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3401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浙江杭州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浙江杭州十八中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

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

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

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相符合的是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

B.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C.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立嫡长,则天位素定”说明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也反映了西周家国一体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分封的诸侯分裂割据,不能说明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再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

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

1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

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

1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

1

 

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答案】A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宋朝参加赴试人数、分配名额以及录取比例呈增长趋势,说明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A项正确。

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而是强调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而是强调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排除C。

材料强调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与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D。

点睛:

本题属于表格信息型题目,关键是注意表格中的地区、赴试人数、分配名额以及录取比例等信息,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旧唐书·穆宗纪》:

“(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

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

‘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

’制命始行。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

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

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故A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给事中不属于中书省,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相权不可能与皇权相互制衡,皇权是不断强化的趋势,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封还诏书属于封驳权,但不等于可以否决皇帝诏令,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4.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

“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狼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宋词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浅俗可嗤。

”这表明

A.中原百姓排斥北方民歌

B.政权并存引发艺术转型

C.宋词高雅易于谱曲传唱

D.民族融合推动文化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尚此”可知,北方的音乐和宋词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北方、南方的文化交流,表明宋朝的民族融合推动文化发展,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艺术转型”,排除B;C与材料“宋词既不可被管弦”不符,排除。

5.17世纪早期,中国茶被荷兰人引入欧洲,成为富人的奢侈消费品。

18世纪初,茶叶被欧洲各阶层民众所喜爱,逐渐转变为一种大众家常饮料。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后社会稳定

B.工业革命缩小了贫富差距

C.中欧间贸易的大幅度增长

D.民主平等观念的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7世纪早期,中国茶被荷兰人引入欧洲……18世纪初……逐渐转变为一种大众家常饮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欧间贸易的大幅度增长,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中欧间贸易的信息,与资产阶级革命无关,A项错误。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材料强调中欧间贸易,与民主平等观念的广泛传播不符,D项错误。

6.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

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以商致富的商人们总是把钱投资到其他的非商业领域,这说明了从事商业并非是这些人的原本的根本动机,只是他们之后转向科举、农业的手段,A正确。

根本动机是科举做官,B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崇商”的观念,C错误。

在当时制度下,商人是可以参加科举的,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生需抓住本题主旨,商人以末富之、以本守之,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7.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

“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

”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普罗塔格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

B.东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

C.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

D.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交流还没有展开,故A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出普罗泰戈拉和孔子思想存在相近性,即两人均把研究对象放置于人世间,体现人文精神,故C项正确;两人思想在当时均非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

8.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尚未使用雕版印刷

B.宋代已广泛使用活字印刷

C.宋代活字印刷日臻完善

D.宋代雕版印刷术普遍使用

【答案】D

【解析】

根据“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可知,说明唐代已经出现雕版印刷,只是没有广泛流行,A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则极为神速”说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印书效率,无法体现“活字印刷日臻完善”,C错误;根据“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说明宋代雕版印刷术普遍使用,故D正确。

【名师点睛】

依据材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9.宗教改革在欧洲近代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封建王侯、普通民众、教会内部的宗教人士都参与其中。

下列叙述中,反映普通民众愿望的是

A.“脱离罗马教会之束缚而自立”

B.“增加真正之宗教束缚耳”

C.“恢复教会之美风,由之恢复其威力”

D.“各国皆有治理本国境内一切事情之权利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中,普通民众发对宗教的束缚,这与“增加真正之宗教束缚耳”相一致,故B项正确;AC项是教会内部的宗教人士的愿望,排除;D项是封建王侯的愿望,排除。

10.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前,一个人只要父亲是雅典公民就能获得公民身份,而不必考虑其母亲的身份。

但到伯利克里时期却通过法令,规定公民只有娶合法身份的女性,他们所生的孩子才能获得公民资格。

这一变化从本质上说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

A.旧法律已无法适应新情况B.女性逐渐成为重要参与者

C.公民政治经济权利的扩大D.民主的精神日趋走向没落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由男子决定孩子的公民权,到“只承认父母双方都是雅典公民的孩子拥有公民权”,实际上缩小了雅典公民的范围,却说明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公民政治经济权利的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法律的作用,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女性没有公民权,排除;伯利克里改革时期使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故D项错误。

11.在雅典,如果新法有害于城邦民主,任何公民可依“不法申述权”对新法提案人进行控告。

控告成立的话,提案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

陪审法庭对违宪新法可宣布将其撤销。

这说明雅典

A.法律必须以民主为基础

B.法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C.制约着法律的与时俱进

D.贵族垄断国家行政权力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是古代雅典的新法不能有害于城邦民主,即新法制定一定要以保障民主为前提,也就是以民主为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的严谨性,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没有体现出贵族垄断国家行政权力,故D项错误。

12.加尔文的先定论有这样的理解:

神在创世以前,在永恒之中就已经选召了圣徒。

但是,神的旨意里面已经包含了他允许受造物有自由的意志。

所以,神虽有主权,人却有责任。

与此说法相近的思想理念是

A.“自助者天助之”

B.“制天命而用之”

C.“人是万物的的尺度”

D.“天生我材必有用”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加尔文的先定论:

把个人奋斗赋予了神权色彩。

这表达出人的发展既受神助也依自助,故A项正确;B项是荀子主张,强调对规律的把握,故不符合材料信息;C为普罗塔格拉的主张,赋予了人的主体地位,但没有把神权和人力结合起来,故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表达是上天给了我这样的才能,自然有其用意,也不符合材料信息。

13.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

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

伏尔泰此举主要是为了

A.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

C.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伏尔泰都不反对君主制,故可排除A;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不是宗教改革家,他不会为新教作宣传的,故可排除B;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体现了对当时法国现实的不满,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支撑,故本题选C;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客观可能会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但这是影响,不是目的,故可排除D。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点睛:

解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要审清题目的要求。

本题的要求是理解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排除不是关于目的表述的选项,再结合所学知识来确定其准确的目的,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14.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坚信能够揭示自然的秘密,宇宙由自然而不是超自然的力量支配,是可以认识的。

这说明启蒙运动的重要特点是

A.推崇理性

B.反对专制

C.崇尚自然

D.批判教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坚信能够揭示自然的秘密,宇宙……是可以认识的”,体现了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理性主义,故A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人对自然的认识论问题,与民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坚信能够揭示自然的秘密”,更多体现的是肯定人的认识能力,而非崇尚自然,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教会问题,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坚信能够揭示自然的秘密,宇宙……是可以认识的”,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分析解答。

15.罗素高度评价某一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说“我们总得承认他作为一个社会力量有极重要的地位。

这种重要地位主要来自他的打动感情及打动当时所谓的“善感性”的力量。

他是浪漫主义运动之父,是从人的情感来推断人类范围以外的事实这派思想体系的创始者,还是那种与传统君主专制相反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的发明人。

”材料中的“他”主张

A.三权分立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人生而自由

C.启蒙运动核心是理性,是人的彻底解放

D.君主立宪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他是浪漫主义运动之父”表明是卢梭,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材料中“他是浪漫主义运动之父”表明是卢梭,卢梭主张人生而自由,故B项正确;主张启蒙运动核心是理性是康德,与材料中浪漫主义运动之父----卢梭不符,故C项错误;“他是浪漫主义运动之父”表明是卢梭,他主张民主共和,伏尔泰、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他是浪漫主义运动之父”,联系所学卢梭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16.下表为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

国家年份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1.9

4.3

9.5

19.9

22.9

18.5

2.9

3.5

3.5

4.5

8.5

13.2

0.1

0.8

2.4

7.2

14.7

23.6

32.8

33.3

29.8

19.7

12.5

6.2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其中代表美国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AB项1900年左右在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虽处于前列,但不占据首位,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1900年应该居于首位,故AB错误;根据图表信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起点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相对份额居于首位,与所学美国史实相符,故C项正确;根据图表,第一次工业革命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占比很高,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迅速下降,可判断为英国,不符合美国,故D项错误。

17.据金色财经2017年5月3日报道: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提请解散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

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

由此可见,英国

A.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议会解散后……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内阁制下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故C项正确;英国是君主是虚,立宪为实,故A项错误;英国首相无权解散上议院,故B项错误;英国国王没有制约首相实权,故D项错误。

故选C。

18.下图为漫画《德国皇帝的木偶戏》,以中国特有的木偶戏角度来反映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

漫画自后往自前依次为帝国皇帝、首相、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

该漫画表明

A.帝国皇帝拥有巨大权力,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立法权控制行政权,皇帝与首相对议会负责

C.首相、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之间分权与制衡

D.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相互独立,受控于皇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

结合漫画的内容,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控制一切,故A项正确;皇帝不对议会负责,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故B项错误;首相、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之间没有形成分权与制衡的关系,其中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没有实权,故C项错误;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共同组成国家的议会,并不是独立的,故D项错误。

19.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

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改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

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运动高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故排除ACD,选B。

20.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

这主要基于

A.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

B.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C.美国在两极对峙局面中处于劣势

D.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英美之所以要废除在中国的治外法权是为了调动中国的抗战积极性,因为中国是抗日的主要力量,故A项正确;1938年10月,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故B项错误;两级对峙出现于二战结束后,故C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D项不符合史实。

21.下表反映了民国21年—2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

对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国别

进口

出口

21

22

23

24

21

22

23

24

美国

25.66

22.17

26.64

19.45

13.47

19.37

18.58

21.50

英国

17.40

16.70

16.16

14.50

11.99

12.79

13.58

12.11

日本

14.56

11.39

13.87

15.84

27.27

23.61

22.16

16.79

德国

6.75

7.95

8.99

11.09

6.05

3.40

3.58

5.02

 

A.《中美友好通商互助条约》签订,美国对华出口贸易总体呈攀升趋势

B.英国逐步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日趋下降

C.国内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日本对华出口贸易占比逐渐下降

D.德国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增长颇快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21-24年应是20世纪30年代,而《中美友好通商互助条约》签订是在1946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可排除A;材料所示英国对华出口贸易占比从民国22年的12.79到民国23年的13.58,这说明英国对华出口贸易并不是呈下降趋势,所以B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故可排除;从图表中的信息可知,日本对华出口贸易占比从民国21年的27.27到民国24年的16.79,反映出呈下降趋势,再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与中国国内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有关,故本题选C;依据图表中的信息可知,德国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比重与美、日、英相比是较少的,据此并不能说明“德国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D项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故可排除。

点睛:

解答此类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的步骤:

一是审清题目,明确要求;二是读全图表,把握方向。

要认真审读图表,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数字及数字所体现的趋势,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三是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干扰、科学判断。

22.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

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

”由此表明当时:

A.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

B.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

C.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

D.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粤女学生的着装反映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大公报》和广东教育司则批判粤女学生的着装,体现了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B项正确。

教育的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而是强调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排除C。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3.《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材料表明近代上海

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

B.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

C.社会习俗趋新善变

D.地处通商口岸交通较便利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说明近代上海社会习俗变化较快,C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中外贸易,A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受西方影响”,B错误。

材料未体现上海因地理优势而变化,D错误。

24.19世纪末,熊希龄在长沙成立了“延年会”,其《章程》规定:

“会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都要做操,不搞无谓的社交应酬,婚丧嫁娶要从简办理,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等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延年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顺应了新文化运动的新要求

C.体现了“移风易俗”的时代需求

D.彻底清除了腐朽的生活方式

【答案】C

【解析】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延年会”的《章程》规定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政治主张,因此无法知道“延年会”是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可排除A;材料所显示的时间是19世纪末,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20世纪初,据此可排除B;依据材料的内容可知,“延年会”的《章程》规定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故选C;D项的说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可以直接排除。

25.1916年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中国必须抛弃延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而这又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

由此可见,陈独秀重在强调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文学革命

D.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