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261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7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3、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 

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数值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第四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 

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以可能发生的结果;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4、 

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三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

与同学比一比同一种商品的价格。

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用纸剪除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设计旅游计划。

5、 

厨房铺地砖的选择方案。

6、 

制作七巧板。

7、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8、 

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说一说。

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教学内容 

重难点 

教学目标 

课时

一 

元、角、分与小数 

1、小数的初步认识及大小比较。

2、小数的加减法。

1、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学会小数的简单加减计算。

4、会用小数表示日常一些物体,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5

二 

对称,平移和旋转。

1、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认识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描绘出简单图形及平移后的图形。

三 

乘法 

1、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法则并能准确计算。

2、能解决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1、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的计算方法,经历估算过程,解释算法过程。

3、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

四 

面积 

1、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

2、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运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计一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 

认识分数 

1、分数的意义和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4、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六 

统计与可能性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

2、能列出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交换想法。

3、能列出简单事件发生的结果,知道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4

七 

总复习 

综合复习面积轴对称,平移旋转以及小数乘法等知识。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回顾经历梳理及思考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2

课题 

1  买 文 具 

教时 

(1)

学习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用小数表示元、角、分,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及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过 

程 

与 

方 

教 

师 

活 

一、揭示课题

创设买文具的情境:

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文具店买学习用品,好吗?

板书:

买文具

元、角、分的知识大家都知道了,小数是什么呢?

我们还不认识,这节课我们就借助元、角、分来认识小数,和小数交朋友,大家想不想交一个新的好朋友呀?

二、讲授新课

1、认知小数。

(1)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2)引导学生观察“书橱”里陈列的文具。

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这个“.”是小数点。

这个点很重要,举例说明:

售货员阿姨粗心地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写错了,把3.50元写成了0.35元,会造成什么结果?

写成35.0元呢?

2、小数的读法。

(2)教师范读。

16.85 

读作:

十六点八五。

(5)读一读。

三、课堂活动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设计

1、找小数。

3.2 

0.02 

1.0050 

5.0 

18.01 

0.7 

1.11

2、填空。

2元1角= 

元 

7元5角2分= 

50元5角= 

2元5角1分= 

51元2分= 

1角5分=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橱窗里陈列的文具。

(同桌交流,请个别学生汇报)

同桌互相说一说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3)学生独立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

(课本2页,同桌互相核对,教师同意结果)

(4)认识这些小数。

(1)学生自己先试试读读。

(3)学生自己读。

(4)读一读。

0.02 

0.31 

0.50 

2.4 

10.33 

8.05 

20.004.135

1、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2、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

1、课内作业。

(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2、小黑板作业。

板书设计

元、角、分与小数

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8角= 

5分= 

3元5角= 

元。

教学反思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是教学成功的前提保证。

学生对小数的读法掌握比较好。

存在问题:

1、对于如6元5分=()元有困难。

2、应强化小数的十位上有0的表示方法。

措施: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个别指导。

2. 

货 比 三 家 

(2)

学习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比简单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学习重点:

1、 

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 

理解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通过去文具店买文具认识了小数。

但是在买东西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你想知道吗?

同学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由这些发现你想到了什么?

师小结:

我们要货比三家,选择比较便宜的来买。

(板书课题)

1、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笑笑遇到了什么问题.我要买文具盒,该去哪个文具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3)比较方法、过程。

通过比较整数部分来判断。

(着重)

在小数大小比较中,整数(小数点左边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相反就小。

2、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说。

挑选两个问题解决。

4、说一说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发现比较小数的大小,小数点以前的部分谁小谁就小,如果小数点前面的一样大,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

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

4.9元<

5.1元

1、读一读:

0.50元 

0.02元 

1.05元 

2.3元 

16.25元 

6.00元

2、写一写:

(1)零点二五 

(2)零点零四

3、填一填:

(1)1.02元= 

分 

(2)5.50元= 

1)观察插图,说一说有那些文具,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

(4)结果表示:

(1)列出各店橡皮的价格:

2.63元 

2.36元 

2.65元

(2)找出2.63、2.36、2.65中最小的数。

k

课本第4页的“试一试”。

(课本第5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1、在〇里填上“>

”、“<

”或“=”。

2.65元〇1.88元 

3.90元〇3.58元 

6.05元〇6.10元

5.30元〇5.3元 

7.05元〇7.50元 

4.00元〇40.0元

2、计算。

25×

81÷

428×

816÷

3

橡皮的价格:

结果:

2.65元>

2.63元>

2.36元 

教学中学生又的“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是教学大小比较的前提。

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已经在不自觉中用了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已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买 书 

1(3)

1、结合“买书”的具体生活情境,探索没有进位或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通过交流活动,让全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3、经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能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结合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巩固

1、教学例题。

(1)出示题目。

(2)说说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一共花了多少元?

(3)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4)探索算理和算法。

1)估一估:

大约有多少元?

2)让学生各自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3)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过程,分析、判断解答的是否正确。

分享多种正确算法的成果。

2、拓展知识。

(1)提出问题:

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

1、列竖式计算。

1、填空。

(1)5.9元= 

角= 

角 

(2)3.3元= 

2、列竖式计算。

25+11 

46-48 

124-23 

列式:

3.2元+11.5元= 

4)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比较简单。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直接用小数来计算并掌握这种算法和算理。

(2)判断解决问题的模式。

写出算式:

11.5元-3.2元= 

(3)列竖式计算。

(4)说一说:

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数点也要对齐)

课本第6页的“试一试”的第2、3题。

(课本第7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2.5+54.4 

45.8-4.6 

53.7+1.2 

12.4-11.3

买 书

第一种:

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算式:

竖式:

11.5

3.2

8.3

学生计算的准确性非常高,阐述算理比较清楚。

有个别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进一步的个别辅导。

4.  寄 书 

(4)

学 

目 

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重 

点 

小数的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一、旧知铺垫

买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要多少元?

买一份青菜和一份炒蛋,要多少元?

一份肉片比一份炒蛋贵多少元?

买一份饭,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共要多少元?

(1)出示课本情境图。

2、拓展练习。

四、巩固练习 

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观察图,理解情境,找数学信息。

(2)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1)一共需要多少元?

2)其中一种比另一种贵(便宜)多少元?

(3)列出算式。

(4探索计算方法。

2)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过程,分析、判断解答是否正确。

寄书

一共需要多少元?

1.6+12.4= 

14(元)

.6

12 

.4 

(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___________

14 

.0 

(进位) 

学生有探索进位或退位的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积极性,而且能利用上节课学的知识和整数加减法中进位和退位的情况,迁移自己探索新知。

5.练习课  

(5

1、进一步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运用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数的加减法。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二、专项练习

1、课本第7页的第3题“森林医生”。

2、课本第7页的第4题。

0.5+0.1 

0.2+0.3 

1.1+1.5 

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交流,相互检查;

派代表回答结果。

(1)首先,读懂题意。

(2)解决问题。

1、计算。

(1)10.2+1.3 

(2)5.4+2 

2、解决问题:

魔方一个3.20元;

小皮球一个2.10元;

足球一个35.50元。

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皮球共多少元?

板书设计    口算

0.5+0.1 

4.5+1.4

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森林旅游 

(5)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

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

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

“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活动开始。

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

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

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五、实践活动

我的身高是1.32米.

我50米的赛跑的成绩是8.3秒.

我的体重是3.7千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5、活动小结。

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分析。

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森林旅游

我有20元钱买一双旅游鞋和一顶太阳帽,够吗?

15.6+2.90=18.5(元)

18.5<20

答:

旅游鞋和太阳帽一共18.5元,所以20元够了. 

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交流、汇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的能力。

(6)

轴对称图形 

(7)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认识对称现象,绘制对称图形。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纸,告诉学生:

这些都是平面图形。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