胜);③直率(真挚);④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概括传主的性格特点,可以从传主的主要事迹着手,也可以从传主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入手。

文章第④自然段主要表现梁宗岱好辩论,他在辩论时的表现,如“尖声喊叫”“打手势”“踢腿”等,可以概括出人物率真或激情或洒脱的性格。

文章第⑤自然段写梁宗岱对文学的兴趣,可以从他对作家的崇拜这一角度把握,如执著、痴迷、认真等。

文章第⑥自然段,是侧面描写,表现他不怕辛苦以及对学术的严谨态度等。

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

请结合全文回答。

(6分)

试卷采样阅卷评析

过于笼统,没有结合全文内容具体概括。

得2分

答案订正订正指导

①梁宗岱活得有滋有味。

他爱锻炼,爱辩论,爱文学,兴趣广泛,热爱人生,对生活充满激情,这会让人觉得活着是美好的,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

②梁宗岱从不灰心失望,他每天都表现得高高兴兴,总能在生活中看到光明和希望,无忧无虑,乐观自信,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

  统观全文,梁先生乐观开朗、体格健壮、喜好辩论,对文学强烈热爱,不惜吃苦也要在翻译的时候忠于原文,深刻地展现了梁先生热爱人生、充满激情的人格魅力。

全面归纳,就不难得出答案。

——懂得命题规律,明白答题技巧

命题规律

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意。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题技巧

对含有矛盾词语搭配的句子的理解  对这类题目,首先要分开说两者各自的原因,然后,再合起来讲。

模式如下:

①因为……,所以是“瞬间”;②因为……,所以是“永恒”;③“永恒的瞬间”表现了……的中心思想及……的作用。

引用传主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的作用  对这类题目,首先要回答引用传主的话的作用,然后回答引用他人的话的作用,最后回答综合起来的共同作用。

把握传主的事迹,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一般采用总分结构形式。

传记的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传记的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①渲染了……的气氛。

②起象征的作用,表现传主……的精神。

“为什么”类型  这种题目主要分两点答:

①表面的肤浅的原因。

②实质的原因。

注意每小点要拓展,先概括而后阐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瞿秋白:

观念的精英何怀宏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

《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

瞿秋白不仅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曾一度主持过政治局,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

但他自认自己政治能力薄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他自认自己骨子里是一个旧时代的“文人”,而这种“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残余”。

他说他实际上是一个“怯懦”的书生,杀一只老鼠都不会和不敢的,而真正的怯懦更在缺乏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