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2555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25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3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

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1卜算子·咏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

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

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

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

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

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

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

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

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附:

板书设计

2十六年前的回忆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严峻、恐怖、会意、一拥而入”等词语。

  3.理解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思想内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正义之美,生命之美。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认为值得深人体会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给予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交流,深入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难点

  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三)解决办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讨,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及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加以分析,领会文章的主旨。

  2.帮助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悟人物的思想。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同志的材料。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3.分角色表演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深化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

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

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归纳学习目标

  (各小组上交疑难问题,由教师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待下一步探讨。

六、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

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

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

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这里可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析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最后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

为什么?

)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

)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

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

(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

(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③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

(“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

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从文中学生能很快地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

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

“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

”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

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拓展

  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附:

板书设计

 

3*灯光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学法引导

  学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三、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

教师提问:

①你见过什么灯?

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

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

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

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

”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

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友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

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附:

板书设计

 

4为人民服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当中有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如“悼”、“炊”、应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练习时可以采用选择正确读音的形式。

2.学生自主分析字形结构。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质疑。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提出来小组讨论或查字典,在小组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集体讨论。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死得其所”这个词为例,在这个词中“所”原指地方、处所。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进而联系实际讨论,体会“死得其所”在课文中指的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意思。

  以“鸿”字为例,“鸿”字在课文中组成“鸿毛”一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就是鸿雁的毛。

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带有“鸿毛”一词的句子进一步理解,鸿毛是很轻的,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实际上暗含了这种人的死是很轻微的,是微不足道的,进而使学生理解到鸿毛一词的引申义:

轻微,微不足道。

  

(2)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完全:

就是百分之百的意思。

在课文中这个词指的是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再没有别的其它的目的。

  彻底:

是贯彻到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出于其它的目的。

  五湖四海:

这个词泛指全国各地。

联系上下文可理解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追悼:

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哀思”这个词可以用分别解字再解词的方法理解。

“哀”指“悲哀”;“思”指“思念”;

  “哀思”这个词就是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固:

本来的意思。

  于:

比的意思。

  或:

“有的”的意思。

  通过对以上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让学生自己按自然段顺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指名按自然段顺序朗读课文,读完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课文先讲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及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又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然后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全文以“为人民服务”为线索,分五个自然段,从五个方面进讨论述,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为下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做好了准备。

五、指导难句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画出读不好的句子。

  2.小组交流,如何来读好画出的难句或长句。

  3.提出读不好的句子,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学生读起来可能有困难。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教师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时,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听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读。

  可以这样停顿: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中引用了一句古文,读好这句话,首先要了解这句古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好这个长句。

可以这样停顿: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结构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

  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2.教师小结:

这五个自然段讲了五层意思,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学生能够说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的回答深入详尽。

  2.板示:

  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板示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带点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

请同学们谈一谈。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

“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

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二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句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理解。

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3.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

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教师可将这些句子板示出来,然后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

每句说的是什么?

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启发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

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过去。

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

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2)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

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

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3.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五、学习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

在第四段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2.集体讨论。

  

(1)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2)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几句话的点拨。

  ①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看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

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

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

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